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營企業家能力對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影響機制研究
- 龔軍姣
- 4287字
- 2019-01-04 17:42:41
第三節 進入壁壘研究
一 進入壁壘的來源
有關進入壁壘來源的探討國外學者提出了不同觀點。總體上講,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認為進入壁壘主要來源于在位企業。經濟性壁壘和原有企業戰略性壁壘都屬于此類。如哈佛學派的代表貝恩(Bain, 1956)從在位企業角度,將進入壁壘分為規模經濟性、產品差別化和在位企業的絕對成本優勢三類,他認為,進入壁壘主要是由在位企業的相對優勢決定的。薩洛普(Salop)從原有企業的角度出發,將進入壁壘分為無意的進入壁壘和戰略性的進入壁壘兩類。波特(Porter, 1980)認為,在位企業作為競爭對手可能構成了壁壘最大的來源,因為他們顯示了某種市場戰略并可能已經擁有了顧客的忠誠,在位企業的這些優勢會形成新進入企業的壁壘,影響它們的進入戰略。20世紀80年代后期,制度學派所強調的制度性或行政性壁壘問題開始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于是另一類觀點應運而生。他們認為,進入壁壘除了來源于在位企業之外,政府、人們的觀念等制度性壁壘是進入壁壘的主要來源。最有代表性的是芝加哥學派的代表施蒂格勒(1968),他認為,新進入企業的進入壁壘主要是由人為的政府管制造成的。隨后,德姆賽茨(1982)開始研究由政府限制帶來的進入障礙,他認為,“產權制度對進入壁壘而言非常重要,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及法律限制才是進入壁壘的根本原因”。史蒂夫·漢克(Steve Hank,1987)強調人們的理念和政府為國有部門利益而設置的法律障礙會成為阻止民間投資的壁壘,如有些人可能相信國有企業比私營企業更有效率、擔心私有化會影響社會就業、在私有化過程中容易出現腐敗等,從而在理念上不能接受民營企業進入某些特定行業。此外,丹尼斯·W.卡爾頓(Dennis W. Carlton(1989)、杰夫里· M.珀洛夫(Jeffrey M. Perloff,1995)、威廉·G.謝潑德(William G. Shepherd,2000)等研究了由政府因素導致的進入壁壘問題,研究發現:許多行業都受到了政府的管制和保護,政府通過設置進入壁壘只允許較少廠商生產從而阻止正常競爭,使得某些行業可以獲得超額利潤,卻降低了社會整體福利。布羅德曼(Broadman,2000)整合了這兩種觀點,他認為,進入壁壘既來自在位企業,也來自制度環境。在分析俄羅斯產業進入壁壘時,他將進入壁壘明確區分為經濟性的進入壁壘和制度與行政性的進入壁壘,并分別描述了這兩種壁壘對民營企業的重要影響。
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各種制度都不是很完善,因此,國內學者對進入壁壘的研究大多與制度學派一脈相承,他們普遍認同布羅德曼(1997,2004)的思想。如杜若原(2002)指出,我國政府部門官員乃至企業普通員工對壟斷體制存在一定的依賴心理,擔心壟斷行業民營化后會出現裁員失業等問題,從而在思想上抵觸民營企業進入壟斷行業。王麗婭(2004)認為,指令性授權的行業壟斷廠商擔任項目業主是民間投資壟斷行業的天然進入屏障。許峰(2004)認為,行政審批制度、國有經濟的比重、政策法規是民營化的主要障礙。戚聿東和柳學信(2006)指出,民間投資無法回避的進入壁壘主要包括現行的投資管理體制、以項目評審為主要內容的準入管制制度和政府繁雜的審批制度。周耀東、余暉(2005)認為,政府信用缺失是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主要壁壘。崔國清(2009)闡述了融資困境是我國民營企業進入公用事業面臨的主要障礙。胡秀珠(2009)以燃氣行業為例,認為制度性壁壘是我國民營企業進入燃氣行業的主要壁壘。龔軍姣、王俊豪(2011)根據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特點,認為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主要壁壘有經濟性壁壘、制度性壁壘和原有企業戰略性壁壘。關于進入壁壘來源研究總結見表2-6。
表2-6 進入壁壘來源

續表

資料來源:筆者在安德斯·彼得森(Anders Petersson,2008)研究基礎上整理。
二 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主要壁壘
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會遇到一些壁壘。根據城市公用事業的特點,本書將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主要壁壘分為經濟性壁壘、制度性壁壘和原有企業的戰略性壁壘,其中經濟性壁壘由必要資本量壁壘和絕對成本優勢壁壘組成。
(一)必要資本量壁壘
必要資本量是指新企業進入產業所必須投入的資本。在不同的產業,必要資本量隨著技術、生產、銷售的不同特性而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對于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而言,必要資本量是指為了獲得城市公用事業產權或特許經營權,政府要求企業必須支付的資本。例如,上海水務以特許經營和產權出售的模式,將50%的產權和全部運營權出售給企業,整體出讓金為20.26億元。又比如沈陽水務以產權出售的方式獲得資金,在產權轉讓過程中,政府獲得了1.25億元的資金,每年還能夠獲得5.4%的租金率。此外,民營企業獲得城市公用事業的產權或經營權以后,還需要增加投入,以改善城市公用設施,承擔城市公用事業運行成本。
由于城市公用事業需要巨額投資,新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之初必要資本量較大,且具有資產專用性特點。雖然我國民營企業的實力已大大增強,但是籌資、融資來源有限,相對進入城市公用事業較高的必要資本量,很多民營企業只能望而卻步。因此,必要資本量成為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主要壁壘。
(二)絕對成本優勢壁壘
城市公用事業內的原有企業經過多年經營,已建立了龐大的基本業務網絡,擁有相當大的經濟規模,在生產經營管理方面擁有一定優勢,這就使新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時要比原有企業承受更大的成本負擔。這種原有企業的絕對成本優勢構成新企業的進入壁壘。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技術優勢。一般來說,原有企業對技術熟練程度更高,而技術熟練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使平均成本比新進入民營企業低,從而構成民營企業的進入壁壘。二是管理優勢。相對新進入民營企業而言,原有企業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管理成本比新進入企業低,這也對民營企業的進入形成阻礙。三是政府不對稱補貼優勢。政府對原有企業的補貼力度更大,使得原有企業平均成本較新進入民營企業低,兩者之間的競爭是不公平競爭,增加了新進入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難度。比如,近幾年油價不斷上漲,而城市公交服務的特殊定價機制使得服務價格相對固定,國有公交企業會得到油價補貼或養路費減免等優惠,民營企業則較難享受此種優惠。四是聲譽優勢。由于信息不對稱和金融市場的不完全性,金融機構更傾向于向已經建立一定業務關系的原有企業貸款,或者以比民營企業更低的利率貸款給原有企業,這使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比原有企業高,從而構成民營企業的進入壁壘。
(三)制度性壁壘
由于中國正處于轉型期,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會遇到因為制度不完善而帶來的各種制度性壁壘,主要表現為:
第一,政府價格管制壁壘。政府對城市公用事業的產品實行了價格管制政策,使得民營企業無法根據市場的變化來制定價格。但因為城市公用事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社會必需品,需要保證生產供應的高度穩定性,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民營企業即使在無利可圖或者在更好的投資業務吸引下,也不能任意退出市場。比如,目前城市供水價格還沒有建立及時調整機制,容易導致水價低于成本,造成企業虧損經營,從而影響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決策。這種價格管制政策形成了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壁壘。
第二,政府承諾缺失產生的壁壘。為了吸引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考慮引資問題,向民營企業提供較高投資回報的承諾,但在價格管制和社會公眾的壓力下,難以實現承諾,從而造成政府承諾缺失。因此,頻繁發生的政府承諾缺失事件對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形成一種投資風險,阻礙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
第三,行政審批制度產生的壁壘。民營企業要進入城市公用事業,必須經過一系列的行政審批手續,這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增加進入成本。而且,雖然從表面上看所有的民營企業似乎都是平等的主體,是按照市場經濟的交易規則從事經濟活動,比如公開招標等。但實質上,一些掌握審批權力的政府部門和官員會采取行政性審批、時間拖延等方式設置進入障礙。為了能夠進入城市公用事業,一些民營企業家不得不對各個環節的官員提供“租金”。行政審批制度形成的尋租成本構成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壁壘。
(四)原有企業的戰略性壁壘
從民營企業的角度分析,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決策是建立在進入后能夠取得利潤這一信念基礎上的,只有當進入市場后的預期收益超過預期成本時,民營企業才會進入市場。因此,市場上原有企業為了阻礙民營企業制定進入決策,想方設法動搖民營企業能取得利潤的信念。原有企業的戰略性壁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短期內采取掠奪性定價戰略,導致民營企業動搖其利潤信念而放棄進入決策。二是交叉補貼行為。城市公用事業的某些業務領域具有自然壟斷性,另一些業務領域則是競爭性的。而經營自然壟斷性業務的企業往往同時經營競爭性業務,這就為原有企業采取不正當競爭行為提供了條件。一些企業完全有可能在壟斷性業務領域制定壟斷高價,而在競爭性領域制定低價,通過內部業務間交叉補貼行為以排斥新進入的民營企業。三是網絡接入限制。由于城市公用事業的部分產業對傳輸網絡有依賴性,使得民營企業要想成功進入,必須依賴已有網絡,而當已有網絡為原有企業壟斷經營時,原有企業會以限制接入網絡行為以排斥民營企業進入。比如我國自來水和污水處理產業的管網雖然逐步向民營企業開放,但大多數城市管網資源仍由國有企業控制,為了維護自身的利潤,國有企業會對供水和污水處理企業進入管網加以限制,以形成進入壁壘。
三 企業家能力、進入壁壘與進入行為
企業家能力、進入壁壘與企業進入行為之間的關系可以分解為企業家能力與企業進入行為的關系、進入壁壘與企業進入行為的關系和企業家能力與進入壁壘的關系三個子關系。現在需要梳理企業家能力與進入壁壘之間的關系。
丹尼爾(2008)認為,企業家的談判能力可以突破信息壁壘。我國學者汪偉和史晉川(2005)通過對吉利集團的案例研究,提出企業家能力是突破經濟性壁壘和制度性壁壘的關鍵。胡旭陽(2006)通過實證研究,提出民營企業家的政治身份可以給企業帶來融資便利,降低融資壁壘。項國鵬(2006)以吉利集團為例,分析了企業家制度能力可以突破外部制度性壁壘,從而為企業獲得進入合法性。由此可見,企業家能力越強,其越有可能突破各種進入壁壘。
綜上所述,企業家能力對進入壁壘有突破作用,進入壁壘與企業進入行為顯著相關,企業家能力對企業進入行為也有顯著影響。另外,盡管只有少數學者將企業家能力、進入壁壘和進入行為作為一個分析框架的研究進行定性研究,如Vasconcellos和Hambrick(1989)及康納(Conner,1991)認為,只有當企業家能力能夠突破企業所面臨的各種壁壘時,進入行為才可能發生。但是這些研究為我們進一步探索進入壁壘作為企業家能力與進入行為之間關系的中介作了很好的鋪墊,我們將遵循已有研究,通過探索性案例研究和大樣本調查研究,對企業家能力、進入壁壘與企業進入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以彌補已有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