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書稿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述元史研究領域特殊的理論與方法,包括硬譯文體史料研讀、審音與勘同之法、“征服王朝論”以及“世界史上的蒙古時代論”等;下篇為元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幾個專題,重在闡述元王朝的特殊現象及它們對后世的影響。書稿各章節多數在已發表過的相關論文基礎上修訂而成。
屈文軍 ·中國史 ·21.9萬字
周敦頤史料從宋代開始就斷斷續續出現,以濂溪志和周敦頤集為主要形式,大概有60種左右,這些文獻在周敦頤本人著述的基礎上,還收集了大量周敦頤相關史料,是深入開展周敦頤的研究的重要基礎。但還有大量文獻被遺漏在古代文獻中。本書在收集100多種左右的江西、湖南、廣州、江蘇、四川地方各級省市縣地方志、從宋到清的個人文集、道藏等大型叢書的基礎上,搜集散落其中的周敦頤史料,經過考證校勘,編纂而成。以期能提供周敦頤研究的必要文獻,作為引玉之磚,推進濂溪學、宋明理學研究。本書圍繞的主題是周敦頤本人及其后裔的詩歌、題詠、頌揚等相關史料,以及他個人的思想著述。
王晚霞編著 ·中國史 ·39.8萬字
中國女性從秦迄清兩千多年間,在經學歷史上是否沒有一人可登經師之席?在史學領域中是否有班超堪冠史家之名?她們又如何訓課子女、啟迪后代?本書篇章是作者多年來爬梳文獻、鉆研央料的學術成果,信為中國女性史研究補苴罅漏之作。全書分為通論及專論兩部分,對古代女性之治學與課子情況詳加論述,從而展示中國歷史文化中女性跋涉的足跡。
劉詠聰 ·中國史 ·26萬字
本書是中華文化學院、孔子基金會、山東大學、山東中華文化學院聯合主辦的“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專家論文及部分獲獎征文匯編,旨在用中國智慧闡釋人類共同價值。圍繞“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這一主題,本書所收文章重點探討了中華文明對構建人類共同價值觀的貢獻、中華文明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等。
王志民 ·中國史 ·25.7萬字
本書原名《呂著中國通史》,為呂思勉先生兩大通史巨作之一,也是民國時期中國文化史研究的壓卷之作。本書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淪陷為“孤島”后,為適應當時大學的教學需要而編寫的。原上冊為文化史,為本部書的重點與關鍵,通過敘述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與文化學術的歷史發展狀況,以探求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及對現實的裨益,考證翔實、論見獨到,且行文通俗流暢,為文化史中難得的佳作;下冊為政治史,為適應當時的教學需要,相對簡略,然貫通精當、一氣呵成,將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清晰地展現給讀者,大家風范洋溢字間。
呂思勉 ·中國史 ·5.9萬字
本書以開闊的跨學科取徑為討論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在具體研究過程中整合了科學技術史與環境史的方法,融入歷史編纂學的角度,以期超越傳統史學研究的范疇。通過這種方式,本書也嘗試從“個人”“集體”或“專業的”“國家的”層面,對確立“歷史真實”與身份定位所必需的建構性敘事間的復雜關系提供新見解。由此,科學技術及其應用與普及不僅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對象,討論這些問題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和歷史編纂學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一些功能。
(德)阿梅龍 ·中國史 ·25.3萬字
本冊文件集編纂收錄的資料來自于日內瓦的“國聯和聯合國檔案館”,主要選譯了“S”系列中的S30和S31兩個卷宗。S30記錄了李頓調查團在上海停留期間的座談會、中國請求以及各方電文等;S31記錄了李頓調查團對東北地區,包括齊齊哈爾、山海關、沈陽、長春、哈爾濱、大連、錦州等地的調查、拜訪、談話以及情報資料搜集情況。
陳海懿 屈勝飛 吳佳佳 ·中國史 ·33.6萬字
本書選取的傳世國寶均包括其發現過程、歷史背景、收藏流傳及鑒定情況,并配以精美的圖片,通過這些斑駁的瑰寶,你將走進已經迷離的往昔歲月,感悟歷史的滄桑與變遷。
《時刻關注》編委會 ·中國史 ·15.4萬字
本套叢書記載了從神話傳說夏商西周——直到清末的歷史,采用手繪畫風和歷史圖片相結合的方式,選配近千張彩圖與珍貴文物照片,經過嚴謹考據,加上寫實技法表現歷史事件與人物裝扮,讓孩子身歷其境,借以傳達正確的歷史常識,更可豐富孩子的美感經驗。本書以孩子能懂的經驗、語言,講述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人、事、時、地、物,讓原本抽象難懂的觀念或復雜背景,變得生動活潑、逸趣橫生,給孩子樹立一個清晰的中國正史概念。
何孝榮主編 ·中國史 ·8.5萬字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一代學者,為他們所創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本書中收錄了傅斯年、張蔭麟、范文瀾、陳寅恪、王桐齡、孟森六位先生的經典講義及著作,從上古商周到秦漢一統,從六朝更迭到隋唐治世,從宋元變遷到明清鼎盛,按歷史順序分為六個部分,將先秦到清朝期間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多個維度探尋中國歷史的發展,通過歷史研究來展現大師們包容、高質量、重基礎的通識教育,以及各位大師學者以通識教育為本、培養博雅之士的教育觀點,對當今的中國教育有著積極借鑒意義。
傅斯年 張蔭麟 陳寅恪等 ·中國史 ·20.5萬字
陜南位于陜西省南部地區,包括今漢中、安康、商洛三個地級市。陜南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古蜀道由北而南穿越崇山,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獨立的地理區位創造了獨特的社會文化,陜南明清方志數量眾多、資料豐富,其中罕見、稀見方志不在少數。本書以陜南明清方志為研究對象,考察方志編修源流、編纂組織,方志結構、文本內容、史料價值、版本館藏等多方面的內容,凸顯陜南地區方志文獻的社會功能與現實意義。
王浩遠 ·中國史 ·26.4萬字
《五四的歷史與歷史中的五四》內容簡介:五四還動是近代中國最具持久影響力、且富有爭議的歷史事件。為紀念這一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偉大事件,2009年5月北京大學以“五四的歷史與歷史中的五四”為主題,召開了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中外學者圍繞五四運動與中國現代思想、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文化、五四運動與中國社會發展、五四時期的人物與思想、五四時期的政治與學術、追憶“五四”和反思“五四”等問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反映了新世紀學術界對這一歷史事件研究的新進展,本論文集即是這一學術成果的匯集。
牛大勇 歐陽哲生 ·中國史 ·41.7萬字
本書以近代日本在華取引所(交易所在日本被稱為取引所)為研究對象,回顧日本在華交易所39年的歷史,重新審視日本取引所在華的活動,一分為二看待其影響,梳理和評析日本在華取引所與中方交易所之間的關系,探究近代日本取引所在華經營不成功的原因,總結日本取引所早期國際化經營的經驗與教訓。希望以史為鑒,更好地推進我國交易所的制度建設及國際化經營,促進中日兩國交易所的合作,以此為切入點,密切兩國互利共贏的經貿關系,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
孫建華 ·中國史 ·19.9萬字
《開講啦!中國史》是一套針對青少年讀者群體的圖文并茂的中國通史讀物。本冊敘述了隋唐兩代的重大歷史事件,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簡單風趣,通俗易懂。有史,有料,有趣。闡述歷史史實,剖析歷史原因。深入淺出,鍛煉青少年的歷史邏輯思維;學習中國歷史,學習古人智慧,拓寬人生視野,培養大格局。
鸮胖等編著 ·中國史 ·5.7萬字
本書從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這一深具典型意義的史學機構切入,探討“十七年”間(1949~1966)史學發展的具體狀況。近代史所與延安史學機構一脈相承,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國家級史學機構,在海內外有深廣的影響力。本書著力挖掘相關史料,超越單純的史學文本研究,重返當時的時空語境,梳理近代史所的淵源脈絡,將學人之“學”與其“行”結合起來加以考察,呈現學人在政治與學術之間的實際作為,展示“十七年”間史學發展豐富與復雜的形態,在此基礎上察其得失之所由。
趙慶云 ·中國史 ·33.2萬字
作者通過爬梳由漢至清的三禮圖文獻撰作情況,對歷代三禮圖文獻進行了清理,并以傳統考據之法對三禮圖文獻進行歷時研究,藉以考索三禮圖之源流,勾勒三禮圖之整體,進而考辯歷來三禮圖象之是非,而彰其得失,是一部帶有歷史性質的三禮圖文獻研究史。
喬輝 ·中國史 ·19.5萬字
本書主要記述了1844年以前的20年間中國南部的社會生活情景。亨特是鴉片戰爭前廣州僅有的幾個懂中文的外國僑民之一,在中國生活長達40年的時間,經歷了中西關系深刻的變化,對中國社會生活的情形有一定的了解。書中描述外商在廣州口岸活動的情形,對當時廣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并觸及到廣州下層社會的眾生相。具有關于早期中西關系和中西貿易的史料價值。其中不少資料被中外研究者一再引用。
(美)威廉·亨特 ·中國史 ·17.3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抗戰時期的大后方交通與西部經濟開發”的最終成果。本書以大量檔案資料和文獻史料為基礎,綜合運用歷史學、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統計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首次對抗戰時期大后方交通及其對西部地區的經濟影響進行了全方位、多層面的研究。本成果深化了中華民國史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抗日戰爭史、區域經濟史研究的學術水平;同時,可為當前西部經濟開發提供歷史借鑒,具有現實意義。
譚剛 ·中國史 ·45.7萬字
這是一部資料翔實卻又趣味十足的香港戰前陸上交通史。本書作者細心發掘舊檔案,輔以百余幀舊相片,拼出關于香港戰前陸上交通的完整圖景,不僅道出今天香港交通秩序井然、一切「有規有矩」之由來,亦折射出香港在近代中國所處地位之變遷,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馬冠堯 ·中國史 ·13.3萬字
呂思勉是中現代的歷史學家,在中通史的構建上做出了貢獻,同時在近代史的寫作上也有開辟之功。本書從清代早期社會征寫起,一直寫到抗戰結束,舉凡近代史的事件、人物、制度典章,無不細致入微,是讀者了解中近代史的經典之作。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呂思勉 ·中國史 ·3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