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企業家能力研究

一 企業家理論概述

企業家作為企業進入行為的決策者(Dess,1996),或許是最能引起人們關注的人。企業家,entrepreneur,源于法語,意思是“承擔責任的人”(林楓,2011)。1755年,法國古典經濟學家Cantillon率先將其引入經濟學理論,他通過研究法國商人的各種經營行為,認為企業家就是在支出確定而收入不確定的環境中從事商業活動的個體,因此,企業家本質上是勇于承擔風險的(Binks and Vale,1990)。法國經濟學家薩伊(Say,1803)是最早對企業家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雖然學者對于企業家研究的重視程度不同,但是,對于企業家的研究從來沒有真正停止過。那么,到底企業家的內涵是什么,企業家又應該具備哪些職能和個體特征呢?根據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古典、新古典和現代三個階段,不同階段對于上述問題都有不同的回答。

(一)古典企業家理論

Cantillon(1755)認為,企業家是指那些能夠發現市場中存在賤買貴賣的機會,并利用這種機會盈利的人。首先,企業家不一定是資本家,也不一定要設立企業,但是他一定能夠發現市場經濟中供給與需求不平衡會為人們帶來獲利機會,所以可以說企業家是機會發現者。其次,企業家是“不確定性承擔者”,是敢于承擔風險的。因為發現機會不一定能把握機會,如果企業家可以把握機會,就會通過賤買貴賣獲取利潤;反之,就要承擔風險。亞當·斯密(1776)認為,企業家就是資本家,企業的全部資本來源于企業家,通過投資于企業,企業家成為企業的所有者。薩伊(1803)提出,企業家是資本、勞動、土地之外的第四種生產要素,它是其他三種生產要素的組織者。企業家并不等同于資本家,有些企業家本身是資本的提供者,所以既是企業家也是資本家,但是有些企業家只是執行控制、監督等管理職能的管理者,并不是資本的提供者,是純粹的企業家。

(二)新古典企業家理論

隨著新古典經濟學的興起,由于新古典經濟學嚴格的假設條件:完全信息和完全市場,使企業家的管理和決策變得無足輕重。企業家僅僅根據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原則來確定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從而生產經營活動被簡化為一個計算的過程,根本無須企業家職能作用的發揮,所以在新古典經濟學企業理論中,企業似乎是一個企業家缺位的自動運行體。對此熊彼特(Schumpeter,1934)曾形象地指出,理應成為資本主義經濟舞臺主角的企業家卻不出場,好比是沒有丹麥王子的《哈姆雷特》演出(轉引自林楓,2011)。

但是,作為新古典經濟學研究的代表,馬歇爾在其研究中并沒有完全忽略企業家。他認為,企業家既可以是中間人,也可以是商人;既有監督、管理能力,又有領導、駕馭能力;是風險承擔者,利潤是企業家的報酬。

(三)現代企業家理論

如果說在新古典經濟學那里,企業還是一個“黑箱”的話,那么,現代企業理論則在打開這個“黑箱”的同時,也強調了企業家在企業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職能。

奈特(Knight,1921)被德姆塞茨(Demsetz,1999)稱為西方研究現代企業理論的開拓者,正式將企業和企業家聯系在一起,開創了企業的企業家理論,并對企業家角色進行了動態性系統研究。他將企業家視為不確定性的承擔者,企業家的首要問題或功能是“決定干什么以及如何去干”。卡森(1982)對奈特的企業家角色給予了綜合和擴展,他強調企業家配置稀缺資源的能力。

熊彼特(1934)認為,企業家不同于資本家,也不同于管理者,而是創新者。首先,熊彼特認為,資本家是資金的提供者,如果企業家自己籌集資金,它將扮演企業家和資本家的雙重角色,但是承擔的職能是不同的。另外,和前面學者不同,他強調企業家不是風險承擔者,承擔風險的是向企業提供貸款的資本家。其次,熊彼特認為,企業家不同于管理者。與管理者承擔的日常管理活動不同,企業家主要為組織提供洞察力和領導能力活動,企業家的主要任務是確定目標而不是如何實現它們。最后,企業家作為資本主義的靈魂,創新是其最基本的職能。

柯茲納(Kirzner,1997)將企業家定義為追求純粹的企業家利潤而抓住市場機會的人,企業家的基本職能就是一直保持機敏的眼光使市場實現均衡。他認為市場通常處于不均衡的狀態,機會就能被持續地發現和運用,但是只有機敏的企業家才能抓住機會。

哈耶克等人將企業家定義為具有獨特的、在復雜環境中具有專門從事判斷和決策并能從中賺取信息租金的人。也就是說,企業家就是那些對于自己的判斷力充滿自信且會堅持自己判斷的人(轉引自林楓,2011)。

與國外的研究相比,國內相應研究比較少。張煥勇(2007)提出企業家在企業成長過程中分別扮演著風險承擔者、資源配置者、創新者、整合者及機會發現者的角色。劉志成、吳能全(2012)基于國外理論分析提出,企業家內涵可以從社會功能和行為過程兩個方面來界定,即發現與創造是企業家最為根本的行為活動方式。關于企業家內涵的總結如表2-3所示:

表2-3 企業家內涵

資料來源:在張煥勇(2007)、吳俊杰(2013)等基礎上整理。

盡管諸多學者研究了企業家,但仍然沒有得出被廣泛認同的企業家的概念和功能定義(VeCiana,1999)。歸納以上研究成果并結合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行為,企業家的內涵與功能主要體現為:(1)企業家是風險的承擔者。他能識別不確定性中所蘊藏的機會與獲利的可能,并自己承擔決策的全部后果。(2)企業家是進入機會的發現者和進入過程決策者。企業的進入行為可以理解為企業家發現機會的過程,即發現市場中存在對交易雙方都有利的某種交易機會,企業家作為中間人參與其間,并推動競爭性市場的均衡。而且,他們在對特定資源的識別、信息的獲取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能夠做出較好的決策,并因此獲利。

依據這些研究成果,再根據本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范圍,本書說的企業家指的是熊彼特(1934)強調的“創業型企業家”,因為我們僅僅關注企業的進入行為,而不包括企業的成長,所以相應的,也不包括廣義的經營管理型企業家。本書對企業家的界定,指的是能夠發現進入城市公用事業機會并進行相應決策,且能夠利用資源和獲取資源,具有一定風險承擔能力的人,不僅包括民營企業的創辦者,也包括參與企業進入行為的高層管理者。

二 企業家能力內涵

如前所述,無論是古典理論、新古典理論還是現代理論,對于企業家的職能,一直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因此,對企業家能力的內涵也從來沒有統一的認識。學者們從各自所屬的學科和研究問題出發,對企業家能力的內涵進行了各種界定。筆者把學者們對于企業家能力的內涵進行匯總(見表2-4)。可以看出,企業家能力的內涵存在較大差別:

表2-4 企業家能力內涵及分類主要文獻

資料來源:筆者在張煥勇(2007)基礎上整理。

鮑迪歐是第一個強調和探討企業家能力重要性的人(Hebert, Link,2006)。他強調決定收集信息和處理知識能力的智能的重要性。馬歇爾(Marshall,1890)是對企業家能力闡述得較早、較全面的經濟學家,他認為,企業家應該具備利用資本的經營能力、選人和用人的能力、計劃和控制的能力、識別機會和風險承擔能力;奈特(1921)認為,企業家能力主要指洞察他人、處理不確定事件的能力;熊彼特(1934)認為,企業家的核心和本質是創新能力;柯茲納(1937)強調企業家發現市場機會的能力;哈耶克(1945)將學習和知識納入企業家領域,他認為,企業家能力是概念上的、抽象的,它強調企業家獲取資源和配置資源的能力;麥克利蘭(McClelland, 1987)認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必須具備三種能力:預見性、成就的方向和奉獻;Adam和Chell(1993)以職能管理理論為依托,認為企業家必須具備商業戰略、營銷戰略、財務戰略以及人力資源等職能領域的管理能力;Murray(1996)認為,企業家的學習能力有助于企業家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卡森(1999)則強調企業家整合資源、配置稀缺資源的能力。

我國學者對企業家能力內涵也進行了一些研究。較有代表性的有:張煥勇(2007)認為,企業家能力就是企業家應該具有的一組能力集。該能力可以增強企業家所經營企業的競爭優勢,從而能夠使企業持續快速地成長,獲取更多的企業家租金。許慶高、周鴻勇(2009)認為,企業家能力是指企業家擁有對不確定環境的敏銳、挖掘具有市場價值的機會,獲取資源,整合企業內部其他要素資源,并構建組織的能力。段曉紅(2010)認為,企業家能力是指企業家在創建或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所擁有的具有復雜結構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雖然有明顯差別,但這些觀點都認為,企業家能力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不同企業對于企業家核心能力的需求不同。第二,企業家能力主要體現在企業家發現機會、利用資源、獲取資源等方面。也就是說,發現機會和利用資源是基礎,獲取資源是其本質,三者都應納入企業家能力的界定中。

與以往研究不同,本書歸納的企業家能力內涵更符合民營企業進入行為特征。結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書對企業家能力內涵的界定是:企業家通過對不確定環境的敏感性,挖掘具有市場價值的機會,并利用關系資源和獲取企業所需資源的一組創業能力束。著重強調創業能力束基于以下兩點考慮:一是根據企業成長階段不同,能力束可以分為創業能力束、守業能力束和展業能力束(賈生華,2004)。二是基于本書的研究問題和研究內容,我們主要關注民營企業進入時企業家能力的需求,至于進入后的企業家能力需求不是本書的重點。而進入戰略的重點在于是否進入和如何進入,不同于進入后基于職能管理的規范化運作,相對守業能力束和展業能力束,創業能力束的需求更迫切。

三 企業家能力維度及測量

從已有文獻看,對于企業家能力維度的分類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基于成功企業家特質、知識和技能角度。如麥克利蘭(1987)考察了來自印度、厄瓜多爾和馬拉維這三個國家、不同行業表現卓越的12個企業家和表現一般的12個企業家,經過比較和歸類,將企業家能力分為前瞻能力、定位能力和承諾能力三個維度。行為學派代表布拉瓦特(Blawatt,1995)、霍馬戴(Homaday,1982)、Nelsonetal(1982)、蒂蒙斯(Timmons,1978)通過大量實證工作,總結出成功企業家所應該具有的一些能力特征(見表2-5)。

表2-5 行為學派總結企業家能力特征及企業家特性

資料來源:根據路易斯(Louis,1997)整理。

第二,從企業家管理職能角度進行劃分。這種研究較少。如湯普森、斯圖爾特和林賽(Thompson, Stuart and Lindsay,1996)將中小企業高層管理團隊必備的能力分為銷售與營銷、控制、組織、技術創新、人力資源、投入以及應變性七個方面。

第三,從企業家所要完成的關鍵任務的角度進行劃分。此種分類相對較常見。如Elaine Mosakowski將企業家能力分為識別商業機會、建立經營模式和戰略以及獲得開發資源三個維度。曼(Mann,2001)從鑒別機會、界定經營理念、評價資源需要、獲取資源和管理企業五個方面來衡量企業家能力。結合中國情境,賀小剛(2006)基于上述指標,用發現機會、建立關系網絡、整合資源、創新、戰略定位、學習六個指標衡量企業家能力。張煥勇(2007)、段曉紅(2010)根據企業家能力在企業成長及企業創新過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并借鑒其他學者的分類方式,將企業家能力分為機會能力、整合能力、配置能力、風險承擔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等。考慮到民營企業的特性,王慶喜(2007)又用成就動機、創新學習、人性特征、把握機遇、處事能力、領導能力和操作能力七個指標來衡量民營企業家能力。楊俊(2005)根據新企業在創立與成長過程中的三項關鍵任務,將企業家能力分為機會相關能力、組織相關能力、戰略相關能力、關系相關能力、概念相關能力和承諾相關能力。許慶高、周鴻勇(2009)認為,企業家能力決定了民營企業獲得資源的能力,應根據民營企業成長各階段的資源需求,來確定企業家能力。因此,他們認為,在民營企業出生期,整合資源、風險承擔、發現機會和社會人際關系能力最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本書主要采用第三類方法。基于資源需求理論,只有當企業家擁有的能力與企業進入行為發生所需要的能力相匹配時,企業進入行為才可能發生。而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時的主要資源需求是信息、發現機會、資金和各種優惠政策等。企業要獲得這些資源,企業家應該具備相應的能力,如發現機會能力有助于企業家增強進入意愿和信心,與政府、金融機構、行業協會和同行等的關系能力有助于企業獲取資金、信息及優惠政策等資源,風險承擔能力有助于企業抓住發現的機會,從而促進進入行為發生。

由此可見,企業家發現機會能力、關系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是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決策的內在根本要求。因此,本書以發現機會能力、關系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作為企業家能力構成維度。

綜觀企業家能力研究文獻,我們可以看出,自從能力理論拓展到企業家領域以后,企業家能力理論就備受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的青睞。國內外學者在企業家理論、企業家能力的內涵、維度與測量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說明研究企業家能力是重要的和有價值的,另一方面也為本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關于企業家能力的內涵與構成維度問題。至今并沒有形成統一結論。雖然有學者提出根據企業對企業家核心能力需求作為企業家能力維度劃分的標準,但是仍然停留在定性研究上,是否適用并沒有得到實證檢驗。鑒于此,本書將在國內外對企業家能力相關維度的測量量表的基礎上,通過深度案例訪談,結合研究問題,對量表進行適當變化,再利用大樣本調查,對企業家能力的維度劃分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嘗試構建企業家創業能力束測量量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怀市| 黔东| 科尔| 海原县| 托克托县| 深泽县| 苏尼特左旗| 浙江省| 平度市| 双城市| 苍溪县| 海林市| 新闻| 梅州市| 汉沽区| 清丰县| 丰宁| 宾阳县| 海晏县| 修武县| 施甸县| 上杭县| 中江县| 军事| 林芝县| 武清区| 辉南县| 河南省| 华容县| 镇巴县| 松桃| 汾西县| 睢宁县| 巴南区| 东兰县| 博罗县| 郎溪县| 沭阳县| 高密市| 屯昌县| 平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