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菌六步致富寶典
- 曹德賓 張海蘭 劉鋼鋒
- 4086字
- 2019-01-04 20:24:31
第二章 致富寶典第二步:菌種制作與質量鑒別
第一節 菌種概述
一、菌種的重要性
常言道:好種出好苗,這在傳統農業種植業中已被人們所接受的道理,同樣適應于食用菌生產。一個性狀穩定、具有高產優質潛質的食用菌菌種,通過科技工作者長期的定向選育、馴化或雜交、誘變等手段培育成功之后,其社會效益是難以精確計算的,而且,作為農業種植業的新興項目,食用菌給農民帶來的生產意識上的改變,對農貿市場和城鄉居民菜籃子帶來的活躍與豐富,其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價值給消費者帶來的增強免疫力和機體康健,利用工農業廢棄物給環境帶來的客觀保護作用等,這一筆筆的社會效益,即使最發達的計算機技術,恐怕也是難以計量的。除平菇外,鳳尾菇、香菇、金針菇、猴頭菇、草菇等作為系列品種被相繼開發。20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需求,科技工作者順潮而動,相繼試驗出了成熟的雞腿菇、白靈菇、杏鮑菇、真姬菇、楊樹菇、柳松菇等人工栽培技術,到目前為止,國內實現規模化商品生產的食用菌品種已達三十多個,并且,柳松菇、褐蘑菇、金福菇以及松茸、羊肚菌等珍稀品種也正在開發或被列入開發計劃之中,預計不久即將形成商品化生產。
綜上所述,作為食用菌生產,菌種是第一位的基礎條件,無論科學研究,還是中間試驗,抑或是栽培生產,不論是企業化傳統生產,還是設施化生產抑或是工廠化生產,或是散戶栽培,均離不開菌種這個基礎條件。
二、菌種生產的條件
與其它微生物菌種相同,食用菌菌種的生產,是一項條件要求相對嚴格的工作,必須同時具備滅菌設備、接種工具、培養設施等硬件,和生產者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熟練的操作技術、嚴格的生產規程和近乎苛刻的管理制度等條件,各種條件不可或缺,才可能產出合格的菌種。而其中,操作者或生產者的知識和技術水平及其道德素養等軟件基礎是第一位的,可以這樣認為:所有硬件設施均可在短時間內采購或修建完成配備,而操作者的技術水平卻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道德水平,更不是一年兩年可以提高起來的,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道理就在其中。我們很難想象:一個職業道德很差的菌種供應者,能夠很負責任地產出優質的合格菌種,而不會把混雜菌種或劣質菌種銷售給菇農!畢竟這方面的反面例子太多,同時也給了我們若干的反面教育。
(一)基本設施、設備及工具
1.基本設施條件
原料及材料庫房——原料可存于普通平房,也可用石棉瓦或者玻璃鋼瓦搭建敞棚。要求:防雨、防潮、通風、干燥。材料庫房則要求為房屋。
曬場——多為水泥硬化場,用于原料暴曬處理、基料的堆酵處理等。
操作臺——水泥硬化臺,敞棚式結構,主要用于配料、裝袋(瓶)等操作,以及基料堆酵等。
操作間——基本密閉的車間,主要用于配料、裝袋以及某些移動機械及工具的臨時存放等。
滅菌室——高壓滅菌應單獨建房(棚),常壓滅菌時可搭建石棉瓦或彩鋼敞棚,以不漏雨、地面潔凈為原則。
接種室——要求相對密封條件較好,墻面、地面潔凈,易于洗刷消毒,并裝有配套空氣調節設備。
培養室——密封條件好,通風條件好,并有強制通風設備,有條件的可安裝空氣調節設備。
試驗室——主要用于生化試驗,分離、鑒定及保藏菌種等。
出菇試驗場(室、棚),水、電設施等。
2.基本設備及工具
空氣調節器、電子天平、電子顯微鏡、紫外燈、食用菌接種凈化機等。現在有食用菌凈化消毒機已進入食用菌生產企業,有條件的可以考慮購置超凈工作臺。
解剖刀、長柄鑷子、尖嘴鑷子等。
(二)母種生產用主要設備及工具
1.基本設備工具類
實驗臺、配料工作臺、藥品櫥、接種箱、培養箱、冰箱、電爐、手提式高壓蒸汽消毒器(手消)、天平、鋁鍋、分裝架、接種鉤、鑷子以及鐵絲筐、塑料盆、刀、剪等。
2.玻璃儀器類
試管、量筒、量杯、漏斗、培養皿、三角瓶、酒精燈等。
3.試劑材料類
普通棉花、牛皮紙、聚丙烯撕裂膜、pH試紙、瓊脂粉、蛋白胨、酵母膏、牛肉胨、磷酸二氫鉀、硫酸鎂、食母生、維生素B1等。
(三)幾點說明
(1)培養設施 主要是指實驗室及發菌室,在生產量不大的情況下,可利用原有閑置房屋,使用層架進行生產,在生產量較大的情況下,可修建塑料大棚以資利用,既可節省建房投資,使用效果也不錯。據我們數年的試驗,在大棚內進行發菌(菌種、菌棒),在設施投資節約60%的情況下,只要調整得好,甚至比普通平房內發菌的效果還要好。該種生產模式可在今后的商品化生產中予以推廣和普及。
(2)滅菌設備 一般小型菌種生產單位可購置手提式蒸汽消毒器,用于生產1~2級種,自建常壓滅菌灶用于生產三級種;中型以上生產單位可購置大型高壓滅菌設備,相對而言,滅菌速度及質量將會大幅提高。近年我們在研發工作中,經實地調研和分析認為,原來采用的大中型常壓滅菌灶已不適應當今的發展形勢,而改為高壓滅菌爐或常壓爐發生蒸汽、采用“太空包”的滅菌方式非常適應,不僅可用于制種,而且,熟料栽培的大量滅菌時也可使用,并且,該蒸汽爐在冬季還可用于菇棚、試驗棚的增溫,可謂是一舉三得,較之傳統常壓滅菌灶,一次性投資略有增加,但從使用價值及其工作量來看,實在是很低廉。目前,山東、河北等地不少生產戶在采用該法,效果很是理想。
無論常壓還是高壓滅菌,均需提前設計并檢驗其煙氣排量等指標,在全國重視“綠色、環保”的今天,不可顧此失彼:一方面生產出了綠色食品;另一方面又在排放煙塵污染大氣,所以,應選擇環保型設備。此外,靠近火力發電廠等有大量余熱產生的單位時,可利用該企業排出的廢熱進行滅菌,僅需對原設備稍加改造即可,省時省工省力。
(3)接種設備 菇農自制菌種時,多以接種箱為主;因陋就簡時,可用接種帳替代,即使用寬幅雙層塑膜,扎緊一頭并吊起1.8~2米高,撐開后即有一可圓可方的空間,其內的消毒同接種箱,操作人員入內即可進行接種;生產數量較大時,可使用簡易接種箱,即用鋼筋焊接一個長1.5米、寬0.8米左右的框,置于普通桌子上,上罩塑料膜,食用菌接種在凈化機的無菌范圍內進行接種操作,接種成功率均在95%以上,而且,不使用化學藥物進行空間殺菌消毒,有效避免了藥物帶來的污染以及影響操作者的身體健康等諸多問題,該種器具可以推廣使用。對于大型生產企業,可以考慮食用菌專用消毒凈化機,將之用于空間的殺菌,效果很好。
(4)接種工具 常用的主要是接種針、接種鉤、接種鏟、接種耙、接種勺及鑷子、酒精燈等工具,生產三級種或熟料栽培時,還有接種器,形同通用注射器的構造,對于生產量不大的生產單位而言,也是比較適應的工具之一。采用液體菌種的暫不討論。
三、菌種生產方向
(1)種源保藏 我國的很多單位如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上海農科院等均有菌種保藏中心,這些單位多擁有相當級別的保藏設施設備以及工作人員,可謂是技術力量和設施設備均屬一流。國外如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國家設有菌種保藏中心,各科研單位及生產企業等均將菌種送入保藏,使用前提前通知保藏單位,將之取出活化即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菌種的基本特性,避免了種性退化以及菌種混亂等問題。
(2)液體菌種 液體發酵系統培養的菌種,具有生長速度快、接種萌發快,適于連續生產、工廠化或設施化生產以及大型生產基地等。多年來,我國各地炒得火熱的“液體菌種培養器”可以用于生產液體菌種,但并非發酵系統,其中有不少技術性問題亟待解決,選購時應予多方考察,謹慎決策。
(3)包衣菌種 將菌種完成后,如同作物種子包衣一樣,再包裹上一層“外衣”,使得菌種抗老化、耐運輸。該技術在日本等國早已推廣使用,我國也已開始研究,期望不遠的將來得以大面積推廣。
(4)釘式菌種 采用塑料或木塊加工而成,規格統一,尤其適于熟料栽培如香菇、黑木耳等,配合相應的打孔工具,將菌種塞入孔內,大小合適,有利于避免污染和發菌。采用塑料釘,則為空心釘,通過技術處理使基質填滿空心;木釘種則為將樹枝或木塊加工成釘狀,經技術處理后接入液體菌種,完成發菌后即為商品種。該類菌種一般均作為三級種使用。
四、菌種市場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菌種市場,雖經三十多年的風雨沖刷,以及政府相關部門進行過管理和整頓,并且出臺了相關管理法規,但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問題在程度不同地影響著我國的食用菌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1)沒有真正的菌種品比試驗、驗證試驗第三方,所有的菌種特性、推廣,均是供種方自己說了算。
(2)“合法”有效的供種單位太少,多無一級種的供應權限,而且屬于季節性供種,設施設備不全、技術水平較低。這里講這樣一個現象:菌種管理辦法規定了供種單位必須擁有硬件設施和管理方授予的“供種許可”,但走遍供種單位,卻只在縣級以下民間研究所、研究中心或菌種廠等懸掛“供種許可”,這些“許可”是需要花錢參加監管單位舉辦的培訓班然后才能拿到的,還規定了可以供應哪個級別的菌種,可謂詳細到家。可是實際呢?誰去監管?監管單位又有誰來監督?而正規的屬于財政供養的供種單位,則沒有該類“許可”,照樣可以對外供種。我們了解到:2016年山東等地的該類“資格培訓”已經取消收費,對于各供種單位來說,的確是一件好事,只希望我們把好事辦好,真的利國利民。
走訪供種和用種企業或個人,均要求對食用菌供種實行社會化管理:誰的種子好,就用誰家的,種子質量越高,口碑越好,銷售量就會越大;政府不要限制誰可以供種,誰又不可以供種,管得越多越細,對菌種的生物性狀不但沒有任何幫助,反而給財政增添了負擔,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腐敗。
(3)沒有有效的、強有力的監督機制 各地多是采取委托或指定某種子公司或農業局或其它單位代管,沒有專業人員、沒有經費、沒有管理權,也就沒有管理;甚至,有的管理單位只有一兩個公職人員,其余則為招聘的臨時工之類的人員,個人素質、技術水平難以與“管理”工作相匹配,有的甚至時常打著管理單位的旗號到處“考察、檢查”,混吃混喝,私撈好處;個別的已經淪落為“收費單位”,只知收費,不問業務,更不管供種后發生的坑害菇民及其類似問題。
五、菌種制作存在的問題
具體到菌種生產環節,過客觀上或主觀上,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待于今后逐漸完善和改進;主要有以下兩點。
(1)由于沒有有效的監管措施和機制,菌種制作實際上一直處于無人問、無人管的真空狀態。
(2)由于相關標準的欠缺或執行力度等問題,菌種制作沒有相關的參照或依據,有的只是經驗,甚至是道聽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