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是一部對乾嘉時期詩歌理論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術專著。本書即從宏觀角度對乾嘉詩學的總體風貌、理論主張、時代特征進行了綜合考察,又對詩學事件加以圍觀敘述,全面而翔實地展示了乾嘉詩學的發展歷程,對推動清明詩學和中國古典詩學研究走向深入具有重要價值。
王宏林 ·文學理論 ·30.7萬字
本書是《童慶炳文集》之一,所謂“維納斯的腰帶”,指的是文學創作的奧秘。本書以深刻的學養為經緯,汲取了古今中外各不相同乃至勢同水火的文學創作理論,再加以作者自己獨具匠心的選擇和推衍,暢談了作家在創作時如何獲得美和詩意。在全書嚴謹的學術框架中,既有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又有鮮活的生活和創作感悟,論述清晰簡潔,例子生動豐富。對于創作者而言,它是進一步藝術探求與通變的有益參照,對于理論家來說,有助于開拓眼界與思路?!毒S納斯的腰帶——創作美學》曾獲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童慶炳 ·文學理論 ·34.4萬字
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在文學研究領域,回到神話、回到史詩,重新開始與古人對話,用現代的眼光,以異文化作為參照來解讀史詩,可以幫助我們回溯民族文學的源頭,引導人們重新思考文明的發生、發展與傳承。蒙古族史詩和印度史詩因其對社會生活的全面反映和文學建構真實地記錄了人類早期文明的軌跡,成為各自民族文化的精髓。本書從史詩的文學發生、史詩主題與民族精神、史詩與宗教的關系、史詩的文學功能、史詩的原始思維特征、史詩審美、史詩人物,以及詩學等方面對蒙古族史詩與印度史詩進行了比較研究。
王艷鳳 阿婧斯 吳志旭 ·文學理論 ·23.7萬字
這部論文集匯集了國內具有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古代文學研究者的論文,是他們關于本領域研究的視野與方法的最新思考。鑒往知來,洞見幽微,百年來古代文學研究的范式與局限得以討論,而未來研究新視野與新方法的探討亦為題中之義。故此一冊在手,古代文學研究的歷史與未來,可窺一斑。
朱萬曙 徐楠 徐建委 ·文學理論 ·41.3萬字
本書是《山東大學中文??废盗袇矔械囊环N。本書包括緒論和四章正文,另有兩篇文章作為附錄。本書以出土文獻為研究依據,將先秦著述史置于文化史視野之下,把先秦著述史分為巫覡時代、史官時代和諸子時代三個歷史時期:概括了中國文明誕生前后的自然環境、中國早期文化狀況及其演變過程,考察論證了漢字誕生的歷史及漢字著述最初的特點,提出文字崇拜是影響早期著述的重要因素;通過對史官職能的考察,分析了西周行政管理的官僚化進程,接著論述了史官的著述意識及“立言不朽”思想的產生和私家著述的萌芽,考察了史官時代各類經典的生成,并總結了此時期書籍的編定、收藏問題;論述了諸子對史官時代著述意識的繼承和發揚,以及逐漸走向自覺的過程,對諸子著述中的新文體(特別是解經文體)進行了研究,并指出諸子著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流傳參與了創作。
高新華 ·文學理論 ·24.7萬字
本書以中國古代敘事理論的經典文本為依據,從理論話語或命題的角度,以古代理論家討論最多的關涉到時間、空間、事件、場景、情景、人物、審美、敘述等敘事作品各要素及藝術的部法、章法、筆法理論為框架,系統地鉤沉整理了中國古代敘事文法理論。在當前學界試圖建立“中國敘事學”,卻未能對中國固有的敘事理論進行清理與分析的情況下,顯現出較大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方志紅 ·文學理論 ·23.3萬字
《文化與詩學(第七輯)》是《文化與詩學》的第七輯,對中國的文化與詩歌學作了深入的研究。全書共分五個部分,內容包括:理論研究、歷史題材創作和改編重大問題討論專輯、文學批評、論文、書評?!段幕c詩學(第7輯)》內容豐富,論述透徹,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 ·文學理論 ·27萬字
本書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戰爭詩文的宏觀考察,探討其發展演進規律以及與當時歷史、社會、文化的深層聯系,發掘其在特殊歷史背景下文體的發展及其所蘊涵的精神內核。其中戰爭詩部分系統探討了魏晉南北朝戰爭詩的發展、走向與流別特征;戰爭文部分考察了論戰文的政治訴求和文化心理,探討了檄文的文體功能、內容表達模式以及特殊文體體制,對武功賦的淵源、創作以及題材流變也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討論。
宋雪玲 ·文學理論 ·25.3萬字
這部八十萬字的煌煌巨著將中國文學分為古代、中世、近代三個時期,各個時期又分別就一個文學運動、一種文體或者一個文學流派的興衰起落來分章論述。書中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同時期其他書所未論及的,如變文、戲文、諸宮調、散曲、民歌以及寶卷、彈詞、鼓詞等。作者是力圖要編述一部能夠全面顯示中國文學的真實面目的文學史的。除此而外,為使讀者可以得見各時代的真實的社會生活情態,作者還多方搜求插圖,所征用的書籍不下100種,其中不乏珍品。此書甫一問世,就在社會上引起了激烈的反響,得到了眾多的肯定和推薦。尤其是鄭振鐸先生對小說、戲曲、彈詞等俗文學的推崇,為俗文學正了名,為其爭得了在文學殿堂中應有的地位。
鄭振鐸 ·文學理論 ·28.4萬字
本書分兩編。上編“現代性隱憂”內容包括:“替代與補充:從后現代到現代性”“文學的韌性:歷史化與個人記憶”“鬼影底下的歷史虛空”“多義的記憶:歷史“回歸”或者在別處”等。下編“后當代幻象”內容包括:“記憶的解脫:‘私密’與歷史陷阱”“重寫故鄉與后現代的惡之花”“新新浪漫主義:后現代的變形記”等。
陳曉明 ·文學理論 ·28.5萬字
“劍橋批評”作為一種歷史過程和學術現象,經歷了興衰曲折、傳承裂變的發展歷程,它在中國和世界的接受與討論說明,劍橋文學研究與批評方法的興起不僅僅是一種本土經驗和學術關切,不同的文化使命和學科愿景決定了“劍橋批評”及其研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價值內涵和發展軌跡,其在20世紀及當下的回聲和影響值得探究,而對話中國、溝通世界正是當年瑞恰慈和燕卜蓀的追求與夢想。
曹莉主編 ·文學理論 ·35.6萬字
本書以一種源自前基督教時代的宗教文化精神靈知主義(Gnosticism)為隱秘線索,在后啟蒙的文化視野下審視德國浪漫主義文學與詩學的淵源其歷史流變,揭示歐洲現代性合法性訴求的異教傳統(Pagantradition)。通過反思浪漫主義的自然概念、憂郁概念、反諷概念、神話概念,本書嘗試重構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文化語境和形象體系,展示歐洲文學現代性訴求的精神淵源。
胡繼華 ·文學理論 ·40.9萬字
《十九世紀文學主流》是充滿詩意與激情的文學史,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高屋建瓴、大氣磅礴,生動講述了作家的生平故事,對作品有體貼入微的感悟分析,活現了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文壇的恢宏歷史,尤其是浪漫主義文學狂飆突進的青春樂章。本書雖分六卷,但每卷獨立成章。本卷分析了夏爾·諾迪埃、維尼、雨果、繆塞、喬治·桑、巴爾扎克、司湯達、梅里美等法國作家的思想與創作,尤其讓我們看到巴爾扎克等“浪漫”的一面。
(丹麥)勃蘭兌斯 ·文學理論 ·28.1萬字
中國從王朝帝國到民族國家的轉變中,群眾作為中心概念,成為現代知識分子思考自我和國家,探尋啟蒙與革命的想像載體。本書通過對小說、哲學、詩歌和心理學論著的細讀,分析現代中國文化與政治想象中群眾的核心性和歷史性,更把中國群眾話語放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全球知識語境下,挖掘被忽視的跨國互動和差異。這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綜合文學研究、思想史、批判理論和人類科學史,凸顯現代人類科學知識的形式、新興藝術的表現和不斷變化的政治訴求之間的糾葛。作為第一本關于現代中國文學和思想中群眾美學與政治的深度研究,本書審視革命時期現代群集想像的許諾和羈絆,并放眼于后革命時期集體生命的重新思考。
肖鐵 ·文學理論 ·23.3萬字
中國70后作家已經成長為新世紀中國文壇主力軍,無論是作品數量還是創作質量、敘述技巧及文學理念等,這些作家都表現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和獨特的精神氣質。本書站在全球化語境下,對中國70后作家總體上的書寫特性、敘事規律和藝術建構等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對70后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也進行了重點閱讀和闡釋,同時對湖南70后作家“文學湘軍五少將”這個集體進行深入細致的文本解讀,從中找出中國70后作家文本中宏闊的意境與悠長的韻味,這些突出的特色彰顯出中國70后作家有責任、有義務、有使命去深入民間、大地、歷史去呈現他們這一代人的喜怒哀樂,建立起屬于他們這一代人打通過去和未來的經典文學。
聶茂 ·文學理論 ·26萬字
本書系甘肅省古代文學學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主要是針對本地有成就的古代作家作品及同本地市有關作家創作活動的研究。所選論文上自先秦時代的《詩經》、神話與有關典籍,下至近代,或側重于理論與文化研究,或側重于作家作品分析,內容豐富,牽扯面寬。綜合起來有四個方面的議題:隴東古代作家作品研究;隴東古代文學與方言、民俗、風情關系研究;隴東古代文學與文學文獻的整理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其他議題。
徐治堂 馬悅寧 ·文學理論 ·29.4萬字
本書為《童慶炳文集》之一,中華古代文論帶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也蘊涵著人類文學活動的某些普遍規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它的現代意義日益顯示出來。本書第一次將中華古代文論放置于現代學術視野中進行觀照,系統而明確地提出了中華古代文論的現代轉化問題,并就古代文論的現代闡釋做了具有示范意義的嘗試,這對處在現代立場的人們理解、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論,以及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詩學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童慶炳 ·文學理論 ·33萬字
錢鐘書的貢獻大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談藝錄》《七綴集》《管錐編》等為代表的中文學術著作,以知識淵博,考證嚴密和辨析深刻而成為談文論藝的學術典范;二是面向西方讀者用英文寫的介紹中國的文學、傳統與文化,糾正西方人對中國的文學、傳統與文化的誤讀、誤解和誤導,以及考證中國文學與文化在西方傳播情況的一系列文章,即在中西文學與文化的溝通和交流方面的貢獻;三是以《圍城》《人·獸·鬼》《寫在人生邊上》等為代表的文學創作,以其獨特的風格而在現代文學園地大放異彩。本書意在從文學理論、文學交流與文學創作的“三維”文學空間,對錢鐘書的文學成就與貢獻進行系統地梳理與評價。
田建民 ·文學理論 ·32.2萬字
《十九世紀文學主流》是充滿詩意與激情的文學史,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高屋建瓴、大氣磅礴,生動講述了作家的生平故事,對作品有體貼入微的感悟分析,活現了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文壇的恢宏歷史,尤其是浪漫主義文學狂飆突進的青春樂章。本書雖分六卷,但每卷獨立成章。勃蘭兌斯所說的“自然主義”,約等于我們常說的“浪漫主義”。本卷主講英國浪漫主義發展,從田園派、湖畔詩派的恬靜淡然、孤芳自賞,到拜倫、雪萊的橫空出世、胸懷四海。
(丹麥)勃蘭兌斯 ·文學理論 ·27.5萬字
本書將當代中國小說70年的歷史進程,劃分為第一階段1949—1976年,第二階段1977—1991年和第三階段1992—2019年。傳統的小說批評史通常采用“以史帶論”的史學觀和分析模式,這種模式當然有歷史感和說服力,但也容易抑制小說批評史的獨特性,尤其容易忽視批評的主體性和極其生動豐富的細節。本書的特色,是想把當代小說批評史從整全性的“大歷史”中凸現出來,把理論思考和敘述的全部分量壓在它上面。通過對各個時期的不同的“小說批評圈”活動實踐的分別敘述和分析,來展現“批評圈”對“小說史”的整體性的思考。本書擬以“小說批評圈”對當代小說史滲透和介入的過程為總體線索,串聯起批評與小說的關系,并把這種串聯看作充分彰顯批評主體性的批評家如何以“文學的方式”微調與大歷史的關系,通過批評觀念和實踐重新建構起今天人們所知道的“這個當代小說史”的。
程光煒 ·文學理論 ·2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