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現代工業設計的探索與醞釀(1750~1914年)
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20年代是現代工業設計的醞釀和探索階段,現代工業設計的基礎逐步建立,并完成了由傳統手工藝向工業設計的過渡。由于現代工業設計是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主要以歐美為線索分析工業設計的演變與形成過程。
2.2.1 工藝美術運動
工藝美術運動是英國19世紀末最主要的藝術運動?!八m”國際工業博覽會中的展品引起了當時藝術評論者的不滿,為工藝美術運動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2.2.1.1 水晶宮博覽會
1851年英國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國際工業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 of 1851)。英國舉辦博覽會的目的既是為炫耀英國工業革命后的偉大成就,也是試圖改善公眾的審美情趣,以制止對于舊有風格無節制的模仿。帕金、柯爾等人的思想和活動對于促成舉辦這次國際博覽會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由于博覽會是在由園藝家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1803—1865)設計的“水晶宮”展覽館中舉行的,故稱之為“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見圖2-7、圖2-8。這次博覽會在工業設計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既較為全面地展示了歐洲和美國工業發展的成就,又暴露了當時的產品在工業設計方面所存在的問題,盡管與舉辦這次博覽會的初衷相反,卻對設計變革起到了刺激作用。

圖2-7 水晶宮外景

圖2-8 水晶宮內景
展覽會場館“水晶宮”是20世紀現代建筑的先聲,是指向未來的一個標志,是世界上第一座用金屬和玻璃建造起來的大型建筑,并采用了重復化生產的標準預制單元構件。與19世紀其他工程杰作一樣,它在現代設計的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水晶宮”中展出的內容卻與其建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各國選送的展品大多數是機械制造產品,其中不少是為參展而特制的。展品中有各種各樣的歷史式樣,普遍反映出一種為裝飾而裝飾的熱情,漠視任何基本的設計原則,其濫用裝飾的程度甚至超過了為市場生產的商品,見圖2-9。

圖2-9 “水晶宮”博覽會展出的工作臺
在這次展覽中也有一些設計簡樸的產品,其中多為機械產品,如美國送展的農機和軍械等,這些產品風格樸實,真實地反映了機器生產的特點和既定的功能。但從總體上來說,這次展覽在美學上是失敗的。出于對設計與藝術嚴重脫節的深惡痛絕,一些有責任感的藝術家、設計師、批評家開始了理論與實踐的探索,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由此而產生。
2.2.1.2 工藝美術運動
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是起源于19世紀下半葉英國的一場設計改良運動,其產生受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見圖2-10)等人的影響,參考了中世紀的行會制度。工藝美術運動的時間大約從1859年至1910年,得名于1888年成立的藝術與手工藝展覽協會。

圖2-10 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拉斯金反感“水晶宮”博覽會中毫無節制的過度設計,但他將粗制濫造的原因歸罪于機械化批量生產,因而極力指責工業及其產品。他的思想主要基于對手工藝文化的懷舊和對機器的否定,而不是努力去認識機械化生產的發展趨勢并改善所處的局面。他力圖通過完全否定技術和機器生產,恢復藝術和手工藝的聯系來解決技術與藝術之間的矛盾。拉斯金并不反對技術本身,而是反對伴隨技術所產生的資源嚴重消耗和自然環境的破壞。拉斯金為建筑和產品設計提出了若干準則,成為后來工藝美術運動的重要理論基礎。這些準則主要是:①師承自然,從大自然中汲取營養,而不是盲目地抄襲舊有的樣式;②使用傳統的自然材料,反對使用鋼鐵、玻璃等工業材料。拉斯金厭惡新材料,曾以辭職來抗議在牛津博物館建筑中使用鐵,他反對“水晶宮”也是出于同一理由;③忠實于材料本身的特點,反映材料的真實質感。拉斯金厭惡用廉價、易加工的材料來模仿高級材料,將其斥之為犯罪而不是簡單的失誤、缺乏良好意識或用材不當。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見圖2-11)是拉斯金思想最直接的傳人。他身體力行地用自己的作品來宣傳設計改革并帶動工藝美術運動在英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莫里斯將他的設計思想在其婚房——“紅屋”的設計進行了首次嘗試,他自己動手設計的“紅屋”內所有用品統一地呈現出哥特式風格。在工藝美術運動過程中還出現了一些重要的設計行會如“世紀行會”“手工藝行會”等,這些行會為推進承載工藝美術運動精神的產品進入人們生活提供了條件。

圖2-11 威廉·莫里斯(Wiliam Morris,1834—1896)
工藝美術運動是進入現代工業社會后第一次有廣泛影響的設計運動,對設計改革具有重要貢獻。工藝美術運動提出了“美與技術結合”的原則,主張美術家從事設計,反對“純藝術”,強調設計要“師承自然”,要忠實于材料和適應使用目的,從而創造出了一批樸素而適用的作品。但工藝美術運動對工業化的反對、對機械的否定、對大批量生產的否定,都是其先天不足的地方,導致它沒有成為領導潮流的主流風格。它將手工藝推向了工業化的對立面,這無疑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英國設計也由此走了彎路(英國是最早工業化和最早意識到設計重要性的國家,卻未能最先建立起現代工業設計體系,原因正在于此)。
2.2.2 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和美國產生并發展的一次影響面大、涉及內容廣泛的設計運動,是設計史上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形式主義運動,在1890~1910年間達到了高潮,后逐步被現代主義運動和裝飾藝術運動取代。新藝術運動完全放棄任何一種傳統裝飾風格,拋棄舊有風格的元素,努力創造出具有青春活力和現代感的新風格。它拒絕對自然進行奴隸般地模仿,而是提倡綜合、提煉,用更自由和更富想象力的方式來表現自然。新藝術運動中那些最典型的紋樣都是從自然草木中提取抽象而來,形態流動多姿,線條蜿蜒交織,充滿了勃勃生機和熱烈而旺盛的活力,見圖2-12、圖2-13。

圖2-12 新藝術風格的金飾設計

圖2-13 新藝術風格的花瓶設計
新藝術運動歷時10余年,以法國、比利時為中心,影響到西班牙、德國、美國等很多歐美國家,幾乎席卷建筑、家具、產品、平面設計、雕塑、繪畫等各個領域。它對抽象的自然花紋與曲線的抽象處理是現代設計簡化和凈化過程中的重要步驟之一。新藝術運動在不同國家形成了不同的特點、風格和學派,出現了如法國的赫克多·吉瑪德(Hector Guimard,1867—1942)、比利時的維克多·霍爾塔(Victor Horta,1867—1949)、西班牙的安東尼奧·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等一批著名的設計大師,他們的作品帶給人們不同感受的藝術盛宴,在設計史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見圖2-14~圖2-19。

圖2-14 新藝術運動中的珠寶吊墜設計(美國)

圖2-15 法國巴黎地鐵入口(設計師:吉瑪德)

圖2-16 咖啡椅(設計師:吉瑪德)

圖2-17 布魯塞爾都靈路12號住宅(設計師:霍爾塔)

圖2-18 米拉公寓(局部)外景(設計師:高迪)

圖2-19 德國1912年生產的掛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