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出身于弘農楊氏的楊堅由北周國丈一躍成為大隋的開國皇帝。在這個過程中,他小心地避開北周權臣宇文護的暗箭,又謹慎躲過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猜忌。昏庸的宣帝即位后,楊堅終于等來了機會,改朝換代,建立大隋。期間,他兢兢業業,勵精圖治,終于開創“開皇之治”。奈何,在獨孤皇后的慫恿下,楊堅廢太子立楊廣,鑄就了一生大錯。楊廣即為后雖對國家有所貢獻,然而他剛愎自用、不可一世的性格最終導致他走上窮兵黷武、草菅人命的道路,最終群雄四起,大隋王朝迎來了滅亡。
魏婷 ·中國史 ·11.9萬字
本書以大明王朝的時間為經,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緯,翔實地勾勒出了明朝清晰明了的脈絡,幫助讀者快速知曉明朝所發生的歷史史實。作者用講故事的口吻敘述每一個歷史事件,而且抓住了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性,使整個明史一氣呵成。每一位讀者都可以感覺到歷史事件之間千絲萬縷的糾葛,無論是金戈鐵馬還是太平盛世抑或是江山覆滅,冥冥中自有著它們的規律。
陳湘華 ·中國史 ·11.7萬字
“歷史不能忘記系列叢書”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專為廣大青少年讀者量身定做的主題出版系列讀物,旨在讓青少年藉此全面了解抗日戰爭的面貌,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本書是叢書的一個分冊,主要反映抗日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海軍軍事實力,中國海軍參與一二八淞滬抗戰、淞滬會戰、封鎖長江作戰、馬當與湖口等要塞防御戰、布雷游擊戰等事跡,描述了中山艦喋血、海軍受降的細節。
李鑫 ·中國史 ·9.8萬字
玄奘,《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后世僧侶不遠萬里赴印度求法的典范。本書以《大唐西域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古籍資料為依托,通過實地對玄奘西行沿途的塔爾寺遺址、榆林窟、莫賀延磧、高昌故城、蘇巴什佛寺遺址、克孜爾石窟、碎葉城遺址、怛羅斯城、巴米揚大佛、那爛陀寺遺址、阿旃陀石窟等地的考察,以當代考察與歷史史料相結合的形式觸摸古遺跡,圖文并茂地展現了沿途的人文歷史,并為相關研究提供了直觀、生動的獨特視角。
張安福 黨琳 ·中國史 ·14.9萬字
本書主要是敘述十六國時在西北建立的南涼、西秦兩個政權的歷史。由于南涼、西秦兩政權是由我國古代鮮卑族所建,故本書首先從民族史的角度,分別探討了禿發、乞伏鮮卑的來源、遷徙及融合情況;其次,敘述了他們建立政權的背景和經過,兩國與鄰近各政權的關系,以及他們盛衰的歷史。最后,對兩國的社會政治制度、社會形態和意識形態也作了一些探索。除了南涼、西秦及其建立者鮮卑族的動向之外,本書關于兩個政權對整個西北地區發展所起作用的論述也極其深刻。
周偉洲 ·中國史 ·15.3萬字
“馮玉祥本是文盲,后來能寫一筆不錯的字,能說簡單的英語,成了一個有文化的人。這自然是其刻苦努力的結果,據說他任河南督軍時,每日苦學兩小時,學習時門口掛一牌子,上書“馮玉祥死了”。學者劉半農不僅吟詩作詞,且為攝影高手,1927年,他在《半農談影》一書中說:“所謂消遣,乃是吃飽了飯——或者說,吃不飽飯——尋些事做,把寶貴的光陰在不寶貴中消磨了。八年前,魯迅在紹興館抄寫六朝墓志,我問他目的安在,他說:這等于吃鴉片而已。嗚呼,吾于攝影亦云然。”藏書家周叔把書比作女人,他對另一位晚輩藏書家黃裳說:“刻板好,等于先天的身材好;如果印工好,就是說極清朗的初印本,那就是后天的發育好;再加上很好的裝修,像傅沅叔的那種灑金綢面、金鑲玉之類的裝訂,就好像是穿上了很好的衣服;經過名人收藏,鈐上朱紅的印記,就等于胭脂花粉;要是再有名人的題,那就更添上豐韻了。”
劉仰東 ·中國史 ·17.9萬字
《中國歷史的瞬間》篇章以時代排序,從遠古時代的“北京人”講起,涉及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內外交流等諸多方面。《中國歷史的瞬間》全書采用活潑的現代語言進行寫作,同時也活潑地運用各種趣味的寫作方法,文字簡明、親切,是人人可讀的歷史讀物。
李永熾 ·中國史 ·12.3萬字
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所有經驗事實,尤其是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都被抽象化,成為無具像事實甚至數字,從而留下了大量需要在歷史場景中得到落實和豐富的課題。歷史學處理的則是鮮活的人和事。本書試圖通過鮮活的人和事,對話古典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深入討論市場從抽象的邏輯上的形成到具體的運作之間,還需要人們哪些具體的行為與活動,如市場信息如何獲取、群體或者組織如何運作、價格機制之下潛在市場如何開拓為現實市場、交易成本如何降低等等要素,從實質上豐富并調整經濟學市場形成理論的某些結論。
黃國信 ·中國史 ·8.1萬字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的鏡子》為吳晗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內容包括政治、軍事、人物、文化等諸多方面。作者擷取大量歷史細節,從多個角度、層面切入觀察,論述興衰得失,很多觀點極為獨到。本書也深刻表達了吳晗先生對歷史的思考與對現實的觀照。例如,改良社會風氣、限制權力、根除腐敗、民主政治、做人與讀書等眾多問題的論述和思考,不管是對國家的建設還是個人的成長,都很有啟發意義。
吳晗 ·中國史 ·13.6萬字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泱泱大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曲折而厚重,其問發生的歷史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錯綜復雜、頭緒繁多,使得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很難找到讀史的入門之徑,對中國歷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認識。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讀者清晰地了解歷史,感悟歷史,是李碩主編《畫說中國》的初衷。
李碩 ·中國史 ·8.3萬字
作者化身為民國報人,在文字構成的舊世界老中里穿行報道,帶領讀者穿越回1912年,見證民國元年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諸多細節。相比于1911年辛亥革命的轟轟烈烈,1912年著實是平凡又令人焦慮的年份:科技全無進步,社會更加混亂,經濟乏善可陳,學術亦少創新。然而,破敗之下,整個社會的精神生活卻經歷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切都充滿著無限的可能。作者用文字重現了1912年的中國與世界,描繪了一幅完整生動、極具煙火氣的社會圖景。
楊早 ·中國史 ·15萬字
本書扼要而系統地講述了明朝歷史的基本面貌和發展脈絡,內容涵蓋了明朝政治、制度、社會、人物等各個方面,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文字通俗易懂,可讀性很強。
吳晗 ·中國史 ·11萬字
《中國史綱》是張蔭麟先生短暫一生留下的惟一專著,原為作者受聘編寫的高中歷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依據自己的歷史觀對東漢前的中國史實作了較為嚴格的選擇和取舍,把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玩索所得”融會貫通,用講故事的方式寫出期間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章節安排簡要得當,文字技巧活潑動人,思想智慧透徹通達,隨時流露出作者的才情與用心。此次出版,將作者未完成的第十二章和作者為該書宋史部分撰寫的三篇文字,列為附錄。并選配彩圖20余幅。
張蔭麟 ·中國史 ·18.1萬字
《史記》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讀中國歷史,不可不讀《史記》。本書以幽默的文風和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介紹了《史記》的三十篇“世家”,即先秦和西漢時期重要諸侯大姓的家族史。姜太公果真是“偶遇”西伯?“三家分晉”有著怎樣的前傳?越王勾踐破吳歸的背后,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史記》里記錄的孔子事跡,哪些是在《論語》里看不到的?得了天下的劉邦,如何應對四面八方的威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訴說著他和韓信怎樣的工具人生?靠宮里姐妹上位的兄弟,怎樣沖破陰影活出自己?漢武帝的兄弟侄兒,為何出了那么多奇葩?這些古代的貴族為何有著如此奇幻的人生?中華民族又走過了怎樣的融合之路?本書將帶給你啟示。
陳正宏 ·中國史 ·10.2萬字
當今世界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城市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適的生活環境,是每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非農經濟的支點。然而,城市的意義并不只體現在實用功能上。作者極富創見地將城市作為觀察中國文明與歷史的切入口,系統地剖析了幾千年來文明的發展與歷史的演進怎樣體現在城市建設中。本書以大量中西文獻及前沿考古成果為依托,從軍事和政治體制、經濟狀況、領土變化等方面梳理了自新石器時代到當下的城市發展脈絡,力求細致還原五千年中華文明和城市的變化軌跡。
薛鳳旋 ·中國史 ·19.4萬字
本書以四篇唐代文獻為中心,兼及唐代其他相關記載,圍繞“唐朝與中亞”這個重大課題,探討唐代絲綢之路的變化,中亞諸城的方位和道里,7—8世紀中亞諸胡的政治發展,中亞諸胡與唐朝政治關系的演變,中亞諸胡、唐朝和大食之間的政治關系,唐朝在中亞支持諸胡抗擊大食斗爭中的作用,唐人對中亞諸胡的了解程度,漢籍記述的可信度。在研究方法上,力求以阿拉伯—伊斯蘭輿地文獻、中亞考古資料與唐代文獻記載相參對,并對前人研究成果加以辨析。
許序雅 ·中國史 ·17.3萬字
在王室衰微,諸侯不安的時候,楚國國君熊通自立為王,快速崛起于南方,登上春秋舞臺。與此同時,齊國任管仲用新政,尊王攘夷,讓齊桓公成為了春秋第一霸主。接著,處于西方的晉國、秦國開始覺醒,用賢人,謀發展,晉文公、秦穆公緊接著稱霸。宋國的宋襄公也高舉仁義大旗,意圖稱霸。在這大爭之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太多壯麗的故事:晏子使楚、趙氏孤兒、西門弭兵、虢地會盟、三桓動亂。當然,讓人慨嘆的還有伍子胥的恩怨,楚昭王的酸楚,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以及孔子的周游、孟子的感嘆、范蠡的離去。
王維俊 ·中國史 ·12.4萬字
《突圍:1927—1934》是一部詳解中國人民軍隊從初創到紅軍長征前這段時間中所參與的經典戰役的實戰案例集。書稿為勝利叢書之一種。其中選取了十個經典戰例,比較全面地展現了人民軍隊自1927年誕生起,在與國民黨軍隊的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不斷克服困難、打破敵人的“圍剿”、逐漸發展壯大的艱難歷程。
魏子任主編 ·中國史 ·11.4萬字
清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上承延續千年的封建帝制,下啟民主共和的洪流。它所經歷的大變革,是其他封建朝代無法比擬的。大清既有“康乾盛世”的美景,也有“鴉片戰爭”的悲痛;既有收臺灣、驅沙俄的榮耀,也有割地賠款、山河破碎的屈辱;既經歷了封建統治的巔峰,又見證了帝制的終結……翻開本書,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浮現眼前,展現跌宕起伏的大清風雨。圖文并茂,語言生動;既看故事,又學歷史。
李春香 ·中國史 ·9.3萬字
《中國文化史六講》是呂先生在常州中學授課時的講稿,六講之中,包括婚姻族制、戶籍階級、財產制度、農工商業、衣食居處、交通通信等,涵蓋甚廣;在每一講中,又能貫穿古今;加之寫作對象本為中學生,故而言簡意賅,意涵深遠。《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是呂先生在上海光華大學的講稿,依據當時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事實,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分時段進行論述,自上古而至近代,時間跨度廣而論證極見精妙。
呂思勉 ·中國史 ·9.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