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蘇格拉底的一生動蕩不安。他出生于貧民區,卻成長為一名思想家和戰士。他喜歡在雅典街頭赤腳漫步,隨機向人提問,質疑習以為常的觀念。他關心生命和真理,關心美德是什么。然而,這個西方偉大的思想家卻始終是一個謎團。為了還原他的一生,作者走遍希臘的考古現場,帶我們來到古雅典人的家庭、街道、會場、酒宴,結識政客、將軍、商人、工匠,參觀熱鬧非凡的市政廣場,經歷雅典民主的繁榮與衰敗,并看到自由與智慧的巨大力量。
(英)貝塔妮·休斯 ·世界史 ·33.5萬字
一千六百年前,不列顛脫離羅馬帝國,原本的文明迅速湮滅。城鎮被人遺棄,社會陷入混亂。此時,一個新的人種進入這個廢墟世界,他們是羅馬帝國北部邊界以外的人,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這些來自大洋彼岸的入侵者進入了這個充滿暴力的世界,并逐步使自己自己成為新的主人,建立起新的文明。《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的形成,400—1066》利用大量原始證據,區分了真實與傳說,追溯了這段動蕩的歷史。本書展示了這片土地上的早期統治者是如何為了榮耀和權力相互斗爭,又幾乎被維京人所毀滅的;描繪了城鎮和貿易的復興,以及影響至今的制度和習俗的起源,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新的社會、新的文化和統一國家的誕生歷程。
(英)馬克·莫里斯 ·世界史 ·29.4萬字
1347年,意大利城邦錫耶納仍以它的富庶和美景著稱于世。然而,在隨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這座城市的人口銳減四分之三,整座城市一度尸橫遍野,一副鬼城模樣,政權也在不足十年后走向終結。引發這場災難的直接原因是橫掃歐亞大陸的黑死病,但戰爭、饑荒、社會運作方式以及當時有限的醫學認知水平也在為這場死亡浩劫推波助瀾。《人類死亡史》以錫耶納的這段歷史開篇,從多個角度和層級回顧、審視了人類死亡主因的變遷,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醫學和科學話題。融合豐富的史料以及深入淺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原理,作者安德魯·多伊格向讀者呈現了一幅時間跨度上千年,宏大至社會群體。《人類死亡史》中都有深入透徹的分析。死亡,是人類與生俱來、無法回避的永恒問題。在人類社會演進的歷程中,人類的死亡主因——甚至對死亡的定義——從未停止演變,延緩和抵御死亡的手段也日益豐富。正如《人類死亡史》展示的那樣,一部人類社會的演進史,也是一部人類死亡主因的變遷史,一部抗拒死神的進步史。
(英)安德魯·多伊格 ·世界史 ·20.2萬字
完整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龍去脈。他更聚焦納粹黨的普通成員、一般德國人和“非德意志”人的日常經歷與心境,細膩地描繪在這段悲慘的烽火歲月中,“普通人”是怎么生存的。全書融合了敘事、描述和分析,從戰役、政策、黨內斗爭、經濟發展,乃至文化宣傳、武器研發、科學研究到種族屠殺,完整而精確地展現第三帝國從1939年全面開戰到1945年徹底覆滅期間的各個面向。
(英)理查德·J.埃文斯 ·世界史 ·32.7萬字
本書是作者潛心研究20余年的經典作品,重新解釋了科學革命的原因,厘清了近代科學發展與商業全球化之間的復雜關系。作者將焦點放在荷蘭的黃金時代。17世紀,遠洋貿易的繁榮將“新世界”帶到歐洲人眼前,荷蘭掀起“郁金香熱”。為了得到一顆球莖,有些人甚至不惜賣房賣地。曾被當作洋蔥吃掉的郁金香球莖,成為引爆金融危機的導火索。伴隨著商業全球化的發展,人們不僅享受著未知世界的財富,更渴望全面了解客觀世界,目光從探索神學的世界轉向關注世俗世界,從追問神諭轉而追逐利益——靠倒賣商品和信息為生的經紀人出現;東方的藥材、香料在歐洲迅速流行;不帶任何宗教偏見的新型大學建立;荷蘭醫生可以和在日本的同事一起研究針灸和艾灸,翻譯中醫文獻……貿易與交換不僅讓世界各地的商品物資流通,更帶動了知識、文化的傳播,信息經濟興起,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隨之改變,激發了科學革命。柯浩德將大航海時代的經濟史、社會史、醫學史、思想史整合在統一的框架內,發現科學革命是由商業、交換全球化引發的,科學革命的歷史就是一部交換的歷史。
(美)柯浩德 ·世界史 ·43.5萬字
《帝國之河》是一部講述水與對水的征服的歷史。作者力圖通過兩個途徑來破解既有的美國西部神話:一是發現、分析自然,特別是自然中的水,在西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二是超越西部,在一個遠為宏闊、久遠的時空中理解西部的水與人類的關系,考察水與水控制的歷史。這兩個途徑在流淌的水中“合入其流域的獨圈”,映現出橫亙于西部大大小小的水壩、溝渠上方的主題:通過技術與資本成就的對自然的主宰,與掌握技術與資本的人對其他人的控制相始終。本書自出版以來,即引起極大爭議。贊譽者將之視為環境史與新西部史學的絕妙之作,批評者則往往認為其論點過激。然而無法否認,此書無論文字還是論述均屬上乘,迄今為止仍是環境史、西部史以及其他美國史學者的必讀書。
(美)唐納德·沃斯特 ·史家名著 ·33.4萬字
這是一本全景式解讀土耳其經濟發展史的書。無論從人口還是經濟規模看,土耳其都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之一,但迄今為止,尚沒有系統梳理土耳其經濟發展史的權威著作。該書填補了這一空白,考察了土耳其自1820年以來的經濟增長和人類發展。該書在全球比較框架下,以絕對和相對指標,通過以下四個時期考察了土耳其的經濟發展史:19世紀奧斯曼帝國的開放經濟時期、跨越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的從帝國到民族國家的過渡時期、二戰后持續的保護主義和進口替代工業化時期,以及1980年后的新自由主義和經濟開放時期。作者基于這四個時期,利用人均GDP、貿易、工資、健康和教育指數等序列數據,分析了土耳其長期經濟趨勢背后的直接原因和深層原因,尤其強調了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相互作用對土耳其百年經濟發展史的深刻影響。作者認為,在眾多發展中國家里,土耳其的經濟表現既不出眾也不落后,因此,它更具代表性。通過分析土耳其的經濟發展史,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土耳其發展背后的驅動力,也能為理解整個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增長模式提供重要見解。
(土)謝夫凱特·帕慕克 ·世界史 ·22.3萬字
伯恩斯坦是當代西方的思想名家,他的這本近作《暴力:思無所限》所聚焦的是嚴重困擾現代社會的暴力問題。伯恩斯坦在本書中充分發揮了他對各家思想進行融會貫通的能力,在充分吸收前人思考的基礎上,推導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同時,他沒有過度堆砌“暴力”實例,而對暴力亂象背后的思想根源,進行了重點的探索。我們的時代或許可被成為“暴力時代”,因為無論是在書籍報刊、影視作品還是互聯網中,都充斥著各種現實或虛構的對暴力的呈現。但我們所說的“暴力”到底是什么?它能為人們帶來什么?它的界限又在哪里?伯恩斯坦試圖在本書中回答這些問題,通過考察施密特、本雅明、阿倫特、法農、阿斯曼這五位學者探討暴力問題的著作,他深入分析并反思了他們對非暴力的重要性的論證,以及對特殊情況下的暴力的辯護。伯恩斯坦指出,并不存在判定暴力正當性的普遍標準,應對這個問題的可行方案,是建構允許自由公開的討論,讓個體意見得到表達和傾聽的公眾環境。
(美國)理查德·J. 伯恩斯坦 ·史學理論 ·20.4萬字
美國革命為北美贏得了自由與和平,卻給世界帶來了影響深遠的災難性后果,它所引發的革命暴力和帝國鎮壓不僅波及了歐洲,也波及了南美洲、澳大利亞、非洲和亞洲;它不僅為現代早期的卓越帝國埋下了崩潰的種子,也為英國、俄國和美國的全球主宰搭建了舞臺。在這部杰出的史學著作中,馬修·洛克伍德竭力去做的就是要厘清這段復雜的歷史。
(美)馬修·洛克伍德 ·世界史 ·39.5萬字
在這本敏銳、精煉的作品中,美國備受歡迎的歷史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對歷史學家的技藝和眾多歷史事件進行了探討。它包含了塔奇曼對歷史學家之角色的縝密思考,對美國過去與當下的驚人洞悉,以及對國際事件入木三分的觀察——塔奇曼始終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在看待歷史,并從她所見的事物中汲取經驗教訓。本書中的文章,時間跨度超四十年,塔奇曼涉入了一系列不拘一格的話題:以色列、中國、羅斯福的競選列車、關于伍德羅·威爾遜的弗洛伊德式解讀……這些具有才氣的文章,凝集、呈現出其窮盡一生琢磨的“歷史技藝”。歷史學家應該是藝術家嗎?有意識地運用藝術手法當然應該是他的工具之一。麥考利說他自己是一半詩人,一半哲學家。在這兩方面我都不期望達到他的高度,我認為自己是個講故事的人,一個講述者,只不過我講的確有其事,并非虛構。——巴巴拉·W·塔奇曼
(美)巴巴拉·W·塔奇曼 ·史學理論 ·21.4萬字
傳統的蘇格蘭歷史,總是以英格蘭為坐標系,充斥著戰敗和羞辱。無論是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的犧牲、命運多舛的瑪麗·斯圖亞特女王,還是成立聯合王國后的附屬地位,都透露出一種失敗者和受挫者的氣質。但是這樣的歷史真的準確嗎?尼爾·奧利弗使用了前沿的考古發現和歷史研究成果,將蘇格蘭的歷史放入了更為宏大的歐洲史、世界史的范疇來考察;并且根據不同階段,采用了地質史、古人類史、帝王史、貿易史、啟蒙思想史的寫法,用幾千年的歷史脈動、精彩紛呈的人物,激烈的戰役書寫出蘇格蘭人尋求思想解放和民族自由的輝煌斗爭。本書一改蘇格蘭悲劇性的刻板印象,準確地把握了蘇格蘭的身份認同,在這廣袤的世界中為蘇格蘭找到了更為恰切的位置。
(英國)尼爾·奧利弗 ·世界史 ·29.1萬字
歷史學家艾瑪·羅斯柴爾德,結合教區檔案、稅務記錄、回憶錄等材料,對一個普通法國家族五代人的故事進行了全景式觀察,并圍繞一份婚前協議,復原出一個巨大的地方社會網絡,進而開辟了一片由許多普通人共同構成的、無邊無際的歷史時空。它就像一幅勃魯蓋爾的畫,其間埋藏有無數細密的歷史脈絡,訴說著與羅伯斯庇爾、拿破侖、托克維爾、巴爾扎克同時代的普通人的怕與愛、不安與希望,道盡了法國近三百年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滄桑。
(英)艾瑪·羅斯柴爾德 ·世界史 ·32.7萬字
西方何以支配現代世界近500年?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這至關重要的40年。從1490年到1530年,這40年是歐洲和世界歷史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在這40年間,有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的壯舉,也有馬丁·路德開啟的新教改革運動。歐洲一系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迅猛發展,推動了現代世界的形成:印刷媒體形塑了人文主義新知識觀,大規模的宗教沖突一觸即發,高度集權軍事-財政國家初現,火藥帶來軍事技術變革和大規模戰爭,西方開始對世界進行野蠻征服……所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以金融為紐帶的獨特經濟體制,進而奠定了未來四個世紀里歐洲在世界舞臺上的主導地位,即所謂西方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大分流”。本書選取了九個人物為敘事線索,將當時的歐洲與世界連接起來,講述了歐洲近半個世紀的政治、軍事、宗教、金融、貿易等方面的革命性巨變,并分析究竟是什么關鍵因素奠定西方的主宰地位,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本書首先講述了三位著名的人物:探險家哥倫布、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和金融家雅各布·富格爾。
(美)帕特里克·懷曼 ·世界史 ·20.2萬字
達爾文眼中的大英帝國不僅僅是由國王和征服者更是由無數個體的野心和進取心合力創建的。這些人包括商人、投資者、移民、傳教士等,正是他們林林總總的利益訴求共同組成了各有所圖的復雜關系。也正是這些離開英國去往全球各國的開拓者或殖民者以其千差萬別的方式塑造著世界:涉足各大洲的政治,奠定現代國家的政治模型,以母語為基礎的文化遷移,各種技術和價值觀的滲透傳播……這樣一個偉大的帝國為什么沒有持續繁榮還是說它從來沒有真正確立過?有如此多的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生存,控制著性質各異的經濟、政治實體,但它們的意識形態差異為何又如此之大,彼此之間甚至會劍拔弩張?歷史上的大英帝國到底是文化的毀滅者,還是全球一體化的締造者?對當時、現在以及未來,又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從熊熊燃起的稱霸世界的雄心到最后帝國夢的無奈幻滅,本書將我們帶入一個個歷史場景,深入了解大英帝國全球擴張的過往,以及對當今世界乃至未來都極為深刻的影響。
(英)達爾文 ·世界史 ·29.1萬字
1914年夏天,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爭席卷歐洲,并很快蔓延至整個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錯綜復雜,但它的導火索是一樁愛情悲劇。本就不受公眾喜愛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違背皇帝的意愿,執意與下層貴族索菲結婚。因此之故,整個帝國的上流社會都刻意羞辱和回避他們。然而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的兩顆子彈不僅結束了他們飽受非議的愛情和生命,也導致幾乎整整一代歐洲年輕人為他們殉葬。《刺殺費迪南》聚焦在這段引人注目的歷史上,發掘出大量未曾發表的信件和罕見的第一手資料,運用紀錄片式的表達手法,將皇室秘史、政治謀殺和感人的愛情結合在一起,描繪出19世紀末歐洲的風云,揭示了刺殺背后的驚人真相,并講述了皇室后裔在戰后流離失所的命運。
(美)格雷格·金等 ·世界史 ·27.7萬字
“英格蘭史六部曲”是歷史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的代表作品,包含《帝國基業》《都鐸王朝》《叛亂年代》《革命世紀》《君臨天下》《革故鼎新》共六卷。它以恢弘的筆觸書寫出這個傳奇國家所經歷的歷史進程:這個曾經封閉的島國,如何借助宗教改革、議會制度、技術與思想的革命,以及貿易與殖民擴張,一步步成為一個領土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以及在帝國衰微的今天,它又如何重新在戰后的新秩序中定位自己,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阿克羅伊德的寫作傳達出他對這個曾在人類文明中居于頂點的國家的深刻眷戀,既鑄就了一部大國崛起的奮斗史和創新史,也成就了一部輝煌的民族史詩。《叛亂年代》是阿克羅伊德“英格蘭史六部曲”第三卷,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的南下,成為斯圖亞特王朝的首位君主開篇,寫至詹姆士二世遭到罷免,倉皇流亡。殘酷的內戰是斯圖亞特時代的標志。詹姆士一世對英國議會的態度播下了分裂的種子,在其繼承人查理一世的統治過程中,國家內部沖突不斷。作者將英格蘭動蕩的17世紀鮮活地呈現出來,同時描繪了這一時期極其豐富的文化與社會生活,包括莎士比亞的晚年杰作、約翰·彌爾頓的詩歌等,不僅講述了英國的王族,還展現了叛亂年代中英國民眾的日常狀態。
(英)彼得·阿克羅伊德 ·世界史 ·30.4萬字
《世界史的故事·從三國鼎立到諾曼征服》包括“世界史的故事”系列的第3冊和第4冊,講述古典時代晚期到中世紀早期的歷史。03大帝國的興衰(前1世紀—6世紀)基督教和佛教快速興盛起來,而羅馬帝國、漢帝國、笈多王朝等帝國則日趨腐朽,在內部的反叛和縱橫草原的匈奴、鮮卑、哥特、嚈噠等族的入侵之下分崩離析,世界進入了持續動蕩的時期。04中世紀的到來(6世紀—11世紀)動蕩的局勢漸漸結束,一系列新國家建立起來。在歐洲和中東,宗教成為非常強大的力量,也帶來不斷的紛爭。神圣羅馬帝國建立,但基督教會最終分裂。阿拉伯人建立的神權國家開疆辟土,中國經歷了唐宋的盛世。
(美)蘇珊·懷斯·鮑爾 ·世界史 ·43.5萬字
“英格蘭史六部曲”是歷史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的代表作品,包含《帝國基業》《都鐸王朝》《叛亂年代》《革命世紀》《君臨天下》《革故鼎新》共六卷。它以恢弘的筆觸書寫出這個傳奇國家所經歷的歷史進程:這個曾經封閉的島國,如何借助宗教改革、議會制度、技術與思想的革命,以及貿易與殖民擴張,一步步成為一個領土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以及在帝國衰微的今天,它又如何重新在戰后的新秩序中定位自己,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阿克羅伊德的寫作傳達出他對這個曾在人類文明中居于頂點的國家的深刻眷戀,既鑄就了一部大國崛起的奮斗史和創新史,也成就了一部輝煌的民族史詩。《君臨天下》是阿克羅伊德“英格蘭史六部曲”第五卷。以1815年滑鐵盧戰役后的蕭條開篇,寫至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在揮霍無度的喬治四世和能力平庸的威廉四世之后,年僅18歲的維多利亞女王即位,開啟了一個巨大的創新時代。技術進步席卷了整個國家,優秀的發明層出不窮。中間階層的出現改變了社會形態,科學的進步打破了英國國教古老的傳統,世俗思想得以在民眾中傳播,一批杰出的文學巨匠也應運而生。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憑借工業革命和海上霸主地位,走向世界之巔,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英)彼得·阿克羅伊德 ·世界史 ·23萬字
20世紀20年代出生的“魏瑪一代”德國人,經歷了20世紀幾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戰后重建、冷戰分裂,以及柏林墻倒塌后的統一與復蘇。私人生活與歷史進程罕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當他們回顧一生的經歷時,曾經的熱情因看清獨裁政權的真相而幻滅,有人懺悔,有人以無知和被蒙蔽作為開脫的借口,也有人聲稱德國人同樣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基于七十多部自傳和回憶錄的一手敘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視角下的20世紀德國。其中既有參與前線戰爭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過蕭條歲月的女性;有種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納粹暴行的受害者。透過對德國民族身份的重新審視,本書試圖回答: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戰爭與納粹的殘暴,他們最終又如何與種族主義和獨裁政權切割并重新擁抱人權,從軍事侵略者變為歐洲的民主支柱。
(美)康拉德·H·雅勞施 ·世界史 ·28.8萬字
“英格蘭史六部曲”是歷史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的代表作品,包含《帝國基業》《都鐸王朝》《叛亂年代》《革命世紀》《君臨天下》《革故鼎新》共六卷。它以恢弘的筆觸書寫出這個傳奇國家所經歷的歷史進程:這個曾經封閉的島國,如何借助宗教改革、議會制度、技術與思想的革命,以及貿易與殖民擴張,一步步成為一個領土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以及在帝國衰微的今天,它又如何重新在戰后的新秩序中定位自己,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阿克羅伊德的寫作傳達出他對這個曾在人類文明中居于頂點的國家的深刻眷戀,既鑄就了一部大國崛起的奮斗史和創新史,也成就了一部輝煌的民族史詩。《革命世紀》是阿克羅伊德“英格蘭史六部曲”的第四卷,涵蓋了從奧蘭治的威廉登基開始,到英法延綿不絕的戰爭以拿破侖的滑鐵盧戰敗而告終的歷史時期。本卷主要論及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了英格蘭的百年革命傳奇。在此期間,英格蘭有了銀行與證券交易所,議會取代了君王成為真正的統治機構,報紙和小說開始興盛,而前所未有的工業技術創新讓英格蘭不可逆地變成了一個滿是煙塵、鋼鐵與煤炭的國家。
(英)彼得·阿克羅伊德 ·世界史 ·2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