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設施葡萄栽培發展簡史和現狀

一、設施葡萄栽培發展簡史

17世紀末,在法國首次出現產業化果樹設施栽培,當時主要是栽培柑橘等熱帶果樹。葡萄設施栽培起始于中世紀英國的宮廷園藝,后逐漸流行于西歐、日本。在亞洲,日本是葡萄設施栽培最發達的國家,栽培面積居世界首位。

我國設施(保護地)葡萄栽培可以分為4個階段:

(1)20世紀50年代初期為起始階段,首先是從庭院栽培中發展起來的。最早在天津、黑龍江、北京、遼寧、山東進行小規模試驗,并初步獲得成功。

(2)20世紀80年代后得到迅速發展,在東北地區和北京、河北、山東等地迅速擴大,栽培管理技術逐漸得到改進和提高,取得了大量的經驗,并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3)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江浙一帶葡萄的避雨栽培蓬勃興起,豐富了設施栽培的內容。

(4)截至目前,我國設施葡萄栽培面積已達200萬余畝,其中,避雨栽培面積達到150萬畝,促早栽培面積約40萬畝,延遲栽培主要集中分布西北干旱產區,面積約5萬畝。近年來,以旅游觀光、采摘、科普教育等為主旨的規模化、現代化、多樣化的設施栽培逐漸形成規模,尤其在城郊及交通發達的景區附近地區有快速擴大的趨勢。

二、設施葡萄產業現狀

1.全球設施葡萄產業現狀

到20世紀前半期,西歐設施果樹以葡萄為主,其中荷蘭、比利時和意大利等國葡萄設施栽培發展較快。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40年,荷蘭大約有5000個葡萄溫室,占地860公頃,主要分布在海牙地區;比利時大約有3500個葡萄溫室,占地525公頃,主要分布在布魯塞爾南郊;至20世紀80年代后期,意大利葡萄設施栽培面積已達7000公頃。

目前,世界設施栽培果樹以葡萄為主。荷蘭和意大利的鮮食葡萄幾乎都是溫室生產的。在亞洲,1882年日本開始葡萄小規模溫室生產。1882—1982年,塑料大棚和溫室葡萄面積近4000公頃,至1994年約7000公頃,占葡萄種植面積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緯36°以南地區,其中以山形、島根、山梨、福岡和同心等縣最多。韓國設施栽培歷史最短,自1980年開始實施果樹設施栽培以來,至今葡萄設施栽培面積為683.77000公頃。另外,加拿大、英國、羅馬尼亞、美國、西班牙和以色列等國家葡萄設施栽培也有一定的發展,但與之大面積的設施花卉、設施蔬菜比較起來,仍顯微不足道。近二三十年來,葡萄生產大國的設施栽培發展迅速,在管理水平上也大大提高。特別是一些大型的栽培設施中,已實現了用計算機調控設施內的環境因素,自動化管理,并逐步做到葡萄生產機械化、工廠化,在保證葡萄果品質量的前提下,基本實現了鮮食葡萄周年均衡供應。

在長期的設施葡萄產業發展中,國外已經形成系列配套的技術措施,有相應的專門從事設施葡萄生產的研發體系,為包含了從育種、育苗、栽培、植保、采后貯藏到包裝、運輸、專業市場的整套服務體系。通過不斷優化的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針對設施生態特點的品種和砧木的優選,針對不同葡萄品種的綜合栽培管理體系,病蟲害預測預報、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利用不斷更新的空間設計和材料技術,實現了優質、高效、安全的設施葡萄生產,以優秀的品質和低能耗實現設施葡萄的可持續和環境友好型生產。

2.我國設施葡萄產業現狀

1979年,黑龍江省為了使巨峰葡萄能在當地安家落戶,將葡萄栽植在薄膜溫室里獲得成功,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1979—1985年,遼寧省先后利用地熱加熱的玻璃溫室、塑料薄膜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等進行了葡萄設施栽培研究,同樣獲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山東、河北、北京、浙江、上海等地也相繼進行了葡萄設施栽培的試驗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篩選出了一批適合設施栽培的優良早、中、晚熟葡萄品種,開始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市場的需求,葡萄設施栽培日趨興起,已成為葡萄栽培發展新趨勢。此后,由于密植矮冠早豐技術的發展、果品淡季供應的利潤增加、設施設施材料的改進以及環境控制技術的提高等因素,使得葡萄設施栽培迅速發展。21世紀初開始,設施葡萄栽培得到了快速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城县| 杭州市| 邢台县| 大兴区| 云阳县| 长丰县| 韶关市| 萨嘎县| 隆尧县| 龙井市| 营山县| 江达县| 会宁县| 新昌县| 广州市| 吴旗县| 开远市| 河曲县| 青阳县| 定陶县| 乌兰浩特市| 当雄县| 宁夏| 汉阴县| 刚察县| 广南县| 江陵县| 将乐县| 星座| 云龙县| 酒泉市| 团风县| 邵武市| 泊头市| 水富县| 逊克县| 天津市| 涟源市| 龙岩市| 尼勒克县| 临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