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主持撰寫的《民國史人物傳》,與《中華民國史》配套,更名為《中華民國史·人物傳》。本書選取自1905年同盟會成立至1949年中華民國結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代表人物一千余人,編撰各傳。該部以人為目,廣泛搜集傳主生平資料,傳主事跡以客觀敘述為主,力求史實準確,評斷公允,文字精練,真實可信,足以傳諸后世。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2.3萬字
本成果以秦簡作為主要材料來源,探討秦代地方行政制度,特別是縣一級的行政制度。從三個方面展開討論。(1)縣級政權的職官。主要考察了縣級長吏、冗吏、守吏、吏仆養幾個吏員層級以及地方官吏的選任。(2)地方行政體系運作。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中央和地方各級機構在社會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信息傳遞途徑、政務告知方式及稟食問題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3)秦地方行政制度具體應用。秦代國家通過行政系統實現對社會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財物的斂取。這主要是通過戶籍、身份制度、地方財政、統計、考課制度來實現。同時也關注了市場管理、整合民間風俗等問題。本書一定程度上復原出秦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面貌,展現了中國古代帝制形成初期基層社會統治細節,提供了從分封體制向郡縣體制轉換時在地方行政方面表現出新的歷史面貌。
沈剛 ·中國史 ·30.6萬字
本冊文獻集編纂收錄了《申報》對李頓調查團的報道和評論。作為民國時期具有影響力的重要報刊之一,《申報》對李頓調查團的派遣、在中國兩國的調查活動、報告書的出臺,以及中日之間的外交斗爭和國聯討論中日沖突的歷次會議情形,有大量的報道和評論,是了解和研究李頓調查團的重要參考資料。
宋書強 萬秋陽 孫緒芹 ·中國史 ·29.6萬字
上海是一座光榮的城市,是一個不斷見證奇跡的地方。記錄百年歷程,弘揚光榮傳統,本書按照時間脈絡,用大事記形式,忠實記錄上海百年來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工作活動和歷史事件,從歷史的角度,梳理總結了上海百年來的偉大歷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展示了上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領導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展現了上海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以進一步堅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為上海續寫新的輝煌成就、創造新奇跡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22.8萬字
《三國》是吉川英治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文化與日本氣質交融的極致作品。在日本,受《三國》影響的歷史學家、政治家、企業家、文學家和藝術家不勝枚舉,他們把《三國》奉為歷史巨著、政略大全、商戰寶典和勵志奇書,從中學習歷史文化、成功之道、處事方法、領導理論等?!度龂废盗泄参宀?,這是第四部,內容包括全十卷中的望蜀之卷和圖南之卷。望蜀之卷:周瑜三奪荊州失敗,抑郁而終。張松奉命出使結交曹操,卻不被禮遇,轉而交好劉備,并獻上西川地圖。以此為基點,劉備率領龐統、黃忠、魏延等人,一同入川。圖南之卷:先有張飛智取瓦口關,令曹軍損失慘重;后有黃忠、趙云勇奪營寨和糧草,大破曹軍主力。背水一戰成功逼退曹操后,劉備自封“漢中王”,蜀漢政權達到鼎盛。
(日)吉川英治 ·中國史 ·25.5萬字
本書以明代沿海衛所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襲軍戶制度下軍戶家庭與官府的互動,著重描述和總結了承擔兵役義務的軍戶如何趨利避害,制訂出種種策略以優化自身處境。他們既未公然蔑視權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與服從的“中間地帶”運作,以期將需要付出的代價降到最低,同時使利益最大化。本書分三大部分,分別講述了福建軍戶在原籍、衛所和軍屯的生活。本書的一大特色在于,運用了大量家譜、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間資料,講述了許多發生在軍戶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實而鮮活的案例,輔以嚴謹、細致的考辨,構成了這本講述百姓自身歷史的社會史著作。
(加)宋怡明 ·中國史 ·20.6萬字
《東方歷史評論(第4輯)》以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為專題,收入對國內著名歷史學者楊奎松、王奇生、青年學者周濂、唐小兵以及海外著名漢學家裴宜理的訪談,探討漫長的革命世紀對中國的影響。影像欄目收錄的是當代伊朗攝影藝術家施林·奈莎談自身經歷和創作的自述和訪談,并選取了她的8幅精彩的人物攝影。隨筆欄目收入談法國當代著名學者皮埃爾·馬南的治學歷程和思想變化、柬埔寨的現代歷史、臺灣青年流行音樂歷史及未來走向等幾篇文章,書評欄目則重點評介了著名社會學家埃利亞斯的代表作《文明的進程》、新近出版的玻利瓦爾傳記等。
許知遠主編 ·中國史 ·20.3萬字
北伐戰爭,1924年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本書收錄了聶榮臻、唐生智、李宗仁等北伐戰爭的親歷者的回憶文章,生動而翔實地記述了當時的形勢、戰役經過和戰斗情況,是研究北伐戰爭史的重要資料,也是發揚愛國主義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22.4萬字
全書由《皇太極入關機緣與得失》《多爾袞與皇權政治》《評清世祖遺詔》《康熙初年四大臣輔政芻議》四篇文章構成,四篇文章均關注清初政治史的重要領域,所涉及的人物也是學術界及普通讀者關注較多的。作者是傳統的實證史學,論斷皆有史料為依據,體現其扎實的史料功底。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文章往往發前人未發之覆,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示意義。
姚念慈 ·中國史 ·24.8萬字
隋朝雖短暫卻也璀璨。漢承秦制,唐循隋法,如果沒有隋朝三十多年的承上啟下,沒有隋朝奠定的經濟和制度基礎,后來的大唐盛世能否會出現還須畫一個問號。本書以隋朝的創建、興盛、衰亡為主線,詳細記述了重大歷史事件和主要人物。以靈動的語言和扣人心弦的情節撥開歷史迷霧,走進統一富強與暴虐短命并存的時代,感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破解千年以來的歷史謎案,最大程度地還原歷史真相,從中理解歷史的大走向、大脈絡,追古撫今,獲得感悟和啟迪。
趙海峰 ·中國史 ·23.2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中原抗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中原抗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695-6,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一九三七年十月中旬,日軍沿平漢鐵路兩側南犯,直抵漳河北岸。中國軍隊與敵展開激戰,揭開了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原抗戰的序幕。本書真實記錄了豫北作戰、豫東作戰、豫南會戰、鄭州戰役、豫中會戰等重要戰役。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43.5萬字
《呂著中國通史(上)》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敘述了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這種體例的中國通史對于初學者有一定用處,它對幫助讀者初步掌握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系統的歷史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呂思勉 ·中國史 ·24.1萬字
本卷講述的1941年到1945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7.2萬字
用故事解說歷史,一覽5000年中華文明的喜怒與哀樂。人物——找到那些憑借一己之力震撼后世的人物,作為主角,我們之所以能被歷史打動,首先是被他們打動;情節——挖掘各個人物背后的重大歷史事件,從而梳理出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坐標和歷史走向;背景——歷史中不存在偶然,每個人物、每次事件的出現,都是時代變遷的必然,從背景出發,深刻感受歷史的內在關聯。恭喜你,一不小心通關中國史!
講歷史的王老師 ·中國史 ·26.9萬字
《南齊書》為“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蕭子顯所撰的歷史書,書中記述了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公元502年)的歷史事件,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于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對這一時期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本書值得一讀。作品文字比較簡潔,文筆流暢,敘事完備。列傳的撰寫,繼承了班固《漢書》的類敘法,又借鑒沈約《宋書》的代敘法,能于一傳中列述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傳不勝其繁的弊病。書中各志及類傳,除少數外,大都寫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內容,提示寫作主旨。作品包括帝紀八卷,除追敘蕭道成在劉宋末年的政治活動外,主要記蕭齊皇朝(479—502年)二十三年間的史事。志八篇十一卷,其中有的上承劉宋,有的起于蕭齊立國,斷限比較明顯。傳四十卷,其中不少是記少數民族地區史事的。序錄一卷,佚之甚早。蕭子顯在寫這些事件和人物的時候,都不直接發表議論,而是通過前后史事的對比來揭示人物的品格。蕭子顯學習司馬遷表述歷史的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被后代史學家稱為“良史”。
蕭子顯 ·中國史 ·23.1萬字
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地區相繼出現五個割據政權,分別是漢族張氏的前涼和李氏的西涼,氐族呂氏的后涼,鮮卑禿發氏的南涼,匈奴沮渠氏的北涼。五涼政權管轄的范圍東至今甘肅甘谷、天水,西及天山南北,將河西走廊等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包括在內。五涼歷史是古代民族史、西北邊疆史和古代絲綢之路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分為十個專題,以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為基礎,全面還原五涼政權的興衰更替與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
趙向群著 賈小軍修訂 ·中國史 ·27.1萬字
本書并非一部西周的通史,甚至也不是西周晚期的通史,而是對西周滅亡這一歷史事件的實證性研究。作者通過探討西周國家的衰弱和滅亡這一特定的持續歷史和地理過程中,地理條件及其政治性建構之間的復雜關系,綜合運用考古發現、銘文和文獻記錄,同時聯系地表形態的特征,分析和說明了西周的政治體系是如何并且為何不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從而最終導致了西周國家的解體和王畿的崩潰。
李峰 ·中國史 ·25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武漢會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武漢會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712-0,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在上海淪陷、南京棄守之后,武漢實際上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中國人民要保衛武漢,堅持抗戰,日本侵略者要奪取武漢,結束戰爭,這就構成了當時中日雙方在戰略上的一場決戰。本書作為親歷記錄,再現了武漢會戰戰事的英勇與壯烈。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33.2萬字
《吳晗論明史》匯集了明史大家吳晗多部關于明史研究的作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編排整理,更加完整、精煉地向讀者展示出大明朝歷史的華卷。本書涵蓋了明朝政治、制度、社會、人物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以真實史料為基礎,深刻揭示了明朝歷史的基本面貌和發展脈絡,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書中文字通俗易懂,可讀性極佳。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政治大勢”,系統地展示了明太祖建國、明成祖遷都北京、明初的恐怖政治、晚明流寇等明朝歷史主線及重大事件;第二部分為“制度變遷”,詳述了明代的軍兵、錦衣衛和東西廠、科舉情況和紳士特權、明初衛所制度之崩潰等明朝的各大體系制度變化;第三部分為“世情百態”,講述了資本主義萌芽問題、鄭和下西洋、明代之農民、記大明通行寶鈔、《明史》小評等經濟、文化、社會各方的問題;第四部分為“風云人物”,收錄了明朝幾位代表性人物的生平故事,如海瑞、戚繼光、談遷、魏忠賢、顧炎武等,由這些人物故事亦可一覷當時的歷史面貌。
吳晗 ·中國史 ·37.9萬字
本書是以《新周刊》400期特刊為基礎,重新增補了未發表的八十年代專題訪談,以及全景式的生活文化經濟資料?;暝诎耸甏?,頭腦在九十年代,身體在新世紀。這是中國人的三段論。八十年代回不去了,正因為回不去,才越發地想家。靈魂,故鄉,一代人的愛與怕,都糾結在一個繞不開的時空節點上,全面盤點系統整理八十年代的中國,一部屬于中國人的斷代史,全新的八十年代辭典,帶您重回熟悉的八十年代,采訪400位八十年代的啟蒙者,藝術家,企業家,學者,八十年代與80后真誠對話,重新審視一個時代與它的潛在影響,八十年代是否會成為中國人面對現實困局的新動力?
《新周刊》 ·中國史 ·24.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