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賦
明代董越作。載見《歷代賦匯》。據賦序,知此篇乃為鋪敘朝鮮“山川風俗,人情物態”的一篇大賦,大約作于弘治初(1488)董越出使明朝蕃屬李氏朝鮮后。賦的首段概述朝鮮的地理方位、形勢、禮義聲教,稱其有箕子之流風遺韻。二段敘途經高句麗之西京平壤,特別描述了箕祠與箕墓的歷史遺跡,再敘至開城留都,描述了高句麗故都的“威鳳遺基”、“蟠龍舊隴”,其“民物庶蕃”,“風氣固密”均非西京諸州之可擬。三段敘至朝鮮王京漢城,稱其高騰佳氣,?立東鄙,描述了國王郊迎明朝使者的盛大場面和宮庭交拜的隆重宴禮,并穿插了樂隊、百戲、宮室、禮儀的描寫。四段敘竣事東歸,國王于慕華館列燕餞別,描述了“畿內之景,漢江為勝”和達巷通衢貧富各異的房屋建筑、服飾打扮,以及川陸異產等。此賦以新聞紀實的筆法直陳敷事、文辭不厭繁蕪,記敘了李氏朝野的風物人情,是古代中國與朝鮮兩國之間政治、文化交往的真實記錄。
·1.1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