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傳說例
一卷。宋劉敞撰。此書與杜預《春秋釋例》、陸淳《春秋纂言》相類,旨在發凡舉要,闡明其《春秋傳》褒貶之例,實為其《春秋傳》一書之綱領。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原書凡四十九條,然無傳本。今本是《四庫全書》編輯者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只得二十五條,“且多零篇斷句,不盡全文”。《春秋》一書之例(亦稱義例》是歷來治《春秋》者最為關切的熱點。《公羊》、《榖梁》二傳以闡發《春秋》大義為主,認為《春秋》大義主要在例中;《左傳》以事說經,亦有所謂“五十凡”。三傳對《春秋》之例已是大不相同,而后儒之說《春秋》又例,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春秋》有例無例,是魯史舊例或是孔子所創之例,可以說是涉及《春秋》一書性質的根本問題。此書之說例,雖是為其書而作,實則仍是說《春秋》之例。如《遇例》條云:“公與諸侯遇,志也,外遇不志也。其志者,以我有事接之也。所以謂外遇不志者,遇者小事,小事不志。”現在學者一般認為,所謂《春秋》之例,實際上是修史的一些用辭慣例,即使是這些例,《春秋》也未完全劃一。因此,用例來闡明《春秋》大義,必然只能是臆度妄斷。而劉氏之說例,即使不涉及所謂大義,也多臆說。如《弗不例》條云:“弗者,詭辭也;不者,直辭也。”此書于宋哲宗時被旨刊行,現存有宋嘉定九年汪綱刻于新安本、宋邵氏刻本、清《通志堂經解》本、汪刻叢書本、聚珍本、閩覆本、《叢書集成初編》本。
·379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