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宋代江浙詩韻研究
會員

中國是詩的國度,歷代豐富的詩歌文獻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還有重要的語言價值,“它是認識發音的寶貴文獻”,為我們研究古代語音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繼唐詩后,宋詩繼續發展,作品數量巨大,藝術成就卓著。宋代江浙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文化底蘊深厚,文學創作繁榮。本書以宋代江浙詩歌83965首為研究對象來考察宋代江浙詩歌用韻。本書主要運用“二重證據法”,即將“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相結合,利用大量唐宋筆記、文集等歷史文獻與豐富的現代方音資料來分析宋代江浙詩歌用韻中特殊韻例的語音性質。本書歸納出宋代江浙詩歌用韻的韻部系統為18部,其中陰聲韻部、陽聲韻部各7個,入聲韻部4個。具體如下:陰聲韻部—歌戈部、麻車部、皆來部、支微部、魚模部、蕭豪部、尤侯部;陽聲韻部—監廉部、侵尋部、寒先部、真文部、庚青部、江陽部、東鐘部;入聲韻部—屋燭部、鐸覺部、月帖部、質緝部。宋代江浙詩歌用韻的韻部系統與宋代通語韻系18部相符,說明宋代江浙詩歌用韻總體是以通語為依據的。宋代江浙詩歌用韻顯示出許多重要的通語音變現象,如佳韻系、夬韻押入麻車部,灰韻系及泰韻合口字向支微部演變,尤侯部部分唇音字押魚模,德韻部分字押屋燭部,入聲-p、-t、-k韻尾多有混押,可能演變為-?韻尾,同時入聲韻又與陰聲韻通押,說明入聲韻的三種韻尾有弱化消失趨向。本書分析了江浙詩韻中全濁上聲字入韻情況,發現全濁上聲只押去聲與只押上聲的數量相當,而兼押上去聲數量遠遠多于前兩種情況,說明江浙全濁上聲字正處在向去聲演變過程中。特殊韻字考察是詩韻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書考察江浙詩人用韻中的許多特殊韻字,從而彌補韻書音義失收的不足或探尋某些字音義的演變軌跡,還可印證異讀等等。本書詳盡分析宋代江浙詩韻中的特殊韻例,這些特殊韻例既不符合《廣韻》的用韻規定,也不符合通語用韻。其中陰聲韻之間的通押有支微部、魚模部通押,歌戈部、魚模部通押,支微部、皆來部通押,麻車部、皆來部通押,尤侯部、蕭豪部通押等;陽聲韻有寒先部、監廉部通押,東鐘部、江陽部通押、庚青部、江陽部通押等;入聲韻有屋燭部、鐸覺部通押等,另外還有陽聲寒先部、監廉部與支微部通押等。經過分析發現,除仿古和臨時用韻之外,這些特殊用韻絕大多數是宋代江浙方音的反映。可見,雖然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總體是以通語為依據,但是江浙詩韻中的大量特殊韻例又反映出江浙詩歌用韻時也參進了許多自已的方音,因而使得江浙詩韻包含有極其濃厚的江浙方音色彩。最后,本書依據宋代江浙詩韻中特殊韻例不平衡性分布的特點來擬測不同地域間的語言差異,即對宋代江浙方音進行分區。結果發現,宋代江浙方音大致分三部分:徐州為一部分,相當于今中原官話區;淮安、揚州為一部分,今屬江淮官話區;南通、蘇州、杭州、寧波、淳安等為一部分,相當于今吳語太湖片;天臺、黃巖為一部分,今屬吳語臺州片;金華、處州、衢州同為吳方言一個小片;溫州、永嘉為一部分,今屬吳語甌江片。這種方言格局與今江浙方言格局基本一致,說明現代江浙方言格局至遲在宋代已基本定型。關鍵詞:宋代江浙詩歌方音

錢毅 ·文學理論 ·28.7萬字

唐代教育與文學
會員

該書從唐代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對唐代文人和文學產生切實影響的角度切入,認為唐代教育制度與政治環境、經濟狀況、書籍流通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唐代教育資源的社會化;尊圣崇儒作為唐代基本教育思想,在唐初、高宗武后、盛唐、晚唐不同時期對文人思想和文學創作所起作用各不相同;唐代經學教育有完整體系,官方經學教材《五經正義》的編纂使儒家經典作為語言和典故材料融入文人知識儲備庫從而進入了他們的文學創作。盛唐時期經學教育偏重《孝經》,強調倫理,這與此一時期雅正雄渾文學風格的形成不無關聯。安史亂后經學教育重心下移,由中央官學主導轉而為由私學中士人主導,這帶動了士人在社會思想和文化領域中主體意識的增強,從而使用以表達士人在社會思想領域探索的詩文中文與道的關系進一步密切;唐代文學教育主要內容是類書、《文選》、詩格等,文學教育的具體活動就是依托于這些教育內容傳承文學知識和創作經驗,這使得在文學教育和學習方式上也體現出從閱讀積累到模仿熟練再到體會感悟的逐級提高過程。唐代文學教育的內容在唐人創作中留下了較為鮮明的印跡,在內容的借鑒、題材的取資、典故的吸納、對偶的采用方面最為明顯。

郭麗 ·文學理論 ·40萬字

語言、空間與藝術
會員

本書是作者對語言、空間與藝術問題進行集中探討的成果,它由緊密相關而又呈遞進關系的五大部分也即“五篇”內容構成。第一篇主要探討“語言學轉向”與當代詩學文化理論的建構;第二篇主要探討中國古代語言哲學與中國傳統詩學文化的生成;第三篇主要從語言觀念變革的角度考察西方哲學文化領域中出現的空間化轉向,并具體探討了德里達、福柯與海德格爾的空間化轉向及其革命性后果;第四篇主要從語言文字、思維方式等多個角度考察中國古代宇宙時空意識的空間化及其對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結構的影響,并對中國學界曾經流行的“重時輕空”說進行反思清理。第五篇從語言學詩學研究拓展到語言哲學的藝術理論與藝術符號學領域,結合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存在論語言觀,探討了藝術與技術的關系、藝術對物的拯救問題,并通過對海德格爾與夏皮羅之爭的考察,思考了藝術哲學與藝術史研究之間的對話,重思了海德格爾具有生態倫理精神的藝術哲學的整體理路及其對當代藝術理論建設的未來啟示性意義。這一篇還結合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存在論符號觀提出對當今藝術符號學基礎進行反思與重建的問題。本書致力從跨學科研究的角度,尋求進入藝術理論研究的新路徑,探討建構既能切中藝術本身的規律又具有生態人文精神的中國當代藝術理論。

趙奎英 ·文學理論 ·27.4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循化| 繁昌县| 贞丰县| 盘山县| 西贡区| 水富县| 绩溪县| 台中市| 利津县| 克什克腾旗| 讷河市| 马关县| 桦川县| 中山市| 中阳县| 新蔡县| 永仁县| 吴堡县| 延边| 襄垣县| 永春县| 周宁县| 武冈市| 平远县| 临海市| 滨州市| 津南区| 禄劝| 嘉定区| 承德县| 抚远县| 三穗县| 灵山县| 江陵县| 定州市| 杂多县| 会泽县| 浪卡子县| 普格县| 沭阳县| 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