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以身殉國,千秋大義
黃道周生命中最后兩年時光由于時局的跌宕起伏尤顯得悲壯蒼涼。他于弘光元年乙酉(1645)正月抵達南京,就任弘光朝禮部尚書,協理詹事府事,兼翰林院學士,是年黃道周六十一歲。雖然黃道周一心輔佐弘光帝,希望能光復大業,但是由于弘光帝昏庸無能,任由馬士英、阮大鋮把持朝政,黃道周多次上疏卻均不被采用,深感絕望之余,他上疏請赴浙江紹興祭祀禹陵,以借機脫身朝政。祭禹陵后不久,弘光朝覆亡。六月七日,黃道周抵達杭州,擁護潞王朱常淓監國,在與潞王面談時,力薦劉宗周。但是潞王軟弱無能,且因馬士英權重而不敢召用劉宗周。黃道周對潞王深感失望。六月十三日晚,黃道周會見唐王朱聿鍵,見唐王慷慨有恢復之志,便具啟請監國,閏六月七日,唐王在福州行監國禮。九日,黃道周入覲唐王監國。閏六月二十七日唐王稱帝,改元隆武。隆武帝很是器重黃道周,晉少保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但是由于朝政大權掌握在鄭芝龍手中,隆武坐擁空名,實為寄生,雖然黃道周力圖復興,卻遭到鄭芝龍的反對,繼而出現了“朝宴爭班”及某諸生上書攻擊“道周迂腐”等事件,使得黃道周的處境尤為艱難。
在這種情況下,黃道周決意北伐。由于朝政大權全在鄭芝龍手里,黃道周沒有軍隊和糧草,只能靠沿途招募義軍,組成了一個“扁擔兵”。在前有強兵、后無援軍的情況,十二月二十五日晨,遭清朝提督徽寧池太總兵張天祿部四路合擊,從容就俘。隆武二年丙戌(1646),是年黃道周六十二歲,被俘后曾在被押徽州期間絕食,未果。后押往南京。黃道周被俘后,清人曾千方百計拉攏黃道周,試圖勸降,皆遭到拒斥。此年三月五日,黃道周慷慨完節。臨刑前,黃道周撕裂衣襟,嚙指血書曰:“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
黃道周生命的最后兩年是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爆發的時候,拯救危亡則是他的主要活動,且他以自己的行為體現了一個士大夫所具有的擔當意識和蹈仁不悔的精神,為其一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清代官方對黃道周高度評價,乾隆四十一年諭文稱:“若劉宗周、黃道周,立朝守正,風節凜然,其奏議慷慨,極言忠藎,溢于簡牘,卒之,以身殉國,不愧一代完人。”乾隆四十四年又給黃道周封謚號為“忠端”,道光五年,禮部又上文以黃道周從祀孔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