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禳災與記憶:寶卷的社會功能研究
- 李永平
- 684字
- 2019-01-04 17:51:01
第二章 禳災敘述與功德信仰
寶卷是受俗講和變文影響的口頭傳統,這一口傳文學背后同樣隱藏著人類遠古以來天人相通,智慧神授的口傳文化的神圣大傳統,所以寶卷在某種意義上和古老的神話、信仰、宗教儀式及民俗活動有著緊密的血緣關系。為祈福納吉、風調雨順,寶卷故事中有“祈福禳災”、“因果報應”、“靈魂不滅”、“積德行善”、“祈求長生”、“功德圓滿”等神話思維模式的敘述。
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與現代工業社會最大的不同在于傳統社會的時間觀念及其背后的神話思維和信仰。傳統社會是以神圣儀式為節點的時間觀念。人們相信時間循環往復,相信永恒的復歸,相信世界周期性的毀滅。只要看看歷代人對黃金時代(三代)的儀式性敘述,以及“回歸初始之完美”的努力,只要看看中國歷代皇帝登基改元的美好期盼,就可知道它與近代以來的線性科學時間觀念截然不同。
加拿大文藝理論家弗萊通過對一本小說或一個劇本的原型分析發現并揭示出這背后的秘密:文學敘述是一種重復出現的象征性交際活動,這里面包括重復出現的程式化的原型情節、結構或神話意象,比如,通過儀式、懲罰替罪羊或驅逐惡人等。無獨有偶,榮格也認為文學形象歸根到底是神話意象。無論什么時候,只要重新面臨那種在漫長時間中曾經幫助建立起原始意象的特殊情境,這種神話情境就會發生。
偏巧的是,中國文學的萌芽神話,其中最重要的一類就是災異與救世主題的神話,最典型的有“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從這里可以看出早期文學敘述成為面對生存的民族經驗與記憶。后世以口傳為主的寶卷的宣卷、抄卷、印刷等傳播形式背后的民族深層心理動機也和這種神話敘述民族經驗記憶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