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美國輪式戰車技術分析

一、LAV-25(8×8)輪式步兵戰車

(一)總體結構與特點

該車車體和炮塔均采用裝甲鋼焊接結構,正面能防7.62mm穿甲彈,其他部位能防7.62mm殺傷彈和炮彈破片。

駕駛員位于車體前部左側,炮塔居中,內有車長與炮手的位置,載員艙在車體后部。

采用德爾科(Delco)公司的雙人炮塔,裝有1門麥克唐納·道格拉斯直升機(Mc Donnell Douglas Helicopters)公司的25mm鏈式炮。輔助武器有7.62mm的M240并列機槍和M60機槍各1挺。炮塔兩側各有1組M257煙幕彈發射器,每組4具。主炮雙向穩定,便于行進間射擊。

采用6V-53T 6缸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功率為202kW(275馬力),與之匹配的為MT-653DR液力機械傳動裝置,有5個前進擋與1個倒擋。

行動部分的特點是兩個前橋采用獨立彈簧懸掛,兩個后橋采用獨立扭桿懸掛。車輪采用泄氣保用輪胎,有中央充氣調壓系統。

該車具有浮渡能力,水上行駛時靠2臺噴水推進器推進,車首有防浪板。為便于自救,車首裝有絞盤1臺,拉力為66.64kN。

1985年,部隊根據使用經驗對該車的改進提出了如下建議:

(1)披掛附加裝甲,重680~725kg。

(2)乘員位置附近加裝芳綸襯層,用于防止穿透裝甲的彈丸、破片以及崩落的裝甲碎塊傷害車內乘員。

(3)采用輪履行走機構,可使車輛地面壓力大大降低,從而提高車輛在沙地、雪地以及泥濘地等松軟地形上的通行能力。海軍建議所屬的裝甲車輛和牽引式火炮均采用這種行走機構。

(4)加裝LAV九頭蛇-70(Hydra-70)火箭發射架,共19管,口徑70mm,位于炮塔右側,用動力控制俯仰,俯仰范圍為-11°15'~+33°45',1986年7月曾裝在該車上進行了野外試驗,共發射100枚,均獲得成功。這種火箭與裝在飛機和直升機上的一樣,既能對付地面目標,也能攻擊直升機。

(5)炮塔改用電驅動,取代原來的電液驅動以減小噪聲;

(6)增加炮塔閉鎖裝置,用于車輛越野時防止炮塔轉動傷害車長和炮手。

(7)加裝車外輔助燃油箱,使車輛行程再增加530~620km。

(8)安裝龍式反坦克導彈阻尼架,用以消除導彈發射時發射架下垂的現象,以提高導彈命中精度。

其他改進項目還有熱煙幕施放裝置、對空瞄準鏡、輕型推土鏟、偽裝篷布和聚四氟乙烯制作的車體螺栓等。

LAV-25車族如下。

(二)性能數據

二、“斯特賴克”輪式步兵戰車

(一)總體結構與特點

美國陸軍在2000年后期對三種裝甲車輛(兩種履帶式和一種輪式)進行了大量的試驗論證之后,最終選擇了GDLS-C公司的輕型裝甲車,用來滿足其未來的裝備需求,該輕型裝甲車就是后來被重新命名的“斯特賴克”步兵輸送車。迄今為止,美國陸軍的總訂購量已超過3450輛,并且目前已交付2900多輛。這些車輛的生產任務分別在美國和加拿大完成。

“斯特賴克”裝甲車的基型車是M1126“斯特賴克”步兵輸送車,它安裝有一座“保護者”遙控武器站,在該武器站上通常裝有1挺12.7mm機槍和幾組電操控式煙幕彈發射器。隨后又發展了其的不少變型車輛,包括M1127偵察車、M1128機動火炮系統、M1129 120mm迫擊炮、M1130指揮車、M1131火力支援車、M1132班組工程車、M1133醫療救護車、M1134反坦克導彈發射車(裝有“陶”式反坦克導彈)和M1135三防偵察車。其中,裝備最精良的“斯特賴克”變型車是M1128機動火炮系統,它裝有1門105mm線膛炮和1挺7.62mm并列機槍。105mm線膛炮由自動裝彈機供彈,從而使其乘員減至3人(車長、炮長和駕駛員)。M1128機動火炮系統的主要任務并不是與其他的裝甲戰車作戰,而是利用火炮發射MECAR公司生產的曳光碎甲彈壓制戰場上的目標。

步兵運輸車基本乘員為駕駛員與車長,并可搭載9名全副武裝士兵。全車采用7.31mm鋼板焊接而成,可以抵抗7.62mm子彈或155mm榴彈炮之炮彈破碎片,另外在車外加裝了陶瓷復合裝甲、可抵抗14.5mm重機槍射擊,附加裝甲在運輸時并不需要拆除,因此,算是整合式的裝甲。發動機采用257kW功率的Caterpillar3126柴油發動機,攜帶200.6L燃料,使18354kg的步兵運輸車時速可以達到115km的路速、續航距離530km,并可跨越198cm寬的壕溝、58cm高的垂直障礙,爬坡力60%。

步兵運輸車裝有一個康斯堡(Kongsberg)遙控武器系統(Remote Weapon Station.RWS)可安裝M2HB、50重機槍、M240機槍、40mm榴彈發射器或“標槍”反坦克導彈;此外,尚安裝了4座四聯裝M6煙霧彈發射器、遙控武器系統讓成員可以在艙內操作而不需暴露身體于敵火之下。步兵運輸車還安裝了先進的數字通信指揮系統(Force XXI Battle Command Brigade and Below,FBCB2),雷聲公司的AN/TSQ-158加強位置報告系統(EPLRS)以及洛克威爾·柯林斯公司的AN/PSN-11精確輕量全球衛星定位接收器(PLGR)。數字通訊指揮系統供車長使用,可以通過文字與地圖顯示戰術狀況,各裝甲車和營及單位間互相傳遞信息,各車輛可以得知友軍所在,而車長還可以標出敵軍的位置,然后系統便把信息傳給其他車輛,其他車輛也可看到顯示于屏幕上的敵軍位置。

以步兵運輸車為基礎還有其他8種不同功能的車輛,分別為:核生化偵察車(NBCRV)、反坦克導彈車(ATGM)、救護車(MEV)、自行迫擊炮車(MC)、工程車(ESV)、指揮車(CV)、火力支援車(FSV)與偵察車(RV)車型。

其中反坦克導彈車將采用可舉升的“陶”反坦克導彈發射架,可遠距離與敵軍坦克作戰,救護車可以載送4名擔架傷、患者或是6名非臥床傷、患者。工程車裝有推土鏟可以消除障礙,并配有地雷探測設備。火力支援車的功能則是強化監視,目標獲得、識別、指派與通訊能力、加強中期旅級戰斗部隊的火力支援效率,裝有現役M-707“斯特賴克”火力支援任務套件上的全套設備,含加強位置報告系統、精確輕量全球衛星定位接收器、慣性導航系統、AN/TAS-4夜視儀以及AN/TVQ-2激光目標標定器(G/VLLD)等。比起以“悍馬”車為底盤的M707,“斯特賴克”的火力支援車無論是防護力還是機動力都增強了許多,不過,原先中期裝甲車計劃中的自行榴彈炮車并未實現,“斯特賴克”旅級戰斗部隊只配有120mm自行迫擊炮車,可發射全系列120mm炮彈,另編制有M-198牽引式155mm榴彈炮。

“斯特賴克”的另一種車型是機動火炮系統,基本上也采用與步兵運輸車相同的車體,不過安裝了一座通用動力公司設計的頂置105mm炮塔;這種炮塔是一種有自動裝填系統的低輪廓炮塔,因此車也較重,接近20286kg。低輪廓炮塔采用了一般所稱之外置火炮構形,安裝了一門裝有炮口制退器的105mm M68AIE4主炮,炮手瞄準儀具有熱影像夜視設備,并且裝置穩定系統可以行進間射擊,具有主戰坦克同級火力。機動火炮系統總共可攜帶18發炮彈,其中8發裝于裝填機中,配有4種炮彈,分別為反坦克用的動能彈、通用的高爆彈、人員殺傷高爆彈、高爆反坦克彈和反人員用的榴霰彈,可滿足機動火炮系統原先設定的任務:對抗T-62甚至T-72主戰坦克、攻擊碉堡與敵軍步兵以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機動火炮系統的輔助武裝為7.62mm同軸機槍與車長用的50重機槍各一挺,分別攜帶3400發與400發子彈,炮塔兩側也安裝了兩座M6煙霧彈發射器。機動火炮系統有3名乘員;車長、炮手與駕駛員,并且安裝了與步兵運輸車相同的數字通訊指揮系統。

(二)“遠征”炮塔

“斯特賴克”上用的低輪廓炮塔正是當初裝甲火炮系統競標之時敗下陣來的“遠征”坦克(Expeditionary Tank)所采用的炮塔。低輪廓炮塔外置火炮構形的優點是重量輕,輪廓小,較不易中彈,然而外置火炮的位置位于炮手瞄準器的上方,這在戰術上有相當不利的影響。因為主炮位置比炮手瞄準儀為高,當遭遇敵人坦克時,機動火炮系統的火炮已經出現在敵人視野之中,但是此時炮手還看不到敵人,這將使機動火炮系統陷入無法還手的窘境;而且外置火炮構形之下,無論車長或炮手都無法在全車最高處進行觀測,這也妨礙了成員對戰況的掌握。

雖然說通用動力公司陸地系統部門表示機動火炮系統的批量生產型將在炮塔上增設一臺車長用傳感器,具有5km的偵測范圍,然而依照GDS提供的資料,此傳感器的尺寸并不比一般潛望鏡大多少,其功能多少令人懷疑,如果缺乏熱影像與穩定功能,又無法用來操作主炮,則機動火炮系統的低輪廓炮塔構型在戰術上仍居于劣勢,且“斯特賴克”又是輪式車輛車身更高大,無疑更加暴露自身的位置。此外,機動火炮系統只能攜帶18發炮彈也略嫌不足,相對于M-8可以攜帶30枚炮彈,其中21發裝于裝填機內,平均每分鐘射速可達到12發,機動火炮系統僅達6發。其實美國陸軍也借用了4輛M-8原型車和中期旅級戰斗部隊一起演訓,聯合防衛公司還對M-8抱有一線希望,希望陸軍回心轉意,但美國陸軍仍舊放著已經發展完成且較優秀的M-8不用,回頭選了當初的手下敗將,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或許就陸軍的觀點,值得為“斯特賴克”車系相同底盤在后勤上的便利性,而放棄性能較佳,但需要專用底盤的M-8,然而當初選擇LAVⅢ,舍履帶而取輪式設計卻一直是個引起爭議的決定,如果“斯特賴克”表現搶眼倒也就平息了各方疑慮,無奈事與愿違。機動火炮系統是目前全車系進度最慢者,此外又發現其炮口制退器排出的氣體與火焰會損壞車體,因此可能取消,這雖能減輕約96.6kg,但卻會增加3%的后坐力。此外,車內空間也不甚寬敞,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至2005年才能服役。“斯特賴克”旅級戰斗部隊部署在即,卻仍無法享受通用底盤的便利性。

(三)防護能力

每支“斯特賴克”旅級戰斗部隊將擁有約350輛“斯特賴克”,其中一半的都是步兵運輸車,是“斯特賴克”旅級戰斗部隊的骨干,然而它的性能卻有許多問題。“斯特賴克”的陶瓷復合材料附加裝甲由德國的IBD/Deisenroth Engineering領導發展,目標是使步兵運輸車全車都能抵抗14.5mm重機槍彈和7.62mm穿甲彈,但是在測試中發現部分裝甲片,特別是發動機附近的裝甲,并不足以抵擋這些子彈,尤其是在測試中由上方射來的子彈。發現問題立即著手改進,不過已出廠的首批“斯特賴克”還是裝備不良、有瑕疵的裝甲,幸好這些裝甲可以輕易更換。

盡管如此,步兵運輸車的防護力仍然為人所疑慮。它雖能抵擋重機槍射擊,但戰場上隨處可見的反坦克武器如RPG(反坦克火箭筒),還是可以輕易擊穿步兵運輸車的裝甲。輪胎后無保護的燃料箱也是另一個弱點,一旦被擊中可能著火燒毀輪胎,而輪胎本身的防彈能力也頗為讓人憂慮,美國正設法開發無空氣的防彈輪胎,不僅防護力不足,步兵運輸車的火力也相當薄弱,遙控武器系統上重機槍或榴彈發射器的待發射彈藥太少,又無穩定的能力,在行進間開火的命中率低,停車開火前后需時兩分鐘,增加了被攻擊的機會;而且士兵們也無法清楚地觀察外界動靜,還是得伸出頭來。在“千年挑戰”2002演習中,遙控武器系統的弱點成了致命傷,一次模擬交戰中,14輛“斯特賴克”中的13輛都被“擊毀”,卻連一輛敵人車輛都沒有擊毀,改進型遙控武器系統的穩定系統與熱影像儀成本相當高,現在還不確定能否進行。

當然“斯特賴克”最大的優勢在于它借助了信息技術,安裝了數字通信指揮系統來提升其戰場感知能力,但是目前各排只有排長車才配有數字通信指揮系統,各排其余各車輛仍只能通過語音來通信。

(四)機動性

在近距離交戰中,裝甲還是非常關鍵。一般來說增強裝甲并不困難,“斯特賴克”設計上便有足可抵抗RPG的附加裝甲。然而問題是,必須能以C-130運輸機直接部署是旅級戰斗部隊車輛的基本要求,而抵抗RPG的附加裝甲重達3800kg,需分別運送再加以組合。一旦加裝裝甲,下機立即作戰(roll off,ready-to-fight)遂成了遙不可及的妄想。俗諺“削足適履”正在21世紀的美國上演,相比較于英國、德國皆以可由A400M空運作為新裝甲車輛的重量規格上限,擁有有效載荷量高達78t C-17大型運輸機,反而還是以C-130空運為設計要求,嚴重削弱了“斯特賴克”的戰斗力,也辜負C-17設計上送貨到家門的美意。

不僅如此,實際情況還更為惡劣。即使不加上抗RPG附加裝甲,“斯特賴克”車系10種衍生行中的8種都已經超重了,步兵運輸車現在重量約是18300kg,已經達到了C-130載運的上限。C-130運送18300kg的貨物有1000海里的航程是在理想的氣候、溫度與跑道狀態下才能達到,實際運用時還得打點折扣,再加上前述陶瓷裝甲的瑕疵,改進的裝甲又得再多113kg,實是雪上加霜。負責裝備訂購、后勤與科技助理部長Claude Bolton辯稱:“我們會找個方法改善它,不是少載燃料就是拆掉其他的東西。總之我們會讓它發揮功能”。但這表示空運部署步兵運輸車還得少裝點彈藥裝備,問題根本沒有解決。最糟的則是機動火炮系統,它已經超重1500kg以上,最多重達21800kg,雖然C-130尚可裝載,但是航程將更為受限。經過一些所謂的“改進”,現在“斯特賴克”是可以由C-130空運了,但是C-130承載著它航程最多僅有320km,部分資料更指出僅有100km,與陸軍要求的1800km相去甚遠。

除了超重之外,“斯特賴克”的尺寸也太大。“斯特賴克”已經比其前輩LAV加大了不少,雖然還是可裝入C-130內,但是兩側幾乎沒有留下什么空間,必需拆掉一些配件以符合美國空軍的載運規定。此外“斯特賴克”車身也太高,在駛下貨艙時造成許多麻煩,需要車高調整系統(Height Management System)降低底盤高度以方便進出,不過這套系統目前還未發展完成。對“斯特賴克”來說,C-130空間不是很充裕,但改用較大的C-17進行部署卻還更不經濟。“斯特賴克”車體寬2.84m,并排裝載就是5.69m(還不計所需的間隙),超過了C-17貨艙容許的5.33m,因此只能單排裝載。不幸的是“斯特賴克”又太長、達6.99m,如果要裝入3輛車,最后一輛可能有一半會停在卸貨的斜板上,這會損壞飛機。結果用C-17來載運“斯特賴克”可能與載運M2A2“布萊德利”步兵戰斗車一樣,只能裝載兩輛,而不是當初想象的4~6輛,雖然這并非當初的設計要求,但是從美國本土進行部署必需動用C-17,每架次運量減少終究降低“斯特賴克”旅級戰斗部隊的可部署性。

盡管有這么寬大的車身,“斯特賴克”車內空間竟然也不理想,一些士兵便抱怨車內擁擠,大量裝備彈藥沒有充分的空間存放,飲水糧食取用不便。無論C-17能裝2輛還是3輛“斯特賴克”,戰斗力會強過兩輛裝有“陶”式導彈、25mm炮炮塔與多層裝甲保護的M2A2這實在難以讓人信服,再與美軍現役的M-113A3相比,“斯特賴克”更令人失望,雖然說“斯特賴克”防護力比M-113A3優越,但是“斯特賴克”車重將近19t,M-113A3則不到12t,尚有充分的余裕可以改進(例如加上炮塔的AIFV重量仍不過是14t),完全適合以C-130空運,若用C-17來運送,M-113車身較窄可以并排裝載,每架次可載運5輛之多,便利性更高。

更大、更重的機動火炮系統麻煩更多,它的重量為19100kg,寬2.84m,高2.891m,而M-8輕坦克僅重17500kg,寬2.69m,高2.54m,明顯較為緊湊,“斯特賴克”車系并未明顯優于現有的車輛,過大的體積與重量造成了空運上的困難,空投能力也未經驗證(M113A3與M-8都可以空投),與最初計劃追求的目標背道而馳,投資開發的成本效益也就十分可疑。

(五)發展

“斯特賴克”裝甲車自從2003年進入美軍服役以來已進行過大量的改進和升級,尤其是在生存能力方面的改進。部署在伊拉克的“斯特賴克”裝甲車裝有空調系統和百葉窗式的板條裝甲,以應對當地炎熱的氣候條件和裝有空心裝藥破甲彈頭的RPG系列反坦克火箭彈的攻擊。

據悉,GDLS-C公司已與通用動力公司武器與技術分公司簽約,專門為“斯特賴克”裝甲車秘密研制出一種爆炸反應裝甲塊。目前,美國陸軍已經將這種爆炸反應裝甲應用到了通用動力公司地面系統分公司的M1A1/M1A2主戰坦克和M2/M3“布雷德利”戰車上。另有消息稱,在2009年5月,GDLS-C公司還與該公司簽約研制一些未泄露名稱和數量的系統,這些系統的首批交付時間是2010年。

目前,“斯特賴克”裝甲車還僅限于裝備美國陸軍的“斯特賴克”旅戰斗隊。但美國陸軍已經作出計劃,在不遠的將來將用“斯特賴克”步兵輸送車更換部分現役的M113裝甲輸送車。

三、美國新概念輪式戰車

這種新概念戰車被美軍命名為超級裝甲巡邏車,是美國喬治亞州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福特公司的F-350“皮卡”車的基礎上研發的,幕后老板則是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目前,超級裝甲巡邏車已交付美軍進行評估試驗。美國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已經開始使用超級裝甲巡邏車進行作戰研究,而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則希望通過研究進一步對概念戰車進行改進。

超級裝甲巡邏車集民用車型的安全特性與最新防爆技術于一體,不論是材料的選用還是車輛的內部座駕構造,都采用了最新的防御手段和技術以保障乘員的安全。研發人員表示,通過使用高級材料和最先進的工程技術,按照現實作戰中的戰車需求設計而成的超級裝甲巡邏車,將成為美軍未來戰車研究的試驗臺。在研制之初,研發小組就針對“超級裝甲巡邏車”項目提出了大功率柴油發動機、高級裝甲防護和現代化底盤設計的原則。這些原則關注的是戰車的戰場生存能力和安全性能,集中體現在戰車的內部設計上。

超級裝甲巡邏車屬于輕型戰車,在重量和裝甲設計方面采用了新穎的設計概念和研究計劃,以最大限度提升戰車的作戰能力和保護能力。車體采用重量輕、成本低的新型裝甲材料,防護等級較之“悍馬”高機動多用途輪式車有所增強。

在內部結構設計方面,超級裝甲巡邏車雖然仍是四座,但已經由傳統的前后各兩座改為前一中二后一的菱形結構,乘員面向車窗兩兩相背而坐。研發小組認為這樣改進有兩個好處:其一是能夠增加可視范圍,提高戰車執行巡邏偵察的能力;其二是使乘員座位離輪胎較遠,當巡邏車碾上地需引發爆炸時,乘員不至于位于爆點之上,從而將危險降至最低程度。

此外,每個座位上都配備了被稱為“爆炸桶”的防護罩,能夠抵御子彈、爆炸物、地雷和路邊炸彈等的攻擊,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員的人身安全。

在安全性能方面,首先是采用了底盤穩定性和安全性都較有保障的福特公司F-350“皮卡”車,其次是為超級裝甲巡邏車設計開發了車載計算機。新型車載計算機可以使戰車達到整體合一的效果,提供優秀的機動安全性能。超級裝甲巡邏車的轉向和剎車等都可以通過電腦操控,加上標準的車輛穩定控制裝置、防抱死制動系統以及主動式巡航控制等,其靈活性和安全性在當前的軍用車輛領域遙遙領先。超級裝甲巡邏車組件分解圖見圖1-1。

圖1-1 超級裝甲巡邏車組件分解圖

根據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的要求,喬治亞州技術研究所除研發“超級裝甲巡邏車”項目外,還在進行一項更長遠的研究項目,即研制超級3T裝甲車,并希望以此影響未來的戰場形態。

超級3T裝甲車被限定為3t,除采用當前比較流行的民用車配置外,如防抱死制動系統和安全氣囊等,它還將采用一大批最先進的技術,如計算機化的穩定控制系統、增強型發電裝置等。

超級3T裝甲車采用由柴油機和發電機組成的復合動力裝置,不僅可以輔助發電,而且在需要隱蔽時能夠保持安靜。另外,這種動力裝置將賦予超級3T裝甲車更強的機動性能,由靜止加速到96.56km/h的時間僅為4.8s,可幫助戰車快速逃離危險區域。

超級3T裝甲車是一種“依靠電線駕駛”的新型戰車。“依靠電線駕駛”技術可以使乘員更加安全地駕駛一輛龐大且復雜的戰車,其安全系數可能比現在的小轎車更高。“依靠電線駕駛”技術實際上是一種新出現的計算機輔助技術,它能夠減輕乘員的駕駛壓力,幫助乘員更加安全和穩定地駕駛車輛并完成戰斗任務。因此,對于那些戰車駕駛經驗不足的駕駛員來說,這一技術是最合適不過了。

綜合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喬治亞州技術研究所在研制這兩種新概念戰車時非常重視的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提高技術含量,增強戰車性能,確保人與車的安全。這兩種戰車都配有車載計算機,對車輛的轉向、懸掛、制動等機械性能進行統一管理,因此具有以往所沒有的機動能力和安全性能。新型戰車的一體化底盤更是一種技術上的跨越,它的性能遠遠優于現有車輛的底盤。通過采用先進的車輛技術,使乘員能夠安全駕車、順利完成任務。

第二,改善機動能力,擴大適用范圍,生存性強。在冷戰時期研制的“悍馬”車采用了鋁制車體,因而比較輕,能夠在寒冷的歐洲大陸上快速機動。在安裝了附加裝甲組件后,“悍馬”多用途輪式車的生存性能得到了提高,但機動能力卻由于受重量的影響而有所降低,增加的車重還加劇了車輛部件的磨損。另外,“悍馬”車上沒有空調系統,不利于在炎熱的沙漠地域使用。新概念戰車則要避免以上問題的發生,提高車輛的通用性能。

簡易爆炸裝置是裝甲車的一個主要威脅。在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軍損失的裝甲車中有60%是地雷爆炸所導致的。即使是安裝了附加裝甲的“悍馬”多用途裝甲車,在地雷攻擊面前也顯得力不從心。新概念戰車將設法明顯提高車輛對爆炸裝置的抵御能力。

第三,強化發電能力,提供更多防護。車載電源是喬治亞州技術研究所在研制新概念戰車過程中所關心的第三大問題。根據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最初的設想,超級3T裝甲車將能夠產生1MW的電力,以便能夠在危險情況下形成一道靜電裝甲防護,或者為車上的電軌炮提供電能。當然,這些電還能夠用于維持指揮所、通信裝置和照明等的使用。

四、M8輕型輪式偵察車

(一)總體結構與特點

該車車體為全焊接結構。駕駛員在車內左前方,副駕駛員在其右側,他們前邊有1個向前開啟的艙蓋,頂上有1個向外開的艙蓋,在他們前面有1個防護潛望鏡,左右兩側有滑動裝甲板防護的觀察縫。

頂開式炮塔安裝在車體中央,車長在左側,炮長在右側。炮長有1個隨主炮運動的M70D望遠鏡,車長無觀察設備。

發動機后置,動力艙頂部有兩個艙蓋。無三防裝置和夜視設備,非水陸兩用。

M6式37mm火炮裝于M23A1炮架上,左側1挺7.62mm M1919A4并列機槍。早期該車的炮塔后轉軸架上還有1挺12.7mm M2HB機槍,后來的產品更換為安裝在M49環形架上的相同類型機槍。最初的車型還載有6枚M1A1HE反坦克地雷和4個M1或M2煙幕發射裝置,M20與M8的差別在于將37mm火炮改為12.7mm機槍。

(二)性能數據

五、康曼多輪式偵察車

(一)總體結構與特點

該車車體是高硬度卡德洛伊(Cadloy)裝甲鋼焊接結構,車體四面裝甲均為傾斜以提高防護性。前部較長,從駕駛員艙蓋頂部到車前部的前上裝甲水平傾角為14°。這種結構除了能保證防彈性外,還使車輛易于通過矮樹叢。

駕駛員位于車體左側,有1個可向前滑動的單扇艙蓋,駕駛座可調高。有3個潛望鏡在艙蓋前部。

發動機在駕駛員右側,車體右側有檢查窗蓋,通過該檢查窗可以檢查發動機及冷卻液、潤滑油和制動液等液面。包括發動機、分動箱、傳動裝置和冷卻系統的整個動力裝置,可在2h內更換。燃料箱在車體前面。

指揮塔位于車體后部。車長通過車后面1個雙扇車門出入,車門的上扇向右開,下扇向下折放。

前橋采用帶前置后彎臂的螺旋彈簧懸掛,后橋采用重型螺旋彈簧獨立懸掛,兩橋均帶剛性閉鎖差速器,這可以改善驅動性能。

轉向為液壓助力式,液壓泵是由發動機通過齒輪驅動的。前后均帶有獨立的液壓制動裝置,由主油缸供給壓力,當發動機熄火時,另一套由電動機驅動的備用系統開始工作。

制式設備包括2個手動滅火器、工兵工具、急救箱、維修工具箱和空壓機等。

任選設備包括廣播設備、無線電設備、水箱、汽油箱和偽裝網及煙幕彈等。該車無三防裝置和夜視設備,非水陸兩用。

(二)性能數據

六、V-600輪式偵察車

(一)總體結構與特點

該車車體和炮塔均由卡德洛伊(Cadloy)裝甲鋼焊接而成。駕駛員在車的前部,第一輪位置之后,他有3個前視潛望鏡和1個單扇艙蓋。前兩輪之間車側有1個上下兩部分構成的車門,上部帶有觀察鏡,向后開,下部帶有射擊孔,向下放以形成車蹬。樣車在靠近駕駛員后側還留有一個向下開的車門。

每軸上都有帶閉鎖差速器的低噪聲減速齒輪裝置。發動機安裝在駕駛員的右側。

車體后面有2個向外開的車門,上面帶有射孔和觀察鏡,還有1個用于補充供彈、帶整體觀察鏡的車門。

生產型的制式設備包括無線電設備、車內通話設備、火焰探測及手動滅火裝置和安裝于車內前部用于自救和救護其他車輛的電操作絞盤。

任選設備包括帶有供全部乘員用的M13A1面具的三防裝置、夜間駕駛燈、自動哈隆(Halon)火焰探測及滅火設備,2個手提式哈隆滅火器。可根據需要,用12.7mm M2HB機槍來取代頂置的7.62mm機槍,并帶100發待發射子彈。

(二)性能數據

七、龍騎兵300輪式裝甲車

(一)總體結構與特點

該車車體采用全焊接無大梁結構,所用XAR-30高硬度鋼裝甲板,可滿足MIL-A-12560標準的要求,防小口徑普通槍彈和穿甲彈的能力比該標準對均質鋼裝甲板的要求高30%左右。此外XAR-30鋼板的最低穿透速度也超過了MIL46100B標準的規定。

駕駛員位于車前左側,車長兼副駕駛員位于右側,前者有3個前視觀察鏡,視界為180°,后者有1個觀察鏡,兩乘員均有外開單扇頂蓋和車側觀察鏡,車長觀察鏡下方有射孔。乘員座椅可上下前后調節,靠背可向前合,以方便乘員出入。

車體兩側在前、后軸之間各開1側門,門下部向下打開,可作為乘員出入跳板,而上部則向后旋轉180°打開,并可閉鎖于打開狀態,上部門上有1個觀察鏡和射孔。

側門前方有1個觀察鏡和射孔。所有觀察鏡均裝有防護板和護墊,射孔防護蓋可從車內快速地用開閉凸輪桿操縱并鎖住。

用作裝甲人員輸送車時,車上除2名乘員外可載11名全副武裝的士兵。

動力艙位于車體右后方,它和乘員艙間的可拆卸隔板可起隔熱和隔聲作用。可從車內和車外對動力艙進行快速檢修。進氣百葉窗裝在車頂部,排氣百葉窗和排氣出口位于車體右側,其結構可防止如汽油彈等形成的可燃液體的侵入。動力艙后部右側裝有發動機和傳動裝置的冷卻系統,配有液力驅動風扇。

發動機動力經變速箱、傳動箱和后驅動軸傳到后部差速器,然后再由中間驅動軸傳遞到車體中央的分離離合器。由此通過前驅動軸再傳遞到前差速器和前橋。所有傳動系部件都是封閉的,變矩器只在3個低速前進擋工作,在第四、第五前進擋,變矩器閉鎖,直接驅動。

該車裝有液壓助力制動器和獨立的電動液壓超越制動系統,后者在主液壓系統(包括停車制動系統)一旦失靈時實施制動。

車上裝有動力助力轉向機構,在液壓系統失靈時可實施手動轉向,越野和高速公路行駛時有不同的轉向傳動比。當輪胎漏氣時,車輛還能在水泥路上以56km/h速度至少行駛80km。

重型懸掛裝置包括葉片彈簧和直接作用式液壓減震器。為提高安全性,在第二片板簧上裝有特殊彈簧夾子,前后板簧可以互換。減震器內裝有減震閥,使車輛在越野和高速公路條件下的行駛性能得到兼顧。為避免懸掛部件撞擊車體,在板簧處安裝了回彈限制器。

車體后部左側另開有1門,門的下半部向下打開后可用作出入跳板,上半部分向右開,裝有1個觀察鏡和射孔。車體左側偏后也有1個觀察鏡。

車尾部有拖鉤,能牽引拖車或其他重達11338kg的車輛。車首內裝有絞盤,拉力為89.1kN,鋼繩長52m。絞盤以主液壓回路為動力,使車輛在實施搶救工作時能夠起動。

該車能水陸兩用,水中行駛時用車輪劃水,浮渡時同樣用前輪轉向。由車門橡膠封條處滲入車體內的水可用3個獨立排水泵排出,排量均為190L/min。

制式設備包括AN/VRC-47通信系統、加溫器、泄氣保用輪胎和干式化學滅火器。可任選設備包括主/被動夜視儀、空調裝置、煙幕彈發射器、紅外火警探測/滅火系統,三防裝置和各種探照燈、車燈等。

(二)性能數據

八、海盜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

(一)總體結構特點

該車以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公司的K20(4×4)輕型卡車底盤為基礎。該底盤曾經泰特拉達因公司改造,對動力裝置和懸掛裝置等做了修改,以滿足整車全重5t的要求。

該車采用傳統布置,發動機在前,駕駛員和1名乘員居中,載員艙在后。車體可防7.62mm和5.56mm槍彈,車底裝甲可防手榴彈,兩側和后部設有乘員出入口以及觀察鏡和射孔。

車頂部裝有1個電力驅動的滑動車頂,下方有一可縮回的液壓驅動武器系統,可360°旋轉,能安裝如12.7mm和7.62mm機槍或40mm榴彈發射架等各種武器。對射手有一定的裝甲防護。

該車可由洛克希德(Lokheed)公司的C-130運輸機裝載2輛。

任選設備主要有泄氣保用輪胎、防爆油箱、絞盤、儲藏裝置、警笛和擴音器,與武器同軸的聚光燈、空調器、夜視儀、附加油箱以及24V電氣系統等。

(二)性能數據

九、44型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

(一)總體結構特點

該車車體是高硬度E合金裝甲鋼板全焊接密閉結構,可防7.62mm槍彈、頂部爆炸彈片和殺傷地雷碎片。車體側、前、后和頂部的裝甲板厚度為6.35mm,底裝甲板厚度9.52mm。

駕駛員位于車前方左側,車長居右。車體前部和兩側均有防彈觀察窗,頂部有兩個外開的單扇艙蓋。乘員座椅能液壓垂直調節,頭部可探出車外,座椅還能快速收回到車內安全位置。

載員艙在車體后部,有3個車門,兩側及右后方各1個,車門都分成上下兩部分,下半部放下來可形成臺階,上半扇門上裝有整體式射擊孔和防彈觀察窗,可向側面打開。載員數量取決于安裝的武器,最多為11名。

載員艙頂部可安裝埃默森(Emerson)公司的TAT-251和TAT-252系統以及裝備M901“陶”式導彈發射車上的改進型發射架等多種武器,車長轉塔上可安裝7.62mm或12.7mm機槍。

道依茨(Deutz)風冷柴油機裝在車尾左側,其頂部有5個維修窗口和排氣百葉窗。發動機動力經過自動傳動裝置、驅動軸和萬向節最后傳到前后橋。自動傳動裝置帶有整體式分動箱和前橋接合控制器。前后橋采用羅克韋爾(Rockwell)軍用車橋。前橋載重5443kg,后橋載重6310kg。

車輪懸掛裝置包括葉片板簧、吊耳、減震器和限制器。

基型車可水陸兩用,水中行駛用車輪劃水。

制式設備有車體前部的拉姆塞(Ramsey)液壓絞盤(拉力是89kN,鋼繩長84m)、6m長牽引纜繩、滅火器、4個排水泵、兩個189L油箱、備用車輪及輪胎,緊繩滑輪等。可選設備有夜視儀、手榴彈箱、空氣壓縮機、泄氣保用輪胎、全套空調設備,水上加速推進器等。

(二)性能數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阳县| 常州市| 黄梅县| 临湘市| 静乐县| 定安县| 嘉义市| 天门市| 那坡县| 紫云| 福清市| 岳阳市| 通许县| 资兴市| 陆河县| 濮阳市| 龙南县| 邵东县| 汤阴县| 遂川县| 永嘉县| 宁陵县| 三门峡市| 嘉禾县| 婺源县| 南涧| 云南省| 冷水江市| 广水市| 环江| 郧西县| 东丽区| 北碚区| 镇江市| 镇原县| 株洲县| 永胜县| 长兴县| 红河县| 徐汇区|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