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冊文獻集通過編纂較早時期出版《國聯調查團報告書》的多語種版本,以方便研究者進行比對和研究。1、英文版《國聯調查團報告書》錄自于日內瓦當地時間1932年10月1日公布的官方版本,現藏日內瓦國聯圖書館2、中文版《國聯調查團報告書》錄自國民政府外交部翻譯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3、日文版《國聯調查團報告書》錄自日本外務省翻譯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并于1932年10月10日由東治書院進行公開出版。
張生 陳海懿 楊駿 ·中國史 ·39.4萬字
《前浪后浪》,飛越百年,在上一部《脈動中國》兄弟書的歷史延長線上,重新出發,繼續為當代中國人探索精神血脈根源,聚焦上百位知識精英心路歷程的個案研究,關注這一百年來我們的中國。沒有晚清,何來五四;沒有五四,談何革命?中國革命的許多秘密,都可以從晚清激進知識人那里,找到最初的基因。縱觀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可以看到有兩條脈絡、三次世代更替和四個內部分化。從某種意義上說,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時代更替和內部分化,反映了其內在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廣度,也折射出近代中國歷史世界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許紀霖 ·中國史 ·23.5萬字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主持撰寫的《民國史人物傳》,與《中華民國史》配套,更名為《中華民國史·人物傳》。本書選取自1905年同盟會成立至1949年中華民國結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代表人物一千余人,編撰各傳。該部以人為目,廣泛搜集傳主生平資料,傳主事跡以客觀敘述為主,力求史實準確,評斷公允,文字精練,真實可信,足以傳諸后世。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4萬字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3.8萬字
有關秦史與秦文化的研究,是當今史學界的熱點問題,相關研究有了較大推進,取得了不少優秀成果。本書共計收錄28篇論文,分為政治與經濟、中央與地方、信仰與民俗、傳世文獻與出土簡牘4個專題:部分論文結合傳世文獻典籍、考古出土資料及圖像資料,分析秦史各階段的特點,總結秦文化體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并對秦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信仰世界做了微觀考察;部分論文從政治、軍事、文化、制度等幾個方面來分析秦實現統一的原因,并對秦的經濟生活與生產方式進行個案式探討,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見解;部分論文利用出土簡牘材料及傳世文獻,對秦的政治結構、行政體制、官僚機構和基層管理的問題展開探討,對秦的社會結構、階級關系以及秦政對后世的彩響等問題加以論述。諸位作者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澄清了一些學術疑難問題,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設性的新見解。
王子今主編 ·中國史 ·36.5萬字
《呂著中國通史》視野宏闊,是一部有見、有識的講述中國大歷史的典范之作。本書在體例上頗有創制:上冊主講文化史,以18個門類系統介紹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冊主講政治史,按時代順序講述歷代政治大事,理亂興亡。既使社會經濟文化成為通史,也使政治軍事成為通史,幫助讀者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來鳥瞰中國歷史,是學習中國歷史不可多得的通史專著。
呂思勉 ·中國史 ·36.4萬字
張海鵬是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中國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影響的代表性學者之一。本書是為慶賀張海鵬先生八秩初度而出版的論文專集,共收錄張海鵬先生的學生論文25篇,涉及清史、中國近代史、當代中國史、中外關系史、史學史、臺灣史等多個領域,反映了張海鵬先生宏闊的學術視野。本書還收錄了張海鵬先生的學術人生自述、訪談錄和自訂年譜簡編,均有助于了解張海鵬先生80年的生活狀況、治學精神與理想追求。
李細珠 趙慶云主編 ·中國史 ·47.6萬字
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歐美教會在中國創辦了大學、中小學和各類職業學校,不僅為中國建立了最早的學科研究體系,如農學、化學、心理學專業等,還溝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為中國的教育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奠立了基礎。此外,西方教育體系和思想,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意識和自由意識,釀成了諸如脫離教會學校的“六三離校事件”,從中可以窺見20世紀上半葉的校園風云。
李靈 肖清和 ·中國史 ·35萬字
清季新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州縣制度變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涉及的面很寬,其中不僅包括19世紀后半期以來州縣制度的嬗變軌跡,還有新制度的建構。長期以來,清季州縣制度變革普遍不被看好,常常語焉不詳,或認為州縣改革只停留在紙面上,繼而產生改革只有直隸等少數地方推行的誤識。本書作者厚積薄發,廣泛搜尋官方報告、地方志、報刊資料、時人記述,對清季州縣政治、經濟、司法、教育諸層面的改革進行了重新考察,試圖從“人事”和新舊制度的糾葛中來把握其變革的趨勢和特征,呈現此項改革豐富而復雜的歷史面貌。
劉偉 ·中國史 ·34.1萬字
《西南邊疆民族研究》是由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本輯共有民族史研究、民族關系研究、路學研究、邊疆學研究、非物質文化研究、宗教人類學研究、公共衛生與醫學人類學研究、生態與環境人類學、學術評價九個欄目,內容涉及西南古代民族人類學研究、西部民族親屬關系、滇藏怒江通道周邊歷史演變、中國邊疆縣治理、西北“花兒”非遺的傳承、納西族深化與儀式、洱海周邊農村的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
何明主編 ·中國史 ·28.3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抗戰時期的大后方交通與西部經濟開發”的最終成果。本書以大量檔案資料和文獻史料為基礎,綜合運用歷史學、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統計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首次對抗戰時期大后方交通及其對西部地區的經濟影響進行了全方位、多層面的研究。本成果深化了中華民國史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抗日戰爭史、區域經濟史研究的學術水平;同時,可為當前西部經濟開發提供歷史借鑒,具有現實意義。
譚剛 ·中國史 ·45.7萬字
“赫赫我祖,來自昆侖”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文化記憶中難以抹去的印痕。本書精選百余年來昆侖神話與昆侖文化研究之代表性成果及近年最新成果,在體例與內容上,具體分為“昆侖神話與昆侖文化”“文獻典籍與昆侖文化”“河源昆侖與昆侖文化”“神話人物與昆侖文化”“昆侖地望與昆侖文化”“中國古史與昆侖文化”六個板塊,集中展現20世紀以來昆侖文化研究狀況,與學界同行共享,以此進一步推動昆侖文化的學術研究。
米海萍選編 ·中國史 ·44.9萬字
著名明史學者樊樹志教授用五卷兩百余萬字圖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視野和生動鮮活的細節刻畫筆法,生動描繪了晚明跌宕起伏的歷史長卷,呈現晚明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大變局。本套書圖文雙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寫晚明史》首次與讀者見面。樊樹志先生從嘉靖中期內閣更替落筆,以清初吳梅村“忍死偷生廿余載”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實的史料和歷史學家的深厚學養見解,向讀者娓娓講述晚明這段令人蕩氣回腸的歷史。
樊樹志 ·中國史 ·40萬字
本書是對東北流域文明的專書研究,比較詳細地論述了黑龍江流域及其組成部分如嫩江流域、牡丹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遼河流域,以及大小凌河流域、圖們江流域和鴨綠江流域的歷史與文化,介紹了各流域的地理環境、古族、古城、古國和各種文化遺存等。作者通過對各個遺跡、遺物的介紹和論述,力圖呈現東北各流域文明的演變與發展,從而使讀者對東北流域的各種文明有更深的認識。
王禹浪 ·中國史 ·25.1萬字
本書由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主編,共收錄17篇文章,所涵蓋的范圍較為廣泛,既有史籍校勘注釋類,如對南化本《史記》的例釋,對南朝石刻的辨偽,對古代城市文獻《兩京新記》的校注等;又有史實考證類,如考釋敦煌曲子詞《怨春閨》聚訟不斷的問題,考證明代文人社團復社在各地的分社,闡述晚晴在華傳教士郭士立、香港華商何昆山的相關事跡等。還有以時間為經的史實編年類和人物年譜類文章。各論文均旁征博引,顯示出較為深厚的學術功底,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劉正剛主編 ·中國史 ·28.9萬字
《路史》是一部上古史通史性質的著作,以緯書十紀為時間紀年,認為天地開辟至孔子獲麟,共歷“二百二十七萬六千歲”。在十紀的時間觀下,羅泌于三皇五帝的帝系之上,增列了五十八位上古帝王,敘述天地開辟至夏代的上古歷史。《路史》帝系背后所蘊藏的古史觀念,彰顯了羅泌對于上古歷史與文化進程的思考,對后代的古史著述與神話小說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從文學研究面向來看,羅泌重新詮釋了神話人物/符號的象征,使之接軌于歷史。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路史》透過讖緯與道教史觀,建構上古歷史的發展,是一部藉由“神話歷史化”的過程所記述的文化通史。本書試圖分析《路史》帝系的排序意義,及其由“神話”到“歷史”思維脈絡的演變,進而從較為宏觀的史學、文學視野重新定位《路史》在學術史上的價值。
陳嘉琪 ·中國史 ·30.6萬字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以刊登國內外學者關于中國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歷史、語言、考古、地理、宗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主要宗旨,發表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論文、書評和研究綜述等,以期推動國內學界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方面的進步。本書適合于從事中國西北邊疆地區民族語言、歷史、考古、地理以及宗教研究的國內外學者和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參考閱讀。
烏云畢力格主編 ·中國史 ·31.8萬字
《唐宋歷史評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以唐宋史研究為主的專業歷史刊物,以關于唐宋歷史的專題研究與評論為特色,主要刊發問題導向的關于唐宋歷史專題研究論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學術史為目的的專題述評和書評。文章類別包括論文、書評、序跋、讀史札記等。
包偉民 劉后濱主編 ·中國史 ·28.3萬字
《明清傳奇史》以時代為線索,系統考察了傳奇在明朝和清朝的發展演變。第一編詳細梳理了傳奇的起源、體制的確立和主題的變異;第二編詳細論述了傳奇在明萬歷年間至清順治年間的風行;第三編考察了傳奇在清順治年間至康熙年間的繁盛;第四編考察了傳奇在清康熙末年至嘉慶年間的強弩之末;第五編考察了清道光元年至宣統年間傳奇的漂泊無依。整體而言,這是一部研究明清傳奇的力作,初版出版后廣受學界好評。
郭英德 ·中國史 ·44.1萬字
本書主要以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中心討論陽明學在兩地草根化的過程,包括學術如何在地發展、學術群體的動員能力,以及陽明學學者如何經營與地方鄉里的關系等。在陽明學學者主導下所成就的許多社會事業,有助于建立其在地權威,尤其從嘉靖到萬歷一百年間在吉水、安福兩縣持續進行的賦役改革,當地陽明學學者是成就此事的幕后功臣,使一些陽明學學者有被當地士民視為圣人的傾向。吉安陽明學與地方家族之間合作共生的關系與方式,可說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宋明兩代理學家“化鄉”的理想。
張藝曦 ·中國史 ·30.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