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伍爾夫文本的原創性研讀為出發點,研究伍爾夫關于小說創作的非個人化詩學,剖析其關鍵要素及其相互關聯,探究伍爾夫非個人化詩學對莎士比亞等作家非個人化詩學的繼承與創新,挖掘其與艾略特等同時代作家非個人化詩學的區別,探討伍爾夫非個人化創作理念在其小說中的實踐,以及分析其對陳染等中國當代女作家的深刻影響。
黃重鳳 ·文學理論 ·19萬字
《第四種批評》主要內容:兼具作家和學者身份的作家學者批評在中外文學史上都是一個客觀存在,卻一直未能引起學界的關注,《第四種批評》首次以此立論,并視之為與媒體批評、學者批評、作家批評并列的“第四種批評”。全書既有理論的深度,也有現實的廣度,上編的理論建構與下編的個案分析相映成趣,附錄中對格非、曹文軒、張大春三位典型的作家學者的訪談更是為《第四種批評》的論點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佐證。
劉曉南 ·文學理論 ·17.3萬字
本書在價值論觀照下,重新審視了文學翻譯及文學翻譯批評的性質與特征,深入探討了文學翻譯批評的主體、客體、類型、目的、原則和標準以及評價體系與方法等相關問題,對如何全面系統地評判文學翻譯的各類價值作了詳細解析。
張志強 劉國兵 ·文學理論 ·10.9萬字
中國古代文論就是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本沒有西方學科概念的“文學理論”,但卻有“詩學”概念,這是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中隨著文學的發展逐漸產生并完善的。本書采用“范疇”的研究方法,從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提煉出“詩言志”“賦比興”“感物”等范疇并加以論述,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包括作品論、創作論、作家論、批評論、鑒賞論等內容,簡潔明晰地闡述了中國古代關于文學本質特征、文學創作、作家、批評、鑒賞等相關問題的最基本理論內容。
胡經之 李健 ·文學理論 ·9.5萬字
本論文集所收錄的四篇論文,撰寫于2014—2016年期間,均公開發表過。其研究視域,主要集中于近30年來中國新詩的現代性問題,以及中國詩歌在現代性寫作中所呈現出的美學特征。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虛無與“開花”——當代中國詩歌的現代性透視(綱要);從“革命文學”到“審美意識形態”——張志民詩學的范式轉換與價值生成的時代美學意義;迷途:成因及其后果——“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的問題意識與審美現代性批判;“蓋婭”審美與生態批評詩學的建構一代《7+2登山日記》五周年評論集后記。
黃怒波 ·文學理論 ·10.3萬字
《季鎮淮文選》內容簡介:季鎮淮先生長期從事中國文學史的教學與研究,成就卓著。其關于司馬遷、韓愈與近代文學的諸多著述在學界尤具影響力。本編精選代表性論文、學術隨筆、評論、學者傳記19篇,以期全面展現其學思歷程。
季鎮淮 ·文學理論 ·18.7萬字
在維多利亞末期,英國人普遍關注家庭的話題,家庭倫理也成為這一時期很多小說的主題。本書系統分析哈代、康拉德、吉卜林、福斯特、勞倫斯等作家代表性作品中的家庭倫理敘事,試圖勾勒出當時英國工業社會的發展及其殖民擴張對家庭倫理和人際關系所造成的影響,從而為英國維多利亞文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李長亭 ·文學理論 ·17.9萬字
《文學研究法》本書是在舊學與新學交替之際,桐城派作家系統闡述桐城派文論的唯一專著,對桐城派文論做了新的整理和闡述。該書在體例上模仿《文心雕龍》,內容上強調文學和語言學的結合,強調文學風格存在于作品和創作主體之中,將桐城文論與時代接軌,開創中國傳統文論向現代文論轉向的先河。其文資料豐富、行文嚴密、文字雅潔,頗具桐城風采,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和語言學極有參考價值,對文章學體系的構建做出了貢獻。
姚永樸 ·文學理論 ·12.4萬字
本書采用接受美學、解釋學等方法研究羅蘭·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羅蘭·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構成了他的四張面孔:20世紀80年代初的“形式主義者”,20世紀80年代末的結構主義者,20世紀90年代的后結構主義者,21世紀的大眾文化批評家。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展現了中國當代文論發展史的一個側影。本書力求通過研究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為相關領域的學者借鑒西方文論提供參考性建議。
文玲 ·文學理論 ·15.8萬字
明中葉至清中葉,是書坊業的鼎盛期,也是通俗小說的繁榮期。書坊業與通俗小說幾乎同時于明中葉走向繁榮。書坊業對通俗小說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明清通俗小說的繁榮離不開書坊業的支撐。江南運河城市因為大運河的重要地位與便利水運而成為明清商品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蘇州、杭州、揚州、常州、湖州等江南運河城市在明萬歷后成為新的坊刻中心和通俗小說刊刻中心,為明清通俗小說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城市的書坊業在明清通俗小說的創作、刊刻、傳播與接受等各個方面均起著重要作用。在書坊業的推動下,明清通俗小說最終在江南運河城市走向全面繁榮。
謝君 ·文學理論 ·13.9萬字
本書介紹了當代美國青少年文學發展的軌跡和現狀,即二戰后的迷茫時期、問題小說時期和多元化發展方向。此外,還專章探討了青少年小說中的文化意識形態和表現方式、青少年亞文化和青少年話語、青少年人物塑造、青少年小說的敘事策略和技巧,并對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青少年文學獎項及其評價標準做了簡要介紹。美國青少年文學研究卻一直沒有受到外國文學界應有的重視,本書將為我國的美國文學研究開辟一個新領域,同時也為我國的青少年文學發展和繁榮提供域外信息和國際視野。
芮渝萍 陳曉菊 ·文學理論 ·17.8萬字
清代云南詩學批評是深思和返原的,前者與邏輯相關,后者與體驗相關。作為方法,二者均如陽光和空氣具有自明性;作為存在,二者則如海水和火焰有待呈現。從自明性存在的雙重視角出發,清代云南詩學隱含兩個命題:詩為何——主體性情的藝術外顯;何以為詩——基于根柢與興會的審美創造。在現代學術視野下,清代云南詩學話語更多是一種理論性、知識性的存在;對地域化的清代云南詩學主體而言,其詩學話語卻是建立在自為式構建的詩人自身與家國、審美與道德若即若離的情懷之上。
李瀟云 ·文學理論 ·16.7萬字
本書借鑒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和觀點,分析了中西生態女性主義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形態、發展特征、精神內涵及其內容和主張方面的不同。生態化特質首先表現在當代文學的“自然性”,自然被“返魅”、重新獲得靈性,那種將自然視為資源與獲利工具的觀念受到了批判;物種間平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遵從自然規律與保持自然節制等生態主義的核心信念也滲入當代文學中。其次是人的自然性/感性與社會性/理性的關系得到了重整。作者認為,生態文學的主張與中國傳統精神相一致,中國文學有可能發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女性主義。
唐晶 李靜 ·文學理論 ·15.5萬字
中華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學創作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是“中國人得意的文字盛典,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風景,流傳百代依然至純的盛情”。作者長期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和交流,尤愛中華古詩,并多有研究,平日里也愛讀讀詩,寫寫詩。作者獨創了一套中華格律詩創作的“工業生產標準”,稍有漢語常識的普通國人,只要稍加學習,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古詩的創作要素,迅速入門。寫一首流芳百世的好詩是難,但寫一首符合標準的古詩你也可以哦。
黃向軍編著 ·文學理論 ·10.3萬字
本書以“宋代哀祭文”為研究對象,對宋代哀祭文各類文體,諸如誄文、哀辭、吊文、悼祭文等進行文獻考求、梳理、研讀,對不同文體的緣起、流變、特點、界說及相關文體觀念進行初步的考論,對其文獻存在情況、主要內容及文體特點等,力求做出全面、細致、有深度、多角度的描述和研究。并將宋代哀祭文置于歷史發展脈絡之中,揭示宋代哀祭文的文體特征與文化意義,借以審視宋人生命意識和文化觀念的變迀。
謝敏玉 ·文學理論 ·11.8萬字
本論文集系作者歷年思考的一次總結,表露了作者的文學觀。文學成其為“現代”,不僅僅是因為文學表達方式的興替,它更是一種全方位的包括制度環境、文學觀念、消費理念,乃至生產方式、物質載體等在內的綜合系統工程的結果。《制造“新青年”:“五四”前后的鄭振鐸》《論魯迅小說與古代小品關系》《論〈創業史〉“敘述”的意義與突破》《〈寒夜〉中的陰影: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的闡釋》《論〈創業史〉“敘述”的意義與突破》等文,通過個案討論“現代文學”的制造過程。《論“中國新詩派”詩學》《歷史與想象:關于“九葉詩派”的思考》《呈現與建構:關于袁可嘉〈論新詩現代化〉的思考》三文,則以“中國新詩派/九葉詩派”為中心,分析了此文學史概念的意義演變。
邱雪松 ·文學理論 ·12.2萬字
《中國小說史略》是中國第一部小說史專著,書中對從上古神話到清末譴責小說的中國歷代小說進行了精辟的論述,總結了中國小說的歷史發展和成就,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術著作。就連胡適先生也給了它很高評價,說它“是一部開山的創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斷制也甚謹嚴”(胡適《白話文學史》);郭沫若先生更是將《中國小說史略》和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并譽為“中國文藝史研究上的雙璧”,認為二者所從事的,“不僅是拓荒的工作,前無古人,而且是權威的成就,一直領導著百萬的后學”。
魯迅 ·文學理論 ·14萬字
《聚焦研究》梳理了敘事學的核心概念“聚焦”的產生及發展,根據不同文學時代媒介載體的變化,以多個文本分析為基礎,探究與聚焦相關的敘述特征,并認為聚焦類型的變化集中反映了人類思維、認知的發展以及技術革新對敘述方式產生的影響。
陳芳 ·文學理論 ·17.5萬字
本書重點推出“傳播的詩”這一概念,并闡釋詩歌影像傳播(以電影為主)的幾種范式。“影像”是圖像理論的關鍵詞,也是視覺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具有與傳統文學文本以及其他藝術形式平等對話的優勢,影像傳播媒介并不只是具有承載功能,它可以成為給詩歌帶來新的表達元素和新的表現力的部分,詩歌在一定意義上離開了原初的文字表現載體,將傳播載體引入自我表現之中,創構了詩歌的立體文本,轉化為一種“立體的詩”或“跨媒介的詩”。“傳播的詩”具有的最顯著詩學特征就是詩歌的表現載體與傳播載體的契合,在媒介融合的文化語境中,詩歌需要在與媒介齊聚的視聽交集的互相選擇中尋求整合后的新生。
梁笑梅 ·文學理論 ·16.9萬字
“主旋律”文學,指的是反映國家所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或社會文化價值的文學作品,以小說為主。近年來,“主旋律”文學的發展已經超越了早期的單調格局,在內容表現上呈現多樣性,在藝術技巧上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取得了思想和藝術上的成就與突破。本書以歷史小說、新革命歷史小說、大廠小說、反腐小說為研究對象,考察“主旋律”文學的現狀和走向,并以此觀察整個當代文學體制中的“詢喚”與“協商”。
劉復生 汪榮 ·文學理論 ·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