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清澗縣衛生志》(1632—2014)是清澗縣衛生局委托縣衛生進修學校組織人員,在1990年成稿的《清澗縣衛生志》(下限1990年)的基礎上,擴充、修改、編纂的方志類衛生專志。全書上限追溯到本區域有記載的醫藥事業的明代(1632年),下限為2014年。
《清澗縣衛生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17.1萬字
報告立足于中國社會發展的宏大背景,以當代民俗發展進程中所產生的生活與現象為考察對象,一方面作為中國民俗文化發展進程的觀察者,呈現中國當代民俗現象的細節與脈絡,另一方面又為當代中國民俗發展把脈,關注中國民俗文化發展的世界背景與現實焦點,揭示民俗變遷在當代中國社會所引發的深層劇變。報告內容分為總報告和若干分報告、專題報告。分報告分別從田野考察、學術研究和相關國家政策的角度,對民俗文化發展狀況予以立體的展示。專題報告關注焦點,剖析熱點,所涉及的傳統節日、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民間信仰、民俗旅游、網絡謠言等。大量采用鮮活的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研究深入細致,在此基礎上建言獻策,對于國家政府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利用民俗文化改善民生,貼近民心,具有重要意義。
張士閃 ·地方史志 ·33.4萬字
《廣州大典》是廣州的“根與魂”,承載廣州千年文脈。《廣州大典研究》集刊,依托已出版的《廣州大典》一期文獻和正著手編纂的二期民國篇,主要刊載關于廣州乃至廣東的歷史文獻的蒐集與整理、嶺南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術文章,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哲學、文學、歷史、文獻等學術領域,兼收與此相關的學術著作讀書筆記、評論性文章及相關學術會議綜述等。我們希望借助本集刊推進嶺南歷史文獻的搜集整理和編纂出版,深入挖掘嶺南文化的內在價值,以有助于嶺南文化的傳承創新。
劉平清主編 ·地方史志 ·39.6萬字
本書是寧夏企業史叢書中的一本,是系統論述寧夏國有企業改革史的通俗圖書。
郭亞莉 ·地方史志 ·22.8萬字
《石泉革命老區發展史》是石泉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組織編寫的一部全面介紹石泉革命老區發展歷史與現狀的專著,比較詳細地反映了石泉革命老區的斗爭歷史,革命老區的來歷、革命老區的申報、革命老區的劃定以及石泉在老區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石泉老區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石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成就
吳龍晏主編 ·地方史志 ·22.6萬字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型。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的寧波首當其沖,特別是被指定為“外國人通商居留地”的“老外灘”,90年間發生了歷史性的滄桑巨變。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兩種文明的碰撞交融,無論主動抑或被迫,雙方都在接受和發展。本書設立了政局態勢、口岸經濟、治安市政、教會活動、名人軼事等五個專題,從大量的史料中精選細編,相當真實地展現了寧波的轉型過程。本書具有歷史和現實的雙重價值。
寧波市江北區史志中心編 ·地方史志 ·32.1萬字
神通寺位于山東省濟南歷城縣柳埠青龍山麓,為古代名剎,也是山東佛教的發祥地。原名郎公寺,約建于東晉初,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開山祖師為僧朗公禪師。本書分風物形勝、開山弘法、興衰沿革、寺院修復、寺院高僧、古剎靈跡、法屬伽藍、傳說故事和金石文獻共九卷。通過編纂寺志,既可以全面、系統地了解本寺的歷史及其變遷的發展情況,繼承、發揚本寺的優良傳統,又有利于讓更多的人正確了解佛教,弘揚佛法,同時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釋界空主編 ·地方史志 ·16.3萬字
《煙臺傳:半島的此在與彼在》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之一。煙臺地處膠東半島,三面環海,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曾經,秦皇漢武東巡到這里,徐福從這里東渡,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從這里啟航,全真道教在這里創立,丘處機、戚繼光、王懿榮、張弼士等著名人物與這里有過歷史性的“相遇”。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在這里交融,既有厚重底蘊,又具浪漫色彩,是有“根”的詩意存在。
王月鵬 ·地方史志 ·16.4萬字
本書以歷史時間為線索展開,考察不同時期江蘇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ism)的時代背景、教派分布、神學思想和社會服務的狀況,同時,也論及對江蘇基督教乃至全國基督教發展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對于江蘇基督教歷史的研究,一方面從縱向上把握江蘇基督教的來龍去脈、盛衰得失,另一方面從橫向上了解江蘇基督教與本地社會、文化的復雜關系。
姚興富 ·地方史志 ·40.9萬字
20世紀初,石家莊是獲鹿縣轄下的一個小村莊,1902-1907年,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先后由此經過,石家莊于是“因路而興”,成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其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是中國近代農村城市化的典型案例。近代石家莊城市化進程起步晚,起點低,城市發展以鐵路樞紐為中心逐步向四周發展蔓延,在傳統城市以政治軍事為主的功能之后,出現了兩個城市新功能——商貿集散和工業制造加工,工商企業同時起步,使石家莊經濟呈現出“商重工輕”的特征。
李惠民 ·地方史志 ·32.1萬字
《中國共產黨蓮湖歷史(1925-1978)》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組織的創建和活動、人民政權的建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全面展開與曲折發展等五章,主要記述從1925年10月到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蓮湖地區黨組織的建立、發展以及各級黨組織領導人民建立并鞏固新生政權,回復國民經濟,開展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初步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是一部記錄和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蓮湖地區黨的歷史的基本著作。
中共西安市蓮湖區委組織部 中共西安市蓮湖 ·地方史志 ·18.5萬字
本書主要主要研究余姚、象山、慈溪三地記錄寧波農村文明示范線創建情況,在圍繞“三美”(心靈美、生活美、鄉風美)、“三化”(潔化、美化、產業化)的農村建設中,通過新聞記錄余姚、象山、慈溪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
史文靜 ·地方史志 ·12.8萬字
長安,中國廣東省東莞市下轄的32個鎮之一。長安,千年古鎮,活力之城,文化名鎮。改革開放前,這里貧窮落后,現在每年生產總值過百億,直至今日超過400億,工業總產值高達1300多億,是“全國首屆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第3名、全國文明村鎮、國家級生態鄉鎮、廣東省紅旗基層黨組織,曾獲國家級榮譽60多項、省級榮譽60多項。《長安之路:一個南方小鎮的口述歷史》以長安鎮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為背景,通過走訪長安鎮近百名不同領域的人士,反映改革開放以來長安鎮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變化,進而追溯新中國成立以來鄉鎮農村生活的歷史變遷。此書歷時3年完成,訪談錄音超過200小時,內含52名訪談對象口述內容、近百幅老照片,其中不乏改革開放及其得失進退的宏大敘事,但更多的卻是普通長安人精微瑣細的生活圖景。這些訪談對象中,既有在任或離任的領導干部,也有普通群眾;既有本土企業家,也有外商代表;既有年老長者,也有年輕后輩;既有當地干部群眾,也有外來務工者。正是這些長安人,用勇氣、智慧、胸襟、才干,書寫著自己和小鎮的歷史,書寫著實現中國夢征程上的奇跡。
黃曉麗 胡百精主編 ·地方史志 ·34.7萬字
本書以海絲文化為主線,以福建地方文獻信息資源整理與開發為研究的切入點,分析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的內容、機構及研究現狀,揭示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的概況、特點、方式及主要成果;構建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研究的信息資源體系,為福建海絲文獻研究者開展研究提供了線索。分析了在整理與開發海絲文獻資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不同區域和機構的合作,拓展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的內容與形式,注重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的細化、規范化及提高整理開發的效率等發展策略,為相關部門制定福建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策略、系統收藏海絲文獻資源和優化相關服務提供參考。
孟雪梅等 ·地方史志 ·30.3萬字
本書梳理趙爾巽執政奉天三年間的舉措,分析其施政背景、具體措施、客觀效果等,從東北特殊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出發,指出趙爾巽執政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統一這一問題上的積極意義,并在清末東北新政以及清末全國新政的大背景下,分析趙爾巽執政承前啟后、尤在啟后的政績,有助于人們全面客觀認識趙爾巽其人、趙爾巽執政三年間的奉天政局。
李皓 ·地方史志 ·20.5萬字
《“十二五”廣州大事記》是“廣州史志叢書”中的一種。本書采用編年體的形式,按時間先后順序記述了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廣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民生等方面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堅持存真求實、一事一條、文字簡潔的原則,客觀、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廣州地區“十二五”期間的建設成就。全書約30萬字。
廣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地方史志 ·31.6萬字
“都城風物”選取中國古代著名都城長安、洛陽、開封、杭州相關的名著四種:包括駱天驤《類編長安志》,記錄從西周、漢唐到宋元的長安古跡,以及相關史事;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記述北魏時代洛陽城市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相關政治、文化、風俗、人物、藝文、中外交往等;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述北宋開封的皇城建筑、城內各坊、民眾的飲食起居、歲時節令,囊括汴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等情況。
(元)駱天驤 (北魏)楊衒之 (北宋)孟元老 (南宋)周密撰 ·地方史志 ·17.9萬字
本書是粵港澳大灣區區域歷史與文化研究叢書中的政治文化史卷。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古代的粵港澳大灣區”,分四章敘述先秦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四個時期大灣區歷史變遷;中編“近現代的粵港澳大灣區”,主要介紹近現代時期列強對大灣區的侵略,以及大灣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求得解放的歷程;下編“當代的粵港澳大灣區”,著重闡述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大灣區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成就,展現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傲人成績。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正向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加速邁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回顧千百年來歷史老人在這片沃土上一路蹣跚走來的足跡,我們感慨萬分,過去的坎坷仍然值得鑒戒,而過去的成功也依然值得我們堅信,前面的路將越走越寬廣!
李文益 張劍虹 ·地方史志 ·28.7萬字
《中國共產黨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組織史資料(第四卷)》是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的部署,在中共陜西省委組織部和中共咸陽市委組織部的指導及中共武功縣委的領導下,由中共武功縣委組織部主持編寫的一部資料書。本書采用“按組織分編、文字敘述與名錄、圖表相結合,各組織內劃塊、分組織層次、按屆、以組織機構立條目、縱橫結合”的體例編纂,以黨、政、軍、政協、群團、部分企事業單位和組織工作大事記七部分資料分編合訂。其中:黨的組織為正編資料,政權、軍事、政協、群團、部分企事業五個組織為附編資料,依次分別為附編一、附編二、附編三、附編四、附編五,并以組織工作大事記作為補充資料。
中共武功縣委組織部 ·地方史志 ·16.9萬字
本書以近代上海工部局大樓為研究對象,涉及兩部分內容:一是圍繞工部局大樓本身的變遷,包括該大樓的籌建、規劃、建造及其使用情況;二是與該大樓相關的歷史事件。主要章節:1.導讀,2.工部局新大樓的籌建,3.工部局新大樓的啟用,4.1930年代的工部局大樓,5.動蕩時局中的市政大樓,6.成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廈,7.城市更新中的老市府大廈,8.附錄。
馬學強 朱亦鋒主編 ·地方史志 ·14.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