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痛風的疾病常識

第一節 痛風常識

一、什么是痛風

痛風是人體內嘌呤物質代謝紊亂,尿酸合成增加或排除減少所引起的一種晶體性關節炎。

臨床表現為高尿酸血癥,血中尿酸濃度過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軟骨及腎臟中所形成的特征性急性關節炎、痛風石形成、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等炎性反應,嚴重者可發生尿酸鹽腎病、尿酸性尿路結石等,甚至可出現關節畸形致殘、腎功能不全、腎功能衰竭。

痛風是一種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風病的發病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趨勢,尤其是南方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發病率明顯升高。痛風患者多為30歲以上的男性,女性較少,女性患病多見于絕經后。痛風患病的男、女比例大約為20 ∶ 1。目前痛風患者常伴有肥胖、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心腦血管病,約半數以上的痛風患者都有家族史。

二、痛風的癥狀和診斷要點

痛風是尿酸鹽沉積于關節處,形成關節及周圍組織的炎癥改變,可引起劇烈的疼痛,故要診斷痛風首先要明確血液中含有的尿酸濃度升高。

① 痛風早期沒有任何癥狀表現,只是血中尿酸升高。

② 隨著血尿酸的持續性增高,患者表現為反復發作性的急性關節炎,絕大多數人常常在睡夢中被像刀割一般的疼痛驚醒,首先出現病變的部位常是腳的大拇趾,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灼熱脹痛,不能蓋被子等。

③ 痛風發病呈進展性,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會逐漸波及指關節、趾關節、腕關節、踝關節、膝關節等全身關節,致使關節腫脹僵硬、屈伸不利,關節周圍的組織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出現肢體的功能障礙,這種尿酸鹽的不斷沉積就形成了結石一樣的“痛風石”。

④ 痛風晚期,痛風石增多,體積增大,就會導致局部破潰,流出白色的尿酸鹽結晶,伴有關節的永久性畸形、腎結石、腎功能減退,甚至衰竭而危及生命。

醫學上主要根據美國風濕病協會提出的標準診斷痛風:a.關節液中有特異的尿酸鹽結晶體;b.有痛風石;c.用化學方法或偏振光顯微鏡觀察證實有尿酸鹽結晶。上述3項符合1項者即可確診。具備下列臨床、實驗室檢查和X射線征象等13條中的6條者,可確診為痛風:

① 1次以上的急性關節炎發作;

② 炎癥表現在1天內達到高峰;

③ 單關節炎發作;

④ 關節發紅;

⑤ 第一跖趾關節疼痛或腫脹;

⑥ 單側發作累及第一跖趾關節;

⑦ 單側發作累及跗骨關節;

⑧ 可疑的痛風石;

⑨ 高尿酸血癥;

⑩ X射線檢查關節內非對稱性腫大;

骨皮質下囊腫不伴有骨質糜爛;

關節炎癥發作期間,關節液微生物培養陰性;

典型的痛風足,即第一跖趾關節炎,伴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

三、痛風的發病與哪些因素有關

痛風的發病率近年急劇上升,家族遺傳占有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先天的基礎是根本,后天的條件因素也不可缺。痛風發作主要與以下10個方面有關。

1.與飲食有關

暴飲暴食是導致痛風發作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進食大量富含嘌呤的食品。進食高嘌呤食品過多、貪食肉類的人較易患痛風。誘發痛風的食品通常多見于動物內臟、肉類、蟹、蝦、貝類等。痛風發病還與過度飲酒有關,尤其是過量飲用啤酒引發痛風的概率更高,而且一般多在宴會后當晚發病。

2.與過度緊張的生活有關

精神壓力過大及過度疲勞逐漸成為痛風復發的主要原因。造成痛風復發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為:精神壓力、過度疲勞、飲食、環境因素等,這些因素尤其在年輕白領中最為明顯。與痛風發生密切相關的尿酸的產生,80%由內源性產生,20%與飲食等外源性因素有關。過度悲傷、恐懼、沮喪、緊張等精神壓力增大,都會導致內分泌紊亂,造成尿酸代謝異常,形成內源性尿酸急劇升高,從而誘發痛風。

3.與性別有關

痛風發病男性遠遠高于女性,而且女性發病多在絕經后,也有個別的患者在月經期發作,甚至有哺乳期女性患有痛風的例子。痛風與女性激素水平有關,女性激素可以促使尿酸的排出。女性發病一般在45歲以后,而在55歲以后發生較多,這與女性絕經有關。現在痛風病有年輕化的趨勢。有專家認為年輕人生理功能旺盛,體內的尿酸分解酶充足,若工作壓力大、疲勞,再加上過量飲酒和大量食用海鮮、動物內臟等高嘌呤食物,就會造成血中尿酸水平異常增高而導致痛風。此外,過度飲用飲料也會增加痛風的患病率。

4.與遺傳因素有關

痛風病是一種遺傳代謝性疾病,具有遺傳傾向,有痛風病家族史的人,若不注意飲食,就容易得痛風。這主要是患者體內缺乏一種將蛋白質完全分解的酶,蛋白質不能完全分解,就會使嘌呤在體內聚集過多,血中尿酸也增多,進而使晶體沉積在關節內,引起炎癥而產生劇烈疼痛。

5.與種族有關

痛風似乎與種族有一些關系,如美國黑人比白人發病率要高;在亞洲發病率最高的是日本,還有我國的臺灣、香港等沿海地區。這些年來痛風發病率的增高,在我國大有從沿海向內陸發展的趨勢。有學者發現青海地區的藏民,痛風的發病率很高,遠高于內地的河南地區。

6.與氣候有關

痛風性關節炎與氣候也有密切關系,痛風性關節炎是痛風的臨床表現之一。多發生在春末夏初、秋末冬初。具體來說,受涼感冒也是誘發因素。

7.與地域因素有關

我國沿海地區發病率高于內地,西部地區高于中原地區。

8.與某些疾病有關

(1)與肥胖癥有關 生活條件優越者易患此病,因而痛風又被認為是富貴病。一般痛風患者的平均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17.8%,并且體重越重的人,體內尿酸水平也越高。肥胖者減輕體重后,血尿酸水平下降。這說明痛風的發生與長期攝食過多和體重超重有關。

(2)與糖尿病有關 有人認為肥胖癥、糖尿病、痛風是現代社會的三聯“殺手”。

(3)與高血壓有關 25%的痛風患者伴有高血壓。痛風在高血壓患者中的發病率為12%~20%。尤其是未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體內血尿酸水平增高者約占58%,這部分人更容易患痛風。

(4)與高脂血癥有關 75%~84%的痛風患者有高脂血癥。痛風患者應適當控制飲食,降低血脂。

(5)與動脈硬化有關 肥胖癥、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脂血癥本身就與動脈硬化有密切關系。因動脈硬化而發生急性腦卒中的腦血管疾病患者中,有接近一半存在高尿酸血癥。

(6)與腎臟功能減退有關 腎臟是尿酸排泄的重要器官,人體內產生的尿酸約2 / 3經腎臟排泄,因此當腎臟的功能出現問題時,可直接影響到體內尿酸的排泄。隨著年齡的增長,腎臟功能減退,尿酸排泄減少,尿酸結晶在體內沉積,就容易誘發痛風。

(7)與關節損傷有關 關節損傷是臨床上常見現象。如痛風緩解期的踝關節扭傷,幾天后該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現象,但該關節從未發作過痛風,甚至對側踝關節亦出現紅腫熱痛現象。

9.與某些藥物有關

痛風患者常伴有藥物應用史,如噻嗪類利尿藥、阿司匹林、β-內酰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類和頭孢類藥物,大部分由腎臟排出,這些藥物的代謝可以阻礙或影響尿酸的排泄,從而導致高尿酸血癥,甚至痛風。過量(每日攝入10克以上)服用維生素C,也可增加尿酸產生和排出障礙的風險。某些疾病如臟器移植術后、血液病、腎臟疾病,其患者需長期應用免疫抑制藥物,也容易出現痛風,所以給予這些患者一些中藥來調節,可以適當防止痛風的發作。

10.與鉛的攝入有關

鉛可以造成代謝性痛風的發作。現在這種鉛攝入過多導致的痛風多見于職業病患者,常常是受工作環境的影響。此外,還有幾十年前常用來燙酒的錫壺也含有鉛。

四、痛風的發病階段包括哪幾個

痛風從最初到最后形成,一般可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1.無癥狀性高尿酸血癥

處于此階段的患者未表現出臨床癥狀,只是血液化驗時發現尿酸濃度超過正常值。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高尿酸血癥患者都會發展到痛風階段,只有約10%的高尿酸血癥會出現痛風發作。有的人雖然終身血尿酸濃度偏高,但不會出現痛風癥狀,而痛風患者多伴有高尿酸血癥。

2.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在痛風的早期階段,高尿酸血癥患者遇到特定的誘因,使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周圍組織,引發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其發作時間通常是夜間,患者常常從睡夢中被劇烈的疼痛驚醒,主要表現為關節處的疼痛、發紅、灼熱、腫脹。此期經治療可迅速緩解,初發病者即使不用藥物治療也可自行緩解,癥狀持續時間較短,為數日或數周,病情較重者可持續數月。治療越早,止痛效果越好,但以后會反復發作。

3.間歇期痛風

急性痛風關節炎發作后,往往一段時間內沒有任何癥狀,稱為痛風的間歇期,即痛風兩次發病的間隔期,此期長短不一, 一般為幾個月至1年,也有長達10余年者。部分痛風患者僅發作1~2次后即終身不再發作,但大部分痛風患者在1~2年內會有第二次發作,若不采取降尿酸治療,病情會隨著發作次數的增多逐漸加重,間歇期越來越短,發作頻率增加,痛感加重,累及關節增多,病程延長,最后形成痛風石。

4.慢性痛風石性痛風

該階段的痛風癥狀主要表現在痛風石的出現,以及慢性關節炎、尿酸結石和痛風性腎炎和并發癥的形成。痛風石是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內或關節周圍組織,逐漸增多,形成突出于皮膚表面的黃白色結節。全身器官除腦外,都可能因尿酸鹽結晶沉積而形成痛風石。痛風石隨著痛風的頻繁發作逐漸形成,并隨時間的延長逐步變大。痛風石不一定疼痛,但最后可導致關節變形,影響外觀及功能。

5.痛風腎

痛風腎是痛風特征性的病理變化之一,表現在痛風病的晚期,由高尿酸血癥導致尿酸結晶沉積在腎臟所致,實際上包括尿酸鹽腎病和尿酸性腎病兩種病變。患者主要表現為全身水腫、少尿、蛋白尿、夜尿增多、高血壓、貧血等腎臟功能損害,病情進一步發展,腎功能明顯減退,最后導致腎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五、哪類人更容易患痛風

痛風是一種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因此對于家族中有痛風史的人,應注意痛風的發生。以下人群易患痛風。

① 從性別上來說,男人比女人容易患痛風。男女痛風發病比例為20 ∶ 1。女性患痛風大多是在絕經期以后,與卵巢功能及性激素分泌的改變有一定的關系。

② 從年齡上來說,年齡大的人比年輕人易患痛風,通常痛風的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上。但是,由于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暴飲暴食、營養過剩、運動減少,痛風正在向低齡化發展,30歲左右的年輕人出現痛風發作也很常見。

③ 從體重上來說,肥胖的中年男性,尤其是進食肉類蛋白質過多、營養過剩、運動較少的人更容易患痛風。

④ 從職業上來說,社會應酬較多和腦力勞動者易患痛風,調查發現企事業干部、軍人、教師、私營企業主等人群的發病率較高。

⑤ 從飲食上來說,進食高嘌呤食物過多的人易患痛風,貪食肉類的人比長期吃素的人易患痛風。另外,長期大量飲酒的人也易患痛風。

六、怎么做到早期發現痛風

早期發現痛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對血尿酸濃度的檢測來確定。下列人員建議進行血尿酸的常規檢測。

① 60歲以上的老年人,無論男、女及是否肥胖;

② 肥胖的中年男性及絕經期后的女性;

③ 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病(如腦梗死、腦出血)患者;

④ 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

⑤ 原因未明的關節炎,尤其是中年以上的患者,以單關節炎發作為特征;

⑥ 腎結石,尤其是多發性腎結石及雙側腎結石患者;

⑦ 有痛風家族史的成員;

⑧ 長期嗜食肉類,并有飲酒習慣的中年及老年人。

凡符合以上所列情況中任何一項的人,均應主動去醫院做有關痛風的檢查,以便早期發現高尿酸血癥與痛風,切忌等到已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如皮下痛風結石)后才去求醫。如果首次檢查血尿酸正常,也不能輕易排除發生痛風及高尿酸血癥的可能性。每年定期的健康檢查,可使痛風的早期發現率大大提高。

七、自測是否患有痛風

1.急性關節炎發作超過一次?

A.是

B.不是

2.發作時,發炎反應在1天內達到最劇烈的程度?

A.是

B.不是

3.發作時,只侵犯單一關節?

A.是

B.不是

4.受侵犯的關節發紅?

A.是

B.不是

5.大腳趾和腳掌間的關節疼痛或腫脹?

A.是

B.不是

6.發作時,只侵犯單側大腳趾與腳掌間的關節?

A.是

B.不是

7.發作時,只侵犯單側的腳掌關節?

A.是

B.不是

8.關節是否出現痛風石?

A.是

B.不是

9.是否有高尿酸血癥?

A.是

B.不是

10. X光片可見受侵犯關節不對稱腫脹?

A.是

B.不是

11. X光片可發現骨質下的囊腫有沒有侵蝕?

A.是

B.不是

12.發作時,抽出關節液在顯微鏡下是否發現尿酸結晶?

A.是

B.不是

13.發作時,抽出關節液在顯微鏡下是否發現微生物?

A.是

B.不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海县| 尚志市| 临洮县| 阳江市| 德庆县| 宜城市| 璧山县| 洛浦县| 北辰区| 乌鲁木齐县| 儋州市| 德安县| 灵丘县| 绵竹市| 祁阳县| 天祝| 红安县| 彭阳县| 慈利县| 乌兰察布市| 柳林县| 四子王旗| 冷水江市| 宕昌县| 博罗县| 眉山市| 长治县| 特克斯县| 屏山县| 鹤壁市| 泸州市| 长葛市| 五指山市| 肥东县| 旌德县| 蛟河市| 千阳县| 高碑店市| 桑植县| 那坡县| 高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