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研究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研究莎劇修辭及其漢譯,探究莎劇修辭語言的隱喻認知機制及其跨文化轉換機制。全書分為兩部分,一是莎劇的主要辭格及其漢譯研究,二是意象與隱喻的研究,兼及莎劇和曹劇的“心”“風”“雨”的隱喻對比。本研究從隱喻認知的理論視角,系統闡釋莎劇的修辭及其翻譯,有助于更好把握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為莎劇翻譯提供理論依據,并對構建認知翻譯學的理論體系有所貢獻。
謝世堅等 ·文學理論 ·20萬字
本書在全面梳理“新批評”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對“新批評”主要理論家布魯克斯、沃倫的理論主張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布魯克斯、沃倫的小說情節理論及批評實踐;布魯克斯、沃倫的人物性格理論及批評實踐;布魯克斯、沃倫的小說主題理論及批評實踐;布魯克斯、沃倫“問題式”文本批評面面觀。
王有亮 ·文學理論 ·20.5萬字
本書聚焦全面抗日戰爭時期的昆明,跳出了將昆明僅僅視為西南聯大“背景”的研究思路,通過挖掘、梳理原始文獻資料,細察了文學作品中所傳遞的文人心態與文化氛圍,展示了昆明作為戰時“文化大都市”的特殊魅力。抗日戰爭促進了昆明的現代化轉型,從內地來昆明的文化人士改變了昆明的文化生態,刺激了本地人的文化認知,由此形成了由外來者、本地人、昆明城共同構建了的獨特文化空間。本書對抗戰時期昆明文化空間的考察,豐富了抗戰文學的認知視野,進而思考了中國文學乃至文化走向“現代”的復雜歷程。
王佳 ·文學理論 ·20.8萬字
本書主要涉及美國作家托妮·莫里森、薇拉·凱瑟、卡森·麥卡勒斯,她們分屬諾貝爾文學獎、普利策文學獎得主以及特色鮮明的經典作家,分別以描寫城市化背景下的美國北部、西部和南方而著稱。以她們的作品作為研究內容,人們好似觀看一幅全景圖,能夠全面而系統地洞察美國城市化中的人生百態和社會變遷。具體內容包括四部分:(1)托妮·莫里森筆下的美國北方城市;(2)薇拉·凱瑟眼中的美國西部大開發;(3)卡森·麥卡勒斯和美國南方農村;(4)美國城市化運動的借鑒和反思。
荊興梅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書站在新媒介時代現實和理論前沿,提出了諸多創新學說。其主要研究特色表現和創新點是:一,在媒介社會語境中選擇數字媒介場中的文學生產方式作為研究對象,這是選題上的創新;二,提出當代文學生產是數字媒介場中的媒介生產、指出了馬克思主義文論中的媒介生產思想、闡明了媒介生產超越和覆蓋了名噪一時的語言論文論倡導的文學語言建構論、提出了新媒介文學生產力、新媒介重組文學生產關系、新媒介生產文本為數字化復合符號文學文本等一系列學術新觀點,這是觀點上的創新;三,從歷史現實出發、深入到文學生產現場調研獲取第一手材料、從馬克思主義原著、媒介研究包括外文材料中挖掘理論資源,即材料上的創新;四,采用了多學科交叉和跨學科研究方法,這是研究方法上的創新。
單小曦 ·文學理論 ·28.4萬字
本書設文化傳統與現代性轉化、古代文論、西方文論、文本批評、譯文五個欄目,收錄了《論中國傳統文化對朱光潛詩學建構的重要意義》《論藝術真實》《文學經典及其經典化》《從題畫詩和詠畫詩看趙樸初對繪畫的詮釋》《什么是批判》等文章。
高建平 丁國旗主編 ·文學理論 ·27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自1931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后被廣泛傳誦。“百草園”作為魯迅回憶空間的專有名詞,具有不可移動的經典地位。本書將“百草園”由現代中國人童年的精神“樂園”,還原為一個包含了家族史、閱讀史、文學史等多重意蘊的歷史空間。“百草園”的誕生是周氏兄弟詩文對話的產物,二人圍繞“園”展開的系列寫作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百草園”也由紹興周家新臺門的后園,升華為一個具有追索五四新文學起點意義的文學空間。
丁文 ·文學理論 ·20.7萬字
本書基于唐詩選本開展詩歌批評研究,聚焦唐詩選本與明代詩歌批評的關系闡釋,通過對明代眾多唐詩選本序、跋、凡例、評點、批注的分析解讀,通過選目的比較,結合明代詩學的發展對明代唐詩選本作總體觀照,勾勒評析明代唐詩選本的發展脈絡,并從眾多的唐詩選本中挖掘提取明人諸如“辨體”“格調”“性情”等詩歌批評觀念,探討唐詩選本與明代詩歌流派相互依存的關系及其在流派紛爭中發揮的作用,以及明代唐詩選本的理論特色,這對于豐富唐詩選學領域以及明代詩歌批評領域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孫欣欣 ·文學理論 ·29.6萬字
本書從民族意識視角切入,以1931年至1945年間淪陷時期文學為研究對象,從作家作品、文學期刊、集體記憶、文學思潮、敘事癥候等方面探析淪陷區文學中民族意識的表現形態及其意蘊。本書大量使用第一手史料,較為系統地從民族意識視角對淪陷區文學進行整體研究,較為深入地揭示出特殊語境中民族意識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可塑性,并展現出淪陷區文學獨特的審美價值。研究結果充分證明民族意識是淪陷區文學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思想資源,并提升了淪陷區文學的藝術品格,這些都有利于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掌握淪陷區文學的特殊發展規律。
馮昊 ·文學理論 ·20.7萬字
非洲英語流散文學可以分為本土流散文學、殖民流散文學和異邦流散文學三大譜系。本土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呈現為破碎的、不完整的狀態,異邦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遭到嚴重的壓制與扭曲,殖民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體現出更多的殖民性和侵略性。這三大流散文學譜系中的主體性都必須進行重構。非洲英語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重構是恢復人的尊嚴的一種努力,是探索個人之路、民族之路、國家之路甚至是非洲之路的一種努力。
袁俊卿 ·文學理論 ·20.4萬字
本書以中國的俄蘇文學學人作為研究對象,力圖梳理呈現俄蘇文學學人群體的地域分布、研究方法以及時代特色等特點,同時采用群體考察和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選取戈寶權、高莽、吳元邁、劉文飛、周啟超五位學者進行個案分析,這五位學者分別側重不同的研究方向,體現不同的研究個性,展現了老中青三代學者之間的學術傳承。通過這種以點帶面的方式,為俄蘇文學學術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翔實的材料,并為以后的學人研究提供一種參照。
張磊 ·文學理論 ·20.4萬字
本書主要以“共同體想象”為主線來研究200年來的加拿大詩歌創作,包括詩歌史中的幾個主要時期:拓荒時期、聯邦時期、20世紀上半期與“建國”百周時期,整體突出加拿大英語詩歌的民族想象從“共同體”到“多元共同體”的演變。主體部分包括《通往“共同體”:歷史政治與民族建構》、《經歷風雪:自然主題與地域詩學》、《彰顯“后現代”:國際主義與形式手法》與《走向“多元體”:多元文化與族裔改寫》四大篇章,分別從歷史想象、空間建構、形式手法與族裔身份四個方面來分析加拿大詩歌,以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詩人及作品作為重點對象,研究加拿大英語詩歌的民族性建構過程,探析其不同于英美的殖民地心理及北國的地域特征。
張雯 ·文學理論 ·20.5萬字
本書是作者的一部學術論文集,所探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文學經典的文本間性、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的會通研究。本書所收論文選題新穎別致,視角獨特犀利,研究對象涉及文學與宗教學、地理學、民俗學、歷史學、民族性、倫理學、科舉制度、音景文化、媒介生態、傳記研究、西域文化等領域之間的關系,或發覆塵封,或考鏡源流,或闡幽抉微,凸現了文本互文性的深層文化結構,會通了文學經典內在的立體性、多元性和自洽性,解決了文學經典閱讀過程中的諸多困惑、疑竇和問題。
張同勝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美華文學中的美國形象,由兩部分極致成:一是空間視域下的美國地理形象,如古墓與圍城意象、天堂與地獄的小幻象、美國家園形象等;二是族群社會學視野下的美國各族裔形象,如華人移民形象、白人“拯救者”形象、猶太人形象及黑人形象。借助比較文學中形象的研究方法,本書對美華文學中復雜多變的美國形象進行了深入探討。
陳學芬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新月詩派是中國新詩史上重要而復雜的詩歌流派。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現代主義三種詩學形態相伴相生,使新月詩學觀呈現出相互包容的詩學理念和不拘一格的藝術形式。新月詩派與中國著名自由知識分子社團——新月社之間的復雜關系,決定了新月詩派不可能只是一個單純的詩歌流派。本書從新月詩派的生成與發展這一研究視角,將新月詩派投射于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化語境中,借助大量的歷史資料,探討新月詩派錯綜的發展軌跡。運用現代傳媒的理論重新審視文學流派的生成與現代報刊之間的關系;借鑒“影響的焦慮”這一西方現代詩學理論中的某些觀念,闡釋新月詩人是如何擺脫“前驅詩人”和“強者詩人”“影響的焦慮”的,通過有意的創造性誤讀,構建起新月詩學體系;運用“反優先權”的理論策略,研究新月詩派內部詩人間詩學理念的傳承與超越;通過確認詩人雜糅型的文化身份進而闡釋新月流派的人員構成、詩歌氣質、文化選擇和審美價值形態諸多問題與現象。
葉紅 ·文學理論 ·20.5萬字
本書所關涉的研究內容紛繁復雜、豐富廣博,既有歷時層面的分段研究,也有共時層面的互動分析;既有對文人群體的生態分布、人格心態的關注,也有對文人群體的創作思想、審美主張的把握;既著眼于宗教對巴蜀文人群體及其文學創作的影響,也注意到自然地理、人文環境對巴蜀文學生態的影響。五代巴蜀文學,不僅對同一歷史時期的荊南文壇和南唐文壇產生了深刻影響,更對宋初文壇的生成聚合與構造重組貢獻良多。
孫振濤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書主要考察杜詩與長安文化的關系。第一章概述了長安文化在唐詩發展中的意義,第二章總論長安文化與杜詩的關系,第三至第五章具體論述不同時期長安文化的內涵及其對杜詩產生的影響,以展現長安文化精神在杜詩發展中的意義。
張倩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依據霍米·巴巴的混雜性理論,探討美國小說家艾麗絲·沃克如何在小說中結合美國黑人和印第安傳統文化元素,以及現代西方寫作技巧與理念,凸顯文本在敘事、神話、宗教信仰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混雜性,建構獨特的美國黑人一印第安文學范式,展現他們在白人文化壓迫下建構自己混雜身份所采取的創作策略和民族意識,質疑主流群體所界定的簡單化的種族身份。從混雜性的視角對沃克的作品進行解析,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沃克的文學創作特色,更有助于揭示與沃克有著類似混雜身份的作家的創作模式和文學特征。
王秀杰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在“現代”與“反諷”兩個關鍵詞的觀照下,既討論中國禪宗思想,又討論武俠文化,還兼及當下各種典型文學案例。目的在于,將某種文化內的最高精神產品,與普通的、世俗的精神產品進行并置解讀,在公認懸殊極大的不同對象中尋找共性,探討他們是如何又為何同樣始于“現代化經驗”,而終于向“反諷美學”開掘的。以此種種,本書期望通過觀察文學與文化中相反相成的側面,及其在中國的“歷史”與“現實”、“真實”與“虛偽”交錯相關的寓言結構里所制造出的不馴意義,借以理解中國文學的某些類型的中國文明的某些方面。
孫金燕 ·文學理論 ·20.2萬字
唐傳奇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歷時一百多年,涌現出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本書為國內第一次系統梳理和深度分析英語世界唐傳奇研究的著作。本書勾勒與梳理了英語世界唐傳奇學術史,探討了中西唐傳奇研究的交流與互滲,從唐傳奇的主題、人物等角度,系統地分析、闡釋和評述了唐傳奇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接受和變異狀況。本書總結了唐傳奇在向英語世界傳播過程中的優劣得失,并由此闡釋了異質文化間的差異與互補,擴大了唐代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影響。
張莉莉 ·文學理論 ·1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