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原名《呂著中國通史》,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的時候,呂思勉先生為適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是中國文化史,借鑒古代史書的典制體,按章節分為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等十八個專題,內容之廣泛,完全與今“大文化”涵義相合;下冊是中國政治史,從民族起源開始,敘述歷朝歷代史事直至民國開創。濃縮中國五千年歷史于一書,僅用了三十八萬字,其功力非同一般。
呂思勉 ·中國史 ·36.3萬字
由《李林甫專政》《奸臣聚斂》《楊氏之寵》《安史之亂》四篇組成,敘述了唐玄宗朝由盛至衰的過程,生動展現了安史之亂的前因、經過、后果。《李林甫專政》講述權相李林甫在唐玄宗朝如何玩弄權術的故事,其中有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重大的政治事件,貫穿著唐玄宗時代皇權與宦官、相權、儲權之間的微妙關系,文學(即擅長詩詞、學術)之臣與吏干(即精于行政事務)之臣的矛盾糾葛,中央政府與藩鎮將領的復雜關系,等等。《奸臣聚斂》敘述了唐玄宗任用宇文融、楊慎矜、韋堅、王鉷和楊釗(即楊國忠)管理國家經濟事務、聚斂財富的過程。《楊氏之寵》敘述了唐玄宗如何迷戀上壽王妃楊玉環,楊玉環又自愿度為女道士,并被冊封為貴妃、集三千寵愛于一身,楊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故事。《安史之亂》敘述了唐朝東北將領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的始末,對安、史二人的族群背景和發跡史,對安祿山造反的來龍去脈、叛軍與中央政府之間的斗爭過程,都作了翔實描述。
袁樞 ·中國史 ·36.3萬字
本書原名《呂著中國通史》,為呂思勉先生兩大通史巨作之一,也是民國時期中國文化史研究的壓卷之作。本書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淪陷為“孤島”后,為適應當時大學的教學需要而編寫的。原上冊為文化史,為本部書的重點與關鍵,通過敘述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與文化學術的歷史發展狀況,以探求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及對現實的裨益,考證翔實、論見獨到,且行文通俗流暢,為文化史中難得的佳作;下冊為政治史,為適應當時的教學需要,相對簡略,然貫通精當、一氣呵成,將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清晰地展現給讀者,大家風范洋溢字間。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不可不讀的一本歷史經典。為方便閱讀,本書在編排時將上下兩冊并為一部,將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并對書中的紀年加以規范和統一,并將原書的訛誤之處加以修正。呂先生所著史實扎實而精確,歷史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敘述清楚,見解獨到而精辟,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不管你是不是歷史愛好者,都能讀懂并大有收獲。
本書收錄的是為重慶大轟炸對日民間索賠訴訟而撰寫的12份鑒定書。為提起和推進這一訴訟,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共13人,近十年來在中國受害者及其家屬、中日律師等的傾力支持下,作為志愿者堅持不懈地進行大量的檔案調研、原址查勘和口述訪問,撰寫出12份鑒定書,著重揭露侵華日軍對重慶、成都、樂山、自貢、松潘等地不分軍事目標與非軍事目標,實施無差別轟炸,大規模殺害中國民眾,嚴重毀損其財產的罪行,并作為有力證據向東京地方法院提交,深具法律價值、現實價值和歷史價值。
劉世龍等 ·中國史 ·36.3萬字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為大學生專門撰寫的一本通史讀物,對于此書作者曾說:“頗希望讀了的人對于中國歷史上重要文化現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現狀的所以然,對于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于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中國文化史”,下編為“中國社會史”。這部書針對當時上海大學文科學生學習上的需要,沒有采用一般通史的體例。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敘述了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冊分章按時代順序有條理地敘述了政治歷史的變革。
呂思勉 ·中國史 ·36.2萬字
中國通史的著作有很多,呂著版卻是個中典范,一經出版,暢銷至今。本書以國民歷史讀本、呂思勉第三部通史巨著(也是最后一部)——《呂著中國通史》(上冊于1940年出版,下冊于1944年出版)初版為底本進行整合,精簡精編,為你極簡勾勒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全貌。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是中國政治史,集中探討了中國歷史中的標志性事件,以及中國歷史大勢的演變;下編為中國文化史,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敘述了古老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脈絡。獨特的“政治史+文化史”的雙重敘述視角,打破了以往通史寫作的代際劃分模式,即翻即讀;刪減不必要的、冗雜的文獻考據,融合更多呂氏自身的意識觀點,提綱挈領,生動有趣。一本書讓你輕松讀懂五千年中國史。
《中國學術思想事》是國內首部全面論述中國學術和思想史的專著,作者以思想史與社會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系統闡述了自先秦至清末的學術發展和思想脈絡,對于每一個朝代、每一特定歷史時期的重要學派、思想家,以及重大的學術交流活動,其產生、發展的經過,其對后世的影響,都有深刻而獨到的論述,昭示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傳統和輝煌的人文精神。
鄺士元 ·中國史 ·36.2萬字
張憲文教授等一批歷史學家,十多年來深入各國檔案館、圖書館,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原始文獻和口述史料的基礎上,經過潛心研究,撰寫了南京大屠殺史,對日軍在南京的屠殺暴行、性暴行、城市破壞及劫掠暴行,進行了全方位研究,厘清了南京淪陷時日軍對國民政府首都的軍事、經濟和社會控制的史實,展示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保護和救援難民的人道主義善舉,再現了中外媒體和國際社會對日軍暴行的反應,披露了戰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判決,揭示了歷史的真相,有力地駁斥了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謬論。它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這一人類的大慘劇。
張憲文 ·中國史 ·36.2萬字
本書以唐代山東士族為研究對象,研究他們的家族特點、思想、婚姻,并著重探討他們與唐代文學的關系。唐代山東士族文學家眾多,文學創作極富特色,對唐代文學發展有重要影響。整個唐代,山東士族作家在山水詩、邊塞詩創作上貢獻很大,并且對律詩的形成居功甚偉。我們以唐德宗建中元年(780)為分界點,發現唐代山東士族自中唐全面復興,對中晚唐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唐代山東士族對中唐古文運動、韓孟詩派、新樂府運動、傳奇小說等文學思潮產生了深遠影響。
李建華 ·中國史 ·36.2萬字
呂思勉先生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是20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書對歷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是史學愛好者及歷史研究者不可不讀的圖書之一。
本書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編政治史,按照歷史順序加以串聯,在理亂興亡的同時將歷史知識更系統地進行梳理,下編主講文化現象。呂先生著此書時正值抗日戰爭,是為了滿足當時大學教學的需求而編寫,如今看來,這種特殊的體例對初學者系統掌握歷史各個方面還是很有幫助的。本書從面世至今,不斷再版,足以說明人們對呂先生和他以白話寫通史的認可。對于這樣一部經典之作,長處本無需贅述,可在此仍要強調一下本書的特點:我國歷史上優秀的史學典籍本是不少,無奈筆墨宏大過于高深,將文言功底本就不深的初級讀者擋在了門外,而呂先生這本書簡明扼要,行文淺顯,相對簡單了不少。
呂思勉 ·中國史 ·36.1萬字
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大幕揭開,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帝制的終結,計有120余天。這120天雖然轉瞬即逝,但也驚心動魄,濃縮了3000年封建王朝、300年大清帝國分崩離析的最后記憶。本書是對清朝最后120天的史實重建,以清宮檔案等一手史料為基礎,沿著清政府獲知武昌起義的時間鏈條,勾畫其覆滅前的歷史光景。作者從多個維度細致而具體地交代了武昌起義后的清政府在軍事、財政、外交、中樞運轉上的應對得失,再現清廷從匆忙處置到無奈退位的歷史進程,用具象化的寫作還原了辛亥革命這個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重大事件。
劉江華 ·中國史 ·36萬字
《呂著中國通史》以傳統國史為據分上下兩編,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敘述了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政治歷史的變革。在敘述理亂興亡的過程中,夾敘典章制度、個人點評,傾注了呂思勉先生一生的真知灼見,能夠給讀者提供中國歷代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方面的歷史知識,是最權威、最經典、最完整的中國通史著作。
呂思勉 ·中國史 ·36萬字
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書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撰寫的一部多學科融合的學術著作。突現文明史既是人類的創造史,也是人類的演進史這一觀點,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別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以及人的心靈世界,展示其錯綜復雜的關系,做出總體性的描述,以突出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以及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過程。本書將中華文明分為四個時期,以中華文明史上重大的轉型作為分期的依據,細致地描繪了各個時期文明的特點、亮點,及其承上啟下的關系,彰顯那些對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探討對文明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各種因素,從而全面論述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揭示了若干發展規律和歷史經驗。本書力圖將中華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進行考察,寫出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在論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結合,力求史筆、議論、才情三者相結合。本卷涵蓋隋唐至明中葉。
袁行霈 ·中國史 ·35.7萬字
著名明史學者樊樹志教授用五卷兩百余萬字圖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視野和生動鮮活的細節刻畫筆法,生動描繪了晚明跌宕起伏的歷史長卷,呈現晚明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大變局。本套書圖文雙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寫晚明史》首次與讀者見面。樊樹志先生從嘉靖中期內閣更替落筆,以清初吳梅村“忍死偷生廿余載”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實的史料和歷史學家的深厚學養見解,向讀者娓娓講述晚明這段令人蕩氣回腸的歷史。
樊樹志 ·中國史 ·35.7萬字
吳晗是明史研究的著名專家,他寫過兩部明史,一是《明史》,二是《明史簡述》,本書均收入,分為上下兩編,堪稱吳晗所著明史的完全本。《明史》寫于20世紀40年代,原為四章,即收入本書上編《明史》的第一、三、五章,缺《軍與兵》一章。此次出版增補了《朱元璋的統治術》《明初的恐怖政治》《明代的軍兵》《明代的新仕宦階級》《明代的社會經濟》等五章,與前三章基本可構成一部完整的明史。下編《明史簡述》是1962年吳晗在中央高級黨校講課時的記錄稿,簡明扼要地講述了明太祖建國、明成祖遷都北京、北虜南倭、東林黨爭、建州女真、鄭和下西洋、資本主義萌芽等明史中幾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
吳晗 ·中國史 ·35.6萬字
樊樹志 ·中國史 ·35.6萬字
本書是復旦大學明史研究專家樊樹志先生“重寫晚明史”系列的收官之作,也是樊樹志先生積六十余年研究之功,對晚明歷史高屋建瓴的總論。本書分六章,從明朝對外制度、全球貿易及明代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等方面,以宏闊的全球史視野進行研究和論述,對中國大歷史的變遷發展提出了新的見解——晚明大變局是中國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晚清以后中國社會發生顛覆性大變局的思想和文化潛源。“重寫晚明史”系列共五種:《新政與盛世》《朝廷與黨爭》《內憂與外患》《王朝的末路》《晚明大變局》。
樊樹志 ·中國史 ·35.5萬字
樓宇烈,1934年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書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撰寫的一部多學科融合的學術著作。突現文明史既是人類的創造史,也是人類的演進史這一觀點,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別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以及人的心靈世界,展示其錯綜復雜的關系,做出總體性的描述,以突出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以及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過程。本書將中華文明分為四個時期,以中華文明史上重大的轉型作為分期的依據,細致地描繪了各個時期文明的特點、亮點,及其承上啟下的關系,彰顯那些對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探討對文明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各種因素,從而全面論述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揭示了若干發展規律和歷史經驗。本書力圖將中華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進行考察,寫出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在論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結合,力求史筆、議論、才情三者相結合。本卷涵蓋明中葉至辛亥革命。
樓宇烈 ·中國史 ·35.5萬字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套裝共2冊)包括《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和《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美女、寵妃、敗家娘們兒以及背鍋女俠,哪一個才是真的楊貴妃?無可取代的帝國中樞、邊境軍鎮、饑荒遍地、易子而食的人間地獄,哪一個才是真的長安?有人茍且偷生,有人視死如歸;有人看到黑暗,有人看到光明;有人守護榮譽,有人丟掉節操。在溫伯陵筆下,歷史不再是按時間碼放的記事簿,而是貫通時間、看清脈絡的時代演變過程。用他的方法來讀歷史,你將發現歷史背后的那只手,徹底看懂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不要故步自封,永遠不要畏難避世,英雄們用一生講述的故事,其實只有三個字:走出去。
溫伯陵 ·中國史 ·3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