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由《黃巢之亂》《藩鎮之亂》《楊行密據淮南》《王建據蜀》四篇組成,記敘唐末朝廷統治式微、地方混亂動蕩的歷史過程?!饵S巢之亂》敘述了發生在唐僖宗年間的黃巢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歷史。《藩鎮之亂》記載了唐僖宗到唐昭宗年間皇室衰微、藩鎮之間互相爭戰的歷史。《楊行密據淮南》《王建據蜀》詳細記載了唐末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占據淮南地區、王建率軍攻占成都占據劍南三川的歷史。朱溫代唐稱帝建立梁朝后,王建也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
袁樞 ·中國史 ·31.3萬字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為大學生專門撰寫的一本通史讀物,對于此書作者曾說:“頗希望讀了的人對于中國歷史上重要文化現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現狀的所以然,對于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于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中國文化史”,下編為“中國社會史”。這部書針對當時上海大學文科學生學習上的需要,沒有采用一般通史的體例。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敘述了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冊分章按時代順序有條理地敘述了政治歷史的變革。
呂思勉 ·中國史 ·36.2萬字
本書為“蔡東藩說中國史”的元史通俗演義,共六十回,從蒙古統一、伐金擴張,到汗系轉移、攻滅南宋,再到變亂頻現、惠帝失國,精彩演繹元朝將近100年間的史事。作者博采正史,間取稗官野乘,敘述平實流暢、有條不紊;自評自注,語言風趣,情理兼備。翻閱本書,如同一幅元代歷史畫卷緩緩展于眼前,時而金戈鐵馬,時而溫柔繾綣,時而內亂紛爭,時而忠奸博弈……讓人目不暇接,感慨萬千。
蔡東藩 ·中國史 ·31.6萬字
本書收錄作者文稿39篇,分為筆談、札記、序跋、書評、憶舊、自述六輯。筆談就當前宋史研究中的一些熱點問題略抒管見,由五篇文稿組成;札記收錄研習錢大昕、錢穆論著的讀書報告各兩篇,可視為研習錢大昕、錢穆有關宋史論著的導讀;序跋所收七篇序跋系自著或合著的引言、導言、前言、結語、余論和后記;書評收錄文稿七篇;追憶收錄文稿十篇,涉及蒙文通、鄧廣銘等史學家的治學方法;自述講述了筆者研習宋史的歷程及心得。
張邦煒 ·中國史 ·27萬字
本書是戴逸先生作為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主持新修《清史》編纂的編年體工作實錄,忠實地記錄了清史纂修工程自倡議設計、啟動立項、初稿撰寫、審改修改直至整合定稿的過程。其中,除少量內容曾以不同形式公開發表之外,大多數內容為首次公開披露。
戴逸 ·中國史 ·30.3萬字
本書為“蔡東藩說中國史”的唐史通俗演義,上下冊共一百回,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從武后稱帝到開元盛世,從安史之亂到朱溫篡唐,精彩演繹二百八十九年唐朝興亡歷程。作者博采正史,間取稗官野乘,敘述平實流暢、有條不紊;自評自注,語言風趣,情理兼備。翻閱本書,如同一幅唐代歷史畫卷緩緩展于眼前,時而金戈鐵馬,時而溫柔繾綣,時而列國紛爭,時而忠奸博弈……讓人目不暇接,感慨萬千。
蔡東藩 ·中國史 ·32.2萬字
本書為“蔡東藩說中國史”的南北史通俗演義,上下冊共一百回,從劉裕篡晉到元嘉之治,從鐘離之戰到侯景之亂,從孝文帝改革到楊堅稱帝,精彩演繹近二百年南北朝興亡歷程。作者博采正史,間取稗官野乘,敘述平實流暢、有條不紊;自評自注,語言風趣,情理兼備。翻閱本書,如同一幅歷史畫卷緩緩展于眼前,時而金戈鐵馬,時而溫柔繾綣,時而列國紛爭,時而忠奸博弈……讓人目不暇接,感慨萬千。
蔡東藩 ·中國史 ·31.4萬字
本卷講述的1937年到1941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31.7萬字
本課題通過對清代以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進程的梳理,綜合考察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的城市數量、城市經濟、城市交通、城市文化與教育、城市規劃與市政建設、城市內部功能結構、城市社會保障與社會治理、城市社會生活、人口發展與規模等級、城市分布格局與體系的演變、城鄉關系、城市發展的動力機制和制約因素、城市發展的內地化問題以及城市發展的基本特征等基本內容,總結出了清代以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的一些經驗教訓,并評估了清代以來各階段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即清代以來在國家、移民、交通等諸多外部因素的推動下,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水平從縱時態看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因受地理條件和長期處于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邊緣地帶,鄉村的貧困,交通的阻塞,復雜的民族關系等因素的制約,其城市發展水平無論是城市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還是城市規模、功能結構、社會發展變遷等都滯后于周邊地區,且處于較低的層級。
王肇磊 ·中國史 ·38.2萬字
朱元璋率領群雄平定江南,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一方面,他勤政愛民、修養生息、編戶齊民、推行科舉、治貪打黑,使明朝漸漸步入正軌,煥發出勃勃生機;另一方面,他晚年喪子,為了子孫后代能夠穩坐大明江山,故意制造胡藍之獄,殘暴屠戮功臣。本書以史料為基礎,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向讀者講述朱元璋治理下的洪武時代。朱元璋到底有沒有“火燒慶功樓”,誅殺開國功臣?常遇春為何會暴死軍中?徐達和劉伯溫是不是被朱元璋毒殺?本書力圖解開歷史謎團,詳細講述“明初四大案”的前因后果和朱元璋的八次北伐,讓讀者了解洪武時代,了解真實的朱元璋。
清風明月 ·中國史 ·21.5萬字
秦統一中國歷史重要轉折點,隨后發生的歷史演進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秦統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本書收錄有關秦統一的進程與意義的學術論文34篇。所論均立足學術前沿,采用最新出土文獻資料,探索學術熱點難點問題。論文分別就秦統一時代的政治格局、經濟進程、文化走向、社會風貌進行探討,提出了一些新見解。若干學術收獲或可推進秦史研究,有益于深化對于秦統一歷史意義的再認識。
王子今主編 ·中國史 ·45萬字
本書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以明清長江下游自然災害與鄉村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為核心,揭示災害在鄉村社會諸層面的擴散過程、演變規律及其特點,政府與民間應對災害的機制、特點及其成效,以及災害與鄉村社會之間互動的機制及其廣度與深度。通過研究,努力將長江下游的災害史研究扎扎實實向前推進一步,使之成為災害與鄉村社會互動關系研究的典型個案。同時,深入研究并正確認識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自然災害的成因和特點,探索并掌握災害發生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對于長江下游的防災救災減災、新農村建設,乃至探討“三農”問題的解決路徑,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價值和借鑒意義。
莊華峰 ·中國史 ·21萬字
百日維新過了近120年,戊戌變法史研究是否已經題無剩義?康有為是如何從籍籍無名迅速贏得光緒皇帝的信任的?晚清重臣張蔭桓、翁同龢戊戌變法前后為啥一蹶不振?“戊戌六君子”被捕節點,政變后逃亡者王照是如何偷生又如何自首的?晚清一脈,上承秦漢以降王朝政治的余緒,下開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可謂國史之關鍵轉折。作者從爬梳檔案、日記、函札、報刊入手,從關注張蔭桓而介入戊戌變法史事考訂,涉及康有為周圍錯綜復雜的人事糾葛,以及王照、高燮曾、李盛鐸、汪康年、“軍機四章京”在戊戌年的活動,進而對李鴻章、張蔭桓在旅大交涉中是否受賄和康有為在政治謀劃中的行賄策略等最為隱秘的部分也進行了細致的剖析,兼及慈禧與光緒之死,袁世凱、于右任諸人辛亥前后的行跡。文字靈動,考證精密,無疑會顛覆許多過去的成見,為戊戌變法史乃至晚清史辟一新境。
馬忠文 ·中國史 ·28.5萬字
元修《遼史》是研治遼代歷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獻,獨自鑄成了當今學界有關契丹王朝歷史的主體認知框架,但是學界對元修《遼史》的史料來源和編纂過程的探討卻頗為薄弱。為了徹底厘清元修《遼史》的史源問題,本書首先對《遼史》各部分的文本來源做總體性探討,其次分專門章節分別考證《遼史》中元代史官編纂因素較多的部分,包括《天祚皇帝紀》《營衛志》《兵衛志》《地理志》《禮志》《樂志》《儀衛志》《食貨志》和“西遼事跡”。本書通過系統地研究元修《遼史》的各部分的文本來源、生成過程、存在問題和史料價值,呈現出《遼史》本身的生命歷程,并將元朝史官編纂建構的敘述框架加以離析。同時,本書將《遼史》放置在整個中國古代正史文本生成、流變的大背景下,凸顯其普遍性與特殊性意義,對傳統的史源學研究作出方法論層面的反思,探索歷史學視野下文本批判的可能路徑。
苗潤博 ·中國史 ·27.1萬字
繼《天公不語對枯棋》和《秋風寶劍孤臣淚》后,姜鳴撰寫的晚清歷史散文第三輯,收入十三篇文章。有濃墨重彩的長篇考證,揭示了“馬嘉理事件”后清廷的外交失敗,“甲申易樞”對甲午戰敗的潛在影響,以張佩綸為代表的“清流”在當時政壇中的沉浮,而這些事件恰好為之后的甲午戰敗埋下了伏筆。也有角度新奇有趣的小文,從胡雪巖的破產,到孫中山的倫敦綁架事件;從李鴻章最后生涯的居所,到張佩綸的愛情婚姻生活;從醇親王巡閱北洋海軍的詩歌與影響,到一勺用來養生的牛肉羹——涉及晚清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姜鳴善于由點及面地呈現歷史事件背后細膩而宏觀的縱深之感,他將嚴謹的史學考證與頗具趣味的實地探訪相結合,佐以輕快動人的文筆,對晚清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給出了新穎的解讀。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之中,再現出那個動蕩波瀾年代的真實圖景。
姜鳴 ·中國史 ·21.2萬字
本書是戴逸先生多年來研究近代史的精華文章結集,收錄了《論天朝田畝制度》《戊戌維新前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潮》《辛亥革命的教訓和社會主義的選擇》等五十篇文章,內容涉及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戊戌維新等重要歷史事件,涵蓋了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方方面面。
戴逸 ·中國史 ·22.8萬字
本書從君主支配、道學的政治理論與實踐兩個議題入手,探析宋王朝形態的特點。上篇先從史料中提煉了“樞機”與“委托”兩種中國古代君主支配的基本模式,進而用“雙重委托”概念為南宋晚期政治史提供了一個新的分析框架。下篇將道學政治理論分為“明明德”“新民”兩截,分別探討其對南宋政治實踐的影響。
方誠峰 ·中國史 ·22.4萬字
本冊文件集編纂收錄的資料來自于日內瓦的“國聯和聯合國檔案館”,主要選譯了“S”系列中的S30和S31兩個卷宗。S30記錄了李頓調查團在上海停留期間的座談會、中國請求以及各方電文等;S31記錄了李頓調查團對東北地區,包括齊齊哈爾、山海關、沈陽、長春、哈爾濱、大連、錦州等地的調查、拜訪、談話以及情報資料搜集情況。
陳海懿 屈勝飛 吳佳佳 ·中國史 ·33.6萬字
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后,得到國際社會眾多民間援華組織的支持,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有中國人民“在西半球最忠實朋友”之稱的英國援華會。援華會成立于1937年9月,不僅在英國國內掀起援華抗日的高潮,而且搭建起國際合作援華的平臺,使英國一度成為世界援華運動中心。本書基于豐富的史料考察了援華會的成立、發展和退出歷史舞臺的全過程,分析了援華會早期蓬勃發展和后期逐漸衰落的原因。對援華會的歷史貢獻和局限性也有所討論,為理解國際社會民間組織的援華運動提供了新視角。
范秀云 ·中國史 ·24.8萬字
物質文化(Materialculture)研究是當代西方人文學術研究中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它一改人文學術研究重視精神與觀念的傳統,把研究對象聚焦于所有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所創造的物質產品之上,認為這些物質產品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功能與價值,在建構日常生活方式和影響社會的歷史變遷方面產生主導性作用。本書比較全面地反映出了當前國內物質文化研究的基本狀態,是迄今為止國內物質文化前沿性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
徐敏 汪民安 ·中國史 ·20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