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梳理趙爾巽執政奉天三年間的舉措,分析其施政背景、具體措施、客觀效果等,從東北特殊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出發,指出趙爾巽執政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統一這一問題上的積極意義,并在清末東北新政以及清末全國新政的大背景下,分析趙爾巽執政承前啟后、尤在啟后的政績,有助于人們全面客觀認識趙爾巽其人、趙爾巽執政三年間的奉天政局。
李皓 ·地方史志 ·20.5萬字
本書記述了兩千七百年來蕭國城市的歷史變遷。近代以來蕭城遭到外力沖擊,經受軍閥混戰、外敵入侵,在新中國成立后鳳凰涅槃,最終走向新生的道路,漸次展現園林城市的多彩畫卷。
李茂祥主編 ·地方史志 ·15.2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了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展示了祭奠現狀,探尋歷史變遷緣由,揭示內部變遷機理;同時,借鑒宗教人類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解讀成吉思汗祭奠的神秘符號象征和文化內涵。本書作者進行了大量人類學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并利用了蒙、漢、日等多種文字資料。
烏云格日勒 ·地方史志 ·20.9萬字
《成都傳:熊貓家園詩歌殿堂》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點作品之一。本書按照叢書的基本要求和編創體例,結合作者自己對成都歷史文化和現代化追求的多年思考,把成都放在古今絲綢之路為紐帶的人類文明、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個性鮮明的巴蜀文化以及與中外同級別城市相競合的四個維度上,從自然地理、人文稟賦、城市基因、“天府”成因及魅力、獨到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生活美學等方面,以人物故事、重大史實、重要遺跡與景觀等為載體,盡可能照顧中外讀者的“同理心”,呈現成都這座非凡城市的生動氣韻與活力,揭示其不可限量的再現“世界文化名城”的恢弘愿景。
譚平 ·地方史志 ·23.6萬字
《齊國故城臨淄》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金開誠主編 ·地方史志 ·3萬字
武漢四中·博學中學是一所曾創造過3個世紀教育輝煌的百年老校,是學校師生們共同潛心著寫的教育詩章。本書是在查閱大量原始檔案資料,并進行大量走訪調研的基礎上整理完成的,史料真實,表達樸素,內容豐富,深入淺出。書中最大的亮點是“厚重博學”部分,不僅是對史話題材的創新,而且是回歸教育本質,對教育人以及被教育者的教育地位的認定。
朱天元 王先海 ·地方史志 ·7.9萬字
中國東北地區特殊的地貌和多變的地勢,以及復雜的氣候環境,決定了東北地區的歷史文化根脈和走向,本書是《東北流域文明研究》一書的續集,正文分為四章。第一章對牡丹江、拉林河、綏芬河、烏蘇里江、渾江流域的歷史與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深入展開流域文明支系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東北五大流域文明的歷史內涵。綏芬河流域是中俄兩國共有的單獨入海的河流。第二、三章則對東北三大民族系統(肅慎、穢貊、東胡)中的古代民族進行了系統的學術史爬梳。第四章為專題性研究,對漢代蒼海郡、北室韋吐紇山、遼代木葉山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總之,流域是古往今來人地關系中最重要的自然載體之一,從流域文明的空間視野來研究人類的文化遺存并從中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
王禹浪 王天姿 吳博 王俊錚 ·地方史志 ·33.6萬字
《北京史學》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輯的學術刊物。本輯包括水利史探、城市空間、史跡考索、地域文化、學術檔案5個欄目,刊載歷史地理、城市史等領域的學術論文20篇,以北京為中心,兼及河北、天津、陜西等地區的相關研究。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 孫冬虎執行主編 ·地方史志 ·22.2萬字
徐州地處南北沖要,自古以來即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徐州的歷史波瀾壯闊,經濟文化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徐州簡史》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按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徐州自新石時代至今的歷史進行言簡意賅的介紹,通俗易懂,是了解徐州歷史的簡明讀本,是徐州鄉土教育的重要資料。
王健 ·地方史志 ·8.1萬字
本書從自然條件與人類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這一歷史理論的重要視角切入,研究元明北京建都及其糧食供應問題。建都北京,有地理位置優勢,但是難處在于糧食供應。為解決京師糧食供應,元明清三朝創行漕運,從東南運糧。隨之出現運河漕運、黃河、淮河治理的難題,因此江南官員學者提出發展華北西北水利,就近解決京師糧食供應,或恢復海運,生動地展現了時人受自然條件制約的歷史場景。本書研究了元明都燕的地理觀念及其變化、北方農業與京師仰食東南的矛盾及意識、漕運海運與地理條件的關系及認識。
王培華 ·地方史志 ·21.1萬字
《漕涇村志》是浙江省桐鄉市高橋街道漕涇村域內的首部史志,以現域漕涇行政村為記述對象,采用章節體,橫排門類,縱述史實,上限為東周(春秋戰國)時期,下限為公元2021年12月。全志全面盤點域內地理區位、自然環境、歷史沿革、組織社團、經濟生產、文教衛生、村居建設、人口生活、民政慈善、風俗習慣、方言土語、人物鄉親、詩詞文選等狀況,具備存史、資政、育人等功能,有著特殊的歷史、文化和學術等價值。
桐鄉市高橋街道漕涇村村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30.7萬字
《德耀三秦》是由陜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持編寫。旨在宣傳“陜西好人”先進事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人人學好人、做好人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本書收集了賀軍、盧效平、樊文來、劉彪、方玉光、何卓遠、李科義、任立新、張小俠、王養洲、王滿強、任鳳祥、王應保、吳書強、馬彩鳳、胡芯、曹鵬、張丹、龔奇福、王維、吳建法等多位榮獲陜西省第四屆道德模范稱號的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秉著傳承先進文化,播撒社會文明,提高全民素質的美好愿望。將好人好事記錄并與讀者分享。
陜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 ·地方史志 ·11.9萬字
本書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禮記》所代表的傳統禮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和諧社會現代禮儀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探討禮儀在傳統和現代融合中的發展趨勢,實現禮儀與文化、道德與修養的相互貫通。
吳蘊慧 ·地方史志 ·18.1萬字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型。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的寧波首當其沖,特別是被指定為“外國人通商居留地”的“老外灘”,90年間發生了歷史性的滄桑巨變。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兩種文明的碰撞交融,無論主動抑或被迫,雙方都在接受和發展。本書設立了政局態勢、口岸經濟、治安市政、教會活動、名人軼事等五個專題,從大量的史料中精選細編,相當真實地展現了寧波的轉型過程。本書具有歷史和現實的雙重價值。
寧波市江北區史志中心編 ·地方史志 ·32.1萬字
察哈爾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書通過記述民國時期主持察哈爾政府的歷屆行政長官的簡歷和他們在察哈爾的主要政績,展現察哈爾工業、農業、牧業、軍事及經濟文化方面的變化。
呂建新 張曉光 趙宇鵬 ·地方史志 ·19.3萬字
半壁店村首部村史在本世紀初編寫完成,為村民鑒古察今、尋根問祖,了解村莊概況、民風習俗、生產生活等,提供了參考資料,是全村人的一件大事、喜事。半壁店村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據清康熙《大興縣志》記載,半壁店村由山西移民于明初建立。村中現存有二百年以上歷史的大廟遺跡,還有一棵約二百年樹齡的洋槐樹,可作歷史見證。目前村民中健在的七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約有三十人,其中八十歲以上者約十人,年齡最大者九十六歲,他們都見過張氏家族建村人的墳墓,以及時間比較久遠的黃氏家族、路氏家族、傅氏家族的祖墳。但是,各姓氏家族都沒有傳下年代較久遠的家譜,村中情況也很少見諸文字記載,過去的事情主要依靠輩輩口耳相傳。目前健在的老人,不僅聽過前輩講述清朝末年他們自身的經歷以及所見所聞的社會狀況,而且親身經歷了辛亥革命以來,尤其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以及建國初期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所以,本書有些內容主要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如行政區劃歷史沿革,明清時期大事發生的時間,歷史上的戰爭和災害,1949年以后大興縣歷年的糧食產量等;有些內容以口頭傳說和口述為依據進行編寫,如清末以來半壁店村的生產生活狀況、民風民俗等。
半壁店村史編委會 ·地方史志 ·11.4萬字
本書以海絲文化為主線,以福建地方文獻信息資源整理與開發為研究的切入點,分析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的內容、機構及研究現狀,揭示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的概況、特點、方式及主要成果;構建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研究的信息資源體系,為福建海絲文獻研究者開展研究提供了線索。分析了在整理與開發海絲文獻資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不同區域和機構的合作,拓展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的內容與形式,注重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的細化、規范化及提高整理開發的效率等發展策略,為相關部門制定福建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策略、系統收藏海絲文獻資源和優化相關服務提供參考。
孟雪梅等 ·地方史志 ·30.3萬字
近年講新界、論本土之聲不絕于耳,全因新界在香港本土歷史和社會演變中,一直擔當著關鍵的角色。自宋代開始,四大民系(廣府、客家、蛋家及鶴佬)已經相繼入遷新界,我們今日的本地人會吃盆菜、去打冷,拜天后、崇關帝,愛村落、保墟市,無一不與他們源遠流長的風俗文化環環相扣。至19世紀末英人租借新界后,港府土地政策的改變,更為新界帶來不一樣的局面。為了重塑香港新界華人這段珍貴的生活歷史,本書作者施志明以上述的香港新界四大民系作為主軸,按時代順序,立體地呈現他們的民間信仰、風尚習俗及其融合演變的過程。研究方法上,既以歷史文獻、歷代方志及香港檔案等作宏觀研修,亦以田野考察和新界各鄉村的族譜、碑刻、口述歷史及檔案資料等作微觀結合,有系統地把新界華人傳統風俗呈現出來。
施志明 ·地方史志 ·19.6萬字
本書以“話”的形式,運用簡潔的語言,從歷史回溯、名人名家、現代風貌三個方面對興義一中歷史進行立體式的呈現。透過簡潔的文字,人們能夠深切的感受到興義一中百年歷史積淀的深厚文化底蘊,也能領略到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為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名校傳統而不懈追求與奮斗的風采,更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興義一中滄桑中孕育輝煌的歷史和前進中不斷創造奇跡的現實。
王甫尤 王必盛主編 ·地方史志 ·6.5萬字
清水江岸,有一個名叫“苗北”的寨子。明清以降,其作為“皇木”的輸送地,被零碎地記載在正史里。或許人們對她的了解不只是“皇木”,還有那與“改姓”“破姓開親”“定俗垂后”等重大歷史事件相勾連的有關房族與姻親之間不斷轉換為“他者”的歷史過程,以及在這個歷史結構中孕育出的帶有江湖韻味的神話情感故事。關于這一切,她愿用極美的契約文字和展演形式,將其呈現給想讀懂她心思的人。
劉彥 ·地方史志 ·18.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