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記述了陳渠珍作為進出西藏經歷的政治動蕩和戰爭風云,穿越茫茫雪域大漠的歷險以及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該書深刻揭露了英、俄帝國主義對西藏的覬覦與爭奪、清末封疆大吏和新軍內部的爭權奪利、勾心斗角;真實記錄了辛亥革命對川藏地區的重大影響,以及不同政治勢力較量的實況;詳細描繪了川、藏、青的山川風景、少數民族人情風俗和社會生活。該書是一部重要的清末民初川藏軍政情勢的實況史料,也一部精彩的紀實文學作品。
陳渠珍著 中華書局編輯部整理 ·地方史志 ·9.4萬字
本書一是對西南地區線性遺產區域范圍內保留著傳統自然格局、地理風貌,能夠反映和部分反映本地區建筑文化特色與民族特色的城市、鄉鎮、村落和具有代表性的古遺址、古建筑、摩崖石刻等不可移動文物的分布情況和保護現狀調查研究。二是制定科學的判別標準,對西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線性文化遺產類型和類別進行分析判別。三是通過層次分析法,建構科學的遺產資源評估體系,對西南區域范圍內歷史時期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學、藝術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線性文化遺產資源價值、保護現狀、管理現狀和利用現狀進行綜合評估。四是引進歐洲文化線路和美國遺產廊道跨區域、整體性保護的理念,構建西南地區各級各類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理論框架,探索在政策性、操作性和拓展性層面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吳曉秋 ·地方史志 ·20.6萬字
《中國共產黨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組織史資料》第四卷(1998.6—2007.5)是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和中共陜西省委組織部的統一要求,在中共陜西省銅川市委領導下,由中共銅川市王益區委組織部編寫的一部資料性文獻。本書本著尊重歷史、求實存真的原則和“廣征、核準、精編、嚴審、及時”的編纂工作方針,以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1998年6月至2007年5月地方黨組織和政權組織、地方軍事組織、政協組織、群眾團體組織以及部分企業、事業單位機構沿革變化和領導名錄,同一時期中共陜西省組織工作大事記,并在黨組織的綜述中簡明反映了中共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委同一時期在履行職能職責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突出成就。
中共銅川市王益區委組織部 ·地方史志 ·29萬字
1927—1937年的北平,是民國北京的“黃金時代”,名校集中,文人薈萃,作為文化都城充滿迷人魅力。鄧云鄉成長生活于這個時期的北平,在回憶中重游這座寧靜祥和的文化古城,還原了當時的文化氛圍,如《清明上河圖》一般立體勾勒古城文化生活史,引人無限追想。
鄧云鄉 ·地方史志 ·9.9萬字
桃李芬芳滿天下,英才濟濟遍中華。時值金秋,清風送爽,碩果累累。在這喜慶豐收的日子里,我校迎來了建校六十周年慶典。六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而對三營中學來說,卻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三營中學校史》編寫組 ·地方史志 ·32.5萬字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學有所悟,而后篤行。本書以《老干部講黨課》專欄為基礎,以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以涌現出來的時代人物為主線,以青島寶貴的城市資源為教材,翻開百年激蕩的紅色篇章,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上展現更大的擔當和作為。
王繼軍 ·地方史志 ·11.4萬字
東巴敘事傳統以東巴教信仰及儀式實踐作為敘事動力,以宗教敘事作為核心特征,以神話敘事為表現特征,以口頭敘事與儀式表演互為文本。本書結合口頭程式理論、表演理論、民族志理論,探究了東巴敘事傳統的成因、傳承、流布、特征,并通過深描東巴敘事文本在祭祀儀式中的演述,揭示了口頭文本、書面文本、儀式文本、表演文本在民眾的生活與精神空間中的互文互構關系。通過東巴敘事傳統與彝族、藏族、壯族以及北方史詩的敘事傳統的比較研究,對當下的民間敘事學、史詩概念及類型做了深入的探討與反思。
楊杰宏 ·地方史志 ·25.4萬字
屯昌縣位于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北麓,古為屯兵之地,后發展為圩鎮,因名。屯昌縣處于獨特的“三重政治邊緣”,因地緣環境和文化語境等因素的影響,產生出意義別致的“熟黎”文化,歷史上為瓊島漢、黎文化圈的過渡帶。審視屯昌歷史的發生與發展,可視為整個海南島漢、黎族群間民族大融合的縮影,雖非跌宕起伏,卻也精彩紛呈。海南建省之后,屯昌縣以“能源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顯現出與海南島其他市縣不同的發展模式。
李安斌 盧俊霖 ·地方史志 ·18.2萬字
2015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與河北大學歷史學院在華北古城——保定舉辦了以“華北城鄉與近代區域社會”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書為會議論文集結而成,從不同側面探討近代華北及區域史相關問題,并提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京津冀區域社會史。
肖紅松 唐仕春主編 ·地方史志 ·37.1萬字
本書以明清時期關中地區水資源作為中心問題加以討論,并以此為基礎,解釋了農民的行為、鄉村社會組織的運作,特別是制度性因素和政府的相關政策。其主旨是研究如何正確處理人和水資源的關系,如何合理認識和對待人在水資源利用中的地位問題。研究歷史時期的鄉村水利社會,尤其是總結古人在農業水資源利用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教訓,可以為今天正確處理水資源環境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鑒。
高升榮 ·地方史志 ·16.2萬字
《潮學集刊》是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辦,收錄有關潮汕歷史文化研究的高層次、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學術年刊。本書為第六輯,收錄潮學研究學術論文17篇,論文內容涵蓋海上絲綢之路與華僑華人、文化遺產與先賢、區域歷史與社會、歷史文獻與文學、宗教信仰等潮汕歷史文化領域的最近研究成果。
林立主編 ·地方史志 ·14.9萬字
《澄城年鑒》是由澄城縣人民政府主辦、澄城縣縣志編纂辦公室組織編寫的地方綜合年鑒。以全面系統地記錄澄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基本情況為宗旨,為社會各界和海外人士了解認識和研究澄城提供基本資料。《澄城年鑒》每年出版一卷,全書共設特載、中國共產黨澄城縣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委員會、澄城縣人民代表大會、澄城縣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澄城縣委員會、人民團體、軍事、政法、農業與農村經濟、工業、交通運輸郵政通訊、商貿流通、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財政稅務、金融保險、經濟綜合管理、教育文體衛生、社會服務、鄉鎮、先進典型、重要文件等部分組成,約500千字。
澄城縣人民政府 澄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24.7萬字
中國東北地區特殊的地貌和多變的地勢,以及復雜的氣候環境,決定了東北地區的歷史文化根脈和走向,本書是《東北流域文明研究》一書的續集,正文分為四章。第一章對牡丹江、拉林河、綏芬河、烏蘇里江、渾江流域的歷史與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深入展開流域文明支系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東北五大流域文明的歷史內涵。綏芬河流域是中俄兩國共有的單獨入海的河流。第二、三章則對東北三大民族系統(肅慎、穢貊、東胡)中的古代民族進行了系統的學術史爬梳。第四章為專題性研究,對漢代蒼???、北室韋吐紇山、遼代木葉山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傊?,流域是古往今來人地關系中最重要的自然載體之一,從流域文明的空間視野來研究人類的文化遺存并從中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
王禹浪 王天姿 吳博 王俊錚 ·地方史志 ·33.6萬字
《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主要內容:談論“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必須兼及建筑、歷史、世相、風物、作家、作品等,在政治史、文化史與文學史的多重視野中展開論述。若漢唐長安、漢魏洛陽、六朝金陵、北宋開封、南宋臨安、明清的蘇州與揚州、晚清的廣州與上海、近現代的天津與香港及臺北,以及八百年古都北京,還有抗戰中的重慶與昆明等,都值得研究者認真關注。如此“關注”,自然不會局限于傳統的“風物記載”與“掌故之學”,對城市形態、歷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學科的視野以及堅實的學術訓練;因此,希望綜合學者的嚴謹、文入的溫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關注、體貼、描述、發掘自己感興趣的“這一個”城市。關于都市的論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有多種角度與方法。就像所有的回憶,永遠是不完整的,既可能無限接近目標。也可能漸行漸遠——正是在這遺忘(誤解)與記憶(再創造)的巨大張力中,人類精神得以不斷向前延伸。總有忘不掉的,也總有記不起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使得我們不斷談論這座城市、這段歷史。在這個意義上,記憶不僅僅是工具,也不僅僅是過程,它本身也可以成為舞臺,甚至構成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
楊早 ·地方史志 ·14.9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多學科相交叉的方法,以黃河流域晉陜兩省歷史文化名村為研究對象,在對傳統村落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古村鎮保護、發展與減貧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古村鎮保護的思路、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
李仙娥等 ·地方史志 ·20.3萬字
《海南歷史文化》第六卷聚焦海南教育名家唐胄,從思想與實踐、詩文研究、生平家世、影像志錄四個方面全面展現了唐胄的思想與成就,在思想與實踐方面,重點論述了唐胄禮制思想、儒學思想、外交觀念與海洋意識;在詩文研究方面,談到了唐胄詩歌的滿紙高風、別樣情懷、對“仁”思想的詮釋等;在生平世家方面,對唐胄的生平事跡、文獻年譜等進行了考察;在影像志錄方面,通過藝術化的方式描繪了唐胄的一生。
閆廣林主編 ·地方史志 ·14萬字
20世紀初,石家莊是獲鹿縣轄下的一個小村莊,1902-1907年,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先后由此經過,石家莊于是“因路而興”,成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其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是中國近代農村城市化的典型案例。近代石家莊城市化進程起步晚,起點低,城市發展以鐵路樞紐為中心逐步向四周發展蔓延,在傳統城市以政治軍事為主的功能之后,出現了兩個城市新功能——商貿集散和工業制造加工,工商企業同時起步,使石家莊經濟呈現出“商重工輕”的特征。
李惠民 ·地方史志 ·32.1萬字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型。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的寧波首當其沖,特別是被指定為“外國人通商居留地”的“老外灘”,90年間發生了歷史性的滄桑巨變。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兩種文明的碰撞交融,無論主動抑或被迫,雙方都在接受和發展。本書設立了政局態勢、口岸經濟、治安市政、教會活動、名人軼事等五個專題,從大量的史料中精選細編,相當真實地展現了寧波的轉型過程。本書具有歷史和現實的雙重價值。
寧波市江北區史志中心編 ·地方史志 ·32.1萬字
神通寺位于山東省濟南歷城縣柳埠青龍山麓,為古代名剎,也是山東佛教的發祥地。原名郎公寺,約建于東晉初,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開山祖師為僧朗公禪師。本書分風物形勝、開山弘法、興衰沿革、寺院修復、寺院高僧、古剎靈跡、法屬伽藍、傳說故事和金石文獻共九卷。通過編纂寺志,既可以全面、系統地了解本寺的歷史及其變遷的發展情況,繼承、發揚本寺的優良傳統,又有利于讓更多的人正確了解佛教,弘揚佛法,同時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釋界空主編 ·地方史志 ·16.3萬字
本書是寧夏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纂的寧夏文史資料的第32輯,書稿分為往事追蹤、記憶鄉愁、塞上文苑、崢嶸歲月共四個部分,涉及內容為人物回憶、鄉愁追憶、文藝評論等內容,書稿中的部分內容已送黨史辦審讀,作品具有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存史資政的重要作用。
寧夏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地方史志 ·2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