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光陰里的老北京》一書從地名說故、景觀掌故、民俗風物、名人逸事、往事鉤沉等多個方面講述老北京那些地名的由來、街頭巷尾的奇聞趣事以及展現北京歷史文化名人掌故。例如“豐臺何以稱‘花鄉’”“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頭柱香’之說”“紫禁城里‘不務正業’的皇帝”等等,細細品味,本書可稱為一部老北京趣事的百科全書。
戶力平 ·地方史志 ·19.8萬字
本書通過對明清地方志的細讀深挖,以及由圣旨、奏疏、筆記、家譜、碑刻諸文獻的爬疏,將隱沒在文獻中、僅有只言片語的記載打撈出來,對州縣民眾進行了一次酣暢淋漓的群像描繪。本書以關中地區的西岐之地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乾隆年間的《岐山縣志》等西府地方志為主,兼采其他明清文獻檔案,由州縣之中的典型人物入手,斯文代表的生員、富甲一方的紳商、辛勤稼穡的齊民、堅守貞節的節婦烈女……通過對他們生活與命運的剖析,嘗試還原君主專政時期普通州縣平民的生存狀態。
王帆 ·地方史志 ·19.1萬字
本書依據宏富的史料,記述了明德學校艱苦卓絕的辦學歷程及其輝煌的辦學業績,展示了胡元倓等一批明德人“磨血育人”的辦學精神和“堅苦真誠”的個性品格,彰顯了明德學校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民國時期教育家辦學的原貌和特點。
陶旅楓 ·地方史志 ·10.4萬字
本書采用紀事體本末,從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藝、文學、教育、生態八個方面,分門別類記述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山西發生的影響華北乃至全國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旨在展示山西全面抗戰和全民抗戰的歷史過程和整體風貌,認識山西在全國抗戰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和重大歷史價值。全書共八篇,篇下有目,或一篇多事、或一事多點,既是歷史的再現,也是當下的啟迪,更是未來的思考。
楊茂林 ·地方史志 ·63.9萬字
《四川舊事》屬于與《成都舊事》為姐妹篇。全書用生動的故事、圖文并茂講述了巴山蜀水的一些名勝典故、街巷園林、風土人情;敘述了一些歷吏人物的趣聞軼事;介紹了四川有重大歷史影響的事件、史實或人物,具重要史料價值。本書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1方面敘述了巴山蜀水的一些名勝典故、街巷園林、風土人情。如《千年古城瞬間消失》,生動再現了1933年四川疊溪大地震造成滄海桑田巨變,讀者看后一定會感到驚心動魄。又如《峨眉山“九老洞”奇聞》,不但講述了歷史掌故,記載了1983年三個男女大學生入洞遇險被困十二天僥幸被救的經過,還披露了少為人知的洞內發生的種種離奇事件……
鄭光路 ·地方史志 ·12萬字
本書是由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組織編寫的,全書共分三十三篇,從政區建制、自然環境與保護、資源與管理、人口、農業、林業、水利、工業、三線建設、建筑與房地產業、商貿流通、旅游、城鎮建設、交通運輸、郵政通信、財稅金融、綜合經濟與管理、體制改革、人民團體、政務、審判檢察、軍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面,綜合運用述、及、志、傳、圖、表、錄等體裁,以翔實的資料數據記述了本轄區內物產資源、風土人情、名人古跡,科學反映了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社會變革的進程,詳略得當、記述公允,可使人們更加細致的了解和研究鳳縣縣情。
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78.6萬字
本書是一部介紹古鎮自然、歷史、人文發展的簡史;是一部璦琿各族人民與外敵的侵略和統治,前赴后繼,英勇抗爭的戰斗史;是一部璦琿各族人民用聰明智慧和勤勞雙手建設美麗家園的交響曲;反映出璦琿文明歷史的進步歷程。全書分別從龍江明珠北疆鎖鑰、話說衙門訪覽古跡、古鎮大事史海鉤沉、靈秀璦琿千古傳奇、古城之魂民俗風情、舊貌新顏文化傳承六個章節講述璦琿的歷史變遷。
蓋玉玲編著 ·地方史志 ·8.3萬字
本書分為百年薪火、崢嶸歲月、桃李芬芳、今日輝煌四個部分,分別對首師大附中歷史發展中的七大歷史時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首師大附中重大歷史事件,如何其鞏出手救成達、索產訴訟、學生運動等,進行了敘述;對首師大附中歷代著名校友,如林日藩、陳麗霞等,做了生動感人的介紹;對首師大附中今日的輝煌成就進行了陳述。
艾群編著 ·地方史志 ·8.1萬字
阜新地靈人杰,是大遼詩人皇后蕭觀音、武當始祖張三豐故里;是中國瑪瑙之都,阜新瑪瑙雕刻和蒙古族烏力格爾、蒙醫藥“血衰癥療法”、阜新東蒙短調民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查海遺址、懿州和成州東塔山遼塔、關山遼墓、阜新萬人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棠山、瑞應寺、大清溝等旅游景區獨具特色。《阜新史話》把阜新的悠久歷史、璀璨文化和神奇景觀一一展現給讀者。
張海鷹主編 ·地方史志 ·7.2萬字
蒲臺島,被稱為香港的“南極”,早于一四二五年所繪制的《鄭和航海圖》上已有蒲臺島的記載。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蒲臺島村民人口曾高達二千人,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亦有采集及售賣紫菜、昆布等產品。但隨著漁業的沒落,原居民紛紛搬到港島南區的公共屋邨,現時僅余不到二十人,并以長者居多。蒲臺島獨特的自然景色,豐富的人文資源,包括三千多年古石刻、嶙峋的奇石、天后寶誕、太平清醮……令蒲臺島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本書是第一本全面介紹蒲臺島的專著,包括自然環境、地貌、經濟活動、人口與宗族、教育、古跡、習俗,更有原居民的訪問,讓我們對這個香港境內最南端的島嶼有深入的認識。
蒲苔島村公所 萬興之友 《蒲臺島風物志》工作組 ·地方史志 ·3.9萬字
跨越3000余年的歐洲文化史,總離不開對民族和帝國概念的解讀,因為所謂的歐洲文化,實際上就是這兩條主線文化交織相生的文化。如果非要把歐洲歷史比作一部斗爭史,那么在參與斗爭的各個角色背后,除了民族色彩,也就只剩下了帝國光環。下面,就讓跟著這本書,我們按照時間的發展,來了解一下歐洲各大民族和帝國的興衰罔替,并且從中解讀歐洲文化在荒蠻時期的殘暴,成長時期的艱險,輝煌時期的豪邁,以及衰落時期的無奈。
邵嘉驥 ·地方史志 ·12.8萬字
一只四川蟋蟀,遠離故鄉,“在鄉愁者的心窩”,唱了近30年的歌;數十年心血構筑迷人微觀世界,百年川地歷史講述“另一個中國”;收錄全新未刊訪談,選入數十幅珍貴插圖,麻將研究首次結集出版;作者五次校訂,歷時三載成書,精選精編。《顯微鏡下的成都》是著名歷史學家、中國微觀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全書以四川地區四個特殊的歷史/文化現象街頭、茶館、袍哥、麻將作為具體個案,將目光投注在小販、茶客、堂倌、甕子匠、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過檔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說、竹枝詞、調查、新聞報道、圖片等多種資料,還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區的日常生活記憶,細致入微地繪制了一幅中國腹地大眾公共生活的生動畫卷。通過這種有情的敘事史,人們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華中等城市的“另一個中國”,發現普通民眾充滿活力的生活世界及其頑強的文化延續性。
王笛 ·地方史志 ·18.6萬字
富縣,古稱鄜州,位于陜西北部,延安市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縣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陜北小關中”之美稱。富縣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百強縣,是陜西歷史文化名城、省級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全國重點文物縣城、全國良好農業示范縣、中國金融生態縣和中國十大進步縣。富縣志志總結了富縣自1991年至2010年期間的各方面變遷與發展,由專門人員搜集資料編寫而成。對商南縣的經濟、衛生、文化、教育、交通、人物、政府工作等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記錄和總結。對于了解富縣的歷史沿革、風物人情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是一部優秀的地方史志。
富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62.9萬字
牛佛古鎮位于四川盆地南沿,沱江下游,歷為商貿重鎮,富庶繁盛。牛王山渾然如牛形,聳峙于沱江岸邊,傳說為拯救眾生的神牛坐化而成。山下渡口被稱作牛佛渡,鎮也因此而得名牛佛鎮。《牛佛鎮史話》一書,圖文并茂、生動翔實地介紹了古鎮的風土人情和發展脈絡。翻閱此書,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文薈萃的千年古鎮清晰可見,如同置身于“沱江商貿大埠,川南千年古鎮”之中,從而領略它特有的魅力風情。
巴驕 ·地方史志 ·6萬字
《環滬漫記》主要以當時的上海城區(公共租界、法租界和上海縣)為中心,足跡涉及今上海市的諸郊縣如川沙、松江、嘉定、金山、奉賢以及周邊的蘇州、杭州、嘉興等地。此書不僅記錄了作者旅行中的所見風景和民情,還講述了作者讀過及聽過的大量民間故事。內容饒有趣味,也頗具史料價值。另外,書中還附有多幅圖片,涉及風景、廟宇、民俗等
(英)威廉·R.葛駱 ·地方史志 ·7.2萬字
為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示7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中國出版協會人民出版社工作委員會初步規劃在2019年10月前夕正式出版發行《影像中國70年》叢書。人民出版社將指導、協調叢書的編寫工作,計劃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出一卷。其中,《影像中國70年·重慶卷》(以下簡稱“重慶卷”)的編寫、出版工作由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地方史研究會和重慶出版集團共同承擔。本書編寫時限為1949至2019年,采用圖文結合,以圖為主,圖說為輔的形式回顧了70年間重慶市在發展中的滄桑巨變。全書圖片的選取結合重慶市的特點,面向普通群眾、面向基層,堅持普通人視角,展示重慶市市容市貌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給老百姓衣、食、住、行帶來的深刻改變,反映出特定時期重慶市的社會民生風貌。
周勇編著 ·地方史志 ·3.1萬字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是迄今所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本書從絲綢之路的興起寫起,以泉州為視角,介紹了唐五代時期的泉州港交通、造船技術、對外貿易等情況,重點介紹貿易中流通的各個時期的貨幣情況,并配以精美圖片,讓我們重識這些海上絲路貨幣以及相關文化遺存的歷史,追憶當年沿線各國在海上絲路貿易中和平共榮的盛景。
李冀平主編 ·地方史志 ·7.6萬字
本書全面、系統地整理、記述了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高家堡鎮的歷史和現狀。分概述、大事記、建制、地理、人口、經濟、城鄉建設、政治、軍事、教科文衛、社會、人物、附錄等部分。時間上限為新石器時期,下限至2014年底。展示高家堡鎮厚重豐富、多姿多彩的歷史和文化,具有史料性、地域性、文化性特點。
《高家堡鎮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50.1萬字
《府谷縣志(1990~2010)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依法修志、實事求是、質量第一”的原則,力求打造精品良作,起到“以史鑒今、啟迪后人”和“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本志記述轄區1990年至2010年府谷縣全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狀況,由綜述、大事記、分編以及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本志書為了集中展現府谷縣地域特色,特設煤炭、鄉鎮企業、府谷二人臺等三編頗具地方特色的內容。
府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63.1萬字
本書以濱海城市泉州為對象,考察了其從公元三世紀北方漢人南下入閩的初期階段,到1949年之間一部漫長的區域史和城市發展史,實為一部內容豐瞻的“泉州傳”。作者用歷史人類學的方法,綜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堅雅的經濟空間理論及克拉克的區域網絡史分析,對泉州城的興起、成熟、興盛和衰落,做了線索性的宏觀鋪陳,并重點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時代文化多元主義影響下的迅速發展和商貿繁盛,以及明清以來在本土主義意識形態及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的雙重壓力下出現的權力、經濟與文化的轉型。作者通過自下而上地敘述一個地方的歷史轉型,一方面揭示域外與本土交錯關系下泉州的“古今之變”,說明其演變過程是在家庭、地方社會、國家與更大空間范圍的世界之間互動的歷史產物;另一方面借助歷史學和人類學的辯證,對主流的進化史觀、民族國家敘事和世界史敘事提出不同的看法,從而為反思支配歷史敘述的觀念形態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本書初版于1999年,原名《逝去的繁榮》。此次再版,作者加寫了近兩萬字的“再版自序”,并更改書名為《刺桐城》。
王銘銘 ·地方史志 ·3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