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現代中國》的編刊宗旨乃在專業的學術刊物之外,兼具強烈的現實及文化關懷,以20世紀中國為討論對象,保持一種延續著傳統而又關注著當下的目光。已列入CSSCI來源期刊。本輯為“告別演出”,設有“論文”、“座談”兩個板塊,收入全部編委每人一篇代表論文,并附有李歐梵在北大中文系的座談會整理稿,各文均學理精到、邏輯明晰、表述曉暢。
陳平原 ·現當代隨筆 ·30.1萬字
作為貴州省的“文化名片”,戴明賢在六十多年的散文創作中,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國文壇上一個特殊的存在。戴明賢散文多寫小城凡俗、鄉人鄉事,其思想和文字卻頗具前沿性和先鋒性,既有小城生活與書卷生涯的詩性文心;又有一種看慣世事、氣定神閑的風度,嘗遍世味、返樸歸真的韻致。筆法上,糅合了電影、戲劇、小說、詩歌等各種藝術形式,甚至傳統繪畫的“留白”手法,言盡意遠,給人以無窮回味,多篇散文入選當地語文閱讀。本書精選戴明賢代表性散文近五十篇,包括《石城引》《父親的園子》《下江人》《看練灘》《優伶》《聽竹琴記》《野茨菇芹菜酸》等,多角度呈現了作者以文化為底蘊,以情感為指歸的創作風格;同時配有多幅照片,展示了作者九十年間不同時期的生活環境與狀貌。
戴明賢 ·現當代隨筆 ·20.8萬字
《放飛希望》作為《為了生命的美麗》的續篇出版了,它就像一條紅絲帶,將這些殘疾人作家對信念的讀解、對希望的詮釋串在了一起,暢想出生命的力量與輝煌。書中,作者們通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生命的每一絲美麗、每一份渴求,他們在困苦和艱難的環境中仍然執著地捕捉到了希望的光芒,并將其中的絢麗和魅力完美地展現出來,這種執著是何等的堅強!有人說,希望是引人前行的光末,是對未來的渴望,是奮斗后對成功的期盼,是人類執著追求的動力源泉,史是支撐生命的力量。的確,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在困苦生活中不輟希望的人格品質,每位殘疾人作家才能毫無保留地謳歌生活,憧憬未來,放飛希望,才能使讀者們體會到他們超越生命、感悟人生的心靈力量。
中國殘聯宣文部 ·現當代隨筆 ·25.2萬字
《收獲感動》是繼《為了生命的美麗》《放飛希望》出版之后的第三部散文集。作為殘疾人作家這一特殊群體,當我的兄弟姐妹們將自己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感動,濃縮在這一篇篇精美的散文中,呈現給讀者的時候,其間的澄澈、寧靜與力量,使人在“化作春泥更護花”中體味出感動竟是一種幸福,一種力量。感動是一種心態。能被感動,拾起感動,我們的心便不再枯澀,我們便有了一顆感恩的人。我們就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值得我們感動的事情原本很多;感動是一種幸福,當命運多桀、人生飽受挫折的時候,感動猶如天毯,自九天而下,用努力與堅忍裹挾你,去抵御浩瀚星空下的孤獨,在若隱若現的天籟中去與靈魂傾談;感動是一種珍惜,正是基于這種珍惜,我們才不會毫不吝嗇地給予他人:一個微笑、一聲感謝,一個相助的舉動;感動是一種力量。
中國殘疾作家聯誼會 ·現當代隨筆 ·20.9萬字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生死相許?”從某種視角上看,親情是一種深度,友情是一種廣度,而愛情是一種純度。親情是一種沒有條件、不求回報的陽光沐?。挥亚槭且环N浩蕩宏大、可以休戚與共的理解堤岸;而愛情則是一種神秘無邊、相濡以沫,可以使歌至忘情、淚至揮灑的心靈照耀。友情是沒有翅膀的愛情。我剛聽到這句話時,也曾一頭霧水,友情怎么會是愛情呢?沒有翅膀的愛情?如果這句話是針對兩個女孩的友情來說的,它也同樣正確嗎?是不是說這兩個女孩的友情已經很深很深,但又不是愛情,沒有翅膀的愛情就不是愛情了只能是友情,深深的友情,是這樣的嗎?
石地 ·現當代隨筆 ·20萬字
明萬歷末年至清康熙初年,文學社群數量達到歷史高峰,對當時的文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本文考察了“社群文人群體運作方式”這一明清特殊文學樣態,具體分析了此期社群對當時文學發展的促進作用,分別從文人心態、文學復古、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風氣、影響文學的媒介性等方面對文學社群與文學的關系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張濤 ·現當代隨筆 ·40.4萬字
《銀幕內外的記憶》通過對上海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眾多老藝術家的回憶,從點點滴滴的工作、生活瑣事中,生動地展現他們的人品藝德,為后輩留下一份珍貴的做人從藝的史料,給人們樹立一個做人的標桿。
孫渝烽 ·現當代隨筆 ·23.2萬字
《格薩(斯)爾》史詩研究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而其音樂研究卻較少被人關注,跨民族的音樂比較研究更是鳳毛麟角。在此背景下,本書首先對藏蒙《格薩(斯)爾》史詩“霍爾”之篇的四個漢譯本進行文本比較,以特定人物與考察問題為切入點觀察兩個民族異中有同的敘事模式;其次以檔案館館藏和田野采錄資料為基礎,選取藏、蒙、土三個民族的《格薩(斯)爾》史詩演述片斷進行音樂樣本的比較與分析,提出史詩音樂范式的概念體系,通過探討史詩文本的聲學模式揭示其背后口語思維的表達密碼;再次通過對《格薩(斯)爾》音樂本體與相關的文化研究,探究藏蒙民族音樂傳統中史詩音樂的獨特性與多元性;最后從口頭性、生存和信仰、族際傳播三個維度的音樂建構出發,思考《格薩(斯)爾》史詩為什么歌唱,并基于中國《格薩(斯)爾》史詩音樂的豐厚蘊藏與口頭傳承的存續力,認為未來《格薩(斯)爾》音樂研究可以為世界史詩音樂研究提供獨一無二的“中國視野”。
姚慧 ·現當代隨筆 ·26.8萬字
課題《1930年代中國現代作家群落研究》針對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研究的困境,提出“現代作家群落”的概念,運用作家群落的研究方法,對1930年代中國現代作家群落生成語境、文學形態、文化心態、文學出版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解讀和剖析,準確概括了這一時期作家群落的生存與發展的特點。
顧金春 ·現當代隨筆 ·22萬字
《我為論語講故事》是一部以《論語》和《孔子家語》為基礎,由作者匠心獨運編著而成的書。作者借圣人孔子之口講其人其事,把《論語》由語錄體轉變為生動的故事,可以說既是一部解讀《論語》的入門之書,又是一部研究《論語》的創新之書。說它是“入門之書”是因為本書以故事的形式,展示了《論語》中每則話語之后的背景故事,讓讀者可以更加具體、全面、系統地了解《論語》,讀懂《論語》;說它是“創新之書”是因為作者把相關的事件聯系起來,不僅連接了故事情節,豐滿了人物形象,還恰到好處地詮釋了《論語》的內容,可謂曲盡其美,直盡其妙。本書分為三部分,分別命名為“經歷篇”“誨人篇”和“成長篇”,文末附有《論語》全文,以便讀者對照研讀。經歷篇寫圣人一生的經歷,讓我們對孔子其人其事做全面細致的了解;誨人篇敘述圣人教授弟子的故事,具體到弟子其人,可以說教育的智慧富含其中;成長篇講解圣人學樂一生的收獲,包括學習認知、體道悟道、立德樹人、言行禮儀等。雖道不盡圣人的“言性與天道”,但也可窺豹一斑,圣人的睿智之心、仁愛之心、賢德之心、堅韌之心、期許之心,輝耀千古!
飛紅霞編著 ·現當代隨筆 ·21.2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三十多年來對陜北人、事、物的感悟與感想,文風樸實,思想積極向上,具有強烈的可讀性和閱讀美感。延安這片紅色沃土,養育了多少華夏子孫,書中用飽含激情的筆觸描寫了延河的綿延流水,大山的蒼茫渾厚,柳樹的挺拔俊秀,山丹丹的艷麗芬芳,還有那如萬馬嘶鳴的北風,和從心靈深處流淌、永不枯竭的信天游……無論是在小村莊度過的開蒙孩提,還是在古鎮蟠龍的中學時代,以及步入向往以久的繁華都市,作者都將時刻銘記她,贊美她,歌頌她。
杜海瑜 ·現當代隨筆 ·23.3萬字
本書作者出生于湘西北澧縣,工作于湘西北的津市市,這片地域歷史上屬于澧州,澧水貫穿全境,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有人的地方就有美食,美食帶有鮮明的地理屬性、文化特征。作者近年來致力于追尋本土美食味道,寫成100多篇美食散文,大部分已在當地報刊連續發表,引來眾多贊譽。民以食為天,味道是一種固執的記憶,作者用有味道的文字,書寫有味道的鄉愁,鄉間常見的流水席大餐,溫馨的家庭餐桌,美好的飲食記憶,街頭巷尾陣陣飄香的民間煙火,獨具地域風味的湖南津市缽子菜,還有恍如隔世的往日時光,作者都娓娓道來,用行云流水一般的文字,以故鄉、故人、故事引出美食記憶,鉤沉與美食相關的人和事,親情、友情,種種情感記憶,穿插當地一些民風民俗、方言俚語,盡是揮之不去的鄉愁味道。
辜建格 ·現當代隨筆 ·20.9萬字
《進學記》是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山大學教授黃仕忠先生撰寫的回憶性散文集,共分六輯,分別為《問學之路》《從師歲月》《師友往事》《東瀛書影》《學人書序》《我的大學》,以“進學”貫穿全書,串聯起個人鄉下的成長經歷、步入大學之后的求學經歷、出國之后的訪書經歷以及與各位師友學生交往的點點滴滴。文筆生動,可讀性強。本書也是一部學術啟蒙之書。作者在學術探索過程中,總結了前輩的治學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讀書經驗,可以給廣大讀者多方面的啟發。本書為廣大讀者提供的,是“一個可以觸摸的學術境界,一種可以貫通的學術精神,一段可以仿效的學術人生”。
黃仕忠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作者用清新優美的筆觸,飽蘸豐沛濃烈的情感,表現了故鄉的古橋水井、秋蟬夏月,春韭榆錢、艾草桑葚等鄉村圖景,傳達了作者濃得化不開的鄉愁。除此之外,通過對人間友誼、骨肉親情、英雄事跡、道德典范、海外見聞等的細膩描寫,表現了作者的誠摯的家國情懷、心香情暖。
周博瀟 ·現當代隨筆 ·22.5萬字
作者以古老的詞的體例,將作者在現代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和風花雪月表現出來,試圖用傳統的文學方式表達當代的新聲。由此作者經過篩選編輯此書供給對詞有興趣的讀者閱讀?;蛟S能在弘揚傳統文化中有添一塊磚的作用。
賈柯夫 ·現當代隨筆 ·21.7萬字
浙江大學博士論文,擬申報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該書稿主要探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形成聲勢的文化守成主義思潮,及其影響互動下的小說創作。書稿多維度、多層面地揭示了文化守成思潮的產生背景、實質、意義生成與價值特征,并且重點論析了該時期小說的文化守成價值取向:對本土傳統的堅守,對工具理性現代性的反思,對鄉土田園的緬懷與回望,對信仰與道德的守護,對生態和諧的呼喚等,特別是論析了這些取向在新時期小說創作中的不同體現和表達,對其中的一些核心問題也進行系統研究,揭示出該價值取向的精神內涵及其對現代文化所作出的反應;此外,本書還對持此價值傾向的小說在藝術風格上的共同特征,以及它們在思想理念和創作表達上的潛存誤區進行了深入探討。論述時有新見,且角度新穎,學術價值明顯,在國內相同或相似的研究領域具有領先水平。
張旭東 ·現當代隨筆 ·21萬字
本書屬于憶舊型書籍,書中收集的文章除四篇為本人整理之外其余均是本人親歷之事。文章屬于“三親”——親歷、親見和親聞——文章,文中所描述的歷史事件是本人親身經歷的,文章中涉及到的人是本人親眼見過的,文中涉及的時間和地點是真實的,無一虛構。本書通過“烽火歲月”、“古樸民風”、“故土情深”、“廟宇遺韻”、“求學之路”、“市廛商賈”、“童年拾趣”、“忘年交契”、“園林經眼”、“早年際遇”等幾個標題追憶了作者經歷的戰亂,記述了北安河村容和廟宇,回顧了村中的風俗習慣,重溫本人求學的艱難歷程和兒時瑣事……
張連華 ·現當代隨筆 ·20萬字
《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優勢學科主辦,旨在反映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狀況及其前沿動態的專業學術刊物,設有特稿、筆談、書評、訪談、專題評論、前沿綜述、會議紀要、項目動態、論點匯編、新資料、特藏文獻等欄目。本書是第三輯,分為特稿、文學所記憶、前沿觀察、明清文學叢稿、資料索引五個專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學科 劉躍進 ·現當代隨筆 ·23.5萬字
本文集收錄了浙江大學生物系和原杭州大學生物系的老教師及校友們所撰寫的回憶文章,記錄浙江大學生物系發展的一小段相關歷史(1952-1998),簡要地回顧了由竺可楨校長與貝時璋先生等老一輩教育家、科學家所倡導的浙江大學生物系的治學、辦學理念與“求是精神”。通過貝時璋先生的兩位學生:浙江師范學院生物系主仼江希明教授與原杭州大學生物系主任陳士怡教授,以及眾多浙江大學校友的努力,在不同時期得以繼續傳承和發揚。
毛樹堅 ·現當代隨筆 ·20.3萬字
中國現當代作家與書法文化的結緣也相當深厚綿長,值得關注和研究。本書即是這方面系統研究的一個嘗試,在考察與思索中巡禮和致敬,努力展示現當代作家文人的文脈、書跡,彰顯“文壇”與“書壇”聯通的文化景觀,尤其是著力從“書法文化”角度探討中國現當代作家的書寫實踐和思考,既展示相關作家對于書法、書學的貢獻,又反觀書法文化給予眾多作家的深刻影響,并由此對文學創作和書法創作的一些深層問題進行反思,以期有助于中國文學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書中從多方面探討了中國現當代作家對傳統書法文化的傳承及貢獻,涉論的作家及其書法作品甚多,或宏觀或微觀,有諸多現象分析,亦有個案透視,從中也揭示了相關研究的價值意義。廣大文學和書法愛好者從中會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
李繼凱 孫曉濤 李徽昭 ·現當代隨筆 ·44.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