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大有莊漫志》記述的是海淀大有莊這個小村落的歷史。大有莊位于青龍橋街道辦事處轄域的中南部,明代形成村落,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村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是“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書記術了大有莊的地理位置、社會歷史等方面概貌。整理編輯了大有莊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動,以及民間傳說、古跡遺址。大有莊屬于三山五園的規劃范圍內,書中結合這方面的情況做了簡單的介紹,并展望了大有莊的未來發展。
王秀華 ·地方史志 ·16.8萬字
《澳門歷史文獻輯譯》第四輯為“澳門港華工出洋”資料專輯的專題報告部分,收錄1861年澳門華工出洋監理官佩雷拉提交給澳門總督的《澳門港華工出洋報告》、1871年委員會向澳門總督提交的《關于保證實現移民的條件和自由所應采取措施的報告》、1872年澳門華政理事官巴士度提交給澳門總督的《澳門港未成年人出洋報告》、1874年葡萄牙海事海外部部長科爾沃向葡萄牙議會提交的《關于廢除澳門口岸契約華工出洋的報告與文件》等。這批文獻有利于對華工出洋的全面研究。
張廷茂編譯 ·地方史志 ·0字
《影像-歷史-城市》一書的坐標是深圳,透過影像的記錄和藝術想象來展現深圳過往的百年史。與通常面向大眾的“老照片”視角下的近代史的敘事方式明顯不同的是,本書將深圳放在中國和世界不斷變化的現場與網絡之中,從歷史、圖像、政經和人文活動等多角度來展開對深圳歷史的多維度的認知,并由此對深圳的未來開啟更具想象力的可能性空間。
肖劍 陳東 ·地方史志 ·10.8萬字
孟河鎮歷史悠久,是一個有著2500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孟河鎮文化底蘊深厚,精英人物輩出。這里是齊梁故里,是齊梁文化的誕生地;這里是孟河醫派的發源地,開創了“吳中名醫甲天下,孟河名醫冠吳中”的繁榮局面;這里也是革命先驅惲代英的故鄉。本書系統地介紹了孟河鎮的概況、歷史、文化、名人、遺存和自然風光,還專設一章介紹了孟河的今天和明天。
郭重威編著 ·地方史志 ·8.5萬字
二十四個故事、十二位珠海面孔……作者以行走的方式和不失考據的小說筆法,將碎片化的城市與人物巧妙地連綴在一起,勾勒出珠海的城市肌理與人文脈絡,以哲學的思辨探尋珠海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
陳鈺 千紅亮 ·地方史志 ·15.9萬字
神通寺位于山東省濟南歷城縣柳埠青龍山麓,為古代名剎,也是山東佛教的發祥地。原名郎公寺,約建于東晉初,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開山祖師為僧朗公禪師。本書分風物形勝、開山弘法、興衰沿革、寺院修復、寺院高僧、古剎靈跡、法屬伽藍、傳說故事和金石文獻共九卷。通過編纂寺志,既可以全面、系統地了解本寺的歷史及其變遷的發展情況,繼承、發揚本寺的優良傳統,又有利于讓更多的人正確了解佛教,弘揚佛法,同時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釋界空主編 ·地方史志 ·16.3萬字
這里有原汁原味的北京民俗;這里有地道的京腔京韻;這里有濃厚的北京情結;這里是北京,有一種難以忘卻的老北京記憶。北京是一座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它與西安、洛陽、南京并稱為“中國四大古都”,它擁有7項世界級遺產,是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之一,因此北京是您選擇文化旅游最合適不過的城市了。那么你真正的了解北京嗎?你知道北京在歷史上到底有多少個稱謂?前門樓真的有九丈九高嗎?故宮、天安門的設計又是出自何人之手?老北京四合院為何沒有東南角?老北京人是如何過春節的?
劉嘯編著 ·地方史志 ·14.6萬字
自2011年起,省檔案館以主動存史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記錄年度浙江社會的現狀、變遷和發展軌跡,編撰《記憶浙江》系列叢書迄今已滿11年,成書11冊。叢書用簡潔精煉的文字,圖文互動的形式,對浙江全省一年來發生的大事、要事、創新事進行梳理和精編,以檔案的視角,記史的筆法,原始、客觀、真實地記錄下浙江省每年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各方面所取得的發展成就。
浙江省檔案館 ·地方史志 ·5.8萬字
本書以北京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北京史研究會、首都圖書館2010年聯合舉辦的“首圖講壇·鄉土課堂”之“史說北京”系列講座的內容為基礎,分十講介紹從遠古到解放前的北京歷史。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 ·地方史志 ·12.6萬字
《2019中國陜西》一書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編寫。全書分五部分介紹陜西2017年各方面的成就。一、《美麗篇》。包括:自然環境、歷史人文、旅游資源;二、《活力篇》。包括豐沛資源、創新動力、科技教育和人力資源。三、《幸福篇》。包括:發展概況、民生工程、城市巡禮。四、《開放篇》。包括:對外交往與經貿合作、開發區建設、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五、《附錄》。包括:重點規劃、陜西精華旅游戰略、陜西風味小吃、陜西特產。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地方史志 ·3.9萬字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一生仕少閑多,長期生活在家鄉浙東鄉村。在陸游存世的海量詩作中,有六七成是與其家鄉生活有關的。集中解讀陸游的詩篇,借其目光觀察浙東地區的鄉村社會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鄉村世界”,雖然吉光片羽,卻顯得彌足珍貴。通過剖析陸游“鄉村世界”這一個案,展現了:陸游的鄉村生活是浙東鄉村一個中上水平鄉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陸游為代表的士人階層,在鄉村社會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復雜的角色;由陸游所感知與描述的既豐富多彩又民生艱難的鄉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想象“宋代農村”提供了幾個可以依憑的支點。
包偉民 ·地方史志 ·10.6萬字
本書采用編年體與紀事體相結合的形式,全面、系統、真實地記載了固原黨校的歷史沿革、大事紀要、干部培訓等內容,生動反映了黨校人艱苦奮斗的歷程和足跡。
王宏祺 ·地方史志 ·15.1萬字
赤橋村毗鄰晉祠,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因劉大鵬的《退想齋日記》而蜚聲海內外學界,是一處理想的田野點。2017年,山西社會史研究中心遴選10位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對赤橋村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田野調查,圍繞聚落、移民、民俗、造紙、戲曲、服裝業等議題進行細致調研。在此期間,學生們認真查閱文獻、訪問耆老,同時深入田野搜集民間文獻和口述資料,出色地完成了考察報告的撰寫。這些報告,踐行“走向田野與社會”的理念,深化了學生對村莊社會歷史與現實的認識。本書即為此次田野調查成果的結集,也是中心本科教研成果向學界的展示。
行龍主編 ·地方史志 ·13.5萬字
《煙臺傳:半島的此在與彼在》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之一。煙臺地處膠東半島,三面環海,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曾經,秦皇漢武東巡到這里,徐福從這里東渡,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從這里啟航,全真道教在這里創立,丘處機、戚繼光、王懿榮、張弼士等著名人物與這里有過歷史性的“相遇”。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在這里交融,既有厚重底蘊,又具浪漫色彩,是有“根”的詩意存在。
王月鵬 ·地方史志 ·16.4萬字
《渤海人社會生活研究》以專題的形式作縱向表述,由淺入深地敘述渤海人社會生活事象的淵源、表象及與唐朝和中華文化的趨同性、“車書本一家”的局面,揭示渤海人社會生活變遷的特征是漸進式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根本性變遷。在關注渤海上層社會生活的基礎上,挖掘中外文獻考古資料,盡量揭示當地民眾的生活情況,從而展示渤海國的國情民風。
郝慶云 周赫 ·地方史志 ·15.1萬字
《海南歷史文化》第七卷論述了漢末三國至隋末唐初海南的政治演進過程及內在的本質,明代名臣王弘誨的非功利主義教育價值觀及其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指導意義;對海南歷史名人海瑞、丘濬、唐胄、冼夫人、何履光、梁云龍、潘存、宋子文等人進行了研究,豐富了這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形象;研究了蘇東坡在海南儋州時所作的“和陶詩”及這些詩中所體現出來的蘇東坡生活在海南的情狀,講述了白玉蟾的文學與道;對丁謂、蘇軾、潘存、彭光欽的生平進行撰述。
李長青 ·地方史志 ·17.6萬字
《中山傳:偉人故里千年香山》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之一。從地理根脈、獨特的城市精神、在各個領域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史上的首創奇跡以及當地的民俗風情飲食文化等多方面入手,以有限的篇幅聚焦這座城市最集中、最鮮明、最亮麗的歷史、精神、文化、特色,系統呈現這個以世紀偉人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全貌。從香山到中山,從大海到平原,從“鐵城”到都市,因海而生,向海而長。兩位作者結合自己對中山歷史文化的多年思考和現場體察,敘述這座“海上絲路”重要的節點城市在近千年的成長中,成為一個中國人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和橋頭堡,在中西文化、經濟的溝通和交流中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丘樹宏 黃剛 ·地方史志 ·16.5萬字
高家堡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高家堡古城和石峁遺址是兩大文化旅游資源。本書以歷史事實為依據,主要以敘事故事形式講述高家堡真實的歷史,反映古鎮蘊涵的深厚文化,兼具介紹和導覽景點的功能。全篇約40篇,將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和趣味性相統一,文字生動活潑、通俗流暢,適于講述傳播。同時配有較多的插圖,以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
范佩瑋 ·地方史志 ·7.8萬字
該書是中共深圳市委組織部主編,會同文旅、傳媒等單位,依托深圳市基層全覆蓋調研成果編寫而成,著眼于深圳市84個街道,一區一冊,全面剖析全市各街道的地理、歷史、人文、產業、自然風光等要素,既可以讓初次來深的游客對深圳各街道有初步了解,也可以幫居住多年的本地居民補全對居住街道認識。
本書編委會編 ·地方史志 ·8.5萬字
從中原到海濱,從海濱到海上,當一群人正在滿懷信心探索海洋,憧憬荷馬時代的榮光時,一群來自中原腹地的人早已深入海洋,然后又認真地從源頭開始尋找精神力量。作者從漳州的源頭開始,寫在史前的山海之間一個在閩南之地的城市如何誕生,寫這個城市在如何經歷了農耕文化、海洋文明之后迎來如今的經濟活躍發展時期,寫唐代時陳元光如何少年老成,在金鼓交鳴中帶領玉鈐萬騎犁庭掃穴,縱橫閩越間,建立起漳州;寫宋代時朱熹如何帶領格物窮理、求實力行,帶領漳州走上成為“海濱鄒魯”的道路。
陳子銘 ·地方史志 ·19.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