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節的儀式感之尋找蘭陵笑笑生(2)
除了前文中說到的,書中還有些儀式風俗,飲食文化,被認為具有山東地域特色。
比如西門慶大年初一,要穿著大紅色的衣服拜年,許多食物在現在的臨清仍然存在,比如:燒餅、棗兒糕、烙餅、壽桃等,書中多次提到的金華酒,即產生于嶧縣的蘭陵酒。
此外還有臨清特有的,為朝廷營建所燒制的貢磚,被作為過年期間的重要禮品。
書中更多次提到臨清的地名和場景,如廣濟閘、晏公廟等,這些地點在臨清都有明確的對應。
從年節儀式風俗,地名場景上尋找地域特色,從地域特色上尋找蘭陵笑笑生,按照這個思路,學者們曾篩選出兩個人:李開先與賈三近。
李開先(1502—1568),山東章丘人,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嘉靖年間進士。他曾在臨清生活過,并且對山東地區的風土人情非常熟悉。李開先的作品《寶劍記》等與《金瓶梅》在題材和風格上有相似之處。
賈三近(1533—1592),山東嶧縣(今棗莊市嶧城區)人,明代官員、學者。賈三近的籍貫是山東嶧縣,即古蘭陵,曾在臨清地區生活或工作過。
但李開先的生平時間與《金瓶梅》成書時間有差距。李開先去世于1568年,而《金瓶梅》的創作和成書時間至少在1582年之后,且其心境與《金瓶梅》中彌漫的怨憤與悲涼情調相距甚遠。
現在就剩一個賈三近了。
賈三近一生歷經嘉靖、隆慶、萬歷三朝,是當時的大名士。他擔任過吏科給事中等職,對明朝官場的黑暗和腐敗有深刻的認識。《金瓶梅》中對官場的描寫與賈三近的經歷高度相符。
《金瓶梅》中使用了大量嶧縣方言。賈三近作為嶧縣人,自然熟悉當地的方言和風俗。
賈三近曾因直言進諫被貶,他對明朝的黑暗和腐敗深感憤懣。其心境與金瓶梅的基調相符。
1980年,山東省棗莊市文物管理站從嶧縣地下挖掘出了《賈三近墓志銘》,墓志銘上寫有他的經歷。
此外,棗莊市史志辦公室崔玉鐸在1990年發現了一塊石碑,經考證石碑為賈三近所寫,碑文筆跡與日本現藏《金瓶梅》刻本的筆跡完全一致。
按照上述思路,賈三近應該最有可能是蘭陵笑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