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旅行意味著要讓我們深入到一個陌生城市,發現世界的另一個角落,發現新的空間,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習俗。用心傾聽深處大自然、城市最真實的聲音。感受從未見過的人、景、物,增長外界見識,拓寬視野,讓人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在旅行中感悟人生;找到自我、找到快樂,讓心靈得到放松和凈化!不斷地行走,不斷地收獲,這就是旅行的意義。本書作者也正是要與我們分享他旅途的樂趣,帶領我們領會他對三秦大地的熱愛、行走絲綢之路沿線的感悟,等等。
桂維民 ·紀實文學 ·6.6萬字
《飛鴻踏雪泥(第三輯)》是我國儀表和自動化60年史料的第三輯。該輯共收錄正文36篇,附錄6篇。每篇文章均配有作者照片或反映歷史史實的老照片?!讹w鴻踏雪泥(第三輯)》共分宗師風范、學人剪影、鍥而不舍、大路蹄痕、感嘆歲月五個欄目,所收錄的文章多是以第一人稱記述的,是儀表和自動化人的親身經歷、親手所為、親眼所見。期盼《飛鴻踏雪泥(第三輯)》的出版能激勵年輕一代的儀表和自動化工作者們在振興中華,勇攀高峰的過程中成為參天大樹,腳踏實地,展翅高飛。
史料編委會 ·紀實文學 ·16.1萬字
《對話百家》叢書是青年報社對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130位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訪談的結項成果。叢書主編為青年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李清川。以132位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的最新作品為主線,在文人、文章、文脈、文鑒這一邏輯下,致力捕捉那些既可以沉淀為歷史,又可以預見未來的文化視點,關注那些不是流行的、潮頭的,但一定是動態的、發展的、有力量的、有靈性的,為年輕人指引正確方向的精神血脈。
青年報社編 李清川主編 ·紀實文學 ·15.6萬字
本書記錄了杭州西子女聲合唱團從1985年創立之初至今35年中的點滴過往,以圖文形式記錄了一個社會業余音樂團體成長、輝煌、暫停到涅槃的坎坷歷程。文集收錄了近百張新老照片,搜集了70余篇新聞報道及相關人員的追憶感懷文章,通過客觀事件記錄和合唱團見證人的主觀描述,將整個團體不斷追求藝術至高境界、堅持無私奉獻的精神傳達出來,感召著每一個有理想的人。
杭州西子女聲合唱團 ·紀實文學 ·19.1萬字
本書是一本作者以民間的視角回顧、記錄其個人作為專業報記者、品牌文化顧問,采訪報道與顧問服務紡織服裝時尚產業人物和他們的企業、品牌或服裝產業集群區域的歷史文本,無論是對紡織服裝時尚產業的企業家、設計師、品牌或產業集群區域的重溫和感懷,飽含著作者對親歷紡織服裝時尚人物往事的追憶和風尚流變的感慨。流逝變幻的風尚每時每刻在深深影響和感染著我們和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風尚所深入和浸染的一切都成為我們每個人自身可以感知的一部分,人在與整個風尚世界互動的過程中彼此印證對方的存在和變遷。本書作者在書寫、記錄、回顧他們的同時,也成為作者和我們相關的每個人觀照風尚世界的美好記憶。本書是一本作者以民間的視角回顧、記錄其個人作為專業報記者、品牌文化顧問,采訪報道與顧問服務紡織服裝時尚產業人物和他們的企業、品牌或服裝產業集群區域的歷史文本,無論是對紡織服裝時尚產業的企業家、設計師、品牌或產業集群區域的重溫和感懷,飽含著作者對親歷紡織服裝時尚人物往事的追憶和風尚流變的感慨。
陶醉 ·紀實文學 ·23.7萬字
餐飲,是一種培養出來的文化。交融,是深圳這座城市顯著的性格和特色。深圳餐飲文化的發展史,是海風裹挾魚腥拂過的邊陲漁村,到南北交織、東西融合的國際都市變遷錄。本書從“起源山海之間”“傳承深圳特色”“融合肴變萬千”“擔當名師高徒”“創新飲食革命”五大章節,以時間為刻度的歷史縱軸,以距離為刻度的地理橫軸,意圖找尋深圳四十多年來飲食文化的肌理。其中,既呈現了豬腳飯、椰子雞、沙井蠔、南澳海膽粽等帶有深圳特色的美食,又探尋了客家菜、潮汕菜、杭幫菜、川菜等各式菜系在深圳的融合、發展與創新;既講述了不同年齡段的餐飲人在行業里奮斗打拼的深圳故事,又展現了深圳餐飲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如何突破與創新的行業發展歷程。
朱健 陳偉編著 ·紀實文學 ·6.3萬字
本書講述了作者從初到麗江遇到的各色各樣的人物到如今已經在麗江嶄露頭角的各色人物,其中包括麗江的打工人、麗江的導游、麗江的游客、麗江的本地人、麗江的過客等等。本書全面而精彩地展示了20多年來麗江的發展和當地的風土人情,詳細地描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執著創業人,記錄了一個美好的時代,給當代青年以豐富的啟示。
沈三 ·紀實文學 ·12.2萬字
《世紀之水》用文學藝術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現烏溪江兩岸人民,在物質條件極度貧乏、施工環境極端惡劣、施工裝備又十分簡陋甚至原始的情形下,用自已的血肉之軀,在奔騰洶涌、桀驁不馴的烏溪江上,建起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黃壇口電站和湖南鎮電站。被譽為“中國水利水電建設的搖籃”、“浙江第一顆夜明珠”。是迄今為止第一部全景式、立體式地以烏溪江為書寫背景的長篇文學作品。
顧志坤 ·紀實文學 ·11萬字
《浙電記憶》是由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組織編寫的大型口述訪談項目,主要采訪對象為浙江電力史上重大事件、重要活動的歷史親歷者,并對受訪者的錄音、視頻及相關資料進行規范整理和校對核稿,征集其書信、日記、照片、實物等其他檔案材料,建立浙電口述歷史檔案庫,最后匯編成冊。本書為第一輯,主要采訪了27位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的離退休員工。全書內容描述生動,口述者既有曾經工作在一線的技術工人,也有曾經經歷過改革的政策變化的親歷者,回顧過去,他們用樸素的語言,親口描述當初的情景,最終鋪成了一幅浙電發展的輝煌歷程。
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 ·紀實文學 ·37.4萬字
《訪紅札記》是紅史學者、老共產黨員段亞平尋訪紅軍故地和長征路,歷時幾十年、行程十萬里,自費奔走28個省、市、自治區,走訪300余個紅軍舊址、紀念館和烈士故居,寫作出版的第四部紅色專著,講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的輝煌歷程,含“紅軍之路”“訪紅經歷”“感人故事”“文化交流”等共計十章三十四節文字、200余幅現場圖片。讓信仰之火熊燃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是段亞平“訪紅”并進行撰述的初衷和動力。在走訪和寫作間隙,他還參加了中央電視臺專題片《雄關漫道——長征路上的歌》的錄制,到學校、社區黨群中心、社會團體舉辦紅色專題講座,不遺余力宣講紅軍故事、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深圳電視臺、香港有線電視臺和《中國文化報》等媒體都對他的“訪紅之旅”進行了采訪報道。
段亞平 ·紀實文學 ·13.5萬字
本書研究介紹了茅盾在商務印書館的十年中(1916—1926)所從事的編輯工作和革命活動,生動再現了茅盾因緣際會進入商務印書館工作,逐漸從一位進步青年蛻變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一個小小閱卷員成為《小說月報》主編,進而擎起中國新文學大旗的成長過程。書中主要講述了茅盾的編輯貢獻、翻譯貢獻,組織和領導五卅運動、商務印書館工運的經歷,以及與創造社進行文藝論戰的往事。第二輯、第三輯通過介紹商務印書館的領導、同事,年輕時的朋友、偶像與茅盾的往來,全面立體地展示茅盾在商務印書館時的風采,并以茅盾這個視角講述了張元濟、孫毓修、王云五、高夢旦、周作人和胡適之等民國精英知識分子的故事。
鐘桂松 ·紀實文學 ·20.9萬字
《這一次請聽我說:安養卷》為“特奧口述史”之一種,本卷文稿按照5座城市的緯度從高到低〔哈爾濱-西安-武漢-溫州-昆明〕進行編排;每座城市內部,按照安養人士年齡從小到大排列,當安養人士出生年份一樣時,則隨機排列。圍繞每位安養人士,有主訪談、次訪談、觀察日記,個別的還添加了訪談手記。主訪談是對日常與安養人士一起生活的最主要長輩如父母、祖母所做的訪談。次訪談有兩種,一種是對安養人士本人的訪談,一種是對安養人士的其他親人或日常接觸比較多的師長、朋友的訪談。觀察日記是圍繞安養人士某一天的主要生活內容所做的幾個小時的觀察記錄。觀察日記有的是表格式的,簡潔清晰,有的是純文字描述式的,信息更加豐富。本卷尊重訪談員的意愿,未在格式上進行統一,愿讓讀者感受不同的表達風格。
李巧寧主編 ·紀實文學 ·27.3萬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科學家開始對青藏高原進行一系列全面、系統的科學考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無人禁區到原始森林,從巍峨冰川到壁立峽谷……這項涉及地理、地質、土壤、冰川、動物、植物、大氣、地球物理、古生物、湖泊、地熱等多個學科,牽動我國上千位科學研究人才的偉大事業,在世界科學史上寫就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為國為民、艱苦奮斗、團結合作、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等科學精神經久印刻在這段崢嶸歲月的每一個細節里。本書力求全面、真實地再現歷史,凸顯科學精神,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偉大的科學事業,以慰前人,以啟后世。
楊豐美 紀紅建 ·紀實文學 ·18萬字
混亂無序的戰后日本,同時也充溢著自由豁達的風氣,在那個時代,新聞記者可以成為明星,也可以成為英雄。全國性大報《讀賣新聞》的社會部記者立松和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獨家新聞不斷,在亂世大放異彩。但這樣的時代并沒有持續很久。隨著戰后經濟的發展,日本財界迫切需要由保守勢力來實現政治穩定。1955年,順應這一趨勢,民主、自由兩黨走向聯合,單一保守的政黨自由民主黨誕生了。這就是五五年體制的開始,保守的永久政權得到了承諾,政、財、官互相勾結的結構性貪污腐敗愈演愈烈。隨著保守政治體制的確立,報紙的體制化也在推進,管理體制的強化終結了戰后的無序和自由。1957年,在報道一起《賣淫防止法》相關的受賄案后,不愿透露報料人身份的立松因損害名譽罪被捕,這在日本新聞界史無前例,著實蹊蹺。原來,立松被卷入了檢察機關內部的權力斗爭。有人想抓出泄密的檢察官,以官員違反《國家公務員法》為由打壓對手。固執的立松堅守記者的職業操守,始終拒絕出賣線人……
(日)本田靖春 ·紀實文學 ·18.5萬字
本卷為特奧家庭領袖卷,采訪了哈爾濱、上海、杭州、北京、武漢、西安和昆明等七座城市的十六位特奧家庭領袖。他們既是智力障礙人士的父母,也是組織、協調各地障礙人士家庭參與特奧運動、社會活動、爭取社會資源的領導人物。這些智力障礙人士的家庭在對抗差別性和區別心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回應。在他們的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抗性的反應,也可以看到由時間所孕育的個體生命的包容性和延展力。
田樂主編 ·紀實文學 ·42.5萬字
本書是一部報告文學作品,作家王松、楊伯良循著詩人郭小川《團泊洼的秋天》的足印,回溯天津靜海團泊地區的近代歷史人文脈絡,從這一地區的革命歷史、文脈傳承、風俗民情寫起,今昔對比,呈現團泊地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的帶領下,經過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從郊野荒灘建設成為一座能夠代表時代發展的社會主義小康新城的動人故事。作品真實感人、細節豐富、筆力精深。團泊作為天津重要的生態文明名片近年來社會關注度逐漸提升,團泊地區的建設發展是華夏大地千萬座“新城”發展過程的縮影,本書透過這個小切口呈現中國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歷程和歷史偉業,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村振興等關鍵主題,既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也透露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在“兩個一百年”新的歷史坐標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王松 楊伯良 ·紀實文學 ·13.5萬字
本書由長期關注“三農”問題、多次蹲點下姜的《人民日報》著名記者王慧敏(筆名勞罕)執筆,以2017年12月2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的長篇通訊《心無百姓莫為官——習近平同志幫扶下姜村紀實》為基礎,記錄了下姜村脫貧致富的振興之路,展現了黨員干部“心無百姓莫為官”的為民情懷,被列入中宣部2018年重點主題出版物。
勞罕 ·紀實文學 ·7.9萬字
本書記述企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并為固原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真實再現寧夏四建人頑強拼搏、艱苦創業精神。
張明承主編 ·紀實文學 ·36萬字
日本紀實文學作品集,震撼全社會的慘案完整披露!每一本書都是未被美化的現實切片,看見比虛構更荒誕的現實,讀懂比小說更復雜的人性。套裝共3冊,分別為《被寄生的家庭》《惡魔之家》《無處可逃的家》。揭露家庭潛在危機,以期幫助更多人走出親密關系的泥潭。
(日)小野一光 (日)石井光太 (日)阿部恭子 ·紀實文學 ·33.9萬字
《不一樣,也沒關系:〈我不是笨小孩〉成長訪談錄》由央視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主創團隊操刀,將紀錄片拍攝前后六七年臺前幕后的訪談整理成書,不僅囊括了3個孩子及其父母各個時期的訪談,6年后孩子們及其父母的追蹤采訪,還收錄了閱讀障礙領域5位專家學者的幕后采訪。孩子們的成長與新發展,將給每一個還在隧道中摸索的家庭帶來希望。而《不一樣,也沒關系:《我不是笨小孩》成長訪談錄》也將帶我們穿越閱讀障礙的重重迷霧,看清前路,勇敢地走下去。
李瑞華 樊啟鵬主編 ·紀實文學 ·9.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