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廚房里的光寫成一生的史詩
陳丹燕在《阿玉》里寫她的外婆,一個沒上過一天學的女人,一輩子被鎖在灶臺前,卻用一把鍋鏟把三代人托舉到更遠的地方。六萬字,沒有傳奇,只有油煙、咳嗽、漏雨的屋頂和一碗碗準時端上桌的熱湯。阿玉不知道“獨立”怎么寫,卻用全部力氣去愛,也敢在病床上說“我要你們抱緊我”。書合上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謂家庭,不過是一個人把日?;畛闪耸吩姡覀兘K其一生都在學她,把愛做得像她那樣理直氣壯。
更打動我的是陳丹燕的回望方式。她不煽情,也不替阿玉喊委屈,只是把灶臺的高度、醬油瓶的標簽、冬天窗欞上的冰花寫得像文物一樣精確,讓熱氣在紙上繼續冒。讀到阿玉攢下雞蛋票,只為給外孫女換一盤奶油蛋糕時,我正好在地鐵里,眼眶一熱,想起奶奶也曾把整月工資換成我第一張火車票。那一刻,廚房不再是廚房,而是燈塔;阿玉不是舊時代的犧牲者,而是把光遞給我們的人。看完書,我把“忙”字咽回去,給外婆發了一條語音:下周我回家,想吃你燉的蓮藕排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