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采用編年體裁,記述了自1945年至1946年中華民國歷史時期的重要史事,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本書所記內容,不僅包括政治、軍事、外交,還涉及經濟、文化,甚至天災地變;不僅包括統治階級及其政權的活動,還涉及人民的革命斗爭和自發反抗;世界大事,與我國相關者也適當列條,內容充實,包容量大,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
李新總主編 韓信夫 姜克夫主編 ·中國史 ·44.6萬字
《國學論衡》系甘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的學術集刊,旨在為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的學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通過學術研究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學的理解和詮釋;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國學與世界文化、文明之間的對話;以理性考量塑造未來中國文化和學術思考。本刊現為采取匿名評審制度的年刊,登載國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札記、學界動態等文稿。
王曉興主編 ·中國史 ·23.2萬字
《梅州市梅縣區革命老區發展史》是《廣東省革命老區發展史》叢書的一種。本套《叢書》集中體現了當地老區人民革命斗爭史,注重突出老區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的弘揚和宣傳,促進老區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圖書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做到歷史的真實性、事件的準確性與內容的可讀性相統一,對推動老區脫貧攻堅,振興發展具有實用性和參閱價值。《梅州市梅縣區革命老區發展史》主要內容有:老區區域和革命老區概況,以及挖掘了老區在土改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情況,同時也講述了革命老區的建設發展歷程,還附錄有革命歷史文獻資料。
《梅州市梅縣區革命老區發展史》編委會 ·中國史 ·21.3萬字
在當前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梳理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區域作家作品,探討河洛文學的發生發展與中國傳統主流文學思想的密切關系;從河洛文學形式、文學思想和審美意識對河洛文化核心內涵形成的影響,探討中華民族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與河洛文化的密切關系,從而,彰顯河洛這個特殊區域的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一條主要根脈。借鑒當前河洛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全面、系統地描述河洛文學發展歷史的基礎上,發掘新的河洛文學資料,為河洛文化研究者提供線索和思路。考察歷代河洛作家、作品及文學現象時,體現歷史意識和當代意識的結合,體現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以文學地理學的理論,站在時代思想高度,研究河洛文學成就對于當今中國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
王文參 ·中國史 ·24.3萬字
本書以1927—1937年上海郵務工會為研究對象,通過圍繞上海郵務工會的一系列勞資問題,來討論此一階段國民黨勞工政策的調整效果以及勞資糾紛的原因、特征等問題,向讀者呈現勞資雙方、政府與工會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國民黨內部派系、工會與幫會等各種復雜關系的不同面相。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討以上海郵務工會為典型的滬上工界在勞資問題上的“政治化”、工會的“派系化”、“幫會化”等特點的成因,從而重新認識上海郵務工會析性質問題。
田明 ·中國史 ·23.2萬字
本書采用編年體裁,記述了自1943年至1944年中華民國歷史時期的重要史事,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本書所記內容,不僅包括政治、軍事、外交,還涉及經濟、文化,甚至天災地變;不僅包括統治階級及其政權的活動,還涉及人民的革命斗爭和自發反抗;世界大事,與我國相關者也適當列條,內容充實,包容量大,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
李新總主編 韓信夫 姜克夫主編 ·中國史 ·42.2萬字
《清史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是一本面向海內外的清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刊,創辦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頗受學術界的重視,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其重要特色。書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歷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學術史論的研究文章;既收錄有關清代傳統文化的博學鴻詞科研究,也收錄對清代地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中國史 ·21萬字
《杭州學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屬部門的專題性工作調研的成果發布、杭州市社會科學成果發布的平臺,主要探討杭州城市領域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跟蹤城市學研究的國際學術前沿,特別關注在杭州城市經濟、管理、社會、法律、文化等發展進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亦關注杭州都市圈發展與合作。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 ·中國史 ·20.9萬字
《中華二千年史》是鄧之誠久負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該書本來是其在北京大學的授課講義,原名《中國通史講義》。原本只有上、中兩卷,上世紀30年代初,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講義被選為《大學叢書》的一種,更名為《中華二千年史》,公開出版。上世紀50年代初,鄧先生續成下卷,全書告成,歷時二十余年,逾二百萬字。從秦朝統一中國開始,終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時,縱橫二千余年,可謂是《通鑒》以后第一部通史。全書旨意,重在通觀歷代興亡史實始末,識其成敗得失,臧否人物,檢討謀略,以供后人借鑒,頗有《通鑒》遺風。而書中顯露出來的史家意識、春秋筆法,又深得《通鑒》精神,體現了鄧之誠作為歷史學家的全局意識和史實勾稽能力。
鄧之誠 ·中國史 ·20.6萬字
清廷制憲作為世界制憲大潮的一環,深受明治日本的影響,可謂“言必稱日本”。其制憲進程因辛亥革命戛然而止,遭到挫折。本書以清政府的視角,緊扣清廷制憲與明治日本的關系,詳細梳理中國首次制憲的全程,總結其經驗,評判其得失。
崔學森 ·中國史 ·23.3萬字
《文武北洋:梟雄篇》聚焦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五位武人,以人物為經線,以時間為緯線,探究共和發軔期的政壇風云,追述晚清民國大變革時代的升降沉浮。作者多年來潛心于收集爬梳民初史料,尋訪相關故址遺跡,親身到每一處現場踏勘,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歷史”,以嶄新的角度、生動的筆觸,呈現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期間的政治生態、人物風采……
李潔 ·中國史 ·24.9萬字
本輯所收論文,大多是重慶市抗戰文史研究“兩江學者”計劃實施以來的成果匯編,同時包含了正在進行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研究”的部分階段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代表了該領域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水平。
張全之 熊飛宇主編 ·中國史 ·20.2萬字
本書主要是章太炎與劉師培的文章選集,內容圍繞近三百年學術史展開。書前有羅志田的導讀,書末附有鄧實、樊少泉的三篇文章。“近三百年學術史”這個題目,梁啟超和錢穆各有專著論述。二書一直都是清代學術史的權威參考書。其實,二人有明顯的傾向性,所論未必公允。本書的出版,可以幫助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審視這段學術史。
章太炎 劉師培等 羅志田導讀 徐亮工編校 ·中國史 ·24.3萬字
由《南詔歸附》《宦官弒逆》《朋黨之禍》《武宗平澤潞》《裘甫寇浙東》五篇組成,主要記述唐中晚期的政治事件。《南詔歸附》記載了在唐朝支持下建立的南詔國,一度叛離唐朝歸順吐蕃,又叛離吐蕃歸附唐朝的經過。《宦官弒逆》《朋黨之禍》敘述了唐中期以后宦官專權亂國、亂政、亂軍、亂民,朝官和宦官的生死較量,統治集團內部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和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牛黨”之間的斗爭。《武宗平澤潞》記述武宗平定劉稹澤潞之叛的經過,《裘甫寇浙東》記述浙東裘甫起義和宣宗鎮壓農民起義的經過。
袁樞 ·中國史 ·25.7萬字
怨恨是主體受到客體刺激之后心情的一種委曲不平的抑郁狀態,主體主動搜尋刺激下產生的怨恨是為自生型怨恨,客體主動施加刺激下產生的怨恨是為他生型怨恨。自生型怨恨的出發點是主體自身的欲望,這種欲望主要包括尊嚴欲望、價值欲望、情感欲望、利益欲望;他生型怨恨的出發點是客體對主體的傷害,這種傷害主要包括尊嚴傷害、價值傷害、情感傷害、利益傷害。以先秦兩漢子書為代表的中國古籍對怨恨的發生邏輯、觀念基礎、規范原則、體察途徑、消除方式、控制措施、調節策略、疏導指向、治療藥石多有論述,形成了影響深遠的“中國古代怨恨觀”。
張磊 ·中國史 ·31.6萬字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 ·中國史 ·20.4萬字
甘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主辦 王曉興主編 ·中國史 ·21.2萬字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 ·中國史 ·20萬字
1900年,正值八國聯軍入侵,國家危在旦夕,在古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發現了珍藏數萬文卷的藏經洞,清王朝無力保護,西方列強聞風而動,真先恐后打著探險、考察、考古等幌子竄入敦煌,展開了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文化掠奪……自目睹列強巧取豪奪國寶的漫長歲月里,敦煌兒女從屈從到抗爭,愛鄉護窟,以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催人淚下的抗爭壯歌……
蔣季成 ·中國史 ·32.1萬字
全書緊緊圍繞怎樣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爭取早日實現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這一主線,依據《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深入研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成立到今天所走過的60多年的歷程,探討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理論與實踐、經驗與教訓。全書從新的角度回顧和總結了新中國曲折發展的歷程,力圖對重要的典型事件作盡可能具體的描述,使讀者通過一個個“小窗口”,認識中國共產黨留下的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光輝足跡。
何學慧 ·中國史 ·21.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