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之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核心是堅持工人階級領導權,在當代中國則體現在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合法性,關乎國家前途和人類命運。本書對國家、階級、民主與專政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和政治問題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論證,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鮮明的現實意義。
中國話語權研究課題組 ·新聞傳播 ·34萬字
本書是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年度系列報告的第16部。本期報告從國內外新材料產業競爭態勢起筆,結合當前國家的大政方針,高屋建瓴地闡述新時期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戰略愿景;從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保障材料、先進基礎材料、前沿新材料、關鍵戰略新材料、“新基建”新材料支撐體系幾個方面,分別介紹各領域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態勢、存在問題與解決方案。報告的編寫人員都是來自材料科技和產業界第一線的專家、學者和產業界人士。通過報告內容,讀者可以對我國當前新材料重點產業的現狀和特點、關鍵技術、主要問題以及對策和建議有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書可為從事新材料研發、產業化發展的科技工作者、產業界人士及其他人員提供參考。
中國工程院化工 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編寫 ·社會學 ·34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2013年起在《新聞愛好者》上發表的“新聞與文化書譚”專欄的合集,共收錄33篇文章及3篇書序,在出版之際又對這些文章作了調整、補充與修訂。書中從書籍與閱讀的視角,記錄了作者近年來的學術感悟和閱讀思考,希望為新聞媒體從業者和愛好者提供一些參考。本書恪守馬克思主義及其新聞觀,秉承清華新聞教育理念,內容廣博,底蘊深厚,每一篇文章并非是一本書的讀后感,而是作者精讀和重讀若干本經典著作后的感悟和體驗;全書結構精致,作者編排精心,按交響曲的結構,分為序曲、四個樂章、尾聲等篇;本書語言優美,旁征博引,可讀性強。用優美的語言寫作學術著作,體現了作者一貫的寫作風格。
李彬 ·新聞傳播 ·34萬字
本書是云南大學情報與檔案學系教師的研究成果論文集。文獻學是一門研究范圍十分廣泛的綜合性學科。開展文獻學研究,對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管理和利用都有重要的價值。本書的內容涵蓋非常豐富,既有文獻學方面的成果,又有檔案學、圖書館學和情報學等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是理論成果與實際調研的統一結合。
張鑫昌 張昌山主編 ·圖書檔案 ·33.9萬字
吳格先生是當代知名文獻學者,曾師從徐震堮、程俊英、周子美等前輩學者,服務圖書館逾四十載,在古籍整理與保護方面追隨前輩,夙著勞績,為業界所重。其歷年所撰文章因未結集,徵引不便,識者為憾。茲特精選作者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表的論文41篇,以類相從,匯為一編,大致分四庫學、古籍整理、古籍保護、人物研究、序跋五個部分,以供學者閱讀利用。書前有作者自序,書后附錄眭駿《吳格先生與中國古籍事業》和柳向春本書編后記,可幫助讀者了解作者的學術經歷和本書的編選情況。
吳格 ·圖書檔案 ·33.9萬字
《林徽因全集》收錄林徽因的詩歌、散文、小說、書信、劇本、譯文以及建筑方面作品,共分四冊,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林徽因全集》。這些文章,或寫親友交往、家庭瑣事,或寫真實的見聞和感受,或是發表真實的議論,思想內涵極為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詩文玲瓏剔透、感情細膩、風格婉麗,頗富美感;建筑相關作品深入淺出、審美獨特,古典韻味十足。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可讀性和收藏價值。
林徽因 ·作品集 ·33.9萬字
2013年11月初澳門舉行兩岸漢字使用情況研討會。會後編輯學者們提交的學術論文,整理研討會上的討論發言,整理出三方面的文字資料:一是四地學者們的學術論文,二是四地社會用字調查報告,三是會上學者們的討論發言。本項目就以上三方面內容結集成稿。
黃翊主編 ·語言文字 ·33.9萬字
本書全面系統地描述了西南聯大戲劇、音樂、美術、舞蹈等各科藝術的面貌,梳理出各科藝術的發展歷史,著重研究了各科藝術的重要社團、代表作品和代表作家,對西南聯大藝術的成就、貢獻、特點、規律、地位、影響等作出了評價,并總結了西南聯大藝術的歷史經驗,論述了其藝術成就與其藝術教育的關系、藝術與社會的良好互動等。
李光榮 ·教育 ·33.9萬字
曹聚仁(1900-1972)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他身為報人、作家、學者、社會活動家,與文學界、政界和新聞界諸多具有影響力的人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書以“中間派”報人曹聚仁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報業言論活動、經營實踐、新聞思想和政治思想為考察對象,以1920至1950年代海內外現存的報紙和雜志原件為主要研究材料,參考大量中、英文檔案文獻和中外研究成果,通過個案研究、實證研究、文獻研究、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從歷史學、政治學和新聞學跨學科視角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細致的探析。
賀心穎 ·新聞傳播 ·33.9萬字
本書將視角放在“雙一流”和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分析之中,強調學術資源之于一流大學和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性。認為中國學術之發展,亟需要樹立“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亟需要樹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道義擔當。通過這些精神文化引領和滋養,學術才有可能面對全球化、市場化的浪潮沖擊,中國大學才有可能規避學術資本主義的侵蝕。本研究主要通過多視角分析,總結出高校學術資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而后,論述高校學術資本與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等之間的關系。通過歷史文獻分析的方法,對中世紀大學、德國大學的興衰進行研究,并對20世紀70年代以后,從學術資本到學術資本主義,以及從學術資本到創業型大學的演變進行分析。最后將研究的視角放在“雙一流”和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分析之中,強調學術資本之于一流大學和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性。
胡欽曉 ·教育 ·33.8萬字
真正讀懂麥克盧漢從印刷術到互聯網,媒介作為人器官與意識的延伸,長久以來與人類互相塑造,共同進化。我們如何獲取知識、協同工作、連接彼此,皆深受媒介影響。今天,麥克盧漢的理論在每個人的生活中被反復證實。未來,技術的發展又將帶來哪些新媒介?人的延伸又會被拓展至何方?在這本書中,麥克盧漢本質上探討的是技術、人類與社會的命題。理解媒介,終究是為了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生態,在震蕩與革新中找尋自身的生存之道。
(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 ·新聞傳播 ·33.8萬字
本書屬于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時代的新聞傳播研究”系列叢書。本書是國家社科重大課題《當代中國文化靠前影響力的生成研究》的前期成果。中國要建成文化強國,不僅是一個戰略目標,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中國不僅要打造成文化綜合國力對世界文化發展具有明顯影響力的國家,而且要成為文化綜合國力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國家。具體內容如下:第一章中國對外文化傳播中的國家力量與優化策略;第二章當代中國故事的文化符號體系建構;第三章中國品牌靠前傳播的文化附加值優化;第四章我國電視劇在東南亞國家傳播及影響;第五章歐洲電影節獲獎華語電影的文化附加值生成分析;第六章我國國產紀錄片的靠前傳播策略。
許正林等 ·新聞傳播 ·33.8萬字
由喻國明教授領銜的中國傳媒發展指數報告課題組,秉承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立足靜態與動態相滲透的觀察視角,著眼于從媒介的生產結構和規模、傳媒的盈利模式、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傳媒經營本身的發達和利用程度,以及媒介消費特征與宏觀經濟的關系等五個方面,搜尋、整合和挖掘我國現有的各種權威、經典的經濟統計和傳媒專業指標及數據,形成關于中國傳媒產業綜合發展水平的最新報告。本報告分為六個部分:主報告、分省市區報告、專項報告、研究專論、傳媒觀察、附錄。書名中的2014指出版年份,實際研究為2012—2013年的傳媒發展,觀察數據截至2013年年底。
喻國明 ·新聞傳播 ·33.8萬字
一扇了解語言器官、破解語法基因、進入人類心智的大門;一個關于語言問題最權威的答案;一些令人信服、生動有趣的例證;一場常識對謬論的徹底勝利。
(美)史蒂芬·平克 ·語言文字 ·33.8萬字
全書涉及鄉愁的內涵及表現、城市的起源與變遷、城市的記憶與傷逝、城市的認同與焦慮、城市的更新與未來等重大問題,既有哲學思辨的深刻,又有歷史文化沉淀的厚重和文學藝術彰顯的溫情;既有宏觀的戰略思考,又有微觀的案例剖析和具體的對策建議。全書在都市的發展空間中思考鄉愁、解讀鄉愁,又以鄉愁為原點,叩問城市化的初心和目標,反映了學界關于都市與鄉愁關系的多元思考和前沿觀點。
沈湘平 常書紅 ·社會學 ·33.8萬字
文集為十卷本,匯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復東北工業,制定和實施“一五”計劃,赴蘇談判156項工程,國民經濟調整,建立新中國物資管理體制,改革開放期間國民經濟管理,企業整頓和改革,制定《企業法》,開創職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開拓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建民間經濟類社團,建設中國企業家隊伍,以及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工作中的理論著作和文章。
袁寶華 ·作品集 ·33.7萬字
本書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等方式來獲取一手數據。本書的調查范圍包括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私塾書院等民間教育、社區博物館等社會教育。選取有代表性案例對管理者、教師、學生以及家長進行深度調查和分析,梳理分析每一種教育形態的針對群體,目標、內容體系、途徑和效果,來透視和展現目前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現狀、問題點和生長點。
楊東平 寶麗格 劉胡權 ·教育 ·33.7萬字
《新媒體用戶研究》關照新媒體時代的人,探究人與新媒體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在新媒體作用下人與人的關系。全書從三個關鍵視角來觀察新媒體時代的用戶:其一,節點化的用戶。作者將新媒體用戶視作新媒體的傳播、社交關系、服務這三種網絡的節點,以此洞察新媒體時代傳播的新意涵以及社會關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動時代新媒體用戶的數字化生存,也是一種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與現實生活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關系。理解這些新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體時代的人。其三,賽博格化的人。正在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在促成人的“賽博格”化,也使得人機關系成為未來重要的傳播關系。人既是新媒體的用戶,也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更是復雜的生命體。《新媒體用戶研究》既體現以人為本的觀察視角,更呈現出面向未來的研究意識。
彭蘭 ·新聞傳播 ·33.7萬字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第2版)》全面闡述了一套系統的養成教育方法,是作者經過八年的養成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的一個總結和理論提升,同時注意到讀者的需求,行文盡量通俗易懂。因此,《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第2版)》既是教師和父母實施養成教育的助手,也是學生培養良好習慣的幫手。《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第2版)》經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的審定,被列為全國養成教育實驗學校(幼兒園)的通用教程。《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第2版)》由兩篇組成:上篇主要介紹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內容以及習慣培養方案;下篇側重介紹與學生當前學習任務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學習習慣,突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在校學習的習慣以及形成自己的學習風格。內容詳實、豐富,兼具理論性、可讀性及可操作性。
林格 ·教育 ·33.7萬字
“發現”是一種力量。記者善于發現新鮮事物、揭示事物內在的能力就是“新聞發現力”。本書指出新聞記者“發現”的六個著力點,論述了影響“新聞發現力”的十大要素。增訂本增加了1999年之后作者對“新聞發現力”的思考成果“對新聞從業和新聞寫作愛好者具有啟迪意義。
南振中 ·新聞傳播 ·3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