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2018年“非洲法語國家:發展與合作”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從“非洲法語國家與地區研究”“非洲法語國家對外關系”與“中國的非洲法語國家”三個維度,闡釋了法非關系的歷史脈絡、重要特征和變化趨勢,歐非關系的走勢。作者團隊主要由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外交學院等資深專家教授組成,這也是本論文集學術質量的重要保障。
詹世明 張永宏主編 ·歷史地理 ·14.1萬字
《汕頭古村落》叢書撰寫的汕頭十個古村落,是省或全國認定的古村。有的古村落已有千年歷史,有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所在地,有的是著名僑鄉,僑宅建筑特色十分突出,有的名人輩出,且系全國性的名人,有的古村落現還存留著大量古民居、古祠堂、古廟宇,史料豐富,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陳漢初 ·歷史地理 ·57.2萬字
本書從歷史地理學的視閾,探究清朝對云南“掌土治民”深化的過程,通過對正式行政區劃、沐氏勛莊、衛所系統、土司制度等不同土地人口管理體制變遷的梳理,揭示清代云南行政區劃及行政管理體制的一體化演進態勢。迄至清末,云南正式行政區劃已經在除西南沿邊半環地帶土司區域以外的廣闊地區建立起來,清朝在云南直接“掌土治民”的力量得到極大深化和拓展。“掌土治民”是清代云南行政區劃及行政管理體制一體化演進的基礎,也是推動其發展演進的內在因素。
彭洪俊 ·歷史地理 ·20.9萬字
歷史學家們從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揭示出許多歷史發展的機緣,而從歷史地理學的觀察角度,則強調歷史發展還須有一個地理機會。所謂地理機會,意思是具體的歷史發展從不是在空中抽象地完成,而必當在一處或幾處關鍵的地理部位上首先獲得條件,最早發生,然后還是在地理上,漸漸擴大,最后完成。將山川大地的景觀看作“文章”,是中國地理文化的一大傳統,本書以文化地理現象入手,帶領讀者打開“地理思維”,體驗將歷史、天文、軍事、社會現象、知人察事等與地理相連的樂趣。
唐曉峰 ·歷史地理 ·19萬字
本書系統地研究了歷史時期滇池流域的人地關系和生態環境演變過程,重點探討了滇池河流與滇池變遷的關系、滇池水位下降和水域退縮與滇池北岸和東岸湖盆平原之形成的關系、滇池地區人口來源和滇池開發的關系,以及作為主要灌溉水源的滇池入湖河流、滇池湖岸成陸的特征及農田開發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可促進和豐富滇池流域開發史、西南地方史、經濟史、環境史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促進滇池流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唐國莉 馬琦 陸韌 ·歷史地理 ·22.1萬字
插花地是中國本土術語,清道光年間就已出現于有關歷史文獻中,但其科學內涵并不為人們所熟知。清代學者、官員胡林翼將插花地歸納為“華離之地”、“犬牙之地”和“甌脫之地”三種類型。本書認為,插花地是特定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特定區域內的各個政區(或行政區劃)在形成、發展和變遷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穿插交錯或各種經界不正之地的總稱,包括飛地和犬牙之地兩種基本類型。本書在詳細占有檔案與歷史文獻資料、并深入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歷史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和行政管理學等學科理論與方法,對明清以來貴州與四川、重慶交界地區的插花地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楊斌 ·歷史地理 ·21.7萬字
《房龍地理》在美國出版后,受到社會歡迎,僅幾個月就銷售了138000冊,并使房龍享譽世界,這是一本提供豐富歷史地理知識的讀物,不僅讀來饒有興味,而且發人深省。即使你不是歷史學家或歷史感很強的人,也不免會慨嘆歷史這個大舞臺竟是如此恢宏,斗轉星移,浪淘盡多少風流人物,撫今追昔,為人類社會發展的迅速而瞠目。“歷史是地理學的第四維,它賦予地理學時間和意義。”體現在這部著作中,那就是以歷史為經、地理為緯的人類生存史。它不是僅僅告訴讀者某處山有多高,水有多長,哪國地廣人多,誰又是大國寡民,何處風景如畫,何地又是彌漫風沙,而是以人的活動為主線,闡述人類與地球的關系,地球怎樣為人類的活動提供載體,人類的活動又是怎樣影響地球的。房龍在這奉書中首先講的是人,其次是人類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最后是人類生存空間的其他方面。房龍呼吁人類共同為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人類福祉承擔責任,同時、對人類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提出警告。房龍對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趨勢都坦率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一點正是《房龍地理》的特點。
H.W.房龍 ·歷史地理 ·22.4萬字
本書主要以之江大學舊址歷史為背景,對其所處地理位置、舊址環境、之江大學的文保建筑、之江大學歷史及辦學特色、之江大學的相關人物等情況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并附有10余篇有關人士的回憶文章。
胡煒 ·歷史地理 ·22.4萬字
《絲綢之路秦隴南道歷史地理考察》全書共7章24萬字,秦隴指隴山以東的關中地區和烏鞘嶺、青海湖以東和隴山以西的隴右地區。絲綢之路秦隴南道指由西安西行,經秦隴地區南部至武威或西寧通往域外的國際通道。本書從歷史地理角度考察了絲綢之路東段南道的地理基礎,考察了該道從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的孕育過程,鐵器時代的形成過程和戰國經秦漢魏晉、十六國北朝、隋唐、宋元至明代中期的演變、線路走向和沿線所經。最后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了該道產生、發展、繁榮和衰落的人文驅動因素。
蘇海洋 ·歷史地理 ·27萬字
浙江省社科規劃重點課題。浙江省哲學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宋學研究中心”立項課題。擬依托“宋學研究”策劃《宋學研究叢書》。宋代溫州的舉業盛況令人驚嘆,宋代溫州區域文化的發展和永嘉學派的形成也都與科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宋代溫州科舉一直未能受到學界的關注和重視。本書在考訂宋代溫州登科情況的基礎上,對宋代溫州科舉狀況作了總體性評估,總結了宋代溫州科舉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分析了宋代溫州科舉興盛的原因,并進而探討了宋代溫州科舉與永嘉學派的形成及互動關系。
陳永霖 ·歷史地理 ·20.6萬字
201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啟動了“《千村故事》‘五個一’行動計劃”,這是對古村落歷史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和傳承的重大文化工程。該行動計劃由省農辦組織協調,浙江農林大學中國農民發展研究中心、浙江省農民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名村變遷與農民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聯合實施,得到省委省政府、省委宣傳部的支持,分別由袁家軍省長作序,王輝忠、葛慧君、黃旭明任編委會主任。本書分為“山水宜居、敦親睦鄰、耕讀傳家、廉義報國、名流賢達、鄉風民俗、能工巧匠、特產名品”八個專題,講述的是浙江古村落的人文故事,呈現的是江南鄉村歷史文化的多彩風貌,展現的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無窮魅力。
浙江省農業和農村辦公室等 ·歷史地理 ·9.7萬字
為進一步挖掘和整理孫中山文化資源,由中山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山市文聯承辦了孫中山研究百年口述史大型采訪活動,于2012年8月正式啟動。活動由中山市文聯主席、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胡波教授領銜,采訪國內外在孫中山研究領域具有突出影響力的學者,就其從事孫中山研究的學術生涯、學術方向、治學方法、學術成果等方面進行訪談,并請學者們對中山市如何開展孫中山研究,挖掘和利用孫中山文化資源提出建議。采訪記錄由胡波等進行整理而成“孫中山研究口述史”系列叢書,按地域分為八個片區,本冊為系列叢書之“臺灣地區”。全書約25萬字。
胡波 ·歷史地理 ·19.3萬字
圖說天下編委會,有十余年專業兒童圖書編寫和制作經驗,創作出版了《恐龍王國大百科》《動物世界大百科》《地球奧秘大百科》《探索發現大百科》等圖書,廣受眾多讀者好評。
圖說天下編委會 ·歷史地理 ·7.4萬字
本書以作者游記的方式記錄在東北三省各地有關抗戰題材的抗戰館、陳列館的說明,通過作者親身體驗考察實體館,闡述作者對展館的認知和感悟。作者篩選一些帶有地域特色具有歷史文化背景濃厚的展館進行研究、整理,列比其中的相同與不同,給讀者以啟迪,為研究者作參考。所選展館多以東北抗聯題材為主,體現東北抗戰的有關內容和歷史探討。
崔繼舟 謝春河 姜濱 ·歷史地理 ·10萬字
全書從1420年寫起,貫穿六百年的歷史,以八對概念揭示京津冀城市群的變遷過程。以學術著作寫作的嚴謹保證全書的質量,以通俗讀物的可讀性保證全書的語言風格,做到學術性與通俗性的統一。全書的寫作,力爭達到詮釋如下四個原則的目的:1.揭示城市功能的變化;2.揭示城市群地理格局的變化;3.揭示各城市間的交互影響;4.揭示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彭秀良 魏占杰 ·歷史地理 ·16.1萬字
歷史文化村落是人類聚居的一種重要類型,是中華農耕文明的見證者和活化石,是歷史創造的不可再生的重要遺產。本書聚焦浙江,在充分的田野調研和翔實的數據梳理基礎上,以理論研究為支撐,構建具有指導意義的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機制、模式、路徑及績效評價體系,以40個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村落為例,闡釋浙江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探索實踐。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著重對浙江地域環境、歷史文化村落特征及保護利用評價、保護利用規劃設計研究等做了詳細的闡述和理論建構;下篇以地域為單位闡述代表村落的特征概貌、規劃設計、建設實績及保護利用模式與路徑。本書適合鄉村規劃建設人員、村落保護研究從業人員、各級規劃建設管理人員、關心熱愛村落保護發展的社會人士,以及高等院校城鄉規劃等相關專業師生閱讀。
楊小軍 丁繼軍 ·歷史地理 ·32萬字
鄭天挺先生從1922年至1936年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很多高校講授過地理學方面課程,出版過有關教材,在歷史地理學領域應有一定地位,但并不為學界所關注,隨著本部講義的整理出版,相信大家會逐步認識其相關成就。本書由南開大學歷史系孫衛國教授負責整理,共分三部分:《古地理學講義》、《關于絲綢之路》、《世界人文地理講義》。全書兼具資料性與可讀性,與已在我局出版的《鄭天挺隋唐五代史講義》《鄭天挺明史講義》等書成一系列,是一部學術價值很高的作品。
鄭天挺 孫衛國 段曉亮 任芮欣等整理 ·歷史地理 ·25.1萬字
本書以聚落考古學的方法為視角,對建筑進行類型學梳理,建立村落的時間序列和空間分布的框架,通過對物質層面靜止的建筑、場域,以及精神層面動態的儀式、習俗等進行考察,做出詳細的歷時性演變和共時性分析,探討人地關系、祠堂墓葬、家族文化傳統等對鳳山樓村聚落形態演變所產生的影響。
吳敏 ·歷史地理 ·12.9萬字
本書是經典與解釋輯刊第51期,本期論題為“地緣政治學的歷史片段”,由劉小楓教授親自操刀策劃。地緣政治并不僅僅是現實的政治學關注論題,也是政治思想史中非常重要的主題。從古希臘的希波關系、斯巴達人與雅典人之間的戰爭,就已經凸顯出后世的地緣政治雛形。但是,只有到地理大發現之后全球化時代,地緣政治才變得具有全球視野,同時也具有更強烈的政治緊迫性。本集“論題”欄目所收錄的論文,主要以二戰前德國的地緣政治學家豪斯霍弗、施米特等人關于地緣政治的論文為主,著力于了解那個時期的地緣政治學思考。同時美國學者坦布斯的論文,該文發表于美國提出“重返亞太”戰略之前(2002年),由此可見美國學界的地緣政治學研究對國家戰略的影響。該文從豪斯霍弗的《太平洋地緣政治》(1925)一書的觀點出發,提出了應該關注太平洋地緣政治變動的主張。另外,收入美國著名的中亞政治地理學家拉鐵摩爾(DavidLattimore,1900-1989)的1940年代的舊文《美國與亞洲》,一方面理解美國的亞洲戰略的延續性,同時理解我們自身的地緣戰略意義。本期其他欄目文章也各有精到之處,堪為君讀。
婁林 ·歷史地理 ·16.7萬字
寧波作為方志之鄉,方志文獻眾多,內容涵蓋廣泛、品類繁多、卷帙浩繁、內容精深,可是這些門類齊全的珍貴方志文獻,因篇帙較大,如何使用,卻為修志、用志者所困惑。有鑒于此,本書對寧波方志做了兩方面的研究。一是全面闡述了寧波方志文獻的發展歷史:從唐五代之前孕育誕生到宋元時期的發展完善,進而達到明清時期的全面繁榮,直至民國時期的繼承創新,并深入分析了其中的規律及歷史啟示。二是系統性地介紹了寧波現存方志文獻的總量、種類及收藏情況;寧波方志典籍的修編情況、主要內容、編纂特色、史料價值等內容。方志文獻的研究在我國學術界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書的出版,為方志文獻的研究提供了較好的典范,必將有力地推動我國方志文獻、方志學的研究與發展。
包柱紅 ·歷史地理 ·1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