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討論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這一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五四”前夕的士人心態與政治的關聯,到“五四”后各種思想觀念、行為取向和政治勢力之間的競爭,以及這些因素在競爭中的互動,并從區域、文武、新舊等文化因素與政治斗爭的糾結考察北伐前數年軍政格局的演變。
羅志田 ·中國史 ·29.2萬字
清朝統治中國二百余年,其間宮廷內外大小爭斗幾無間斷。皇族之間,建皇儲、承帝位,牽起漫天風雨;朝臣之中,求上達、謀私利,也爭得翻天覆地;而后妃、太監集團的鉤心斗角,亦復不少。如此種種,構成一幕幕人間悲喜劇。清代宮廷爭斗的酷烈,加上異族的神秘色彩,給宮廷政變,平添了濃烈的詭異味道。歷來有關此課題的研究專著,寥寥可數,本書作者以其深入研究,條分縷析,層層鋪開,為讀者展示出清宮內的奇案傳說與風云變幻。
金性堯 ·中國史 ·11.4萬字
《上下五千年》涵蓋了包括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作者通過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了中國從遠古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歷史發展、制度改革以及文化的傳承與進步。涉及政治、制度、經濟、社會、文化、民族、宗教等眾多領域,思想新穎,見解深刻,內容詳盡,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百科全書。
呂思勉編著 ·中國史 ·22.4萬字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蒙古族統治者建立的統一王朝,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凡九十八年。從成吉思汗建國算起,凡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元朝統一后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新疆,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元代的服飾,帶有鮮明的時代和民族特色,出現不少新的服裝樣式。服裝在材質、花色、工藝等都大大超過了前代。元朝建立以前,蒙古民族主要是以畜牧業和狩獵為生,肉類和乳品為主要食物。“食肉而不粒”,很少食用糧食。元朝大一統后,加強了蒙、漢等民族間的交流。農業和畜牧業兩種經濟的結合,使元代食物構成逐漸趨于合理,元代的烹飪技術有較大的發展。茶與酒,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浸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飲食器具,追求器形高大和材質貴重。元人在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許多飲食衛生方面的知識,對于當時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元代地域遼闊,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決定了居住形式風格的差異。有草原的氈帳,有都市的宮殿,有山區窯洞,有水鄉的船屋,有平原宅院,有沿海城市的石屋和中亞、西亞風格的建筑等等,從而使元代住宅建筑構成一幅豐富多彩的圖畫。
韓志遠 ·中國史 ·13.6萬字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泱泱大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曲折而厚重,其問發生的歷史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錯綜復雜、頭緒繁多,使得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很難找到讀史的入門之徑,對中國歷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認識。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讀者清晰地了解歷史,感悟歷史,是李碩主編《畫說中國》的初衷。
李碩 ·中國史 ·9.6萬字
日本的中國學和魏晉南北朝隋唐政治史、制度史的必讀書。通過具體的“九品中正制度”揭示魏晉南北朝的政治進程與社會形態演變,強有力地支持了內藤湖南的時代劃分理論,當之無愧地成為京都學派的學術里程碑。
(日)宮崎市定 ·中國史 ·29.5萬字
不讀晚清史,不算了解中國歷史。不懂庚子之亂,不算了解近代中國。1900年,是最卷的一年,在有清一代最為動蕩與復雜。一場極左與民粹的相互裹挾,一次世紀性的國家災難。廢光緒,立新儲,義和團鬧京津,慈禧宣戰,德國公使被殺,攻打外國使館,八國聯軍侵華,東南抗旨,自立軍起義,李鴻章張之洞稱帝未遂,慈禧光緒西逃,辛丑談判簽約,李鴻章去世。總有一種力量讓你唏噓不已!總有一種畫面讓你錯愕許久!為了寫就此書,作者晚清陳卿美實地走訪歷史現場,遍尋晚清足跡,如天津大沽口炮臺舊址、紫竹林租界舊址、直隸總督署舊址、天津機器局東局子舊址、聶士成殉難處……以及北京東交民巷的多國使館舊址、翰林院舊址、西什庫教堂、克林德被殺處、賢良寺舊址、西總布胡同李鴻章私邸舊址、總理衙門舊址等。作者棄醫從文,他以醫生的細膩與嚴謹,精準探查歷史細節。他又以記者的敏銳與洞察,抽絲剝繭,還原真相。《1900:庚子劇變》全書27萬字,共分七大章。全景記錄中國進入20世紀第一年的各種亂象,高度還原一個患有“嚴重不良反應”的亂世帝國。獨家的視野、獨到的見解。在這里,讀懂近代中國。
晚清陳卿美 ·中國史 ·26.2萬字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重點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構成、流變和分期、基本類型、地理環境和特征、基本精神,闡釋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文化認同,系統全面地介紹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藝術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交流等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堅持以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為宗旨,博采世界各國有益文化,堅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通識教育中。教學內容綜合考慮到我國港、澳、臺地區的學生、華僑華人及其他留學生不同教學對象的教學要求,幫助學生系統、全面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增進文化認同,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乃至為推動祖國統一做出積極貢獻;力圖構建完整的中華民族文化認知地圖,有利于學生形成客觀、科學的疆域觀、歷史觀、民族觀和文化觀;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古代經典著作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質。《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既可作為高等院校通識教育的選用教材,亦可作為廣大讀者研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讀本,還可以作為各類培訓班的教材。
駱文偉 ·中國史 ·18.7萬字
西夏王陵號稱東方金字塔,謎樣的黑水城擁有令人覬覦的寶物;“正史”中沒有它完整的史傳,西夏王朝究竟是“傳說”還是“高不可攀的存在”!以黨項民族為主體的西夏王朝,前后跟契丹的遼、漢人的北宋、女真的金及漢人的南宋,兩度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西夏的興盛充分表現出黨項人強大的韌性與臨機應變的特長。西夏曾經創制出形態特殊的西夏文字。歷史上許多少數民族都曾經建立過政權,但大都沒有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字,可見西夏文之重要地位。近幾年來,西夏文翻譯的佛經陸續出土,這對漢語語音變遷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西夏王朝從元昊于北宋仁宗景祐五年正式稱帝,到元太祖二十二年,享祚一百九十年,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一個長命的朝代。如果從元昊的老祖宗拓跋思恭因參與平定黃巢有功,授夏、綏、銀節度使,賜號定難軍算起,則有三百四十六年之久,是一個長命的政權。
劉學銚 ·中國史 ·15.8萬字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強大一時的秦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時間,而秦國發展為秦朝卻經歷了近700年時間。全書分為“崛起,對峙,騰飛,擴張,統一,崩潰”六個部分,探尋歷史的細微之處,為我們講述諸侯國秦國與大一統秦朝之間的歷史淵源,展現圍繞大秦而發生的軍事爭霸、政治外交、經濟改革等精彩歷史。
鄭文州 ·中國史 ·20.8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徐州會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徐州會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704-5,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徐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侵華日軍企圖攻占徐州,打通津浦線,使南北日軍聯成一氣,窺視中原。于是繼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和華北地區幾個戰役之后,在蘇北、魯南、皖北、豫東廣大地區,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民族自衛戰——徐州會戰。本書作為親歷記錄,再現了徐州會戰的壯烈。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25.4萬字
全書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對三百多年的明朝歷史進行了細致梳理,對明朝歷史走向頗為關鍵的事件、影響歷史發展進程的關鍵人物和重要制度等做了深刻剖析,其中不乏對被歪曲的歷史人物的撥亂反正,對被過分夸大、粉飾的事件的客觀論述。這將是一場專屬明朝史愛好者的展現明朝由盛世繁榮,經懈怠衰退到短暫中興,最終走向覆滅的歷史盛宴。
張嵚 ·中國史 ·13.8萬字
呂思勉是中國現代的歷史學家,在中國通史的構建上做出了貢獻,同時在近代史的寫作上也有開辟之功。本書從清代早期社會特征寫起,一直寫到抗戰結束,舉凡近代史的事件、人物、制度典章,無不細致入微,是讀者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經典之作。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呂思勉 ·中國史 ·34萬字
西漢竹書《趙正書》以秦始皇之死為開端,講述了胡亥不聽子嬰、李斯之諫竟致身死國亡的故事。因其內容涉及秦始皇彌留之際對繼位人選的安排、秦二世皇帝即位的正當性,乃至大秦帝國傾覆的直接原因等重大歷史關節,故而受到廣泛關注。辛德勇教授在閱讀這部竹書時,以秦朝興亡為大背景,提出了一系列常人習焉不察的問題。“趙正書”的“趙正”指的是秦始皇嗎?“趙正”、“趙政”、“秦正”、“秦政”、“嬴政”、“始皇帝”……哪個才是他活著的時候用過的名字?為什么說“趙正書”這個書名(或篇題)有些名不副實?它到底有什么來歷,又有什么特點?明明記載同一段史事,《趙正書》為什么和《史記》上說的不一樣?二者誰更可信?以“焚書坑儒”而留下千古罵名的秦始皇,真的就對天底下的儒生和儒學都深惡痛絕嗎?而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秦朝命運的名宦趙高,到底是不是個“去勢的人”?
辛德勇 ·中國史 ·15.9萬字
一艘艘木筏順流而下,將長江中上游的木材運送到下游城鎮。林農、地主、伐木工、船工、牙行、錢莊、榷關,以及商幫與行會,組成了一個跨區域的龐大市場……通過木材的貿易與再生,森林仿佛“流動”起來,滿足了整個清代中國的房屋、橋梁、舟車建造等需求。本書講述了這個龐大的市場如何運作,揭示了清代森林可持續發展的奧秘。國家與市場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利用如何適應?清代森林的市場經濟蘊藏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張萌 ·中國史 ·16.8萬字
本叢書精選此時大師名家之有關學術文化經典著作,以期對20世紀以來的中國學術文化做一系統整理。叢書所收書目,雖各自早有出版,但零散而不成規模。此次結集,欲為推動中華文化之大發展、大繁榮盡出版人綿薄之力,成一民族文化珍品,為后代留存傳之久遠的鴻篇巨作。
張蔭麟 ·中國史 ·14.3萬字
本書分為“重要的革命紀念地”“紅色地標”和“重要紀念場館”三部分組成,收錄響水新四軍研究會會員原創作品40余篇。每篇作品皆由作者實地調查、尋訪,查詢權威性檔案資料寫就,具有一定史料價值。本書旨在不忘歷史,緬懷先烈,教育后人,昭示未來。喚起人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去完成先烈們未竟的事業。
汪明時主編 ·中國史 ·13.3萬字
區域研究的興起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史學研究轉向的顯著特征之一,學界拋棄了過往拘泥于政治史的宏大敘事,轉而試圖通過個案或區域研究尋找到一條呈現“整體歷史”的路徑,構建起中國史學自身的解釋模式。對“區域”作出何種界定,成為研究者需要優先處理的問題之一。本書將在系統、全面收集清代檔案、實錄、政書文獻的基礎上,著力于探討清代縣轄政區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即作為一種全國層面的制度設計,其制度淵源何在,在清代又經歷怎樣的制度變革,在民國時期的消失等狀況進行長時段的梳理,清代縣轄政區的空間分布,清代縣轄政區設置與地方治理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胡恒 ·中國史 ·27.4萬字
故宮無與倫比的宮殿氣象,歷經600年風霜,依舊熠熠生輝。故宮的建筑、藏品、人物三者及其他元素的互動、演繹,成為故宮600年的歷史。本書共100講,分六個章節,以時間為經線,以故宮為場景,將大故宮600年歷史從頭細細道來,分別講述明代故宮、清代故宮、民國故宮和新中國故宮四個時期的歷史。原作銷量40萬冊的珍藏版,本次調整為大開本全一冊,進一步全面完善書中文字,保持經典版本、經典設計,精雕細琢,全新亮相!隨書彩插《十二美人圖》《朱瞻基行樂圖》,附贈的明清皇帝檔案,便于讀者翻閱、攜帶。
閻崇年 ·中國史 ·28.8萬字
一生致力擺脫父親的影響,活出自己風格的晉襄公,終于摘得“優秀守城之君”的光榮稱號。從躊躇滿志的“還鄉團二代”到晉國首位權臣,且看趙盾的升職加薪和維霸扛旗之路。楚莊王:蟄伏三年,權力場里隱藏的最強王者!不怕關系差,就怕玩笑開太大——齊頃公導演超級惡作劇!從罪臣之子到領頭羊,解讀管理界名副其實的實力派孫叔敖之“繞”的智慧。沒爹拼,沒媽靠,流亡大夫士會如何強勢回歸,創造輝煌?
小馬連環 ·中國史 ·15.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