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是新時期新型主流媒體和現代傳播體系建設的必由之路。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首要目標是重塑主流媒體地位、服務于打通兩個輿論場的時代任務;而構建以強關系為基礎的用戶池是融合發展得以實現的基礎所在。目前,我國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探索出了兩個路徑:一個是傳統媒體集團內部的體制外轉型;一個是傳統媒體集團與新媒體集團的合作創新。兩種路徑之間可以交互使用,形成融合發展的合力。
華宇虹等 ·新聞傳播 ·10萬字
本書擬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開展我國近代報刊業研究。本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紹報刊業出版地的時空遷移情況及其動因。第二章主要介紹近代報刊業在晚清兩種不同類型城市的分布情況。第三章主要研究近代報刊業的發行范圍。第四章是對報人群體的研究。第五章主要分析了近代報刊對環境的建構功能。
成連虎 ·新聞傳播 ·17.4萬字
《非誠勿擾》《職來職往》《12道鋒味》……這些電視節目就是電視人口中的電視生活服務類節目。本書對國內外的生活服務類欄目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了歐洲、美國、日本等電視業發達國家熱門的節目模式,介紹了其節目制作理念、節目形態和管理機制,書中還精心選擇了數十個電視生活服務類節目進行了深入的介紹和分析。本書可供電視媒體從業人員和有志于從事電視媒體工作的讀者閱讀參考。
曹晚紅 ·新聞傳播 ·12.9萬字
本書重點研究新媒介與意識形態構建的理論及實踐問題。新媒介情境下意識形態的構建,實質是社會各階層共同利益的構建,反映出中國民主進程的步伐。“互聯網的未知遠遠大于已知”,新媒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大意義和價值在于,既讓公民個人權利的行使更有保證、更加有效,又拓寬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空間。這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無疑是強力的助推。
王一嵐 ·新聞傳播 ·13.2萬字
2011年,JeanK.Chalaby以魁北克、荷蘭、瑞典和日本為例指出,“模式的全球流動給予區域向全球廣泛受眾闡發他們的創意觀點的機會,模式就像一座橋梁,不僅因為它精確的結構框架,還致力于將文化從一地傳往他地”。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模式產業的內部和外部結構也完成了革新和重組,走出電視語境,成為新媒體語境下的市場元素,媒體平臺之間的競合發展和視頻內容形態對模式一詞的調整重構了模式產業的景觀。本書在對遴選出的十個視頻內容模式案例進行業務實操研究的同時,也加入了學理的思考。全書首先對模式一詞進行了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考察并確立了“視頻內容模式”這一更大范疇的概念,又從歷史中諸多經典案例進行了回溯和巡禮,在研究10個經典案例之后,給出了模式產業當前的現狀描述和趨勢判斷。
李嶺濤 田元 楊景娟 ·新聞傳播 ·19萬字
本書從產業觀察、編輯研究、市場瞭望、編余偶得四個角度顯現出了作者對出版的文化主張。作者認為,無論是關于產業發展,還是出版社的管理,編輯工作的規律,其實都是對文化的一種堅持與希冀。
周百義 ·新聞傳播 ·18萬字
本書選取關東大地震(1923年)、東南海地震(1944年)、三河地震(1945年)、新潟地震(1964年)、阪神·淡路大地震(1995年)和東日本大地震(2011年)等20世紀以來日本災害史上6次重大地震災害中的媒介信息傳播活動為研究對象,在不同的歷史時代背景和媒介環境下,分析各種形式的媒介在歷次地震中的功能發揮,最終梳理出日本災害事件中的媒介功能定位以及媒介功能發展變化的軌跡,并總結出可供我國媒體實踐參考的經驗。
高昊 ·新聞傳播 ·19.3萬字
本書從媒介傳播的視角出發,聚焦和剖析當下的流行文化現象。就范式而言均為實證研究,集合了作者這些年在流行文化領域的實證探索,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民族志、焦點小組、視覺修辭批評、批判性話語分析、問卷調查和產業分析。將原本不同的研究結集起來,形成合力,既是對方法的實踐與反思,也折射出傳播學科的范式爭論與路徑選擇。
張瀟瀟 ·新聞傳播 ·9.2萬字
本書聚焦于作為“全球華人媒體網絡”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馬來西亞華語電視,以全球本土化為理論基礎,梳理了20世紀50年代至今馬來西亞本地華語電視產業發展和華人觀眾收視偏好變化的歷史進程,分析了不同歷史階段馬來西亞與亞洲其他區域華語電視在產業融合、節目流通、文化交融等方面呈現出的具體特征。書中通過重點梳理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在全球、區域、本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兩條并行的歷史發展線索——馬來西亞華語電視本土意識的日益覺醒和中華文化傳承功能的日益加強,以及中國影視文化對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影響力的日益提升,厘清了馬來西亞華人發展本地華語電視業的基本史實,并對中國影視產業進一步開拓全球華人市場、提升中華文化海外影響力有所啟示。
梁悅悅 ·新聞傳播 ·14.8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可從三個關聯來描述:第一個即以學術期刊的起源、發展等歷史走向為縱軸,以學術期刊發展過程中的學術變遷和技術演進為橫軸,交互生成一個在歷史的深度和現實的廣度下的平面。第二個是從質性研究的維度和量化研究的兩個維度,前者主要是對學術期刊發展的社會學、文獻學、傳播學語境下的研究,后者主要是對學術期刊相關指標和數據的分析,從學術指向和語境主要是統計學、經濟學以及信息技術相關的分析。第三個從泛化的學術分析背景和區域特征下的案例研究背景出發。
陳雯蘭 ·新聞傳播 ·19.6萬字
本書從形態、生態與業態三個維度出發對中國廣播創新發展進行學理審視。其中,形態方面從廣播節目形態和載體等方面入手;生態方面討論廣播的媒介生態競爭情況;業態方面探討廣播如何在融媒時代創新發展。內容涵蓋微觀研究、中觀探討和宏觀把握,以圖厘清廣播研究在廣播媒體發展中的位置及現狀,為廣播研究提供多維的思考進路,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助益中國廣播創新發展。
申啟武 ·新聞傳播 ·18.4萬字
本書以四家黨委機關報和四家都市報中的八千余條新聞標題為語料來源,引入語用身份論(陳新仁,2014、2018)的最新研究成果,考察新聞標題的主觀性問題,探討新聞標題中主觀性話語的身份建構動因,展現新聞標題主觀性的話語實現策略,考察新聞標題中的話語、交際者身份和社會文化歷史語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揭示一些新聞標題的主觀性根源于其作者身份建構的實質。
吳玨 ·新聞傳播 ·13.7萬字
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翔實生動的操作案例、精挑細選的使用技巧,指導初學者快速掌握五筆打字操作,提高打字速度。全書共分7章,主要內容包括輕松學電腦打字、鍵盤操作與指法練習、五筆字型字根分布與記憶、拆分與輸入漢字、使用五筆字型輸入漢字、認識98版王碼五筆字型,以及編寫公司月度工作計劃等方面的知識、技巧和應用案例.
文杰書院 ·新聞傳播 ·3.8萬字
本書以價值追尋作為話語脈絡,收錄作者二十多年來在報紙、學術刊物發表的二十余篇文章,從認知、文化和審美等視角探討新聞與文學的多重價值,揭示新聞輿論工作和文學敘事文本中的價值底蘊。全書分四個部分,從輿論引導、媒體變遷以及小說文本解讀等方面,闡述新聞與文學如何呈現人與外部世界之間所建立的價值關系。
陳偉軍 ·新聞傳播 ·18.1萬字
本書通過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出版結構數據及發行數據的匯總、整理,對我國出版產業結構及其演變趨勢進行了研究,全面分析了出版產業的發展,揭示了出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變化、傳統出版業內部結構調整以及數字出版在出版業中的特征及發展趨勢。本書還闡述了美國信息傳媒業的產業規模與效益,全面分析了中美兩國出版產業在發展規模、結構與效益方面的差距,能夠為我國廣大出版業從業者提供參考。
李治堂 趙輝 ·新聞傳播 ·8.1萬字
本書重點研究晚清民國時期的新聞記者群體,探究新聞界結社、參與社會政治活動和維護職業公益等組織行為,展現近代中國新興職業群體的社會生長歷程及其與國家政權的相互制約關系。
趙建國 ·新聞傳播 ·16.9萬字
2017年網絡輿情熱點掃描(時事聚焦與思考)
石瑾 劉春陽 ·新聞傳播 ·7.6萬字
在線品牌社區對傳遞品牌價值、開展品牌溝通活動、構建強勢品牌等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至今仍未有研究明確表明消費者在使用品牌社區過程中,品牌社區的感知特征對品牌關系質量的影響機制是如何產生作用的。基于該問題導向,本書重點探索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消費者對在線品牌社區的使用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如何對消費者的品牌關系質量產生影響,并研究其作用機制,以期對開展品牌建設的實踐活動提供建議,并完善相關理論研究。
鄧元兵 ·新聞傳播 ·7萬字
本書分明理篇、寫作篇、編輯篇、策劃篇、記者篇、夜班篇、標題篇、政治篇、記事篇、作品篇等,精選了作者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期間的一些感悟和思考,文中多有創見,如作者提出:“新聞是火花一點,不是火光一片。記者的工作是尋找星星之火,好去燎原。而往熊熊的火堆上再扔一個火把,這不是新聞,也不是記者要干的事。”“消息要七分肉,三分骨。什么是肉?事實、過程、情節、人物、場景、數字、語言等。而理性的結論、思想、分析等則是骨頭。”“這幾年看稿多了,發現一種“要”字牌言論。它幾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這,要那,要讀者去照辦執行。文中透出一股橫氣、霸氣和命令之氣。這哪里是在辦報?”
梁衡 ·新聞傳播 ·17.6萬字
該書2010年出版第一版后,幾年內已經重印五次。該書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修改而成。本書分總論(基本概念、經典理論、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傳播的系統論視野、傳播的社會功能、控制研究、信息與符號研究、媒體研究、受眾研究、效果研究等章節。
李苓等 ·新聞傳播 ·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