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民俗生活的記憶與敘述
- 鐘俊昆
- 10字
- 2019-01-04 17:50:22
第二章 民俗表象與內涵
第一節 視覺中的民俗
一 首爾“獬豸”
據《朝鮮日報》記者金真明2009年4月13日報道,為了提升韓國的代表形象,首都首爾將以動物“獬豸”作為其獨特的形象和象征。這是2008年5月決定的,現在正式實施了。

獬豸圖像投影效果圖
首爾市于2009年3月25日公開了模仿光華門獬豸像的獬豸品牌標識(BI)和造型。傳說獬豸夏季喜歡生活在池沼邊、冬季喜歡生活在松林,所以BI以首爾天藍色為底色,運用了丹青紅、南山綠、古宮褐等顏色,并加入了瓦灰色的首爾南山輪廓標識。此外,首爾市還開辦了獬豸主頁(haechi. seoul. go. kr),以方便市民自由地使用獬豸BI、造型等相關內容。主頁上有用銀杏黃、黃土色、古宮褐等顏色繪制的獬豸,甚至可以聽到獬豸的吼聲。

大田市一個餐廳前所擺放的獬豸石雕
首爾市政府宣稱,今后將在首爾設計奧運會(SDO)和世界設計之都大會等國際活動中會大力宣傳獬豸。
“獬豸”原來的韓語發音似“海駝”,是傳說中能夠分辨是非善惡的動物,外形與獅子相仿,但頭上有角。與中國的麒麟、日本的高麗犬、西方的獨角獸類似。獬豸在韓國是象征正義的神獸,韓國宮殿隨處可見獬豸的身影。現在景福宮光華門前面的獬豸從古時候起就被譽為“消災降福”的神獸。
據說,古代百姓也曾在辟邪的符咒上使用過獬豸的圖案。獬豸被選為首爾市象征物,以象征動物“獬豸”作為其獨特的形象和象征,也使上述“守護神”的意義得到了高度評價。
二 別樣交通
2009年3月2日,初到韓國,感到很多東西都是新鮮的,比如說交通吧,至少有些地方頗有特色。
韓國的交通網很發達,除了高鐵KTX貫穿南北,高速公路也很發達,首爾到釜山大動脈是主線,還有很多支線,而且在設計上有許多創新。
從車輛看,韓國有幾個大的客車公司,如大宇、現代等。韓國公路上行駛的絕大多數是本地車,現代車又占了多數。文教授說,出產現代車的蔚山市的加油站,只有現代車才能加到油,或者至少能優先加到汽油。一般人認為這很搞笑,這是典型的“地方保護主義”嗎?但沒有辦法。事實可能就是這樣,就像北京出租車多為“北京現代”,天津多為奧拓車,上海則是桑塔納車為多,這道理是相同的。
然而,事實上這有很大的不同。韓國人認為國產車的質量已經很好,可以不必購買外國車,國產車價格便宜,維修也方便,買國產車何樂而不為呢!當然,在韓國并不是表明買韓國車就是愛國的體現,也不能說買外國車就不愛國,這要分開來說。其實,在韓國也常能見到國外名車。我認識的一位華僑,谷大姐,50多歲,個子不高,體態也較胖,先生是開中醫店的(當地稱韓醫),在我所任教的系里讀中國文化碩士班,她卻開了個與她個子不太相稱的沃爾沃跑車。與她交流,會感到她很樸實。那天她陪我到郵局去辦理一種卡,偶遇來自河南、江蘇的兩位語言生,只交談了幾句,但分別時卻反復叮囑他倆,如果有事要幫忙請到系里來找“谷姨”。顯得謙遜熱情。所以,品車與品人之間并不能全然畫等號。
韓國的公交車始終放在優先發展位置上。首先是公交車的位置劃分,在高速公路上,公交車走的是藍色的超車道,一般情況下,其他車是不能跨入此道的,否則攝像頭會不客氣地拍攝到,到時罰款等問題就有戲了。有意思的是,韓國公交車的顏色代表來自不同的廣域市,如黃色是來自大田市的,這樣很容易區分開來,照顧到了乘客。還有一個細節,大巴上的行李箱一般有獨立的三格,到達目的城市后一般也會停三次,或者說有三個市內站可停,行李要放在相應站點的一格行李箱中。如果從車頭算起的話,中間一格是放置第一個站點的,也就是最早停車站點的地方行李需放在中間一格;最后一個終點站下車的行李放在靠車頭一格;第二站的行李自然是靠車尾一格了。一般情況下不要放錯了,否則很麻煩。換句話說,這樣做可規避行李的錯亂,或客觀上遏止惡意取錯別人行李的現象。
在韓國很少看到交通警察。文教授說,一般情況下是看不到交通警的,也很少像中國公路上,有那么多的紅字牌照的執法車。韓國軍車也較少見到。白天是很少見到大型載貨車的,所能見的主要是小車。因為大型車主要是晚上開,那時私家轎車較少在路上行駛,大型車的速度也就能上去,各得其所,不成文地將客貨兩類車分流了。就小車而言,一般見得多的是兩種顏色的牌照,一種是綠底黑字,一種是白底黑字,前一種是較早的牌照,至少有五年吧;后面一種是最近幾年的牌照。韓國也有公務車,但較難從牌照上分辨出來。當然,警務車和消防車是很明顯的。
韓國道路上的設施也很特別。在高速路上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每隔一段路就放有黃色或棕色的包裹。這常常讓人搞不懂是什么。其實,韓國冬天多雨雪,為了防滑,公路上常備有融雪用的鹽及防滑用的沙子,尤其是在陡坡上,這種情況更常見到。進入大田市地界后,陡坡路旁還看到用方型木桶裝的沙子,類似于垃圾桶的造型,有一次我還差點鬧了個笑話,去扔兩個空礦泉水瓶,往沙桶里走,好在問了文教授,聽了他解釋才沒有往沙包跑去扔垃圾。
韓國的道路減速設備也較“車性化”。中國常用的減速裝置是尖、高、窄的,速度稍快就發出巨響,車子也突然地顛簸起來,一方面噪聲消除不了,另外一方面則易損壞車子和道路,如果是貨車的話,里面裝的貨物也易震蕩出來或者震碎。但韓國公路上,減速帶通常較寬、較低、較平整的,只是用會發光的黃顏色物質涂在道路上作為標示,駕駛者看到黃色減速帶也會自覺地放慢車速,這樣于人、于己、于路都有好處,車與物也都安全。
韓國車是左舵、走右道,與中國相同,中國駕駛員來韓國后,換韓國駕照也方便多了,只要提交護照、國內駕照、翻譯與公證費、少許工本費就OK了。
三 住所供暖
“溫石”是韓國傳統的暖房建筑技術,“溫石”是在房間的地面下建造成一定空間,然后把暖氣送進的一種保暖設施。
從圖片我們可以知道,傳統方式是煮飯做菜時產生的暖氣來加熱房間溫度,但是現代的方式是把加熱的溫水注入的方式,供暖方式演變成了“地暖”,即用天然氣或煤氣把水加熱,然后把加熱后的水注入地面下的水管內,這樣就完成了房間的供暖過程。

韓國溫石示意圖 尹世熙提供
一般而言,韓國傳統的溫石方式是非常科學的,沒有污染。
四 生態環保
韓國是一個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其制度層面尚不清楚,但從幾個方面可以感知得到。2009年3月1日,從仁川機場到大田市的路上,我們沿京畿高速往南,再轉湖南高速公路,一路上看到很多樹木,有些地方還可以說是郁郁蔥蔥,雖然樹種較為單一,多為松樹,還有一些樹林尚未發芽長葉,但有一個易為一般人所忽視的現象,那就是在樹杈間有很多鳥窩。有鳥巢的存在則一定有很多可愛的鳥了,再往上追溯其因果關系,鳥以魚為食,則河里有很多的魚,包括流過城市的河汊,都有很多的魚。
說到這里,文教授說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中國漁民常與韓國的海政警察發生摩擦!他認為,排除可能越境捕撈因素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中國漁民所用的漁網太密,這樣連很小的魚都會被捕撈掉,以致海洋魚的再生能力有限,漁民的收入也大為減少。韓國這邊是撈大不撈小,海洋魚是流動的,誰都可以去撈,但撈掉了小魚,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上看,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韓國海洋警察從生態角度上也會對中國漁民不滿,會去驅趕越境捕撈者。站在中國人立場,雖然就我的力量很難去考證其真實性,但撈大不撈小,這種捕魚的方式,在客家地區是很普遍的,客家人把大小通吃的情形比作失德,捕捉幼魚、幼鳥、幼獸等行為會受到最為嚴厲的譴責,會被罵成“光毛絕代”(斷子絕孫),認為殘殺小魚、小鳥等的行為會遷移到人身上。所以從生態倫理角度考慮,也應多做有利環境保護之事,把生態環境維護好。這一定是值得反思與考慮的事。
在韓國,生態保護主義者是很有實力的,他們有力地向社會、向政府喊話。比如,在大田,錦江流過市中心,河兩邊也整治得非常好,為了緩解交通壓力,在河堤下的河灘上已修了通車公路,共同構成發達的交通網。但這種有利于出行的措施卻遭到了環境保護主義者的抗議,他們認為,車子經過河灘時,會發出強烈的振動、噪音和廢氣,這樣對生活在河里的魚、水鴨及河岸邊的鳥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它們也是生靈,有生命,就應進行保護。據文教授說,正因為這樣,這些河灘公路不久就將拆除了。
體現在環保上的措施還有垃圾的分類法則。在韓國,垃圾實行封袋分類制度,必須嚴格按可回收、可再生與不可再生、有害物等數種等級進行分類,而且必須嚴格地投入到相應的垃圾箱中。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至少有三種途徑被發現,一是監管人員當場發現,二是可調看居住地的CCTV(中央監控設備),三是會有專人根據垃圾的信息來判斷是誰家這樣做的。而一旦被查出的話,會施以嚴厲的懲罰,嚴重的還會施以刑責。如果小區里不分類封袋處理垃圾的話,則環衛部門有權不負責清運,其后果完全由小區業主負責,麻煩會越來越大。
韓國環境保護制度的實施,使這個國度到處是青山綠水,魚鳥安詳,空氣質量也很好。最好的見證是能見度很高,具體一點是鞋不臟,鼻不癢。
五 白紙寫春聯
作為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的東方國家,韓國與中國一樣,過農歷歲末的春節,并且貼春聯。
我們在首爾的韓國民俗文化村,在韓國城市中保有最多傳統建筑的全州韓屋村,慶尚北道的河回村,我所在城市大田的鄉村如寺廟村、固城崔氏宗祠等地,都有看到原汁原味的春聯。

農業社會時期的韓屋,旗幟上書“農者天下之大本”。

韓國春聯“壽如山富如海”
這些春聯有的貼在大門板上,有的貼在立柱上,有的貼在門框上。
內容也有所不同,簡單的是在門板上貼左龍右虎兩個斗大書法漢字,甚至畫上它們的形態;稍加復雜一點的則是在門板上貼“立春大吉/建陽多慶”“堯之日月/舜之乾坤”“畏圣人/聞長者”“浩然之氣/忠義干櫓”“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開門萬福來/掃地黃金出”等“對子”,雖簡單,但表達了主人的心緒與品性;更講究一些的則是漢字書法對聯,其內容如“孝友門檻俗語稀/稻糧倉野秋光潤”“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等,把鄉村生活情懷與孝友福壽的渴求相結合起來,頗有晴耕雨讀的儒家氣息。
然而,在韓國,有孝的人家,即三年服喪期間,是不能貼春聯的。
在韓國,寫春聯所用紙張大多是白色的,作為尚白的民族,這就像婚典賀儀所用“紅包”用白紙封貼一樣,在白紙上寫春聯也是容易理解的。
六 室外景觀的中國民俗元素
2009年4月5日上午,校對完《中央蘇區文藝研究》書稿的最后一個字,然后在中午打電話給王琴,邀她陪我去半山腰的幼松大學校園里走走。太陽照在身上蠻舒服的。大學很小,可能東西走向就是600米吧。校園教學樓和辦公樓都沒有見到一個人,只是在二百米跑道的一個小操場上,有幾個小阿哥在打球,尖叫得很。
出西門,見一個黑頂房子,前面掛著很多斜拉的彩旗,不知是何建筑。先拍幾張照片再說。過不久,有一個中年男子要進去,見雙手合十,我猜出可能是寺廟了,便不敢輕舉妄動,一種嚴肅莊重的感覺襲上心頭。既然是寺廟,那就上去看看吧,先拍了個正門照片,進去后就不敢拍了(韓國寺廟一般不允許拍照)。小心翼翼地上臺階,然后在廟堂門口看了看,隱約有神職人員在里面,很安靜。不忍多打擾,便離開了。

韓屋村內起裝飾作用的石臼與石磨
然后再依據我的方位判斷,朝山腳下走,那是介于居民房與山腳的小路,可通車,既可看到居民的屋頂,又可看到山上的櫻花,很愜意的。讓人眼睛一亮的是,這里有好幾座屋頂很有特色,不少屋頂是黃色、紅色、黑色的,對比得非常明顯。另外就是,有幾座屋子的瓦角上有非常美觀的漢字“福”字,而且不是刻上去的,是與瓦一同燒制出來的,能在韓國看到屋角上的中國漢字,讓人感到非常興奮,因為見得多的是韓國人家門口大門釘有漢字寫的戶主名字,墳墓的碑文幾乎也是用漢字刻的(即便一面是韓文,另一面肯定是漢文),但瓦角上有漢字倒不多見。
問王同學有沒有往前去過,她說沒有,那就正好去吧,權當出來旅游了。走了五分鐘左右,突現一大片櫻花林。王琴忍不住抓緊時間拍照,我說我們上去吧,走過去拍不遲。原來她看到櫻花是既興奮,又擔心不能近觀。

大田市郊民間博物館景像
走近才知道,這片櫻花林是在一個韓屋小區里,小門沒有門衛,我們踏進去,只見滿樹的花枝,潔白純美,輕風搖曳,花隨風舞,婀娜多姿,煞是好看,讓人進入了童話般的世界中,忘卻了煩惱。
后來,便隨意逛了。本來也是沒有預定目的地,只是找小巷子鉆,以考察韓國的民俗風情。看到一些賣花、賣衣服、賣米賣菜的小店,每家的房子各有特色,一般都種植有很多花草,留有小車位。有的小亭子建得很漂亮,亭子的龍脊上還有上梁標識,這與中國民間建房上梁頗為相似。

水車與涼亭

大田市郊一個涼亭中的脊梁
在這邊好像沒有更多可看的,后來便進入幼松工業大學校園,這個學校比原來那個以文科為主的校區可大多了,里面花木郁郁蔥蔥,雕像也頗多,很難得見到了以民俗為主題的石雕,如玉兔探月、金蟾涉水、金獅展威,等等。這在中國是常能見到的,在這里能見到以中國民俗文化為主題的雕像已純屬意外,不過所見的雕像多了一種功能,即儲水之用,較低矮,中間是一個大臉盆的造型,且放置于一片草地上,所以我猜它的用途是用來儲水用的,兼做水罐,抑或就是水罐,只是外飾以民俗圖案而已。這已讓我們感覺到生活藝術化的特征了。
七 雞蛋與幸福
2009年5月19日上午,與KIM博士約好下午在研究室見面,了解一下韓國的民俗生活問題。前不久,因為心情郁悶,便去了同春堂、宋容憶家屋和雙清堂。路上還偶遇樸彭年遺跡碑墟及大田市無形文化財技術類博物館。拍了一些照片,將里面的內容與金博士分享,有些問題還可展開咨詢與討論。
韓國朋友很坦率。她說她27歲時,1993年3月2日結婚,在美國蜜月旅行,小孩早產,12月31日出生。記得如此清楚,一臉的幸福至今還蕩漾于心頭。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人生總是相似的。祝福她,一位幸福的母親,我的朋友!我們認識于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會后便陪韓國教授一起赴井岡山考察紅色文化資源,至今記憶猶新。她說起這些還很會描繪當時的細節,說再次感謝當時為她們一行的關心與照顧。如果不說起來,我都不記得這些事了,因為當時會議很忙,沒有想到一位韓國朋友回憶得那么仔細,這讓我想起不是太貼切的一句話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她的研究方向與我的民俗學較一致,她研究的是韓國風水,我做的是客家文學與民俗,風水只了解一點點。看到一張草束雞蛋圖,她告訴我說,韓國人在傳統社會將雞蛋視為珍寶,做客時能送給別人雞蛋是最好的禮物,一方面是那時雞蛋很少,另外一方面則是雞蛋很有營養。結婚、生子、做周、祝壽等場面,都可以使用雞蛋。這在二十年以前仍然如此。我在大田市無形文化財技術類博物館里拍下了這珍貴的草束雞蛋串。這是把稻草鋪開,放上雞蛋,一般為五個或者十個一束,但也有六個、七個、八個或九個的,然后環繞起來,中間再捆上提手,這樣就可以提到市場上去賣了。買者也很方便提著回家,不用擔心會打破雞蛋。另外一張則是家中盛放雞蛋的草窩,先將稻草編織成四個小方塊,再縫結起來,然后將四個角上交叉安裝提手,再將這做好的草窩懸掛在墻上即可。雞蛋便放置在草窩里,這樣雞蛋不會被打破,同時又通風透氣,易于保存。這種方法十分古樸,格外引起我的注意。我玩味這兩張照片很久很久,一方面它充滿農家生活氣息,稻草加上雞蛋的組合,這本身就十分有趣、十分誘人的“農村題材”,與童年生活的種種回憶相契合;另外一方面則是韓國人的簡單的智慧讓人遐想,它不做作,真實可信,觸手可及。雖然這樣的捆扎法“技術含量”不高,但正因為如此,與現代高科技相比,它里面卻充滿了高科技手段所沒有的人文氣息與生活逸韻,總讓人思戀些什么,這正是高科技產品所缺乏的。所以,這讓我感覺到一種非常可人的鄉村自然生活形態與人情味,況且就雞蛋本身而言還是傳統社會的珍貴禮品呢。現在送一百箱箱裝雞蛋真的還不如送一束這樣用稻草捆扎的雞蛋來得讓人感到幸福!

博物館中展示的草束雞蛋串
客家人格外好客,如果你去我的家鄉,不管你是陌生人也好,去過無數次的“老朋友”也好,一定先煮上兩個或三個或六個雞蛋給你吃,里面放上蔥花、芝麻、加了食用紅的油炸豆腐絲,使得紅、綠、黃、白、金等五色相間,雞蛋的清香與麻油的芳香復合,絲狀的蔥花與圓狀的雞蛋、點狀的芝麻成為絕佳搭配,一定會誘使你將雞蛋連著湯一起吃下、喝完,一點也不會讓你感到會擔心發胖而不吃完,或覺得撐得太飽而不吃完!一碗雞蛋湯下肚后你會覺得全身舒暢曠達。這就是客家人以雞蛋體現出的好客熱情與溫暖人情。
談完雞蛋也就到了兩點五十七分了,KIM博士帶著滿臉的笑意上課去了。幸福也就這么簡單!
八 “紅”“白”“青”
(一)中國尚紅、韓國崇白
中國和韓國是兩個相鄰的國家,但是兩國的文化差異很大。韓國尚“白”,而中國尚“紅”。

仁川市唐人街門樓
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是中國紅文化的一個代表,其中漆黑而幽陳的大院里灰撲撲的,唯一鮮亮的只有那一盞一盞的紅燈籠,這個畫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國,隨處可見紅色裝飾或標志物。為什么中國人那么喜歡紅色?紅色對中國人有什么特殊的含義?
中國古人認為紅色源于太陽,因為烈日如火,所以中國人的祖先,對陽光有一種本能的依戀和崇拜。中國人認為,只有在紅色的太陽照耀下,萬物才能生機勃勃。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對紅紅火火的紅顏色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喜慶和吉祥之意。中國古代的皇族中推崇紅色,紅色象征著特權與富足,印章上更可以見到紅色,這時的紅色代表了自信、權威與不可侵犯。與此相對,老百姓普遍穿灰、黑、藍等色的衣服,但是在建筑上,窗框、門框等需要勾勒輪廓的部分總是用紅色來裝飾,象征富貴與吉祥。
紅色本身傳遞出來的熱情等特質,在世世代代中國人心中擁有不可代替的主導位置。
在漢語里,“紅”經常是成功的象征,事業有良好的開端叫“開門紅”,受到上級賞識的人叫“紅人”,出了名的歌星叫“紅歌星”,運氣非常好叫“走紅運”,等等。“紅”也代表著吉祥,請柬是紅色的,光榮榜是紅色的,表彰先進人物要戴大紅花,壓歲錢要用紅紙包,新娘子要穿紅衣坐紅轎,本命年要扎紅腰帶、穿紅短褲等。
中國人喜歡紅色,不僅在節日慶賀等場合用紅色,在婚俗禮樂等場合用紅色,紅色還有驅邪逐疫的功能,同時,它也是中國人心目中最完美的色彩。交誼深厚的女子稱為紅顏知己,美好的事物都愛用紅色來代稱。這些民族心理積淀成思維定式,發展到今天,中國的國旗是紅色的;在國際舞臺上,紅色更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

仁川市唐人街街景
而韓國人的審美習慣則自古喜穿白衣,戴白帽,著白褲、提白色包裹。紅白喜事的份子錢喜歡用白色封套,包裹禮品也用喜歡白色或粉色衫布。白,成為純潔、樸素的標志。

仁川市唐人街的公交站臺
(二)紅參湯、白口罩與青葉子
霜凍與甲流,這看似不相關的事情或詞語,但實質是一樣的,絕對相關。
2009年10月2日,僅有2度的氣溫,家里也“彈盡糧絕”,加之有友朋提醒說喝紅參湯可防甲流,為了保證豐衣足食和健康水平,于是下午五時想去超市采購一些“寶貝”回來。一路上有了新的發現,其中之一就是玉米、向日葵、四季豆、黃豆、眉豆、南瓜、芝麻葉、蕁麻、蓖麻、無花果等的青青葉子都蔫焦焦的了。有些實在可惜,如向日葵和玉米,雖然韓國人不喜歡瓜子,也不喜歡吃爆米花,但種下去之后還正在長,向日葵正想開花呢,玉米還沒有長“胡須”,一場霜凍使它們未老先衰,未免有些可惜;其他的果實或葉子也正在盛期,現在夭折了。這不是霜凍的錯,而在于種植者,他們為何有違農時而種植,這真不得而知,八月底才下種種植,看著向日葵和玉米長大,也在天天擔心能否讓它們“壽終正寢”,結果真的是遭到了擔憂的事情。也許是韓國的大媽大叔本來就是抱著“美化生活”而種植它們的,本來就不指望結果的,正如婚外的愛情,看看可以,不必當真。但,受傷的總是一段美好而遠逝的情感,就像每每看到無花果時的感覺一樣,總讓人覺得這是未婚而孕,沒有一場完美的儀式,結果無一不是酸酸的。
霜凍的到來和甲流的襲擊,路上行人少了,而身上的裝飾則多了,白口罩成了必備的東西,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在超市里,人員少了,東西便宜了,但人人戴口罩,增加了不祥的預兆,觀察所得僅有三兩個收銀員和自己屬例外而沒有戴口罩。我是自己沒有去防備,沒有去買那勞什子,只是收銀臺的姐妹們不知為何不戴那防護工具,按理說她們是最需要的,但因職業特點使她們要頻繁地與顧客交流,她們很敬業,但這樣多說話就能“納故吐新”不會感染上嗎?是職業精神和敬業責任讓她們那么不小心嗎?按理說她們是超市中最高危最具風險的職業人群。鬧不懂,真的鬧不懂,不自覺地為她們擔心起來,有些好笑呵。心想也許她們有什么“秘密武器”吧,即便注射了抗病毒疫苗也要當心呀,何況這不太可能呢!
2009年10月2日,韓國新增一萬例甲流患者,按韓國保健福祉部的預測此后也可能以這樣的速度增長,今天警戒級別已提高到了最高級藍色水平,預示韓國全國已到了甲流大爆發期,但疫苗緊缺,能注射疫苗的人還不到百分之三十;即便于十天后的韓國高考,為患甲流考生特設了專用教室,監考教師雖說增加一天四萬韓元的監考高危風險費,最后也還是沒有定下來是否有資格注射甲流疫苗,更何況數量眾多的收銀員呢。作為來此任教的外國人,在這里當更無緣享用到那苗苗了,只有加倍注意而已。
從超市回到家里,第一件事也就是放熱水洗手,一來保護因霜而凍的雙手,二來防止因接觸錢幣后的甲流陰影。
霜凍和甲流,樣樣成了“己所不欲”的東西,在秋冬之季,把最共同的本質呈現在人們心目中。
(三)紅色內衣
紅色內衣防甲流有效果?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肯定沒有效果。要相信科學才行。可能在甲流時喜歡穿上紅內衣以取得心理上的安慰作用吧。
有人問到是否在甲流面前韓國流行穿紅內衣?我只是看到一則新聞說到有此事,《朝鮮日報》2009年11月9日曾報道《防甲流有效果?紅色內衣熱銷》:
近來,隨著甲流的蔓延,中年婦女常用的紅色內衣熱銷起來。樂天、現代等主要百貨商店的內衣銷量自上月19日至本月5日同比增加了30%以上。與過去不同的是,20歲至30歲消費者內衣購買額增加50%多,還有紅色系列的內衣賣得火。就此,樂天百貨女裝采購組科長Kim Eun-hyeok說:“最近甲流警報級別從 ‘警戒’提升到 ‘嚴重’,此后為 ‘預防流感’而將內衣送給父母的子女非常多。”尤其是,紅色內衣深受歡迎,占據女性內衣銷量的60%以上。對此現代百貨的內衣采購員Yeom Ji-hun說:“紅色內衣有溫暖的視覺效果,再說自古有傳言紅色 ‘招福’,所以受到50多歲人們的青睞。”他還說,進入本月以來,維納斯、Vivienne等內衣品牌的紅色內衣供應量增加了70%至90%。
不過,韓國朝鮮族是白衣民族,喜歡穿白色衣服,并且在很長時期都視紅色為不好的顏色,因為紅色像血的顏色,在他們看來有些恐怖,以致結婚用的請柬也是白色的,形似信封但比信封更為精致。
新聞稿中提到在韓國“自古有傳言紅色招福”,這我就不太清楚了。
在客家文化圈,紅色是能起到制止煞氣作用的顏色,認為能避邪趨吉,如新屋入住前要殺豬滴血并以之“開廳”。新娘子也是無一例外地打扮成紅色——紅嫁衣、紅頭飾、紅蓋頭、紅鞋子、紅雨傘,一則喜慶,一則驅邪。
從宗教服裝看,中國僧人穿的袈裟是紅黃交織的,但韓國僧人卻一律是灰色的素服;韓國巫堂里舉行巫祭時執事穿的是黃色衣服、戴黃色帽子;基督教的牧師穿的多為黑白色衣服。
在街上普通人少有穿紅色衣服的。只是前兩天(2009年11月8日)去雞龍山西側的甲寺爬山時,看到不少穿紅色衣服者,我還問過同行的艾教授這個問題,他提示說那是爬山組織者定制的統一的服裝,為的是顏色鮮艷便于在山上辨認自己的人馬。經觀察確是如此。
有一位23歲的學生順便還問了一個她擔心的問題:明年是本命年,也是畢業的一年,要找工作、要與男朋友攤牌,本命年是好還是不好?這我答不上來會是好還是不好。只是我所在的城市有一個風俗,本命年要穿紅色內衣內褲。我是過了好幾個本命年了,但都沒有意識到是本命年,甚至別人問起多少歲來都只記得自己是哪一年出生而很少注意或記著自己是幾歲,所以每每有人在“炫”他的紅內衣時,我都感覺到那是很滑稽的。至于穿紅內衣是否有效果也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了。
我想,穿紅內衣以防甲流這是沒道理的,這只是韓國部分人信巫信鬼神的心理作用所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