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作者20年來郁達夫研究部分成果之結集。作者采取區域文化批評、比較文學批評、文本細讀、個案分析等研究方法或角度,結合郁氏文本和相考證,對詩人郁達夫的行旅生涯、社會交往、自敘傳寫作等專題開展了饒有個人興味的探究。其尤讓人矚目者,是作者在北京、上海、杭州、安慶等地探尋郁達夫“屐痕”的一組演講。這些與不同人文地理相結合的研究形成了“一幅別具生面的‘郁達夫學術地圖’”。全書文字簡樸,敘事詳實,思維細密,評議亦別具風格并偶富創見。
李杭春 ·文學理論 ·15.2萬字
超驗主義從一開始便既是一場文學運動,同時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是美國文藝復興的巨大驅動力量和主導力量,并代表了其發展的高峰。超驗主義最突出的文學成就表現在散文的創作上。本書將美國超驗主義散文置于世界文學的視域下,主要以古代希臘散文和中國明清散文為借鏡,進行比參研究,為我們全面考察超驗主義散文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及藝術品格提供一條新的認知途徑,并為跨文化間的散文藝術比較研究提供一個平等對話的平臺。
江錦年 ·文學理論 ·15萬字
本書為作者對21世紀中國兒童文學文論批評的理性梳理,包括本體論、主題論、文體論、地域論、出版傳播論五個部分:本體論主要從兒童文學的兒童觀、思想性、原創性等角度進行闡釋;主題論從兒童小說入手透析兒童文學的主題內涵;文體論從小說、童話、影視、科幻等文體入手探尋兒童文學的文體特征;地域論主要關注遼寧及東北地區兒童文學的地域特征呈現;出版傳播論則以出版傳播理論透視21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全書理論與文學批評實踐相結合,試圖勾勒出當下中國兒童文學理論批評與研究的新動向。
王家勇 ·文學理論 ·15.2萬字
本書在幽靈批評的理論視域下,從四個方面闡釋當代英國新維多利亞小說的敘事特征。首先,在語言上,新維多利亞小說采用腹語術,挪用維多利亞時代的詞與物,在與前輩幽靈的對話與磋商中努力再現歷史真相。其次,在文本上,新維多利亞小說打破線性敘事,使文本成為幽靈游蕩的空間性場所,以表征幽靈超越在場與缺場的悖論。再次,在主題上,新維多利亞小說著重再現“另一類維多利亞人”的創傷,揭示這些創傷如何以幽靈的形式對后代造成持續的縈繞。最后,論述新維多利亞小說如何沿用并發展了維多利亞小說中的“女性哥特式”題材,分析瘋女人、幽靈、女性靈媒等在當代語境下復歸的原因,揭示幽靈書寫對重構女性文學傳統的意義。
杜麗麗 ·文學理論 ·15.1萬字
本書研究的內容是關于喬治·奧威爾在1934至1939年創作的“三十年代小說”——《緬甸歲月》《牧師的女兒》《讓葉蘭飄擺》《上來透口氣》。這四部小說的知名度雖然不如奧威爾的代表作《動物莊園》《一九八四》那樣高,卻是奧威爾青年時期的主要作品,小說以四個普通小人物為主人公,通過記錄他們與不幸命運的抗爭過程,體現了現代人內心的焦慮和渴望。這四部小說實際是奧威爾的“自畫像”,奧威爾將自己波折的生活經歷融入小說情節,試圖從社會環境的制約中,尋找個人精神壓抑和生活貧困的原因。在三十年代小說中,主人公通過感受他人所承載的辛酸苦難和融入到異質的文化氛圍中,獲取對新舊價值觀作出判斷的能力,由此在某種程度上對現代社會進行了總體性把握,以擺脫體制環境的限囿。因此,奧威爾的三十年代小說是其思想觀念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并為其四十年代的“反烏托邦”代表作奠定了創作基礎。本書希望通過對奧威爾三十年代小說的解讀,為中國的奧威爾研究提供參考。
丁卓 ·文學理論 ·14.9萬字
本書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有關《河岳英靈集》及編選者殷璠的評論、考證,后一部分是《河岳英靈集》的整理點校。《河岳英靈集》是唐人所選唐詩的一種,在中國詩歌史和文學理論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它不僅保存了若干唐人的詩,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其提出的興象說、音律說,還鮮明地反映了盛唐時代詩歌高峰期的創作特色和理論特色。本書對《河岳英靈集》的價值和特色作了探索和研究,并進行了清本正源的整理,恢復其兩卷本的本來面貌,又結合明代流傳的幾種版本加以匯校,以期為理論探討提供較為扎實的材料基礎。
李珍華 傅璇琮撰 ·文學理論 ·11.3萬字
1930年春,羅振玉應日本學者松崎鶴雄之邀,講清朝學術源流概略。該書的主體內容即為羅振玉講述、松崎鶴雄日文譯注、大連耆宿穆傳金中譯的《清朝學術源流概略》。書中先從追溯清之前的歷代學術變遷入手,對先秦至明代的歷朝學術予以簡單評述,以此作為討論清代學術的前提和基礎。接著對有清一代的整體學術面貌,從學術淵源、學術流派、研究方法、學術得失等四個方面進行敘述和評價。在編校過程中,以羅氏文集中的《本朝學術源流概略》作為參照。為了使讀者和研究者盡可能較為全面地知曉羅氏的學術史論,并了解這些史論所由發生之語境,本書還收入了羅氏《古今學術之遞變》、《扶桑兩月記》、《五十日夢痕錄》、《集蓼編》、《海寧王忠愨公傳》、《狩野君山博士六十壽序》、《與柯鳳蓀學士書》等文,并將柯昌泗的《吊上虞羅先生》、董作賓的《羅雪堂先生傳略》作為附錄。
羅振玉述 ·文學理論 ·15.4萬字
本書參照貫通西方文化史的基督教線索,考察唯美主義之“美”的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以及相應的實踐后果和文化史意義。唯美主義內容層面對違禁色情的書寫,以對抗資本主義道德的外在樣式,揭示出長久被壓抑的非理性形態的“神圣”精神內涵;其對純粹形式的推崇,一方面以“為藝術而藝術”的方式主觀上將藝術“神圣”化,賦予其神圣的價值意向,另一方面“為藝術而藝術”根本上又是西方文化現代性進程的組成部分和環節,其最終被市場整合,恰好說明形式的世俗理性品格。本書對唯美主義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的分析,試圖揭示人的整體性生存樣式,展示唯美主義在當下的價值所在。
劉瓊 ·文學理論 ·14.9萬字
《教養相資:書院經費研究》從探尋書院經費與書院基本規制關系入手,梳理傳統書院經費籌措、使用、管理等有關問題,通過對鵝湖書院、敷陽書院等個案書院的剖析,總結傳統書院運行中經費問題的得與失,并以此觀照當代書院經費的籌措與管理,在此基礎上提出當代書院運營中有關經費的應對之道。
鄧洪波 張勁松 ·文學理論 ·12萬字
本書主要是從疑古思潮的角度重新審視白話文學史的建構,既有歷時性的追源溯流,亦有共時性的比較:前者體現于疑古思想在白話文學史的建構中所起關鍵作用;后者可見于胡適、顧頡剛兩人在建構白話文學史的方法論、民間文學的理論以及白話文學史與民族主義的關系的論述。本書第一次將顧頡剛視作為與胡適共同建構白話文學史的關鍵人物。簡而言之,本書所涉及的不只是白話文學史的探討,更是一次現代學術史的梳理與價值重估。
陳岸峰 ·文學理論 ·14.3萬字
走近詩人,亦即走進詩歌現場。本書是詩人與批評者的深度對話,是十位當代詩人個體詩歌史的回首,亦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發展的小結,以及朝向詩歌未來的遠眺。本書訪談者本身為詩歌研究者,對于書中所涉詩人有自己的問題意識。每位詩人身世處境和創作風格不一,無論是臺灣教父級詩人楊牧,還是知識分子寫作的代表詩人陳東東,還是嘗試于詩歌劇場化實驗的周瓚,皆有自己鮮明的個性。表面上看,這是十位詩人的訪談,但從更廣闊的視角看,也可以視作當代詩歌史的另一種呈現。
翟月琴主編 ·文學理論 ·14.4萬字
本書以宋代禪宗書寫的個案為研究對象。上編以襌宗詩文傳統為主,研宄了襌宗世代相傳的詩歌範式在宋代所呈現的特殊樣態,內容包括十二時歌、山居詩、牧護歌、“瀟湘八景”詩等,同時也研究了宋代襌林筆記的書寫特徵。下編以襌宗書寫慣例與民俗禁忌為主,內容包括襌僧的法名與表字、庵堂與道號、忌日與生辰、鎖骨與栓索、奪胎與轉生等特殊語言現象。
祁偉 周裕鍇 ·文學理論 ·14.5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周立波,對其生平及創作進行深度分析和研究。主體分為兩個部分:作家身份研究和作品研究。通過大量史料證明,周立波是一位堅守左翼立場、能及時再現他所處時代生活的作家。他個性鮮明,作品時代性和文學性兼備。本書從作家創作個性與文本出發,認為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可或缺。同時,從版本學、社會學等角度,肯定了周立波在時代風云中對文藝審美的追求。
佘丹清 ·文學理論 ·14.8萬字
這是一本精彩的世界童書創作者訪談錄。本書通過采訪11位入選“愛閱童書100”書目的童書創作者,揭秘優秀童書背后的故事,剖析創作者的創作理念和兒童文學觀。視角新穎、挖掘深入的提問與蘊藏智慧和獨特思考的回答,帶領讀者親近作者、理解作品。本書也為讀者全面了解當下的童書創作和出版生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人文視角。
王欣婷 ·文學理論 ·10.9萬字
瑪麗蓮·羅賓遜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曾經獲得普利策獎、國家書評人獎等美國各大文學獎項。2000年以來,隨著羅賓遜的小說引進國內,我國學者開始關注羅賓遜作品研究,并發表了一批相關論文。本書是作者在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國內首部研究羅賓遜作品的專著,主要探討羅賓遜如何通過文學書寫積極參與美國當代文化建構,及其對盎格魯-新教精神為基礎的美國主流文化的深刻反思。本書將羅賓遜小說研究置于美國當代文學與國家認同關系的背景之下,力圖通過對羅賓遜作品中的信仰元素進行全面的學理分析,深入探討美國當代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美國當代小說在民族文化建構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進而為深化我國當前的美國文學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于倩 ·文學理論 ·14.7萬字
本書收集了徐兆壽自1990年代以來的部分文學評論作品,共分為四輯,但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一些作家或作品的評論,另一部分則是上具體的文學理論闡釋。這些文章老師在公開的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其中,《論偉大文學的標準》等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人學的困境與超載》等文章曾引起文學界的議論,《從詩到信仰:張承志的文學世界》《批評的維度》等文章獲得過一些文學獎。徐兆壽的文學批評,大部分都帶著強烈的生命體驗和哲學反思,是感性與理性結合的篇章,基本上都可以當美文來讀。他所思考的問題,也基本上是當時文學界焦慮的一些難題。這與他的小說一樣,大多因社會存在的問題而詰問、思考和回答,帶著強烈的使命感。
徐兆壽 ·文學理論 ·14.6萬字
詞是中國古典文學主要體裁之一,他興起與唐五代,至宋代達到了一個高峰,留下了很多經典作品。詞具有獨特的體制特征。《詞學十講》是當代著名詞學研究專家龍榆生先生講解詞的知識的入門讀物,該書是在給上海戲劇學院學生授課的講稿基礎修訂而成。該書內容主要包括詞在唐宋時期的發展歷史,詞調與詞韻的關系,詞句長短、選韻,以及對偶、比興、代字等文學手法對情感表達的影響。作者將自己數十年的研究心得與填詞經驗,融會貫通,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深入淺出,對讀者鑒賞詞極有幫助。該書自面世以來,深受普通讀者的歡迎,同時也深受專業人士的肯定,是一部經典的詩詞知識入門之作。
龍榆生 ·文學理論 ·10.7萬字
該書研究《西游記》在問世之后的影響和接受過程,兼論西游故事在現代的演繹,全書由上下編兩部分組成,上編主要討論《西游記》問世之后,文本形式的演繹和接受。下編主要討論《西游記》故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舞臺和影像上的演繹和接受。
左芝蘭 丁濟 ·文學理論 ·9.9萬字
本書是資深醫療媒體人通過多年從業經歷,深入挖掘和采訪醫療題材的真實故事。記錄了國家頂級專家的治病救人的真實過程,采寫了醫務人員從死亡線上把患者拉回來的驚心動魄故事。在寫故事的同時,也將該種疾病的科普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給大家。
子琳 ·文學理論 ·8.9萬字
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之作。這部小說的誕生和推廣,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何啟治息息相關,他是《白鹿原》的組稿人、責任編輯和終審編輯。何啟治與陳忠實交往了幾十年,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向陳忠實約寫長篇,這才有了之后的《白鹿原》。本書收錄了何啟治回憶陳忠實和《白鹿原》誕生的文章,以及《白鹿原》審稿意見,以及關于它出版后引起的爭議和討論,對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新增了作者發現的陳忠實先生親筆寫給作者的23封珍貴的信,以及一位殘疾作家趙凱與作者關于《白鹿原》的對話。
何啟治 ·文學理論 ·1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