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論
文論。三國魏曹丕(187—226)撰。一卷。丕有《魏文帝集》已著錄。據(jù)《三國志·文帝紀》稱:“帝好文學,以著述為務(wù),自所勒成垂百篇。”裴松之注曰:“故論撰所著《典論》、詩賦,蓋百余篇。”明帝四年(230)春二月戊子“詔太傅三公,以文帝《典論》刻石,立于廟門之外。”(《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文選》六臣注呂向:“文帝《典論》二十篇,兼論古者經(jīng)典文事。”全書至宋佚散。曹丕為太子時的著作匯集,內(nèi)容包括政治、倫理、生活、文化等。原文凡五卷,二十篇,曾刊刻于都城洛陽太學內(nèi)。后因石碑毀廢,僅存《自敘》和《論文》兩篇。其中《論文》分析文人相輕原因,評價“建安七子”之作,強調(diào)文章應(yīng)以“氣”為主,認為文章乃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肯定文學作品的價值與功能。
·797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