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人的生存發展問題是哲學永恒的研究課題。當歷史的車輪駛入新的時代,人類在擁有了日益強大的本質力量,以前人難以想象的速度和力度不斷拓展生存發展的時空疆域的同時,也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甚至是危及人類存亡攸關的新的嚴峻挑戰和難題。要破解這些問題,需要科學力量,也需要人文精神,離不開哲學的批判和反思,必須把人放到與世界的總體性關系中進行研究思考。
我認為,依賴與掌握構成了人生存與發展的一對基本矛盾,是影響和制約人生存發展的重要張力,是人之為人、人區別于動物的類本質因子,是貫穿于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始終的一根主線,是宏大瑰奇的人生交響中的主旋律和變奏曲。
人就是人。人不是上帝,不是神靈,不是第一因,因此必須有所依賴。依賴性、受動性是人的重要特性。人,必須依賴于自然、依賴于社會、依賴于他人,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正如大地之子安泰只有腳踩大地才有強大力量一樣,人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必須靠無機界生活,人類的出場是以自然界為前提和基礎的。人只有依賴于外部自然界才能生存和發展。但人是萬物之靈,并不是僅有依賴性受動性而沒有主動性超越性。實際上,人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有其獨特的實現形式。人不可能像動物那樣靠本能適應依賴自然。從人類學角度看,人的非特化的機體結構和相對缺乏本能的調節使人不會像動物那樣通過片面的特定化的適應來實現對自然界的依賴,而人的遠遠超出生命有機體直接需要界限的、具有社會文化品格的和自我增生特性的需要更是自然界所無法直接予以滿足的。因此,只有通過實踐地和觀念地掌握外部世界,才能使它變成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和活動的一部分。掌握外部世界是人依賴于外部世界的實現方式。人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是依賴于人對外部世界的掌握。人對自然界的掌握總是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自人類誕生以來,自然史與社會史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人對外部世界的掌握既包括對自然界的掌握,也包括對社會的掌握,是對“自然—社會”系統的掌握。人對外部世界的掌握既包括對從未被人類掌握過的“處女地”對象領域的掌握,也包括對已經失去或正在失去掌控的人化世界的重新掌握。
人掌握外部世界是必要的、必然的。那么,人掌握外部世界何以可能?人掌握外部世界的主體性根據何在?這種可能性,最根本的就植根于人的開放性,植根于人的本質力量系統的建構即整體性能力系統的生成。這一能力系統的形成和擴展首先是建立在人的生理性基礎上的。非特定化的機體生理結構和功能,賦予人特有的“自然力”和開放性的生命基礎。在這基礎上,人還擁有意識和精神力量。意識的知、情、意結構使人獲得了豐沛的精神生命,并決定著人的意識不僅具有反映建構外部世界客觀規律的理論理性的功能,也具有規整范導自己行為的實踐理性的功能。這樣,人類就能從自己的局限性中引出特定的人性的無限性。人還擁有社會協作力、文化力、善假于物的能力。所有這些能力都表征著人的創造的力量和創造性。而創造的源泉就是勞動和感性實踐。人在掌握外部世界的勞動和感性實踐中生成和發展著掌握外部世界的本質力量和掌握外部世界的人本身似乎是個悖論,但卻是一個歷史的辯證法。人就是在這個歷史的辯證發展過程中歷史地自組織著自己掌握外部世界的本質力量的。正是歷史地形成并不斷地自組織和漲落變化著的人的本質力量,為人掌握外部世界、構建不斷膨脹延展著的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功能圈規定了內部時空,提供了規整范導、建構創造等內部能力,人就是通過不斷地對象化自己的本質力量才逐步實現對外部世界的掌握的。
人掌握外部世界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創造并享用體現著真善美的屬人對象,從而促使外部世界從自在到自為,從人屬到屬人,從事實到價值,從“是”到“應當”的轉化,促使外部世界向人生成。掌握外部世界活動作為創造活動是賦形創序的活動,是拆解對象原有的舊結構,并把解構后的要素重新加以組織、整合,從而形成新的屬人對象的建構過程,是人創造意義價值和外部世界向人顯示自身的意義價值的辯證統一過程,是作為社會的文化存在物的人追求和創造真善美的屬人的對象世界、文化世界,建構人安身立命的家園的活動,從而也是人獲得自由的活動。
掌握外部世界植根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的多樣性和不斷增生性決定了掌握方式的多樣性和變動性。其基本方式可分為實踐的和觀念的。而觀念的又包括了科學的、藝術的、宗教的、哲學的、道德的等多種方式。這些方式具體地歷史地構成了人與外部世界豐富充實、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絡和結構關系。
所謂實踐掌握就是通過改變外部世界,通過給外部世界打上“應當如此”的意志的烙印來實際地控制、支配、占有和把握外部世界。實踐掌握是在實踐理念的驅動和調控下進行的。而實踐理念是實踐—精神掌握的產物。實踐精神方式是帶有實踐性的掌握外部世界的精神方式。它按照物的外在尺度和人的內在尺度的統一、知情意的統一和真善美的辯證統一的原則,通過對外部世界進行思想觀念上的分解和結合,形成一種符合自己需要的構造型的觀念對象模型,即實踐理念。實踐理念的建構意味著現有不僅以現在怎樣的形式,而且以應該怎樣,在實踐中能夠怎樣的形式,被人觀念地掌握。實踐掌握是人滿足自己生命存在的組成部分,而且也創造著并實現著人作為社會和文化存在本質、建構起用以確立自己作為社會文化存在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存在本體,它是人獲得生存自由的重要途徑。但實踐掌握是歷史的,具有歷史的局限性。實踐掌握也不能完全地滿足人把握本質、追求美等精神方面的需要。
所謂科學理論掌握就是把握外部世界對象的本質、規律的觀念掌握活動。科學理論掌握所掌握的實際上只是信息化的客體。它憑借語言符號的中介通過對觀念化、符號化、信息化的客體進行觀念的分解組合,通過符號的操作和思維作業,在思維中建立起同外部對象的結構和建構邏輯相統一的信息組合,并以合乎邏輯的概念、范疇體系、語言符號陳述體系的形式來反映和再現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性,從而對外部世界實現真理性的認識和把握。科學理論掌握方式是人們認識外部世界因果性、規律性的根本途徑,滿足人們求真的需要,并為人們擺脫各種盲目的自然力和盲目的必然性的約束和支配、獲得自由開辟了道路,為建構人類的生存功能圈和擴大人類生存范圍,為人類生活得更加幸福、舒適、更有保障和更有生存的主動性,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但科學理論掌握方式的歷史性使得人們依賴于科學理論方式來解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的程度和范圍是有限的。科學理論掌握方式不能滿足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要。科學如果停留于理論和觀念的領域其實用價值也是潛在的。它不能保證其成果在實踐領域的應用一定有益于人的生存和發展。
藝術地掌握外部世界意味著人作為社會和文化的存在物對美的刻意追求的一種本性。藝術作為對事物形式的洞見,同堅持客觀性原則的科學方式不同,是客觀對象主觀化、情感化和主觀因素客觀化的統一。在情感化的藝術世界中客觀實在的東西失去了單純的實在性,帶有了生命的主觀性。藝術不像科學那樣以抽象概念符號形式去反映事物本質,而是通過藝術抽象,以具體生動的形象使對象的特征和內在本質得到強化式的再現,從而更加真實、更加深刻地把外部事物的生命本質和韻律再現和表現出來,更深刻地反映一般、顯現真實。由于藝術世界打破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感受方式,從而把人們從現實世界的麻木不仁狀態中解放出來,把人們平凡之心靈引領飛升,使人們沉浸到對理想世界的模擬的再度體驗中,從而范導著人們趨赴審美的自由生活之境。藝術使世界敞開、真理顯現、存在澄明,它在使人覺得親切適意的同時也使人們妙悟參會到人生之意義與真諦,從而使孤寂的心靈得到撫慰安寧,焦慮得到適當宣泄,壓抑得到升華,苦惱得到排解。
宗教掌握是人對外部世界的一種虛幻的掌握,是人對那種異己的支配人的生活的外部力量采取了超自然超人間化的特殊反映形式。這不僅表現在把現實世界的內容轉給彼岸之神的幻影世界,而且還表現在人們試圖以宗教信仰的方式來戰勝、控制和掌握那些異己的力量,依靠想象的力量來戰勝、控制和掌握人們自身的現實力量所掌握不了的那種外部力量。所以通過宗教掌握并不能確證人作為主體的力量,相反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異化。宗教方式與實踐的、科學的方式相對立。但在它們的所及的范圍之外,宗教方式又履行著實踐掌握和理論掌握的職能,作為不充分的實踐掌握和科學理論掌握的補充而存在。人類實踐和科學發展的漸進性歷史性,決定了宗教不會很快地和輕易地自動消滅,但隨著實踐和科學的不斷進步和日益充分的發展,宗教賴以存在的地盤將越來越少,逐漸走向消亡。
這些掌握外部世界的方式在掌握外部世界基本方式的體系結構中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而且隨著時代變遷和人的本質力量的提高,其地位和作用也發生著一些變動,從而表征著人掌握外部世界的歷史進程。實踐方式是母方式,其他方式都是在它的基礎上分化出來并依賴于它的子方式。實踐方式特別是現代意義的實踐方式必然蘊含著其他方式,離不開其他方式的協同作用。從功能上看,各種方式對人的生存和發展起著各自獨特的作用,但每一種方式對人的生存和發展來說都是不充分的,因此,它們在功能上具有互補性。
人掌握外部世界必須借助和運用工具中介系統。人掌握外部世界范圍的擴大與層次的拓深,都是與工具中介系統的演變密切相關,通過工具中介手段的變革和創新來實現的。人能上天入海靠的就是工具;人能認識夸克層子微觀世界、細胞基因生命現象,靠的也是工具。工具中介系統表征著人掌握外部世界的本質力量的水準。工具中介手段不同,人對外部世界理論掌握尤其是實踐掌握的性質、方式、規模和水平也不同。從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再到鐵器時代,從手工工具到機械工具再到電氣工具、數控工具,從陸上交通工具到水上交通工具、航空航天工具再到深潛工具,從PC機到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每一次工具中介系統的創新,都意味著人手腳的延伸、大腦的擴充、體力和智力的增強、活動空間半徑的拓展,推動著人對外部世界的掌握向前邁進跨越。工具中介系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物化和確證,是人實現自為目的的手段,是架起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橋梁、中介,并使人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體現著人的“理性狡猾”。人的目的是有限的。目的是通過工具中介與客觀性相結合的。工具中介作為實現目的的手段是比外在的合目的性的有限的目的更高的東西。工具保存下來,而直接的享受卻是暫時的,并會被遺忘的。工具作為物化的人的本質力量,工具中介系統遵循社會文化遺傳規律而不斷累積重構創造演進的,從而為人類掌握外部世界提供著濃厚堅實的物質支撐。可以說,沒有工具中介系統,人就無法掌握外部世界;沒有工具中介系統的創新發展,人就不可能實現掌握外部世界的新發展。
人對外部世界的掌握必須通過分工掌握才能實現。人的需要是多樣的,現實的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這就要求人對外部世界實現有分工的掌握。因為只有在分工掌握的條件下,人類總體才能獲得和形成與人的多樣性需要相適應的掌握外部世界的總體能力體系。人們多樣性的需要的滿足才成為可能。在分工的條件下,人要滿足多樣性需要,必須相互依賴著對外部世界的有分工的在不同領域的不同形式的掌握以及掌握成果的相互交換。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有分工的掌握和成果的橫向的人際、族際、國際交換和縱向的代際的歷史傳遞、繼承。人們的多樣性需要才能得以滿足,人類掌握外部世界的積極成果才能鞏固下來、延續下去,人們才能在越來越廣闊的范圍內、越來越深入的層面上,擴大和拓深對外部世界的掌握,從而不斷地擴展著人類賴以生活的外部世界的范圍。
由于分工的出現伴隨著私有制的出現和階級的分化。因此,分工在為人性帶來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消極的一面。第一,分工促使人的多樣性活動形式的發展從而實際證明了人是一種具有多方面能力的存在,卻又使大多數人變成片面的畸形發展的人。第二,分工不斷地創造新的需要,但在私有制條件下,只有統治階級需要得到多樣性的發展和滿足,而廣大勞動者的需要卻降低到動物水平。第三,分工促進了人們間交往,但又使社會關系反過來成了一種支配人的強制力量。第四,分工擴大了人的本質力量,但這種力量卻成了私有制的力量,廣大勞動者成了喪失一切現實的生活內容的抽象的偶然的個人。分工是人的活動的異化狀態或形式。這種異化狀態不過是歷史的必然性。隨著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隨著私有制的揚棄,共產主義的到來,由分工帶來的異化狀態必將被揚棄,人必然能夠發展并滿足自己的多樣性需要,從而使自己成為具有人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的人。
隨著歷史開始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人類開始步入了在全球范圍內有分工地掌握外部世界的新階段。分工掌握的全球化,使得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進行世界性的橫向交換成為必要。而世界性交換則使得各民族和國家可以通過直接利用別的國家和民族已經創造的積極成果來擴大自己對外部世界掌握的范圍,從而擴大自己所能依賴的外部世界的范圍,實現自己多樣性需要的滿足,也使得人類掌握外部世界的成果的累積有了保障。分工的全球化使各個民族國家間的相互依賴加強了,但各民族、國家在分工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是不同的,有的處于價值鏈的高端,有的卻處于價值鏈的低端。世界性分工所創造的積極成果大部分被發達國家所攫取占有,只有發達國家的多樣性需要得到了發展與滿足,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多樣性需要受到粗暴壓制剝奪。改變這種極不公平的狀況,重建世界公平合理的新秩序,正是分工掌握的全球化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加入全球性分工的各民族國家所必須為之努力斗爭的。
掌握外部世界的主體始終是結成一定社會關系的具體的人。根據交往關系的狀況,他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各類群體直至全人類。雖然個體的生成和建構受制于群體和類,離開了群體和類就不存在個體,但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動歸根結底是要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的人的,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發動的,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擔當的。因此,個體能否成為以及如何成為掌握外部世界的主體力量,這是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掌握外部世界的個體主體,是通過自然生理遺傳機制、社會文化遺傳機制和實踐生成機制共同作用實現的。通過自然生理遺傳機制,人類個體獲得了類特性,獲得了人本身的自然力,并擁有了建構起掌握外部世界本質力量的潛能。人類個體通過社會文化遺傳機制,通過社會化的以文化人的過程,即后天無意識和后天自覺學習的方式,掌握人類在種系進化和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科學文化成果和所積累的經驗,包括非系統化的他人的感性經驗,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各種技能,系統化、理論化的各種科學文化知識,以及認識規范、認知構架、思維方式、思維方法以及共同體的行為習慣、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接受和譯解文化,獲得確證人之主體性的自覺意識和本質力量。社會文化遺傳機制反映的是類之主體性向個體轉化的問題,但事實上也存在著個體之主體性的類化問題。人類正是通過個體的一點一滴對類之現有狀況的突破與超越,而不斷地趨向進步和邁向未來的。人類個體之所以能夠成為掌握外部世界的現實主體,不僅是由于人是有意識的、理性的動物、符號的動物、文化的動物、社會的動物,更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動物,能夠創造理想世界的動物、實踐的動物。實踐是人類個體能夠成為主體的根源和基礎,是人類個體主體性生成的秘密和誕生地之所在。人類個體通過生理遺傳機制所擁有的那些作為天賦和才能存在于人身上的自然力,和通過社會文化遺傳機制獲得的用來確證人之主體性的各種本質力量,都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個人的實踐活動水平的發展狀況,其實重演著類主體實踐活動水平的發展狀況。只有把人類個體看作是從事著各種性質和各種水平活動的人,只有把從事各種性質和水平的活動看作是人類個體逐步獲得人類本質力量的現實性因素,才能最后解決人類的智慧和力量是如何轉化為個體的智慧和力量的問題。
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時代。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技術力量不斷推動人類創造新的世界,不斷拓展著人掌握外部世界的廣度和深度。互聯網正將人們從物質“原子”時代帶入數字“比特”時代,正以改變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圍掀起一場影響人類存在方式和掌握外部世界方式的深刻變革。網絡空間這一純粹的人造世界,給人們帶來可以超越國界、超越物理時空局限的極大自由,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自由地同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進行交往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和現實的可能。可以這樣說,正是有了互聯網,“地球村”真正產生了;因為有了互聯網,許多不可思議的網購、網游、網銀、網商等新鮮事物發生了。網絡世界雖然不具有實際存在的物理世界、物理實體的特征,但也不是純粹的意識世界,更不是虛無、虛幻、虛假的世界,是虛擬不虛假、實在非實體的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互聯網把現實世界中的一切都數字化符號化了,開啟了純粹形態虛擬掌握外部世界的新進程。這種以數字化符號為中介的虛擬掌握方式,突破了現實時空和物質條件的限制,為人類開拓了新的認識空間和實踐空間,為人們比較便捷地將事物的多種現實可能性、抽象可能性甚至現實根本無法展現的可能性轉化為虛擬認識、虛擬實踐和虛擬掌握對象提供了可能,尤其是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借助勞動工具智能化、網絡化的“人機系統”,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社會生產力的加速發展。互聯網的世界是虛擬的世界,網上的活動是虛擬的活動,網上的生存是虛擬的生存。因此,以數字化網絡化為特征的虛擬掌握盡管是人類掌握世界方式的新進展,但這種掌握方式不能滿足人類掌握外部世界多樣性的需求,終究是實現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一種掌握方式而已,更不能代替現實性的實踐掌握方式。必須實現網上掌握與網下掌握、虛擬掌握與實在掌握有機結合、協調共進。另外,全球范圍網絡治理遠沒有法制化,網絡誠信存在嚴重缺失,網絡不良文化泛濫,黑客騷擾頻頻,沉溺網絡的年輕人數量增多,網絡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重要戰場,這些都是網絡對人的生存與發展的負態效應,是虛擬掌握必須正視解決的問題。
眾所周知,由于不合理的掌握外部世界活動的開展,人類今天已經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困境——全球性問題。環境污染、生態危機、能源危機、資源危機、糧食危機等全球性問題突出反映了人與自然矛盾的激化。這就迫切地向人類提出了自我掌握的歷史任務。掌握外部世界必須進行自我掌握。自我掌握就是為了盡可能防止、避免或減少人類掌握外部世界活動的負態效應的出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為了防范有可能造成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外部自然界自我再生、自我調節能力的喪失,造成外部世界客觀系統難以持續發展和動態平衡的破壞,從而危及人自己持續的生存和發展的那些不合理、不正當、不道德、不科學的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動的開展。進行自我掌握就是通過調控自己的需要和行為來確保人掌握外部世界活動的合理性、正當性、科學性,從而促使人和外部世界關系的合理性。在人掌握外部世界活動中建立起“人—社會—自然”巨系統的和諧發展和動態平衡,使人掌握外部世界活動真正成為人能夠持續地依賴于外部世界的實現方式和現實途徑,從而確保人類得以持續的生存和發展。可見,自我掌握是人們更合理更有效地掌握外部世界的重要保證。自我掌握在當代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意義和重要性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所無法相比的。當代人對外部世界的實踐掌握呈整體化、社會化、科技化、智能化、加速化趨勢。實踐掌握規模大、范圍廣、層次深。這就使人和外部世界的矛盾沖突加大,可能造成的破壞性作用也增大。一旦發生失誤,其危害規模亦大、范圍亦廣、程度亦深,其負態效應亦必然呈現為全球性的規模,修錯機會和可能性大為減少,修錯代價大為增加。自我掌握問題日益凸顯、刻不容緩。事實上,人類面臨的生存發展困境,根子在人身上,內源于人的狹隘的私利和不合理社會行為。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進行自我掌握。
主體自我掌握是以自我為對象的具有自我相關、自我涉及特點的一種特殊掌握。它包括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約束、自我調控、自我創造和自我超越等環節。自我掌握首先是對需要動力系統的掌握,通過對自己需要的自我調控,防止不合理的需要作為內在尺度進入掌握外部世界活動領域,從而在活動發動之前就實施自我約束、自我調控。第二,對價值范導系統的掌握。人類掌握外部世界的合理與否直接同人們是否自覺地按照價值系統的文化指令進行有關,也同價值范導系統本身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反映了、體現了人類根本利益有關。因此,對價值范導系統也要進行自我反思、批判、調整和重構。第三,對能力系統的掌握,對主體干預、支配、控制外部世界能力進行自覺調控,尤其要加強對科技力量的嚴格調控。因為現代科技這種巨大能力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給予人類帶來福祉,也可能給予人類帶來滅頂之災。自我控制巨大科技力量既有科學技術的問題,也有社會方面的問題。人類應該本著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精神加強理性自律,以價值理性來評判約束工具理性,不能因為我們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第四,對實踐活動目標和過程的掌握。自我掌握受許多相關因素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受社會制度的影響制約。人們掌握外部世界活動的不合理性與沒有用合理規范對人的需要和行為進行自覺調控有本質聯系,而這又是根源于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以,只有通過社會變革,才能合理地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才能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目前,實現全人類全面調控有困難,但在面臨著人類共同困境時,各國逐步形成共識,在一定范圍和層次上進行一些有效的調控工作。
建構人與外部世界的合理關系,必須尋找確立掌握外部世界的現代原則。這就要求批判反思中西方文化的核心精神,實現西方古典哲學主體性原則和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全球性問題出現說明了那種以人為主人以自然為奴仆的人類中心主義的主體性黃昏的到來,使人們從盲目樂觀、不可一世、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義的迷夢中醒來,也說明人類本質力量欠缺,仍處于自然的必然王國中。但如果一味拒斥和摒棄能動創造、剛健有為的主體性,也無助于無益于地球生態危機等人類生存危機的解決,也無助于重構體現著天人合一理想精神的人和自然和諧協調關系。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的行為要體現宇宙大化之流行、符合天道為己任,有助于突破人和自然主—奴式的對立格局和人對自然掠奪的單向度關系,并為重建人和自然合理關系提供一種新的境界、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但老莊的絕圣棄智、摒棄文明的方式不可取,僅有儒家道德方式,憑著一顆對自然的道德良心也無助于問題的完全解決。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實現主體性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天人合一思想為人的主體性的發揮提供一種方向性的范導和制衡作用,而主體性思想則為實現天人合一的目標提供現實的手段、措施、動力因素的思想指導。要在批判吸收的基礎上建構起一個符合馬克思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精神的新的思維模式,以人和自然為兩個思維基點,以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合理性和人對自然應盡義務責任為思維層面,以既尊重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又尊重自然存在權利為價值尺度,以實現人和自然和諧共存、協調發展、動態平衡為目標,以此來處理人和自然的各種復雜關系。我們堅信,只要對人和自然總體性關系的認識開辟出新境界,就一定能開創出人類生存和發展新的地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