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圍繞20世紀蘇聯文學“解凍”后的鄉村小說敘事特點,對小說的敘事類型進行分類研究,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探討鄉村小說的敘事轉型。本書分別從鄉村小說的歷史文化根源、創作語境與作家思想變遷、形象敘事變遷、敘事聚焦演變、假定性敘事與空間敘事等角度進行剖析,展現鄉村小說敘事手法在現實主義底色上的現代轉型,闡明鄉村小說作家在追求敘事藝術多樣性的同時始終堅守的俄羅斯文學傳統,即對人的存在、道德倫理、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切。
王麗欣 ·文學理論 ·17.4萬字
本書共收錄了艾略特在1919年至1936年期間18篇評論文章和演講稿。憑借其深厚的文學蘊涵和冷靜敏銳的洞察力,這名出色的批評家對英國文學史上具有時代重要性的代表詩人進行了承前啟后的審視,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文學批評的意義和手法的獨到見解。
(英)T.S.艾略特 ·文學理論 ·17.4萬字
敘事人稱是敘事學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第一人稱復數“我們”是小說敘事中較為少見的一種敘事人稱,具有非自然性、非常見性、非可靠性等特征。近十年來,西方敘事學界基于西方小說中的第一人稱復數“我們”敘事展開了積極的探討,其中尤里·馬格林、蘇珊·S.蘭瑟、布萊恩·理查森、阿米特·馬庫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中國現當代小說中同樣也存在著這種敘事人稱。梳理中國近百年來文學場域中的人稱使用情況可以發現:詩歌與文學論文中的第一人稱復數“我們”更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響,而小說領域中的“我們”則是在文學創新中衍生出的一種特定區域或空間中的集體主義表達,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王美紅 ·文學理論 ·17.4萬字
本書重在闡述文學理論的實踐特質問題,并進一步從實踐角度探討文學理論的功能、價值以及理論機制問題,在實踐走向、范疇開掘、原理反思、理論演進等方面對文學理論實踐視域的展開提出重要設想,并立足學科體系、教學狀態、文學現實和地方本土文學文化資源,對文學理論解決實踐問題可能出現的偏差進行具體分析,探討打開封閉的文學理論體系,在實踐層面推進文學理論建設的可能性。
張永剛 ·文學理論 ·17.4萬字
本書立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置身的俄羅斯文化及其與西歐文化關系的宏觀語境,從時間處理和空間設置的角度勾畫出《卡拉馬佐夫兄弟》這部長篇小說的時空形式特征——多重時間系統和聚合性精神空間,以及作家所采用的多鏡聚焦、三重透視、夢境與幻覺描寫等藝術手段,探討了這部總結之作如何表達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命體驗與宗教情懷,揭示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身處歷史轉折期的文化焦慮、回歸民族文化根基的意愿以及“美拯救世界”的理想。
張磊 ·文學理論 ·17.4萬字
《詩藝與政治》是“經典與解釋”集刊的第38輯。論題部分有三篇文章,納斯鮑姆的《阿里斯托芬與蘇格拉底論實踐智慧的學習》論析了兩部以道德培養為核心的作品,一部是柏拉圖的《普羅塔戈拉》,另一部是阿里斯托芬的《云》。另外兩篇——布雷德坎普的《罪犯藝術家》以及秦燕春的《一個人的情書》,也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詩藝與政治的關系。
婁林 ·文學理論 ·17.4萬字
享受閱讀,深入思考,率性而讀。作者吳錫平,有較高的人氣和知名度,在讀書圈里有一定的地位,此書為近年來作者曾公開發表的文章合集,有一定的水平和知名度。作者文筆辛辣,對許多社會現象充滿了深思,富有哲理,對啟發人思索大有裨益。同時文字優美,讀來不覺晦澀難懂,便于向大眾推廣。
吳錫平 ·文學理論 ·17.4萬字
荒野隱喻不僅貫穿了美國最初殖民和獨立戰爭時期,在其后的西進運動、農業化向工業化轉型,世界大戰等現代化及城市化進程的醞釀、起步、發展、成熟等各個時期,同樣意義重大。荒野意象的演化與美國文學的現代化進程以及美國生態意識發生發展有著深刻而復雜的關聯性。本書旨在對荒野意象這一概念隱喻進行溯源梳理的基礎上,以美國現代化進程的醞釀、起步發展、成熟和過渡時期為研究區間,著重閱讀、梳理17世紀殖民主義時期到20世紀末期的美國文學作家作品,對美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同時期思想、文化背景之下荒野意象的刻畫和演變進行綜觀和探究分析,以生態主義批評和空間地理學為研究切入點,引入社會學等跨學科研究方法,闡述美國文學現代化進程中各個時期荒野意象的空間意義與藝術特征,提煉這一概念隱喻的不同內涵,尋找并勾勒背后折射出的美國文學傳統演變軌跡、特殊的藝術本質和特色,產生、存在與發展的必然性,預見其可能的前景,重新審視美國西部這片土地上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史。
南方 ·文學理論 ·17.4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小說寫作的完整指南。出版一本優秀的小說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從一般寫作者到賺取版稅的作家,本書旨在指導你向前邁進的每一步。閱讀此書,你將收獲以下技能:戰略規劃:確定你在出版路線圖上的位置;從一個故事中發現每個讀者都迫切想要的東西;在一個有市場價值的類別中立足……構建小說:構建一個真實的故事世界;創造可信的、不可預知的角色;用現代小說的六層復雜性構建一個強有力的情節……編輯小說:自上而下編輯你的故事結構;修復破碎的場景;潤色人物的行動和對話……
(美)蘭迪·英格曼森 (美)彼得·艾克諾米 ·文學理論 ·17.4萬字
胡浚源(1748?-1824?),字甫淵,號乙燈,武鄉帶溪(今江西省銅鼓縣帶溪鄉)人。舉人,曾在河南商水等縣任知縣。該書對歷代學者注釋多有批評,注釋通俗易懂,善于鉤沉文章脈絡,且尋派盡源也煞費苦心。
(清)胡濬源 ·文學理論 ·17.4萬字
本書聚焦新世紀以來韓國學界對上海文學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從韓國文學中理解上海文學,或從上海視角出發理解韓國文學。本書一方面從韓國人的異域視角出發為我們理解上海文學及文學上海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也為中韓文學的交流提供了以上海為中心的視野平臺。本書適合相關研究人員閱讀,也可用作高校相關專業的教材或參考書。
(韓)林春城 ·文學理論 ·17.4萬字
當今中國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當代文藝也在世界格局的變化中應勢發展,并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了新的文藝現象、文藝方法、文藝思潮等。今天,文藝理論研究者既要面對文藝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見解,也要探討文藝理論話語體系構建的新表達、新方向、新形態。在中華民族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今天,我國文藝理論的發展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中國文藝理論話語也在“后理論時代”語境中獲得了更多的全球性空間。本書將從理事專訪、西方文論、中國文論建設、中國現當代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論、譯文等方面展開論述。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17.4萬字
本書系統梳理了先秦至唐代文學作品中游俠形象的變遷,探索俠客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學及當時社會風氣、士人心態的影響。司馬遷首為游俠立傳,構建了俠的經典形象。從曹植開始,俠的形象又與愛國結合,俠少年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壯舉,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熱血男兒。唐代詠俠詩與傳奇小說中的俠客形象,亦是唐代包容開明、積極昂揚的時代風氣之代表。俠文學植根于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因而具備蓬勃生命力。當代大學生們正處于仰慕英雄的年紀,需要樹立正確的英雄觀、價值觀。本書通過對古代優秀文學作品中俠形象的梳理、闡發,吸收精華,摒除糟粕,使之與新時代英雄觀相結合,構建具備民族特性的英雄體系,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操。
辛曉娟 ·文學理論 ·17.3萬字
十幾年前,《蝸牛不放棄:中國孤獨癥群落生活故事》一問世即成為孤獨癥領域家長、教師、社工、志愿者的必備讀物。七個孩子和家庭的故事打動了數萬讀者。十幾年過去了,孤獨癥逐漸進入公共視野,長大的孩子也帶來了他們的新故事。孩子如何改變大人?孩子如何改變孩子?魚兒如何改變水流?生命如何影響生命?答案盡在《穿越孤獨擁抱你》。
張雁 ·文學理論 ·17.3萬字
本書分為作家與作品兩個部分。上編為作家部分,主要對江左樵子、呂熊、王猷定、王煒、嚴首升、賀貽孫等6位代表作家,在生卒年、遺民身份、是否為小說作者等懸疑問題上進行了詳細考證。同時,本書還對王猷定、王煒二位作家的年譜進行了簡編。下編為作品部分,主要對《樵史通俗演義》《梼杌閑評》《女仙外史》《諾皋廣志》《闡義》及李闖小說等代表作品,在創作特色、遺民意識、人物形象、嬗變規律、傳播接受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它們自成體系,以個案形式展現了清初遺民小說的整體面貌。
楊劍兵 ·文學理論 ·17.3萬字
本書為作者多年來研究魏晉南北朝詩歌的成果,所涉時代詩作包括建安詩歌、正始詩歌、兩晉詩歌、南朝詩歌以及魏晉南北朝樂府詩歌等,研究的視角既有家族與地域文化視角下的詩歌創作研究,也有對詩歌的文化內涵、審美意象、情感趨向的探討。還有對山水詩、玄言詩、宮體詩、永明體等詩歌體式特征的詳析。在關注文人詩的同時,也涉及到了樂府詩的成詩模式與樂歌性質等方面。
田彩仙 ·文學理論 ·17.3萬字
近二十年來伊格爾頓對文學的本質、文學與虛構、文藝審美與倫理道德等基礎問題的討論,表現出一種回歸古典尤其是回歸亞里士多德的傾向:伊格爾頓明顯“化用”了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倫理學、形而上學思想。本書試圖通過一種總體化視角對他的這種回歸予以審視。
陰志科 ·文學理論 ·17.3萬字
《文心雕龍》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理論著作,全書由五十篇文論組成,分別論述文章寫作的總原則、各種文體的寫作規范和基本要求,并評鑒了自先秦至南朝宋、齊間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版《文心雕龍》由臺灣師范大學已故教授王更生全文翻譯。
劉勰 ·文學理論 ·17.3萬字
《第四種批評》主要內容:兼具作家和學者身份的作家學者批評在中外文學史上都是一個客觀存在,卻一直未能引起學界的關注,《第四種批評》首次以此立論,并視之為與媒體批評、學者批評、作家批評并列的“第四種批評”。全書既有理論的深度,也有現實的廣度,上編的理論建構與下編的個案分析相映成趣,附錄中對格非、曹文軒、張大春三位典型的作家學者的訪談更是為《第四種批評》的論點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佐證。
劉曉南 ·文學理論 ·17.3萬字
傳統歷史小說創作是新時期以來當代文壇的熱點之一,學界稱之為中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第三浪潮。傳統歷史小說創作飽含著作家對民族、國家、人民的深切關懷,以及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鳳凰涅槃式的大變局之后,渴望重構民族文化的凌云壯志,佳作迭出,好評如潮,傳統歷史小說因為有這樣的創作意圖而顯出整體性的厚重、深刻、豐蘊的風格。以主體性理論為邏輯基點,從20世紀中國文學總體發展的歷史走向中,探尋當代傳統歷史小說成為中國歷史小說創作第三浪潮的原因,梳理作家們通過藝術形象表達的文化思想,為現實與未來的文化建設提供歷史范例的藝術努力,進而探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審美性、娛樂性和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的高度思想性完美統一的歷史小說創作范型,這是本書寫作的主要目標。
陳建新 ·文學理論 ·1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