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晚清湖北現代化歷史內容豐贍、氣勢宏闊,是中國早期現代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不拘泥于現代化的理論詮釋,盡可能地搜集相關史料,著重陳述晚清湖北與現代化相關的歷史變相,兼及探討此種變相產生與運動的內在機制。就具體框架而言,本文分為兩部分,縱深面與橫切面兼顧,第一部分以時間為軸,著重論述晚清湖北現代化的歷史動態進程;第二部分橫向剖析,主要探討晚清湖北現代化的內在機制。
常城 ·地方史志 ·22.7萬字
本書按照自貢市委領導的要求,為深入挖掘自貢特色黨史資源,傳承老一代戰士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提供老工業城市振興發展的精神動力,作者單位采訪了原解放軍西南服務團24位老戰士,通過他們的回憶,展現了這些老戰士參軍受訓、八千里挺進大西南、參加新中國人民政權建設、剿匪、土改、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再立新功的真實畫面。本書從一個側面生動地反映出共和國成立之初,自貢地區新生人民政權的建立、鞏固及其之后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近70年發展的風雨歷程。此書的編寫出版,不僅為西南服務團團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同時也為自貢地區黨史工作進一步開展提供了極為寶貴的以史勵志、以史育人的活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中共自貢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地方史志 ·13.9萬字
該書是中共深圳市委組織部主編,會同文旅、傳媒等單位,依托深圳市基層全覆蓋調研成果編寫而成,著眼于深圳市87個街道,一區一冊,全面剖析全市各街道的地理、歷史、人文、產業、自然風光等要素,既可以讓初次來深的游客對深圳各街道有初步了解,也可以幫居住多年的本地居民補全對居住街道認識。
本書編委會編 ·地方史志 ·3.2萬字
本書是關于一座北方小城的地志學。作為融合歷史人類學與都市社區研究的嘗試,本書借鑒人類學“地志學轉向”對世界物質性的關注,運用“地景制作”的概念,通過城市整體空間及歷史建筑、公共空間與家園的歷史變遷,呈現了一座城市的地志脈絡,探討了其中的權力、文化與歷史。基于城市地景制作的歷史實踐,歸納出空間支配的不同類型:帝國晚期的“象征支配”,改革開放之前的“總體支配”,當下的“生命支配”。最后探討了近代以來中國的國家轉型。
劉行玉 ·地方史志 ·22.2萬字
唐宋六百多年間推行的“道路制”影響深遠。從唐代的分道到宋代的分路,表面上看是對“道”的揚棄,實則體現了繼承與發展。唐開元末的“江南西道”的劃分可謂空前絕后,體現出唐代是整個長江中游以南、五嶺以北地域分化與整合史上的關鍵階段,宋代則是這種新分化的發展及初步定型時期。本書以唐開元末的“江南西道”的空間范圍為限定,對其在唐宋六百多年間地理環境的演變、政區的分化與整合、城市的發展、交通路線的拓展與交通格局的演變等領域進行了詳細探討,還從內部亞區的角度,對五個典型的子區域進行了個案分析,試圖獲得江南西道在唐宋數百年間演化的內在動因與具體表現的全面認識。
劉新光 ·地方史志 ·16.3萬字
本書旨在敘述一個古老村莊的歷史和發展的淵源。源心村原為杭州市建德縣所轄,建村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如今已被芝堰水庫淹沒。村莊現已全部遷往外地,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書中對村莊的歷史、人文、由來,以及居民的來源做了歷史性的回顧,全書分2卷,共計10個章節。第一卷以宗譜資料對接上古歷史;第二卷對整個村莊的發展做了詳細的敘述。既有歷史姓氏的概括,村人姓氏考證,有關歷史軼事、村民業績、山林田地等概況,也有村辦探究、歷史貢獻、村民變遷、風土人情狀況等方面的紀實。全書約15萬字,是目前一部比較完整的村史志。
鄧亞平編著 ·地方史志 ·10.7萬字
目前地理學界一般將六朝地記作為方志的開端,只在緒論中進行簡單梳理,文學界則以純文學學科的研究范式,考察地記誕生的外部背景、地記的文學特色、地記對后世的影響三個方面,不足以認知各類地記文獻的文體特征以及它與六朝地學知識學術形態的關系。《漢魏六朝地記之文體研究》將以“知識傳承與文體變革”為研究角度,將地記放在六朝地學知識的發展中進行考察,主要從四個方面探討地學知識的生成擴展與記體之間的關系:地學知識的獨立與記體的生成、地學認知角度與記體類型的演變、地學認知主體與記體的記述形態、文人的地學修養對各類文體的變革等。
李翠葉 ·地方史志 ·12.8萬字
本書以絲路重鎮固原為研究對象,以絲綢之路的興衰為研究視角,系統探究了古代固原地區行政區劃沿革、軍事地位嬗變、經濟開發、民族大融合、文化交流與傳承等方面的歷史變遷軌跡。在此基礎上全面論證了歷代王朝經略西北邊疆政策得與失的經驗教訓,闡釋了古代固原地區由邊地演變為腹地的歷史過程。
李世榮 ·地方史志 ·28.9萬字
該書是中共深圳市委組織部主編,會同文旅、傳媒等單位,依托深圳市基層全覆蓋調研成果編寫而成,著眼于深圳市81個街道,一區一冊,全面剖析全市各街道的地理、歷史、人文、產業、自然風光等要素,既可以讓初次來深的游客對深圳各街道有初步了解,也可以幫居住多年的本地居民補全對居住街道認識。
本書編委會編 ·地方史志 ·5.2萬字
屯昌縣位于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北麓,古為屯兵之地,后發展為圩鎮,因名。屯昌縣處于獨特的“三重政治邊緣”,因地緣環境和文化語境等因素的影響,產生出意義別致的“熟黎”文化,歷史上為瓊島漢、黎文化圈的過渡帶。審視屯昌歷史的發生與發展,可視為整個海南島漢、黎族群間民族大融合的縮影,雖非跌宕起伏,卻也精彩紛呈。海南建省之后,屯昌縣以“能源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顯現出與海南島其他市縣不同的發展模式。
李安斌 盧俊霖 ·地方史志 ·18.2萬字
該書是中共深圳市委組織部主編,會同文旅、傳媒等單位,依托深圳市基層全覆蓋調研成果編寫而成,著眼于深圳市78個街道,一區一冊,全面剖析全市各街道的地理、歷史、人文、產業、自然風光等要素,既可以讓初次來深的游客對深圳各街道有初步了解,也可以幫居住多年的本地居民補全對居住街道認識。
本書編委會編 ·地方史志 ·8.8萬字
《綠色記憶》是中共榆陽區委和榆陽區人民政府為了進一步挖掘榆陽區人民治沙造林歷史,弘揚榆陽治沙精神,以史鑒今,傳播榆陽正能量而編撰的一部書籍。本書通過80余位人物回憶和大量的歷史圖片,集中展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各個歷史時期,榆陽歷屆黨委、政府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北治沙、南治土、中治水等戰天斗地的重大事件、人物和先進典型。講述者中有親歷榆陽治沙的專家學者、有決策治沙的領導干部,有默默奮戰的技術人員和勞動群眾,以生動感人的親身經歷,從不同的視角見證了榆陽治沙篳路藍縷的艱辛歷程,銘記了榆陽治沙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榆陽區林業局 ·地方史志 ·36.5萬字
邯鄲永年區的兩處古建筑——廣府古城和永年橋,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結晶,不僅具有2600年的歷史,而且目前保持完好。《這座城,那座橋》以豐富的影像語言,多彩的光影色調,為我們展現了古人的智慧。作者飽含深情的文字,對古建筑充滿了感恩和崇敬。本書本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精彩呈現了廣府古城及城東弘濟橋古樸大氣的風貌,同時也展現了古城百姓安居樂業的畫面。該書內容積極向上,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古城和古橋,對于宣傳保護文化遺產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阿軍 ·地方史志 ·7363字
本書是一部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本作品真實記錄了全國典型的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主戰場——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黃泥村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奮斗歷程,生動講述了該村村民打造幸福生活的故事。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黃泥村村民在黨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在基層黨員干部的精準幫扶下,轉變思想觀念、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辛勤的雙手種好藍莓、蔬菜等特色作物,找到適合當地特色的發展之路,以及從貧窮、落后到富裕、快速發展的改變之路。本書記錄的黃泥村是南京農業大學定點幫扶對象。南京農業大學師生組成的調研組深入一線,從產業扶貧、教育扶貧視角出發,結合第一手實踐資料,闡述了黃泥村全面脫貧的經驗,并進一步討論了解決相對貧困、實現鄉村振興等問題。
周力等 ·地方史志 ·23.7萬字
自2011年起,省檔案館以主動存史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記錄年度浙江社會的現狀、變遷和發展軌跡,編撰《記憶浙江》系列叢書迄今已滿11年,成書11冊。叢書用簡潔精煉的文字,圖文互動的形式,對浙江全省一年來發生的大事、要事、創新事進行梳理和精編,以檔案的視角,記史的筆法,原始、客觀、真實地記錄下浙江省每年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各方面所取得的發展成就。
浙江省檔案館 ·地方史志 ·5.6萬字
《神木市脫貧攻堅志》由神木市史志編纂研究室編寫。真實記錄神木市脫貧歷程,客觀反映幫扶工作成效,總結好的經驗做法,發揮存史資政作用。該書設概述、大事記、分志、人物、附錄等篇章,包含市委、市政府系列安排部署和發展規劃;重點扶貧措施實施、扶貧歷程、取得成果、積累的經驗;先進人物事跡;優秀理論文章、調研報告、媒體宣傳等內容。全書約25萬字。文前編排有彩色照片約20張,主要反應新城舊貌的變化和先進脫貧事跡。
神木市史志編纂研究室 ·地方史志 ·21.6萬字
整村調查是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百縣千村人口流動調研與數據庫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今年是連續開展的第二個年度,本報告是基于此次調研收集的信息由各調研組編寫的專題研究成果匯總。中原發展研究研究組織整村調查并不是僅僅關注當前河南省鄉村人員流動的情況,同時也希望借本次調研記錄河南省傳統村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度的變革,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或正在發生何種變化,然后在此基礎上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耿明齋 ·地方史志 ·11.9萬字
《渭源年鑒(2018)》記述渭源縣轄區內2017年各行各業基本情況和重要信息。本卷年鑒按照全面、系統、準確的原則,參照《全國第二輪修志工作文件及志書篇目匯編》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共設特載、大事記、縣情概貌、黨政機關、民主黨派與工商聯、社會團體、軍事政法、經濟、商貿流通、財稅金融、交通旅游、郵政通信、經濟管理、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社會民生、鄉鎮概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資料、年度人物、附錄共21個類目,約35萬字。并設全縣重大事件和發展成就彩色圖片專輯。
渭源縣縣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 ·地方史志 ·48.6萬字
察哈爾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書通過記述民國時期主持察哈爾政府的歷屆行政長官的簡歷和他們在察哈爾的主要政績,展現察哈爾工業、農業、牧業、軍事及經濟文化方面的變化。
呂建新 張曉光 趙宇鵬 ·地方史志 ·19.3萬字
《山河永定——石景山的故事》圍繞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六張文化名片”,以郵差馬爺爺從青年到老年送信路上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將石景山的標志性文化遺產串聯起來,講述石景山悠久多彩的時代故事,展現石景山“山水文城”的獨特魅力,進一步釋放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傳承。《山河永定——石景山的故事》可供少年兒童及傳統文化、歷史故事愛好者閱讀。
石景山區西部建設辦公室(石景山區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管理委員會)編 ·地方史志 ·685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