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二:寫在未來到來之際

未來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可能只有十億分之一。

——埃隆·馬斯克

何為現實?

我們的世界是怎樣的,我們如何認識它并與它交互,似乎是人類一直以來努力探索的方向,也因此在社會的演變進程中產生了哲學、宗教,甚至是科學,并產生了現實與虛擬這一對相對存在的概念。

但究竟什么是現實,什么是虛擬呢?從經典物理學的維度來看,人類所謂的現實,指的是我們人類五感所及的世界。那么我們感知不到或感覺不及的世界,是不是就不是現實的?對于這個問題,知名物理學家霍金曾經在其著作《大設計》里面提出了魚缸理論:假定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例如魚缸,里面的金魚透過弧形的魚缸玻璃觀察外面的世界。這些金魚里恰好有一個金魚物理學家,它歸納觀察到魚缸內的現象,并建立起一套“金魚物理學”,里面的物理定律能夠解釋和描述金魚們透過魚缸所看到的外部世界,這些定律甚至還能夠正確預言外部世界的新現象。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金魚的物理學定律,和我們人類的物理學定律一定有很大不同,因為我們的“現實”和魚兒眼中的“現實”也有很大不同。例如,我們所見的直線運動很可能因為光的折射在“金魚物理學”中就表現為曲線運動了。這種差距讓現實變成了一種相對性,而非是絕對,于是霍金提出疑問:這樣的“金魚物理學”可以認為是現實的嗎?金魚在圓形魚缸里看到的世界,跟我們在魚缸外看到的,哪一個更真實一些呢?如果將魚缸理論推及人類,那我們所謂的真實世界,會不會是另一個更大的魚缸?我們要如何證明自己一定是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里,而不是像《黑客帝國》那樣,僅僅生活在一個計算機生成的虛擬世界里呢?

關于現實還是虛擬的探討,起源其實遠早于霍金。古希臘的哲學家在公元前就對此有所論著。其中的代表就是柏拉圖和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認為“共相”是我們理性抽象出來的關于世界的普遍概念,是具有客觀實在性的,它是基于現實存在的世界產生的。后來柏拉圖的學說成為中世紀“唯實論”的基礎,而與此相對的“唯名論”派則強調,概念不過是從眾多的具體現象中抽象出來,在人腦內形成的只具名稱意義,是不具實在性的“東西”。有關現實與虛擬對立的爭論,跨越千年聚訟不決,相持不下,至今仍然是哲學領域重要的問題。

隨著科學理論高速發展,物理學尤其是量子物理學的形成,廣義上的虛擬與現實之間對立的鴻溝也早已變得模糊,在經典物理學中,牛頓體系能非常準確地描述我們的日常體驗,對“物體”、“位置”之類術語的詮釋也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的常識(即我們對那些概念的“現實”理解)相符。然而,人類如果將自己作為測量世界的工具,是非常粗糙不精準的。物理學家較早就已經發現,我們日常所提及的“物體”以及令我們看到它們的光,都是由我們無法直接感知到的物體(如電子和光子)來最終構成的。這些物體并不符合經典物理學的規律(即基于我們日常體驗的物理規律),于是有了量子論的誕生。量子論似乎用新的規則構建了一個新的世界體系,盡管在經典物理體系看來,量子論描述的世界虛無縹緲,但它卻為我們展開了一個五感難于觸及的世界,這個世界中的“現實”與經典物理的“現實”截然不同。在量子論體系中,粒子既沒有確定的位置,也沒有確定的速度,只有當一個觀測者去測量那些量時,它們的值才會確定。有些情況下,單獨的物體甚至無法獨立存在,只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量子物理暗含了不同于經典物理的另一種“現實”——即使經典物理與我們的直覺更相符。

這些理論,為詮釋現代科學提供了一個重要框架,即“現實”不可能脫離圖景或者理論而獨立存在。于是一種新觀點逐漸被采納,它被稱為“取決于模型的唯實論”。這種觀點認為:每一個物理理論或世界圖景都是一個模型(通常本質上是一個數學模型),是一套將模型中的要素與觀測聯系起來的法則。按照“取決于模型的唯實論”,追問一個模型本身是否真實沒有意義,有意義的只在于它是否與觀測相符。如果兩個模型都與觀測相符,那就不能認為其中一個比另一個更加真實。這為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哲學邏輯基礎:如果我們建立的一個可感知和測試的世界,并在五感的維度來模擬人類的體驗,那么很大程度上它可以成為一個平行的世界,即在我們眼里相對真實的世界。在這個前提之下,虛擬就有了轉為現實的可能。或者說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會變得深度模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应县| 商南县| 博罗县| 吴川市| 运城市| 江西省| 彭山县| 仙桃市| 中山市| 道孚县| 夏河县| 德化县| 五河县| 吉林市| 松滋市| 临泽县| 佛学| 宁晋县| 大名县| 新竹市| 女性| 松潘县| 花垣县| 革吉县| 平凉市| 奉节县| 尼玛县| 平阳县| 丹江口市| 嫩江县| 正定县| 龙川县| 北票市| 浪卡子县| 五河县| 名山县| 朝阳县| 蒙城县| 遵义县| 泾川县| 汾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