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立足于最新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導向,重建教學技能實踐知識,強化教師教學技能訓練以及語文教師自我發展技能,如準備技能、設計技能、實施技能、檢測與評價技能等。突出案例研討。精選大量新課程教學案例,進行啟發式教學,推行模擬課堂、微格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現場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凸顯情景性、示范性、研究性和應用性。兼顧師范生職前教學技能培訓與在職教師職中教學技能提升,提高教育實踐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
張學凱 劉麗麗 ·總論 ·26.5萬字
本書從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簡稱NSTL)面向香山科學會議前沿主題提供的情報服務中,遴選核糖核酸與生命調控及健康、光合膜蛋白、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多倍體植物、植物學、生物多樣性、營養與代謝、有機生物電子及傳感器、生物能源、計算光學成像、深地科學、制造流程物理系統與智能化12個國際科學前沿重點領域和方向,深入、系統地開展了國際戰略規劃、項目基金資助、研究發展趨勢、專利技術態勢,以及社會影響評價等有針對性的情報分析和可視化展示,從國際科技發展和客觀數據視角,為我國科學前沿重點領域和方向的科技創新發展和科技管理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本書中所闡述的國際科學前沿重點領域和方向,選題新穎,具有前瞻性。本書采用了學科情報服務人員與領域研究專家密切合作的模式進行編寫,數據資料翔實、分析全面透徹,適合政府部門科技管理人員、決策咨詢研究人員和相關科技領域研究人員使用。
NSTL香山科學會議主題情報服務組編著 ·總論 ·26.5萬字
本書以喜劇評書方式,從全新視角,重現人類有史以來各個時期頂級科學家們的風貌。本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讀者全面了解真實的科學家,而且想激勵相關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立志成為科學家。與以往大家熟悉的“科學家故事”或“科學家傳”不同的是,本書絕不做任何簡單機械的素材堆積,而是以時間為軸線,通過科學家們的歷史軌跡展現科學發展的里程碑和全球科學家成長的生態環境。本書特別注意把握嚴肅與活潑之間的分寸:科學內容,務必嚴謹;生平事跡等方面,則盡量活潑,要讓讀者充分享受其中的快樂。正如伽利略所言:“你無法教會別人任何東西,你只能幫助別人發現一些東西。”因此,本書其實是想“幫助你發現一些東西”,當然,盡量幫你發現“科研成功的共性”。本冊是全套書的第4冊,也是最后一冊,其中的許多科學家離我們都非常近,甚至還有2019年才剛剛去世的。細心的讀者也許已發現,本冊的科學家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人類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而且許多研究課題甚至是直接或間接出自戰爭需求,其科研成果的實用化轉化速度明顯加快。
楊義先 鈕心忻 ·總論 ·26.4萬字
本書結合物理學的發展,用通俗的語言介紹了新舊科學觀的轉變以及現代科學觀的基本內容。根據現代科學觀,由于實驗不能驗證理論,科學也并不只是關于經驗的計算,所以科學不是發現而是構建的,其中必然包含著認識主體的因素。由此,作者提出了二維科學觀,認為科學是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根據二維科學觀,新的理論之所以能夠取代舊的理論,并不是因為前者比后者更正確,而是由于新的理論具有更高的認識效率。此外,二維科學觀還進一步認為,科學理論并不是被動和單純地反映客觀世界,而是關于自然界的同構系統,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是為什么即便是一個曾經被實驗證實過的理論,仍不可避免地會被新的理論所取代的原因。
周建 ·總論 ·24.7萬字
科普教育與科技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兩翼。本書將近百位學術大師的創新故事和科研智慧娓娓道來,和讀者共同探討了“創新”這一經久不衰的話題,以喚起讀者的創新熱情或帶來點滴啟示。科技創新,本該是抽象的、晦澀的、復雜的,但在書中,它變成了“哈里森的航海鐘”、“達爾文的旅行”、“波爾與愛因斯坦的爭論”、“麥克斯韋與法拉第的忘年交”……每一個陌生或熟悉的故事,向讀者展示的不僅是科技創新的歷程與成果,更傳遞著創新所需的知識素質與精神內核,這是創新的之根、之道、之法。
金涌編著 ·總論 ·24.3萬字
歡迎踏上世界知名鳥類學家理查德·O.普魯姆為你量身定制的智力冒險之旅。我們通常認為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可以解釋生命樹上的每一個分支:哪一個物種會繁衍,哪一個物種會滅絕,哪些物種會進化出哪些特征……但是,達爾文說過:“每當我看到雄孔雀的尾屏,就覺得難受!”這是因為在他的自然選擇理論看來,雄孔雀尾屏上過于華麗的圖案似乎毫無生存價值。對此,傳統科學的觀點是:動物的擇偶炫耀特征是展現它們的遺傳優勢或素質優勢的“廣告”。但是,憑借在世界各地30多年的實地考察和野外觀鳥經驗,普魯姆對這一觀點發起了挑戰。
(美)理查德·O.普魯姆 ·總論 ·23.6萬字
《溫儒敏論語文教育》是著名文學史家、教育家溫儒敏教授近幾年關于語文教育研究的論說選集,包括報刊訪談、講演與隨筆。溫教授曾長期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及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等職,又受聘教育部主持國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工作,主持關于基礎教育語文教學的多項調研項目,還參與主編新課程《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對中小學語文教育及大學語文教學有諸多獨立而深入的見解。他強調語文教育研究不能滿足于經驗性的總結描述,要跟蹤調查,在掌握大量數據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分析探討,為決策提供堅實可靠的理論支持,并提出:“語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課改“不能淘空語文”;課改與高考“相生相克”;對課改要補臺而不是拆臺;“文筆并非作文教學第一要義”;“多讀比多寫更重要”;大學語文的要旨是“把敗壞了的胃口調試過來”;“不要輸在起跑線說”是集體無意識的誤導;等等。對當前大學商品化與官場化,也有一定的批評。這些都產生較大影響,對教學與課改富于啟發。全書分五部分:一是關于語文教育的功能與定位的思考;二是關于語文課改的調查、研究與建議;三是關于閱讀與寫作教學問題的探究;四是關于大學語文教學困擾與出路的討論;五是關于大學文化衰落現狀的評析。
溫儒敏 ·總論 ·22.6萬字
《科技想要什么》一書中,凱文·凱利預測了未來數十年科技的12種趨勢,包括創造大腦這一得寸進尺之舉。不過,為了讓人類創造的世界實現收益最大化,需要對這種全球體系產生的問題和代價保持敏感。作者詳細講述了值得我們學習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義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凱利的新科技理論提供了三種實踐經驗:通過傾聽科技的需求,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準備,迎接必將到來的科技;通過采用主動融合原則,我們可以駕馭科技,使之發揮大作用;通過遵從這種類生命系統的長期規則,我們可以獲得它的全部饋贈。
(美)凱文·凱利 ·總論 ·22.5萬字
本書旨在揭示人類從早期好奇探索到當今全力投入、認知和操控宇宙自組裝機制的全景。第一部分描述物理學如何成為人類知識與技術的基礎。首先講述物理學從孕育到今日的知識;接著以信息科技為例,介紹這些知識是如何變成技術用于制造物質和物品的。然后,其他科學基于物理學知識和技術進行了根本性地重建。今天,很難想象從事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不掌握量子力學的理論體系、觀測技術和計算工具。本書第二部分梳理了物理科技對戰爭力和生產力的作用,歷史告訴我們,基于物理精神的創新是競爭效率最高的創新。離物理知識和技術越近,則戰爭力越強,經濟運行的效率越高,企業生存的概率越大,人民物質生活的質量越好。第三部分揭示了物理精神的全新活動——自下而上的自組裝。納米科技提倡自下而上的物質和物品自組裝,是材料科技和機器制造的終極前沿;人工智能提倡自下而上的智能自學習,將物品和機器變成智能實體,使其自行組裝物品、能量、信息和知識。納米科技和人工智能是人類精神物理化的產物,表達了物質、能量、信息和思維自組裝的自然趨勢,體現了人類依據物理科技追求美好未來的終極意志。
方禮勇 ·總論 ·22.3萬字
《何為科學》從科學的歷史出發,梳理現代科學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對世界的巨大改變,探尋科學的本質和真義,反思關鍵問題:今日科學為何能取得如此成功?我們為取得這種成功是否在過去付出了某些代價?未來的科學又應如何發展才能真正造福于人類?自啟蒙運動以來,人類一直依靠科學來探尋世界的真相,卻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人類的感官經驗。這種造成科學與經驗脫節的“盲點”隱藏在關于時間、宇宙、量子物理、生命、人工智能和思維、意識等諸多科學悖論背后,既創造了今日的人類世界,也造成了氣候變化、生境破壞、全球性流行病、數字監控等諸多困境。《何為科學》啟迪我們從更廣闊的角度審視現代科學,并提醒我們,科學并非無懈可擊的絕對真理,而是根植于人類經驗的創造物。只有正視科學的“盲點”,重新審視科學與經驗的關系,技術與文明才有可能在新的千年中蓬勃發展。
(美)亞當·弗蘭克 (美)馬塞洛·格雷斯 (美)埃文·湯普森 ·總論 ·21.7萬字
系統工程是實現成功系統的一種跨學科方法,為國內外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書針對復雜產品研制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借鑒國際知名企業實施系統工程的成功案例,以國際標準為框架,介紹了系統工程的基礎知識、技術過程、管理過程、支持過程和實踐應用情況。對于每個知識點,既有標準規定,又有技術講解,還有案例分享。本書是我國面向工程實踐并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系統工程專著,凝聚了我國工程一線技術人員的智慧與經驗,18位作者,歷時4年,48萬字!它凝聚了我國航天、航空、核工業、船舶、兵器、電子等12個行業一線專家的心血,可以為系統工程在我國落地提供具體指導。
郭寶柱 ·總論 ·20.6萬字
人類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改變,在當下,能最快、最激烈地促進這些改變的,就是科技。而這些改變,哪些是必然發生的,哪些又在我們預料之外?舉例來說,互聯網全球化是必然的,但選擇哪種網絡不是必然的;四輪汽車出現是必然的,但SUV不是必然的;移動電話的發明是必然的,但iPhone不是必然的……
(美)凱文·凱利 ·總論 ·20.2萬字
如果你忽然發現自己穿越到了只在歷史書中讀到過的古代,你該怎么辦?面對陌生的原始社會,沒有電、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沒有任何現代化的工具,你該如何生存下去?別擔心,這本書可以幫到你!這是一部穿越人類發展時空、圖文并茂的科普作品,追溯了人類發展歷程中的重大發明發現,帶領讀者重新感受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本書編排精妙,切入點新穎有趣,是為一位不小心“被穿越”的旅行者而打造的生存指南,讀者可以跟隨作者的腦洞,搭乘時間機器返回那些曾經在傳說中聽過的時間、地點,根據具體的情境思考自己該如何生存。書中有詳細的操作步驟,交互式設計令讀者獲得全新的閱讀體驗,展開一場別具一格的時空旅行和文明創造游戲。
(加)瑞安·諾思 ·總論 ·19.7萬字
科學課已經納入小學必修課程,針對這一現狀,本書通過列舉科學課堂的十個課型,匯集一線教師課堂教學成果,引導科學課新教師思考課堂設計,解決教學實際問題,實現科學課啟發學生科學思維、激發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的教學目標。
王天鋒 曾寶俊 ·總論 ·19.7萬字
《月球:一部未來史》展現了一幅引人入勝的月球肖像,探索人類與月球關系的歷史與未來。月球是人類最近的鄰居,也是古往今來許多浪漫想象和傳奇故事的原動力,在冷戰時期太空競賽中它一度象征著國家地位,而今更是成為深空探索的中轉站。本書的每一章都是關于月球的不同方面:它表面的神秘漩渦,它的形成,它對地球的影響,它的探索,它的未來,關于它的科幻小說如何塑造人類對月球乃至地球的看法,等等。奧利弗·莫頓有綜合科學、技術和文化的天賦,以一種可讀、易懂、令人愉快的方式平衡了藝術、文學、社會學、歷史、科學、經濟學和技術,從科幻小說、阿波羅計劃宇航員的錄音文字記錄、早期天文學家如凡·艾克和伽利略的爭議,以及現代太空藝術之父博尼斯泰爾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展示了科學寫作中不常見的知識廣度與趣味性。先進的技術、新的雄心和舊的夢想意味著男人、女人和機器人肯定會重返月球。這本面向未來的月球史對于每一個仰望夜空的人來說,都是一部極好的入門書。
(英)奧利弗·莫頓 ·總論 ·18.4萬字
《天工開物》是明代學者宋應星所著,刊印于明朝崇禎十年(1637年),全書分上、中、下三篇,又細分做18卷。上篇記載了常見谷物的栽培和加工方法,養蠶、紡織和染色的技術,以及制鹽、造糖的工藝。中篇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舟車的制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篇則主要集中于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寶石的采集加工等。《天工物》是明代學者宋應星所著,刊印于明朝崇禎十年(1637年),全書分上、中、下三篇,又細分做18卷。上篇記載了常見谷物的栽培和加工方法,養蠶、紡織和染色的技術,以及制鹽、造糖的工藝。中篇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舟車的制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篇則主要集中于礦物的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寶石的采集加工等。《天工物》是世界第一部記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以大量生動細節留存了豐富的古代科技史料。它也是世界第一部百科類圖書,曾流傳于日本及歐洲各國,引起極大反響,被譽為“百科全書之祖”。本書為原著的白話編譯本,文字明快生動,同時配以大量古代文物、繪畫以及準確逼真的彩色手繪植物圖譜,而157幅優雅古樸、翔實再現各行業生產過程的著色版畫則完全可稱為對中國古代科技生活的一次全景展示。
宋應星 ·總論 ·17.8萬字
本書作者在深入研究2017年版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從“教育即生長”“語文即人生”的基本理念出發,在語文教學中強調“守正出新”,倡導生長式語文課堂教學主張:立足學情,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言語實踐活動為主線,構建有困惑、有結構、有活動、有生長力(語用力、思維力、審美力、文化力)的語文課堂。本書結合大量一線教學、課堂觀摩、評課議課的實踐與分析,從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觀評四個方面,將生長式語文課堂的理念貫徹到整個教學實踐,有助于教師理解新課程標準、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
賈桂強 ·總論 ·17.6萬字
《天工開物》先后被譯成日、英、法、德等國文本,是世界上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書中真實記錄了中國古代了不起的農業和手工業智慧,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被后世稱為“百科全書之祖”。
(明)宋應星著 東籬子解譯 ·總論 ·17.6萬字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理性的合理質疑的思維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作者將批判性思維引入語文教學,指導學生通過現有教材文本和補充文本進行批判性閱讀,并通過批判性思維的方式指導學生寫作,點評高考作文等。作者現在主持中學語文如何引入批判性思維的課題,課題在全國各中學內招標,具有很強的號召力。
余黨緒 ·總論 ·17.5萬字
本書是繼《語文課》之后,連中國老師有關語文學習的第二本書。在與《語文課》保持連貫性的基礎之上,本書一方面將閱讀再次指向師生共讀,另一方面更側重與教師的交流。全書分為六個部分:(一)與生命相關的事,都和語文相關。(二)師生相處,改變彼此命運的“途轍”。(三)用一個“真”字把課“撞”出來。(四)在我們的校園里,有健康爽朗的分數。(五)上了一節課,幸福的潛流在我身上歡快如春天的小溪。(六)教師自己要有生命之想。作者認為,教育是為了幫助師生開啟并協調自我的生命狀態,推動與順暢自我的生命狀態向著豐富、美好、高貴發展。教育是讓“人”自然而然、滿心歡喜地走向“美好”與“美妙”。語文老師因為做著和“生命”相關的事業,所以健康,所以幸福。而這一切,需要在教學中的細節與過程中實現。
連中國 ·總論 ·17.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