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稟賦、有限理性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的作用機理

第一節 稟賦、有限理性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決策分析

一 新生代農民工稟賦的構成維度

(一)新生代農民工稟賦的內涵

這里的“稟賦”(Endowment)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可以理解為人們已經擁有的東西。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定義,如從家庭的角度,抑或從個人的角度。如王春蕊(2010)認為,“對于個體而言,勞動力稟賦是勞動力憑借先天賦予的智力、資本和資源條件,通過后天不斷努力、創新,獲得的謀生本領和條件。”王春蕊:《稟賦、有限理性與農村勞動力遷移行為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第34頁。石智雷、楊云彥(2012)認為“家庭稟賦,是家庭成員及整個家庭共同享有的資源和能力,包括家庭人力資本、家庭社會資本、家庭自然資本、家庭經濟資本。家庭稟賦是個人發展能力的拓展,是個人稟賦的外延,是家庭成員可以共同利用的資源;但與此同時,個人的行為選擇還會受到家庭稟賦狀況和家庭決策的約束。”石智雷、楊云彥:《家庭稟賦、家庭決策與農村遷移勞動力回流》, 《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3期。埃莉諾曾提出人類創造的資本包括四種有著某些相似的類型即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社會資本:流行的狂熱抑或基本的概念?》,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3年第4期。研究的視角不同,學者們對稟賦的釋義呈現很大的差異。在此,本書定義為:新生代農民工稟賦是指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新生代農民工憑借先天享有的智力、資本和資源條件,通過后天參與教育培訓及其在外出務工過程中得以拓展的本領和條件。這種稟賦界定是基于新生代農民工穩定就業需要提出來的。新生代農民工從事非農產業,其自身選擇受限于家庭和自身資源情況,合理評價新生代農民工稟賦對于破解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選擇困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新生代農民工稟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收益性,即指新生代農民工通過現階段的投入可以在未來工作與勞動活動中獲得一定的收益。這是資本最為重要的屬性之一,無論是稟賦還是資本都體現出個體可以通過獲得、積累改造資本而獲得一定的收益。二是可增值性,是指新生代農民工在參與社會經濟活動中會不斷地增加和獲得相應的資本,從而使得稟賦可能產生存量的增長和內部結構的變化。新生代農民工資本稟賦會不斷地變化和積累、不斷地增加和發展。三是周期性,即新生代農民工稟賦以個人作為主體,具有一定生命周期性質。個人作為稟賦的主要實踐主體,一旦個人消亡,那么稟賦也隨之消失。個體在生命周期內不斷獲得和強化稟賦,同時稟賦也會隨著個人生命周期的變化呈現出一定的周期變化。

(二)新生代農民工稟賦的構成維度

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稟賦,已有文獻還沒有成熟適用的方法對其進行合適的評價,然而只有將新生代農民工稟賦進行一定的量化測算才能進一步了解新生代農民工稟賦存量狀況,也才能深究稟賦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的影響。鑒于此,本書根據已有文獻,參考相應的指標選取和相關模型構建,借此分析新生代農民工稟賦的構成維度。

1.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是指新生代農民工所擁有的體質、智力,以及通過后天教育培訓及外出務工過程中所積累的知識、技能、經驗綜合而成的本領和條件,是新生代農民工穩定就業的基本條件和必要條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力資本的內涵與高建麗等(2013)的基本素質內涵基本相似。

然而,人力資本是一個比基本素質更為寬泛的概念。新生代農民工的體質、技能是由其自然屬性(如性別、年齡)來決定的,不同性別、年齡的新生代農民工所具有的人力資本是有差別的。也就是說,人力資本各構成要素源自新生代農民工的自然屬性,具有不同自然屬性的新生代農民工,其人力資本稟賦也是不同的。比如,新生代農民工不同的個體因素在其實現就業及維持穩定就業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在選擇指標量化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時,這些自然屬性也必然包含在人力資本范圍之內,只不過諸如年齡、性別等自然屬性在人力資本稟賦中發揮著最基礎的作用,而其他的諸如知識、體能、經驗則是表征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稟賦的核心構件。當然,作為一種內化于新生代農民工體內的人力資本,必然與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活動規律發生聯系,尤其是作用于人的行為過程,人力資本通過心理活動機制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選擇產生影響。

2.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是指新生代農民工通過個體及家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獲得的社會關系網絡和社會資源,是新生代農民工參與社會經濟活動所具備的外在社會條件,是新生代農民工穩定就業的一個資本條件。多數學者在分析農民工就業能力時均使用或涉及社會資本。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資本主要體現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的形成受整個社會特定時期特定環境的影響,并相應表現為不同層面的關系,如家庭成員關系、親戚朋友關系、婚姻關系、個人社會網絡關系和非政府組織、政府相關部門的幫扶等。

3.新生代農民工的資源資本

資源資本是指新生代農民工憑借自身身份及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獲得的經濟資本和經濟資源,是新生代農民工參與社會經濟活動所處的或所具備的外部資源條件,包括新生代農民工所獲勞動報酬及其轉化的經濟資源、各種財產所有權或使用權、個人及其家庭支配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環境及其享有的相應資源——基礎設施及其生產工具,比如自身月均經濟收入、家庭經濟收入與財富、農村土地及其承包權、居住地交通條件、居住地周邊各類經濟資源及其企業資源、社會公共產品的享有量、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等,這些資源資本構成了新生代農民工穩定就業的物質基礎,也是新生代農民工稟賦形成的外部經濟條件。

(三)新生代農民工稟賦構成維度的相互關系

從新生代農民工稟賦的構成維度來看,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關系相關研究文獻較多,研究也較全面透徹,而資源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三者之間的關系才是本書的重點。本書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稟賦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資源資本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三者之間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

從新生代農民工稟賦構成維度看,人力資本是稟賦的核心,社會資本和資源資本是新生代農民工稟賦的外在條件,也是實現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投資效應的社會基礎和物質根基。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資本和資源資本為之做鋪墊,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效用也將無從發揮。

新生代農民工個體通過微觀人力資本的開發和利用不斷獲取社會資本、資源資本,以此來提升自身稟賦,實現更高層次的職業發展。社會資本、資源資本的多寡間接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個體的人力資本水平高低。反之,人力資本水平高低對新生代農民工個體積累社會資本、資源資本產生積極影響。一般而言,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水平越高,獲取各種社會資本、資源資本的能力相應較強,擁有的自我生存發展空間和就近就業的競爭力也就越大??梢哉f,新生代農民工稟賦的三種資本相互制約、共同促進,共同形成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因此,新生代農民工稟賦是由人力資本主導、通過社會資本和資源資本的制約和影響,不斷整合和提升自身內在的資本稟賦,進而促進穩定就業和提升就業質量。

二 行為決策理論的演變和主要內容

(一)行為決策理論的演變

20世紀50年代,赫伯特·西蒙(Simon H.)提出了滿意準則和有限理性理論,創立了有限理性學說Simon H. ,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5, pp.69-99. ,揭示了傳統經濟學決策理論的主要缺陷。有限理性的基本思想是:人們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人們無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決策模式去行為,即人們沒有能力同時考慮所面臨的所有選擇,無法總是在決策中實現效率最大化。人們試圖按照理性去行動,但由于理性本身是有限的,人們只能在有限理性的范圍內行為。西蒙認為,人的有限理性表現在人正確認識環境、獲取并處理信息、作出準確判斷的能力受到約束,故而在決策過程中人的決策并非總是尋求最優解,而是一旦發現較為滿意的決策后就會停止搜尋,不會一味地追求“最優決策”,轉而尋找“滿意決策”。西蒙以有限理性為基礎的決策理論推動管理決策理論由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的轉折,促進人們擺脫規范性研究的限制,更加注重理論的現實可行性,從“最優決策”走向“滿意決策”,為實際決策提供更切實的理論指導。

行為決策理論是針對理性決策理論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探索而發展起來的,1953年的阿萊斯悖論和1961年的埃爾斯伯格悖論引起學術界對人們“決策過程”的探索,至今已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萌芽階段,時間跨度約20年,從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主要集中在探索理性決策理論的不足或弊端方面,還處于規范性研究的先行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研究對象可分為“判斷”和“抉擇”兩大類,認為人的判斷和抉擇過程包括四個環節的信息處理過程,分別是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輸出和信息反饋。通過對這四個環節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并作出判斷,探索和描述人們在“判斷”和“抉擇”環節如何進行具體的行為決策??傮w上看,這一階段的行為決策理論能夠解釋不少理性決策理論難以解釋的經濟現象,終因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因素,這一階段的行為決策理論未能得到重視。

第二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持續到80年代中后期。這一階段的行為決策已成為一門獨立的研究學科,主要研究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和實驗法,并開始在經濟、管理和金融等領域廣泛應用。行為決策理論的研究對象擴大到情報階段、設計階段(包含判斷)、抉擇階段和實施階段等決策過程的所有環節,對決策行為各個階段中人們的具體行為及反應進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一時期研究發現了“決策偏差”,如不確定性效應(Certainty Efect)、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ect)、錨定效應(Anchoring Efect)、后悔理論(Regret Theory)、過分自信(Over Confidence Theory)等,提出了展現人類決策行為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今。這一階段行為決策理論的研究主流是概括行為特征,提煉行為變量,然后將其運用到理性決策的分析框架之中,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應屬其應用于金融領域研究,主要體現在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BHS模型四個投資者心態模型、行為資產定價模型、行為組合模型等。這一階段以演繹法為特征的理論研究在初始階段較多,但主要的研究方法還是實證研究方法,只是實證分析的對象是基于決策行為規律提出經濟、金融、管理等領域的一些命題假設。縱觀行為決策理論的發展過程,對人類實際決策行為的描述性研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行為決策理論的發展進程。此處的行為決策理論發展概況源自“行為決策理論”(http://baike.baidu.com/view/1413544.htm#1),并根據這一文獻進行整理和歸納。

(二)行為決策理論的主要內容

結合行為決策理論的發展歷程,本書將行為決策理論主要內容歸納如下:

第一,行為決策者是有限理性的,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這是因為在高度不確定和極其復雜的現實決策環境中,行為決策人的知識、想象力、計算力、識辨力等認知能力是有限的,這決定了人的決策行為是有限理性的。

第二,行為決策者的決策同樣是有限理性的。行為決策者在識別和發現問題中容易受知覺上的認知偏差和信息處理能力的影響,致使對未來情形的判斷容易受直覺的影響,這種影響的作用往往大于邏輯判斷的影響。

第三,行為決策者的選擇理性是相對的。收集盡可能全面的信息是決策所必需的,由于受信息成本和可利用資源的制約,行為決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關決策環境的信息情報,也只能根據已掌握的信息盡量了解和評價各備選方案,而不可能確保信息的全面性和方案的最優化,這一決策選擇的理性是相對的。

第四,行為決策者往往是風險規避型決策。在風險型決策中,行為決策者對待風險的態度與經濟利益的考慮更為重要。在確定面臨風險損失的決策背景下,行為決策者往往厭惡風險,傾向于接受風險較小的方案。

第五,行為決策往往只是滿意決策。行為決策者大多只追求滿意的決策,而不愿費時費力尋求最佳決策,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決策能力缺乏和合作意識缺乏的因素,也有決策成本的因素。

三 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的有限理性

以上內容說明了行為決策的有限理性,能夠更加貼近現實地解釋新生代農民工就近就業行為決策。有限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即面對各種決策選擇,行為決策者充分發揮其有限的認知能力,經過綜合考量,本著“好中擇優”原則進行行為決策。有限理性理論是綜合考慮行為決策者自身因素和外部環境對行為決策產生的影響,且使完全理性實現的假設條件發生改變情況下的一種理論。換言之,有限理性是指決策者在行為決策過程中盡最大可能實現完全理性,但受到認知局限、環境和信息不確定的約束,最終行為決策只能是一種受限的理性選擇。在此,根據對完全理性、有限理性、非理性的理解,著力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就近就業的有限理性。

面臨有限的多元就業選擇時,新生代農民工盡最大可能實現完全理性的選擇,但受自身稟賦的限制以及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制約,其就業信息的大多數來源是通過“強關系”型社會資本收集的,而且家鄉鄰近區域的就業信息與其他區域的就業信息是不對稱的。新生代農民工既沒有也不可能充分發揮其計算能力和預見能力,也不能獲取全部備選方案的相關信息并對各種方案進行信息處理,當發現和選擇相對“滿意”的就業方案時,新生代農民工就會停止信息搜尋??梢姡律r民工就業選擇是一種有限理性的決策,即新生代農民工具有完全理性的意愿和意識,但受主觀因素、客觀條件及自身稟賦的局限,這些完全理性的意愿和能力明顯會受到限制,其就業選擇是一種有限理性作用的結果。因此,本書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的有限理性概括為:在認知能力有限、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搜尋成本制約和就業信息不對稱性等條件下,從有限的就業備選方案中理性選擇自我滿意的就業決策過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的有限理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有限認知。受資本稟賦水平的制約,新生代農民工不具備完全的認知能力,也不可能分析各種就業備選方案的全部信息并做出明確判斷,大多只能收集家鄉鄰近區域的就業信息或“強關系”型社會資本提供的其他區域就業信息,在面對多種具體的就業決策選擇時,始終伴隨著對就業備選方案的認知、判斷、評價等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的產生和變化源于新生代農民工所具備的資本稟賦以及各種資本稟賦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稟賦。因此,新生代農民工所具有的認知能力是一種在稟賦影響下的有限認知。

二是外部客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就業信息的不對稱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就業信息的不對稱性決定了新生代農民工的計算、分析、判斷等能力受到約束,制約了新生代農民工完全理性的發揮,無法全面收集和篩選每一種就業備選方案的各種信息,更談不上對每種就業方案發生的概率作出正確預測,也就不可能預見就業選擇效用最大化的方案。同時,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會改變人們的行為偏好,使事先預期的就業行為選擇發生改變。例如,從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看,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靠親緣、地緣、業緣等社會資本為主要途徑,當周圍親朋好友已經做出就業選擇時,盡管可能不是自己“最理想”的選擇,但受其他人就業選擇的影響,新生代農民工也會做出相類似的選擇,而且更多是一種外出就業選擇,因為新生代農民工人際信任主要還是以這種“強關系”型社會資本為主,而且信任度比較高。這種現象可以用行為經濟學中的“羊群效應”(Herd Behavior,也即從眾效應)來描述。此時,新生代農民工做出的就業選擇更像是一種非理性選擇。

三是有限理性選擇。任何一種就業決策都需要搜尋信息,必然需要花費一定的經濟成本和非經濟成本去獲取各種就業方案信息并對各種就業方案進行評估,這就產生了信息搜尋成本。信息搜尋成本以及經濟收入水平決定了新生代農民工不可能無期限地搜尋下去,也就是說,新生代農民工將在對有限的備選方案綜合評估基礎上選擇的就業方案作為自身“最滿意”就業的方案??梢?,新生代農民工最終的擇業方案可概括為“有限認知”+“最滿意”,受信息搜尋成本的制約,新生代農民工最終擇業行為選擇表現出一種有限理性狀態,這就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研究的最基本假設。

需要指出的是,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的有限理性表現在就業決策過程中,受到自身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不能實現完全理性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的有限理性與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過程緊密相連,其有限理性的根源在于外部宏觀制度環境的不完善、政策執行的不確定性以及自身稟賦的多寡。

四 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決策過程

任何行為決策往往會受到決策者決策能力的影響,相應的決策結果表現為決策者行為選擇及其帶來的資本稟賦變化,如經濟收入水平、稟賦水平、可支配經濟資源等。行為決策是決策者通過資本稟賦刺激人們的內在心理活動,產生一定的心理需要和行為動機,進而對可能的備選方案進行信息收集、評估判斷并做出行為選擇使其目標實現的過程。按照決策的定義,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決策是指在“需要—動機—行為”理論的刺激下,在多個備選的就業方案中選擇自我滿意就業方案的決策過程。

一般來說,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選擇主要有外出務工就業、就地就近就業或返鄉就業創業三種主要就業形式。外出務工就業是新生代農民工初始選擇的主要就業方式,特別是對中西部地區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大多選擇這種就業形式作為初始就業形式。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就業創業包括家鄉非農就近就業、家鄉創業、在家務農或在家待業等就業方式。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就地就近就業不是首選項,根據我們的調查,新生代農民工一旦離開學校就踏上外出務工的步伐,而真正留在家鄉的很少,似乎這種選擇與其稟賦無關;也就是說,新生代農民工無論家境好壞、當地經濟如何,只有不再讀書就外出務工,更多的是跨縣甚至跨省務工就業。時至今日,新生代農民工內部同樣也呈多元化,年齡較長的新生代農民工有些已外出10年以上,故而返鄉就業也漸成一種新的選擇形式,甚至少數返鄉的新生代農民工走上了創業道路。2013—2014年,我們選擇了貴州少數縣份進行了調查,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逐漸增多,創業行業也超出了農業范疇。在本書附錄四選編了部分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案例,以進一步說明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現象的各種微觀形態。當然,對于返鄉農民工創業現象,我們將繼續關注和深入研究。

外出務工就業與新生代農民工稟賦尤其是人力資本稟賦和社會資本稟賦的關聯度較大。正如前述,這種就業方式是新生代農民工初始就業的首要選擇,也是農戶樂于接受的就業方式。從外出務工就業的已有研究文獻來看,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教育程度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較高,具有一定的人力資本稟賦優勢,加之家庭社會資本的代際傳遞,能夠使新生代農民工在外出后實現務工就業。當然,這種務工就業僅僅是通過簡單的信息分析后作出的就業決策,因為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就業更多的是通過家庭“強關系型”社會資本的“傳、幫、帶”作用來實現的。即便是有就業信息分析,不外乎就是包含去何地就業、從事什么行業、工資水平及一些基本的工資信息,除此之外,關于職業(或行業)發展空間、崗位社保等相關信息基本上沒有。故從這個角度說,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就業也是一種有限理性,而且他們也無法做到完全理性的就業。

家鄉非農就近就業與新生代農民工稟賦密切相關,這種就業方式與家鄉所在地政府的產業政策和家庭經濟實力關聯度較高,因為家鄉非農就近就業受新生代農民工及其家庭交往群體和自身稟賦的共同作用,只要非農就業單位不發生重大事項變更,基本無失業之虞,這既能增加非農經濟收入,又能照料家庭、增添家庭團聚時間,是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后就業的首要選擇;家鄉創業是少數新生代農民工返鄉的就業選擇,這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往往外出務工多年,經歷了務工的艱辛,掌握了一定的創業資本(如資金、技能和人脈等),出于建設家鄉或帶動就業或自我發展的目的進行創業活動,這與家鄉創業優惠政策和創業環境密不可分;在家務農是部分年齡偏大的農民工群體的就業選擇,他們大多是由于出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者是由于自身原因(如身體因素、家庭撫養等)而不得不待在家里務農,繼續從事田間勞作,這主要以返鄉的老一代農民工為主,新生代農民工在家務農的較少,即便務農,也屬于兼營農業的居多;在家待業主要是那些暫時沒有合適機會再外出的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往往是年紀較輕、家庭負擔較輕、就業要求較高、尚處于未婚行列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非農就近就業和在家務工暫時不是他們的優先選項,一旦有好的就業機會他們就會繼續外出務工。需要說明的是,在家待業不屬于本書的主要內容。

非農就業是新生代綜合考量自身稟賦及其他就業影響因素之后的一種行為決策,這一行為過程是一個綜合各方面決策環節(含動機產生、動機支配、行為選擇、效用實現)的行為心理過程。按照行為決策過程階段的劃分,非農就業動機是產生于認知環節的一種心理活動,是就業行為發生的最根本目的;非農就業判斷是在認知基礎上對各種就業預期目標的主觀判斷,并著重外出務工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的認知判斷;非農就業選擇是按照非農就業動機根據非農就業判斷進行某種就業行為選擇的過程;非農就業結果就是驗證非農就業選擇結果是否實現效用最大化的過程。當然,就業效用最大化評價是一個系統性工作,其難度與就業行為決策相比并不低,同樣需要經過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和核算評價等過程。整個非農就業決策的過程可以看作是新生代農民工稟賦是否實現優化利用的過程。換言之,新生代農民工非農就業行為決策經歷了由資本稟賦及其他影響因素綜合作用下的動機產生、動機支配、行為選擇、效用實現的過程。

總之,新生代農民工如何做出就業選擇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一方面,受自身稟賦的約束,他們不可能掌握各種備選方案的全部信息,更不具備完美的計算能力,致使其對就業備選方案各種屬性的認識只能是一種有限認知的范圍。由于就業信息的不對稱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有限的認知能力,當面臨多種就業選擇時,新生代農民工不可能完全掌握、計算、加工每一個備選方案的各種信息并做出明確判斷,他們對就業備選方案某些屬性的認識是模糊的。另一方面,在內外部環境制約、獲取信息不確定性、認知能力有限理性的制約下,人的心理活動機制、認知能力、偏好選擇、信息評價能力很大程度上受稟賦的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對各種就業備選方案的評估也是模糊的,而且對就業備選方案的長期效用更是模糊的。對于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來說,由于這些模糊現象具有內在的不確定性,其就業形式的選擇行為決策是其可預見的、風險最小、效用最大的就業方案選擇,特別是對其已有的稟賦水平來說更是如此。

綜上可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決策是一種經濟理性的決策行為,由于稟賦的限制和就業的有限理性,使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是一種有限理性的就業選擇決策行為,使新生代農民工可以實現不同類別的就業及就業行為的多樣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安县| 扶风县| 大埔区| 桓仁| 忻城县| 满城县| 东海县| 宝坻区| 大连市| 吉木萨尔县| 平湖市| 禄丰县| 德格县| 新野县| 五莲县| 青州市| 林口县| 福泉市| 广州市| 江源县| 民勤县| 武宣县| 金阳县| 沂水县| 武山县| 上栗县| 西盟| 井冈山市| 柳林县| 诸城市| 崇文区| 安溪县| 临潭县| 铜山县| 鹰潭市| 纳雍县| 元江| 广汉市| 伽师县| 东港市| 浮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