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與人生: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心理
- 李妮 陳公義
- 1935字
- 2019-01-04 21:08:01
第五節 儒學思想的生命力
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信仰,對國人而言它是一種日常的道德修為。儒家抓住了人之所以異于動物,來自動物但又高于動物的基本點,就是因為人有自己的心性、靈魂與價值,可以通過習得而提升自己的積極品格。陸建猷認為,儒學“作為中華民族的基本思想文化精神,具有超越社會制度屬性和超越歷史時代的穩定性,在培養人們的民族精神氣質上有著歷史恒常的修踐價值”。
一、永不過時的“修身”理念
儒家思想是對人的心理品格結構的一種塑型。因為儒學強調“修身”,向內心去發掘自己的“捫心自問”,是進行心靈的反省,是讓人啟發自己本真的知覺精神,去醒悟社會的道德準則,它決定著一個人、一個機構(單位)乃至一個國家的得失成敗。道德修煉可以使個人獲取身心和諧,促使人們正確把握諸如義和利、能力和職位等各種復雜的關系,從而提升個人品格素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儒家學說曾經深深影響了傳統的中國社會,對古代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起到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對國民的人文素質影響,主要體現為教導國人愛國、愛民和愛家,培養氣節情操,強化倫理道德觀念,樹立社會責任感,從而對中國傳統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起到了獨特的積極作用。
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從最高領導人到一般老百姓,都一樣應該把修養身心當作自己處事的根本。特別是領導者的“修身”養德,往往對社會有意想不到的表率垂范作用。“修身為本”的“本”,就是強調每個個體乃至最高領導者,都應該去“修身”,即“修身”無分貴賤、上下,這是超越上下級關系的人倫之大本。只有這樣,整個民族的道德修養才能得到提升,全民才會有高尚素養,建構的社會才會是一個文明知禮的社會,這就是儒學“修身為本”思想的當代價值。
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舉世矚目,民族復興,建設富足、文明的社會是國人追求的夢想。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不僅需要有舒適安逸的物質享受,更需要有作為思想皈依的精神家園。儒家“修身”之道作為優秀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值得我們學習與傳承,應當走進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心靈世界。
二、“世界大同”的積極社會理想
“世界大同”思想與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適應,是儒家的最高社會理想。儒家的“大同世界”不是一個單純的理念,而是具象化了的社會模型,《禮記》中《禮運》所描述“大同世界”的社會景象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意思是在大道施行時,天下是公眾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推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信用,崇尚和睦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人們不只是奉養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單疼愛撫養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夠頤養天年,青壯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為社會效力,少年兒童能夠健康順利地成長,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少而無父、老而無子及殘疾者都能得到恰當的供養。男人有工作和事業,女人有歸宿。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撿起來卻不一定是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奸邪之謀都閉塞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會出現,所以外面的大門都不用關上了,這就叫作理想的高度太平、團結的“大同”社會。
生命屬于每一個人無非是幾十至多百余年,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我們都有感受生的快樂、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的權力。既然人類主宰著地球,我們就可以按儒家提出的“世界大同”社會模型,走采取資源共享的道路,實現“同齡者如同兄妹,年長者如同父母,年幼者如同兒女”的“大同”社會。作為社會成員的每一個體,沒有任何后顧之憂,可以專心地去學習、去娛樂及去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和事業,大家共同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去盡情地享受生活,實現各自的人生價值。徹底鏟除戰爭的根源和一切不良社會現象,建立起一種包含所有人都能實現自己利益的規則,達到“人人為社會,社會為人人”的美好生活準則,這樣才能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實現我們共同的持久利益,實現永久和平。
儒家思想已成為中華民族道德和智慧的源泉,其所倡導的“修身”等原則,是提升心靈境界、塑造理想人格、整合人際關系、化解矛盾沖突、建設美好社會的寶貴傳統文化資源。正如王岳川所說:“因此,在全球化時代重新閱讀先秦的經典,重新審視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這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說明古代思想有其亙古常青的魅力。”古老的儒家學說與現代的積極心理學,具有十分相近的觀點和思想方法,可以堪稱為中國本土的積極心理學,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與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