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末世悲歌紅樓夢》是著名紅學家曾揚華先生的賞析專著。全書由70多篇文章組成,篇篇短小精悍,內容涉及廣大紅學愛好者所關注的種種問題,集中梳理《紅樓夢》中的人物與情感,探尋書中表達的繁華幻滅、逝去的哀傷,講述青春的孤獨、寂寞與彷徨。作者以慎密細致的分析、平實樸素的語言闡述了這部“說不完的《紅樓夢》”,摒棄了學術著作言語晦澀、艱深難懂的缺點,使得本書既具有學術價值,又可成為廣大讀者閱讀《紅樓夢》的導讀。
曾揚華 ·文學評論 ·18.5萬字
曹雪芹創造了豐富的人物:“假正”的賈政、“情不情”的賈寶玉、理想的鏡花水月林黛玉、“無情”又“無緣”的薛寶釵、豪爽的女漢子史湘云、大小姐出身的少奶奶王熙鳳、高門庶女賈探春,還有賈寶玉的粉絲群——怡紅院的丫鬟們。人物不分大小,都是有血有肉,都有合理的行為動機,都是曹雪芹的化身之一。怎樣才能理清《紅樓夢》中紛繁復雜的人物關系呢?這本書也會教給你一些方法:比如,《護官符》到底怎么讀,怎樣像記十二星座那樣記清十二釵。幫你把人物分析變成游戲,總覽《紅樓夢》的全局。《紅樓夢》不是一本政治斗爭教科書、不是一本宮斗小說、不是一本戀愛過程流水賬、不是一本“正經書”,也不是供你做填字游戲的笨謎語、不是雍乾政治生活的日記、不是至高無上的圣典。她是一部小說,一部架空的小說,也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小說,是成年人對少年生活的追憶。《紅樓夢》的人物設定具有典型性,人物的身份決定了人物的性格表現。
張一南 ·文學評論 ·19.7萬字
1946年春,我在家鄉一個小學當語文老師,時年19歲。在摯友的影響下,我接觸了大量的古典詩詞。但是我發現其多為男性作者的作品,而女性作者除了李清照、魏夫人、朱淑真之外,很少再見得到其他人的名字。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搜集中國歷代女詞人的作品,在搜集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在中國詞壇上,女性詞人人才濟濟、群星璀璨。于是我萌發了編寫一本《中國歷代女詞人作品選析》的念頭。直至1983年退休之后,我終于有了時間來了此心愿。此后近20年,盡管由于患腦溢血后遺癥臥病在床,但為了圓一個開始于青年時代的夢,我從無間斷地進行女詞的搜集、整理、撰寫注釋的工作。為成名媛集,不惜鬢毛衰。留得此書在,雖死也心慰。
董昭明 ·文學評論 ·20.3萬字
《讀書的人》是90后青年書評人魏小河的最新作品集,也是一次隨書而行的旅途。本書分為“星辰時刻”“多元世界的可能”“漢語的一種風度”“生活在他處”四輯,共收錄34篇文章。從裂著口的嚴冬大地出發,走到蕭紅的隕落,張愛玲在前半生的逼仄中引來時代的序曲,整個星辰時刻無一不是普通人的一生;翻開一本科幻小說,或是道德小說,觸摸自由意志和愛的搏殺、離開和留下的拉扯,感受多元世界的可能和漢語的一種風度;讀書的人,最需要的是投入世界的熱情和改變世界的勇氣,到了旅程的末梢,我們進入游蕩者的世界——既有關于旅行的無限清單,也有深入非洲、中亞腹地的神奇經歷,還有生活在東京八平米、英國民間的經驗觀察。
魏小河 ·文學評論 ·9.3萬字
本書是著名作家、紅學家劉心武,集40年研究之大成,全新視角賞鑒中國古代長篇小說雙璧——《紅樓夢》《金瓶梅》。92大主題對比精講,360度全景展現,串聯起200年文學時空。勾連兩部奇書之間的千絲萬縷,揭秘其中的細節與真相、繼承與關聯。初心品鑒,合璧生輝,以嚴密考證探幽發微,以通透見解映照現實。這既是對人生價值觀的重新審視,也是思考上的一次創新體驗。引領讀者從名著中讀懂社會、讀懂人性、讀懂自己。
劉心武 ·文學評論 ·31.5萬字
本書所選的勵志小品,都是從歷代眾多勵志精品中篩選出來的,如果說凝縮的全是精華,那這些勵志小品文堪稱經典勵志文章精品中的精品,這里既有圣賢大師的杰作,也有不少普通人的作品,但那種追求人生價值、崇尚人生奮斗的精神都是一樣的。文章雖都很短小,讀來卻都讓人回腸蕩氣,感慨回味。
徐潛 ·文學評論 ·14.8萬字
全書共分五輯,第一輯是《古文品讀》,第二輯是《洋文筆記》,第三輯是《書畫欣賞》,第四輯是《淘書隨筆》,第五輯是《序跋絮語》。通過對古今中外經典著作的賞析,窺探文學背后的人性和人品。
張澤勇 ·文學評論 ·18.8萬字
“文學是特別個人化的具體勞作,無數個具體的勞作的匯聚也抵不過未知發生的那一刻。”《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后記》系《思南文學選刊》主編的“述而批評叢書”(第二輯)之一。文叢聚集了目前上海最具影響力和潛能的批評寫作者,力求成為一套能夠全面反映當下上海青年文學評論整體風貌的精品文集。本書為作者移居上海三年來的整理成集的評論集,共分三輯。第一輯側重于中短篇小說分析;第二輯則是長篇小說的文本細讀;第三輯是隨筆,稍微比前兩輯多些趣味;附錄則是用札記的形式記錄了一些想法。
方巖 ·文學評論 ·13.6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的《難得瀟灑》、《“好漢奸”論》、《文人風骨》、《街上流行》、《文人的怪》、《話說王倫》等三十余篇文學評論。
李國文 ·文學評論 ·19.6萬字
《金瓶梅風俗譚》,一本堪稱與文化大家鄧云鄉先生的《紅樓風俗譚》前后輝映的好書。白維國先生是研究明清白話小說的專家,尤其以對《金瓶梅》的研究見長。本書以隨筆的形式,講述了《金瓶梅》中涉及的各種風俗,包括當時的節俗、游娛、曲藝、服飾、飲食等各個方面。除引述《金瓶梅》中的原文之外,每一種風俗均引經據典,詳細講述風俗的成因、源流等,給讀者展示了一幅明代末期的風俗畫卷。全書深入淺出,雅俗共賞。
白維國 ·文學評論 ·17.8萬字
《愛的分析》是批評家岳雯的最新文學評論集,分為三輯。輯一從宏觀角度描繪了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來的長篇小說景觀,研究了新時代的女性意識與女性書寫、“好人”定義的變遷、長篇小說開頭的變化等,由此折射出小說家對于世界、對于我們所處這個時代的理解的更易。輯二是作家作品分析,聚焦馮驥才、梁曉聲、金宇澄、王安憶、鄧一光、阿來、馮良、葉舟八位作家,展現了岳雯近年來鮮活的文學批評風貌。輯三是靈動的小品文,談《紅樓夢》,談她愛的文學體裁,談她與文學的相逢……由巨至微,完成一次對批評家岳雯文學生活的完整說明。
岳雯 ·文學評論 ·15.1萬字
《浮生若夢:紅樓夢的前世今生》是《紅樓夢》研究的精華之作,收錄了王國維、胡適、魯迅、蔡元培等關于《紅樓夢》研究的經典著作。紅學研究的流派很多,包括“索隱派”、“新紅學”、“評論派”等,著者從多個方面對《紅樓夢》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分析和介紹。
胡適 王國維等 ·文學評論 ·8.6萬字
《<名作欣賞>精華讀本:中國現當代小說名作欣賞》從兩萬余篇文章中精選而出,名家行文,觀點鮮明,功底深厚,語言生動,不拘一格,有很強的閱讀陛和欣賞性,值得珍藏。《<名作欣賞>精華讀本:中國現當代小說名作欣賞》獲得過無數榮譽,是全國唯一以鑒賞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為內容的大型期刊,曾蟬聯首屆、第二屆、第三屆政府最高獎——國家期刊獎,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
孫玉石 陳思和 ·文學評論 ·16.4萬字
“我不喜歡需要被批評賦予意義的創作,更不喜歡攀附作品延存的批評。”這是一部有關文學與偶然的批評集,將文學主體重置于由“偶然”掌舵的歷史時空。黑格爾看到世界精神騎著馬迎面而來,我看到的是懸在馬背上的一張蛛網,縛住日出日落的世界機制。文學場也一樣,是個大蛛網。每個人的寫作、行動都不是偶然,都在精神追逐和名利驅動的邏輯框架里有條不紊地運行。只是文學本身預設了更多主體性,所以我們總期待一些奇跡般的、偶然的瞬間,能重新劃亮生活與生命。
顧文艷 ·文學評論 ·9.8萬字
本書是紀德力推陀思妥耶夫斯基為“最偉大作家”的各種文本的結集,是他文學評論的代表作。作為背德者,紀德引陀氏為知己,因為他不但質疑過上帝的存在,還借助“魔鬼”之力,以達揭露惡魔、丑惡、罪孽的目的。紀德甚至認定“陀氏跟易卜生和尼采一般偉大,也許比他們更為重要”。盡管陀氏從思想到行為都是自相矛盾的,他試圖從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以及文藝理論等角度直接闡明自己思想的努力全部失敗了,但他揭示心靈秘密的挖掘比得上弗洛伊德對精神病人心理的研究,他的小說“實現了一個奇跡”。
(法)安德烈·紀德 ·文學評論 ·12.4萬字
《望春風》出版后,引發的對鄉村文明衰落或城市化興起的困惑與憂慮,余波猶在。2018年至2020年,格非在清華大學中文系“小說敘事研究”課上,將這些問題帶入現代小說史的脈絡中思考,從19世紀中期以來的小說家里精選出三個案例,討論一百多年來社會、歷史和文化觀念的變革,由此形成這卷生動的文學講稿——《文明的邊界》。本書聚焦奧地利作家羅伯特?穆齊爾、日本作家志賀直哉與美國作家麥爾維爾。從《沒有個性的人》、《暗夜行路》至《白鯨》,格非帶讀者穿梭于文學的森林,去拜訪這三位不安的現代隱士。對現代文明進程的強烈質疑和反思,是19世紀以來所有偉大小說的共同特征。這卷文學講稿,以傳統自然過渡到現代文明的居間者之視角,發出叩問:究竟什么是現代文明的邊界?它到底要將我們帶向何方?
格非 ·文學評論 ·14.4萬字
當我們談寫作時,我們在談什么?怎樣講好一個故事?怎樣說清一個道理?怎樣寫出感人肺腑的文字?怎樣寫出驚心動魄的文案?本書匯總了漢語大師夏丏尊、葉圣陶二位先生畢生的寫作經驗,通過深入淺出的七十二堂課程,以體系為綱,以文章為例,以體裁為切入點,輔以課后練習,幫你有步驟地掌握寫作的內在規律與訓練方法,真正實現寫作的高位進階。
夏丏尊 葉圣陶 ·文學評論 ·8.4萬字
《荀子》匯集了荀子一生的思想精華,是中國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研究先秦文化極其珍貴的資料。本書是《荀子》典藏誦讀版,精心選取精彩篇章,結合原典、注釋、譯文,并且配合音頻,力圖將《荀子》的精華之作以全新的音頻方式呈現出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部經典之作。
東籬子 ·文學評論 ·16.6萬字
本書探討互聯網傳媒語境下網絡文藝的基礎理論問題,全書由學理邏輯、理論轉型、觀念譜系、價值構建、體式形態、現狀評辮、批評范式等7個部分、42篇論文組成。主要探討了網絡文學的本體結構、數字媒介下中國文學轉型及其理論轉向、網絡文藝的體制譜系學、網絡文藝的價值取向與審美選擇、網絡創作的規律與悖論、數字傳媒時代的圖像表意與文字審美、網絡時代的文藝經典與文藝形式問題、網絡文學批評的意義和局限、新媒體文藝研究的范式邊界與媒介,并具體剖析了網絡類型小說、博客文學、微博文學、微信文學、手機短信文學、數字動漫、網絡游戲、網絡火星文等不同網絡文藝類型的理論建構和觀念變化問題。這些論文分別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其他CSSCI刊物,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高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
歐陽友權 ·文學評論 ·32.6萬字
本文分別整理了亞洲現代文學大家和非洲現代文學大家。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創作了文學。正如高爾基所說:“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種種智慧一通過它就變成音韻和諧的曲調了……作家也是時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筆,一支由某位圣賢用來撰寫藝術史冊的筆……”因此,作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是社會生活的雕塑師。
蕭楓主編 ·文學評論 ·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