登錄???|???注冊
本書是“諾頓音樂斷代史”系列之一,通過周密詳實的史實論述了中世紀音樂的發展背景及音樂特征。作為本系列圖書的開篇,本書以深入地道的音樂剖徐和視野廣闊的文化詮釋,奠定了“諾頓音樂斷代史”在音樂學術研究領域中的權威地位!本書亦屬于美國研究生中世紀音樂課程的必修教材之列。本書長期以來是都西方音樂學界有關歐洲中世紀音樂的標準論著,資料豐富、條理清晰,基本上概括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全貌。
理查德·霍平 ·音樂 ·47.8萬字
由王其鈞編著的《中國工藝美術雕塑器物圖解詞典/圖解詞典系列叢書》以圖解詞典的形式,系統匯集了中國工藝美術雕塑及器物方面的詞條,進行細致到位的解讀。為讀者查考、檢索提供了極大的便捷,幫助讀者更輕松地查閱相關知識,學習、研究和欣賞中國工藝美術。本書插圖精美,作者以嚴謹的態度,并付出巨大的精力,徒手繪制了圖解詞典中大部分的插圖,每幅插圖如一幅美術作品,有較強的欣賞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王其鈞編著 ·繪畫 ·26.8萬字
本書集結了PPAPER自創刊以來50位全球重量級設計師、建筑師、時尚編輯等活躍于創意文化產業一線的大師及團隊,以訪談的形式娓娓道來這些文創領域執牛耳者們的行業經驗、生活趣味、執業素養及創作觀念,配以數百幅代表作品圖片,一本書網羅全球創意先驅全紀錄。
包益民 ·設計 ·20.4萬字
透過100件沉甸甸的中華國寶,感受6000年活生生的中華文明!50位國家一級博物館主講人攜20年經驗精講國寶的傳奇。本書由喜馬拉雅藝術暢銷榜前列、評分9.8分的音頻節目《國寶來了》結集而成。50位中國一級博物館的主講人,共同為您講述100件超級國寶的傳奇故事。這些國寶分別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40多家博物館,涵蓋鐘鼎、書畫、金石玉器等多個收藏門類,代表著中國從遠古到近代的藝術成就。本書內容重點分析國寶的規制、技藝、鑄造特點和文化背景,深入揭示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細數中華文明“美的歷程”,展現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演進,進而啟發人們共同守護國寶、傳承文明。
劉鈺婷等 ·收藏 ·28.6萬字
這是一本反映2012全年世界珠寶市場的重點拍賣交易紀錄。書中精心甄選出蘇富比、安蒂古倫、佳士得、艾德、富得、中國嘉德、寶龍、北京保利等全球8大拍賣公司37場精致珠寶拍場的代表性拍品,全面、準確地呈現了2012年度表壇的精彩全貌。為便于珠寶收藏愛好者了解2013年世界珠寶拍賣市場的行情,本書依照品牌進行細部分類,對各品牌的信息做以詳述,中英文名稱對照,完全標注成交價格,并有高清精美圖片,是您投資舉拍、收藏鑒賞的資訊參考查詢工具書。
《拍賣年鑒》編輯部編著 ·收藏 ·26.4萬字
《殘酷劇場》是伊恩·布魯瑪多年來在《紐約書評》發表的藝文評論和歷史散文精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地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屠殺和種族滅絕。為了追根究底,布魯瑪帶領讀者探索納粹的宣傳影片、德國占領下的巴黎、猶太人的命運、被盟軍炸成廢墟的柏林、爭議不斷的《安妮日記》、珍珠港事變、神風特攻隊、墮落藝術、冷戰下的東德、巴以沖突、戰后的日本的前衛藝術等等,從電影、文學、繪畫、音樂、劇場、舞蹈的表現中,重回第二次世界大戰現場以及戰后重建的世界,試圖找出答案。
(荷)伊恩·布魯瑪 ·戲劇藝術 ·23.1萬字
全書共分11章,介紹紀錄片的基礎構建、中外紀錄片發展史綱要、紀錄片的社會屬性、紀錄片創作的理念與思辨、紀錄片的構思與思考、紀錄片的拍攝、紀錄片的剪輯、紀錄片的敘事與結構、紀錄片創作的道德困境和倫理風險、紀錄片的文化軟實力、紀錄片的管理與運營。理論功底扎實,觀念新穎、對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很有指導價值。
朱榮清編著 ·媒體藝術 ·21.2萬字
“牛津藝術史”系列第五本!權威學者打破神話,全方位生動還原文藝復興輝煌背后的人性真相!《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藝術》打破了傳統上對文藝復興的神話闡釋,從寶石、青銅、石材、玻璃等創作材料與壁畫、版畫等創作手法開始,切實再現了那些輝煌藝術品的制造過程;此外,作者還帶領我們深入窺探了藝術家行會及各工作室之間的激烈競爭或親密合作,解讀出藝術家與贊助人之間復雜的利益糾葛,還原出當時的觀眾會在何時何地消費藝術品,以及這些藝術品又是如何滿足了皇親貴戚、宗教權威與政府顯要的私心目的,讓我們看到了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圍繞在藝術周圍的真實人性。
(英)伊芙琳·韋爾奇 ·各國藝術 ·21.8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國學入門、中國古典詩詞欣賞、中國傳統音樂欣賞、中國舞蹈欣賞、中國畫欣賞、中國書法欣賞六個部分;每個部分包括三節:第一節,概述;第二節,該門類藝術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發展;第三節,該門類藝術精品賞析。
劉永娟主編 ·藝術理論 ·28.2萬字
本書稿是新聞與傳播學譯叢——英文原版系列中的一本,是原文影印大師的經典著作。在力求反映現代西方思想學術的獨創性與思維深邃性的同時,尤其注重思想的全面性及其內涵的啟迪價。本書稿是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美學理論的代表作品。杜威認為要以“活的生物”為基礎建立一元論的美學體系,力圖恢復藝術與非藝術間的連續性,以及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間的連續性,終要建立一種美的藝術與實用技術與藝術間的連續性。杜威認為,藝術的材料應從不管什么樣的、所有的源泉中汲取營養,藝術的產品應為所有人接受。總而言之,要建立一種回到日常生活的藝術理論。
(美)約翰·杜威 ·藝術理論 ·27.3萬字
大衛·林奇是當代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以華麗、陰郁、詭異夾帶黑色幽默的風格,在世界影壇獨樹一幟。在本書中大衛·林奇回顧了四十余年的電影創作生涯,涵蓋了《穆赫蘭道》《藍絲絨》《雙峰鎮》等代表作品臺前幕后的故事。他的電影通過對人性最幽微部分的探究,帶我們進入神秘而富有力量的潛意識世界。
(美)大衛·林奇 (英)克里斯.羅德雷 ·媒體藝術 ·22.7萬字
從古典時期起,藝術的歷史就不斷被書寫及重寫。歷史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及人類學家紛紛在這一領域發聲,改變了我們對于“藝術史是什么及將會是什么”的看法。《藝術史的藝術:批評讀本》選介了藝術史研究領域迄今為止最具開創性與影響力的35篇批評文章,分為九章,每章聚焦一個藝術史研究議題:美學、風格、作為藝術的歷史、圖像與符號、性別、現代與后現代、解構主義、博物館學,并配以74幅相關作品圖片。從古典理論到現代主義,從康德到???,從現代藝術史與科學考古學創始人溫克爾曼到當代藝術史學大師級人物貢布里希。35位學術巨擘及藝術家,幫助讀者從第一手資料了解藝術史的發展脈絡。
(美)唐納德·普雷齊奧西 ·藝術理論 ·42.7萬字
該書梳理了百年中國電影創作的發展進程,論述中國電影的審美創造和藝術流變,揭示不同時期或地域中國電影創作的風貌、特征與得失,對百年中國電影的創作主潮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
胡星亮 ·媒體藝術 ·43萬字
古玩字畫,中國歷史遺留之精粹,歷代達官貴人追逐的珍藏;同時也是現代上流階層閑暇之雅玩,投資保值錨定之珍品。作者趙汝珍先生,清末民初人。民國時期著名古玩商人,酷愛古玩,精于考古,在舊京琉璃廠經營萃珍齋多年,收藏眾多古瓷、古字畫等精品,有鑒于中國歷代傳承的古玩沒有系統論述的專書,前人偶有著述,又多錯訛,于是集數十年浸淫古玩之經驗,查閱大量資料寫成此書。原書分為正編、續編,合計五十三章,涉獵古玩門類之應有盡有;內容涵括:書畫、碑帖、瓷器、青銅器、古錢、玉器、造像、印璽、名石、景泰藍、鼻煙壺、宣德爐、文房四寶等五十多類古玩器物;范圍之廣、門類之眾,實為古玩鑒賞知識的總匯。又所述內容,包括古玩之賞玩、品鑒、作偽、辨偽、價值等各方面,實為迄今僅見之全面、系統研究古玩投資的權威著作。作者在編選內容重在實用,針對性強,語言通俗易懂,尤為突出的是本書對所述各類古玩的款識、制作、源流以及評述、價格等闡述甚詳,實可尊為當今“古玩品鑒投資之百科全書”。
趙汝珍 ·收藏 ·32.7萬字
套裝包含:《不可不知的數碼相機使用技巧》、《不可不知的曝光與用光技巧》、《不可不知的美女人像攝影技巧》。零攝影基礎也可以快速掌握的攝影知識點,讓你輕松掌握攝影技巧。
數碼創意 ·攝影 ·22.7萬字
本書共分四講,主要通過介紹世界各大文明圈不同時代的重要思想家、美學家對藝術不同的闡釋,幫助讀者更深入廣泛地理解“藝術是什么”、“美學是什么”,以及對藝術與美學的定義與理解的許多種可能性。古典藝術美學到當代藝術美學,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到弗洛伊德、榮格;從老子、孔子、鐘嶸到王國維,作者所注重的,是人類思想文化史上那些卓越的大師們對藝術美學的理解,以及自身的領悟和解讀,并由此為讀者提供不同的思想路徑。這些理解,與中國當下的藝術與文化語境相關,與我們每天面對的藝術現實相關,因而,這些抽象的理論就獲得了回應現實的活力。
傅謹 ·藝術理論 ·23.2萬字
門道乃是達到成功目標的途徑和方法,收藏家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其收藏了真、精的藏品,最關鍵的是通過收藏,對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發掘和傳承,以及對人生的修為和自處。《收藏的門道》一書,闡述的也是這一理念。從古至今,收藏活動一直是人類在邁向文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行為。人們對收藏情有獨鐘,因為收藏可以尋根問祖,可以豐富知識,可以修身養性,可以傳承文化血脈、保護歷史物證,可以拓展社會圈子,甚至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收藏寄托了精神,也保存了財富。歷史上,多少帝王將相和文人騷客,都與收藏有著不解之緣,這也奠定了收藏的行首地位。所以要想把收藏這門功課學好,并非易事。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作為一個喜歡收藏的人,不知門道,何談收藏?本書雖然是作者整理多年以來的隨筆,難免有不切不到之處,但都是作者自己或借鑒成功同行們的經驗之談,希望這本書對走上收藏道路上的人們有所幫助和借鑒。
西風 ·收藏 ·25.7萬字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一經問世,旋即轟動中西學界,引發了圍繞東西方治學理路的大討論,波及美術史學科以外,綿延至今。以圭璧鐘鼎為國之重器的禮制藝術時代如何興起,又如何逐漸衰亡,演變成以宗廟、宮殿與墓葬為主體的建筑性紀念碑時代?長安,這個從土木方興時起就不斷被重塑的城市,如何彪炳不同時期統治者的榮耀?一座座零散而無言的墳塋和祠堂,如何訴說歷史長河中一個個普通家族的懿德?而這些具有明顯公共意義的禮儀美術傳統,又如何在漢代以后轉化為藝術家打造個人歷史的藝術行為?《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嘗試打破美術史研究中的門類之別,以“紀念碑”這一西方古代藝術的核心概念為線索,將裝飾藝術、圖像藝術和建筑藝術納入更大范圍內藝術的發展變化,重構中國古代美術的宏觀敘述。
(美)巫鴻 ·建筑藝術 ·23.7萬字
本書為三聯書店第十屆戰略聯席會定制版。本書側重考察中國美術中特有的“時空”觀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圖像中的表現和釋讀。全書分為三部分——上編:時空的形象;中編:觀念的再現;下編:圖像的釋讀,所收1992—2007文章15篇,考查對象包括建筑、明器、拓片、畫屏、卷軸、冊頁、攝影等多種形式。與常見的中國美術史研究不同,這些論文沒有局限于孤立的門類和史實,而是竭力為這些現象找到自己的傳統和脈絡,并賦予其寬闊的視野,使闡釋更具啟發性。這些文章是對《文集》提出“禮儀美術”概念的完善與補充,從而有助于讀者更深入地認識中國美術的獨特傳統。本書是繼《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之后,巫鴻先生在三聯書店推出的第二部學術論文集。與《文編》集中探討中國古代美術的“禮儀”功能相比,《二集》的論題側重考察中國美術中特有的“時空”觀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圖像中的表現和釋讀。“時空”的觀念與表現是巫鴻近十幾年集中思考的一個主要問題,并將其視為另一條可供理解中國藝術獨特性的線索。
(美)巫鴻 ·藝術理論 ·24.4萬字
本書是“諾頓音樂史斷代史叢書”系列之一,列昂·普蘭廷加教授詳盡地對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大師與藝術精粹進行了闡釋,力圖詳盡地記述十九世紀歐洲的藝術音樂發展。本書以貝多芬中期的創作開篇,分別論述浪漫音樂語境下舒伯特、李斯特、肖邦、柏遼茲、舒曼、瓦格納、威爾第、柴可夫斯基和穆索爾斯基等人的音樂和風格。此外,作者還難得地關注到另一些少有專著進行研究的作曲家,例如門德爾松、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
列昂·普蘭廷加 ·音樂 ·38.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