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史·第4卷: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
- 李紅巖
- 4452字
- 2019-01-04 17:36:54
第四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與中國革命史息息相關
辛亥革命后,“新史學”走向衰落。其后發生的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愛國運動,更使得新史學從文化的中心位置旁落,以至于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以及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民主主義革命成為中國人民首要的歷史任務,這就需要有新的文化、新的史學與之相適應。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誕生,適應了這一歷史使命的需要,因此,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與“中國革命”的命題息息相關??疾熘袊R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歷程,僅僅從史學史的視角出發是不夠的,必須結合中國革命史的視角來進行。
“十月革命”后,由于列寧領導的新興蘇維埃政府推行對華友好政策,主動放棄舊沙俄政權強加于中國的一系列不平等特權,同時積極在中國開展活動,適應了中國社會的緊迫需求,所以列寧的世界革命及殖民地理論在中國得到快速傳播,原已存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也很快滾動為潮流。這股潮流不僅與舊有的及新出現的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對峙、較量、斗爭,而且很快便轉入政治實踐的層面。一是直接介入政治言論;二是積極影響青年學生;三是在莫斯科的指導與幫助下,直接創立組織。這就是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時代,也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建立奠定了政治組織基礎。可以這樣說,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是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而誕生、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長而成長、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而發展,與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使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從起點上說,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而生。就政治屬性來說,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是中國共產黨革命與建設事業的組成部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既是一種學術樣式,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家的理論信仰和意識形態。
但是,從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產生和壯大來看,它并不是推行意識形態的結果。中國共產黨信仰并倡導唯物史觀,但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它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可能強迫人們接受和信奉唯物史觀。人們是否相信唯物史觀,是否向馬克思主義史學靠攏,主要取決于馬克思主義史學是否能做出超出其他史學流派的優異成績。事實表明,由于中國共產黨是最先進的政黨,具有最先進的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這種最先進的理論無論在解剖現實還是在觀察歷史方面,都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深刻性與科學性,這就使得弱小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必然會在各種史學流派紛呈歧出、競相表現的環境中,脫穎而出,一錘定音,迅速壯大。
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便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在共產國際的指導和領導下,與中國國民黨實行政治合作,于1923年6月至1927年7月實際領導了轟轟烈烈、席卷全國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題的大革命運動,又稱“國民革命”運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就是在這場大革命當中建立起來的。
大革命之前,馬克思主義思潮已經初步實現了與中國社會,特別是與進步青年學生的結合。但是,這股思潮主要局限在知識分子中間,沒有觸及更廣泛的中國社會,與工人、農民、士兵等社會階層是脫節的,更談不上觸及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唯物史觀大體上局限為書本上的原理或道理,沒有與中國的社會現實相結合。大革命一開展,情況立刻就不一樣了。
大革命是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政治運動,也是思想文化領域的革命運動。這場運動對中國社會結構及人們思想的沖擊,超過以往的歷次政治與文化變革。從此,馬克思主義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自覺遵奉的意識形態和理論信仰,而且還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國民黨。當時,許多后來成為反共急先鋒的國民黨右派人物(包括蔣介石、戴季陶),也曾經學習某些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受到馬克思主義一定程度的影響。舍棄馬克思主義,即無從觀察中國社會。沒有第二種理論可以代替馬克思主義。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觀察中國的現實社會和歷史進程,成為許多人的思想自覺。
可以這樣說,凡民國時期曾經與唯物史觀有過接觸的重要人物(更無論曾經以唯物史觀釋史之史家),幾乎都是在大革命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人能夠觸摸到社會現實與歷史的本質問題,乃始于大革命。
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觀察中國現實社會,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就是眼下的中國社會狀態,到底是什么性質。這個問題本身,其深刻性即前所未有,為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學人所想不到,提不出。只有回答這個問題,才能為大革命找出理據,為革命規劃目標。因此,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得以建立的直接動因。中國社會性質問題,也因此而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學術之源。
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意識到了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重要性。因為,社會性質與革命性質、政黨性質直接關聯。當我們說中國共產黨是最先進的政黨的時候,其中一層含義,是說它一登上歷史舞臺,就能夠提出并解答時代所要求解答的最急迫、最深刻的問題。為此,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的早期著述,幾乎毫無例外地觸及或論述到這一問題,幾乎毫無例外地圍繞這一問題而展開其思想行程。其中,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瞿秋白、惲代英、蔡和森、鄧中夏、蕭楚女、羅亦農等人發表的文章或言論,最具有代表性。毛澤東的名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均是社會性質之作。這些文章和言論雖然還不夠系統和完整,認識上也不乏模糊之處,卻是在列寧思想指導下,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中國社會性質的最初嘗試,指示了爾后的思考方向。同時,在國民黨(主要是左派)和關注現實的學者中間,也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思考。結果,到“五卅”運動前后,出現了最早的一批專門探討中國社會性質的論著和刊物。例如廖劃平的《社會進化史》,張伯簡的《社會進化簡史》,漆樹芬的《經濟侵略下之中國》,彭湃的《海陸豐農民運動》,李達的《中國產業革命概觀》,郭真的《中國資本主義史》,吳貫因的《中國經濟史眼》,劉大鈞的《我國農佃經濟狀況》,陳達的《中國勞工問題》,唐道海的《勞動問題》,等等。此外,外國人的著作,如波格丹諾夫的《經濟科學大綱》,拉狄克的《中國革命運動史》,馬扎亞爾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長野朗的《中國社會組織》《支那土地制度研究》,伊藤武雄的《中國產業組織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也頗為流行。刊物則有《中國農民》《工人之路》《中國工人》,等等。從學術傳承來看,后來發生的中國社會史大論戰,正是以這些論著為開端的。也就是說,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框架,乃由大革命所引發的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發其端。特別是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中國近代史學科,乃直接以近代社會性質問題為核心。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直接建立者,首推李大釗。眾所周知,李大釗是我國最早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人,又是五四運動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建者之一。李大釗還是大革命的主要領導者和推動者。他不僅是第一位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還是國民黨內身份最高的中國共產黨領袖之一。當時,代表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內發表各類意見和觀點的,正是李大釗,而不是對國共合作政策心懷不滿和持抵制態度的總書記陳獨秀。李大釗這種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特點,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建立時期的多重性的特征。從晚清到民國,像李大釗這樣既具有國際組織背景,又集理論家、宣傳家、政治活動家、政黨創建者及大學教授于一身的人物,找不出第二位。因此,要搞清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得以建立的主要條件以及在建立過程中的主要特點,就需要對李大釗的多重身份及活動領域予以綜合體認。
早在新文化運動中,李大釗就具備了一些馬克思主義的知識與觀念,萌生了共產主義思想,為創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儲備了個人條件。他創立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過程,可以概括為四個“結合”。一是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密切結合,二是與宣傳十月革命密切結合,三是與中國的現實政治密切結合,四是與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斗爭密切結合。從這四個結合,可以看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自其建立之時起,就具有鮮明的理論性、革命性、實踐性及批判性。
李大釗的史學著作,主要刊布于大革命之前及大革命的早期,但與大革命的時代脈搏息息相關。其中著名的論著,如《史學思想史講義》《五一運動史》《大英帝國侵略中國史》《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史學與哲學》《研究歷史的任務》,對參與大革命活動的人士影響甚為深刻。而1924年出版的《史學要論》,是我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里程碑。李大釗的這些論著,是從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立場出發的,將中國的前途命運與世界歷史的共產主義發展目標密切聯系起來,客觀上也勾畫出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世界史研究模式。
與李大釗同時或稍晚,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和先進分子,如瞿秋白、蔡和森、惲代英、鄧中夏、羅亦農、張太雷、楊匏安、李達等人,都曾經在大革命期間積極撰寫文章,宣傳唯物史觀。因此,他們雖然不像李大釗那樣直接,卻同樣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創建者。李大釗是他們的代表。這種情形,在形式上頗類似于1902年前后的新史學,亦即以梁啟超為代表,同時涌現出一批既論政又論學的高手。據不完全統計,1925—1927年,僅上海出版的馬恩著作和書信單行本、專題文集等,就達五十多種,其中包括《資本論》《反杜林論》《哲學的貧困》《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政治經濟學批判》《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經典名著。而蔡和森1924年出版的《社會進化史》,是我國第一部用唯物史觀寫成的社會發展史。同年,瞿秋白出版了《社會科學概論》。李達則于1926年出版了《現代社會學》。這些著作,與李大釗的著作具有共同的特點,亦即都或輕或重地具有“四個結合”的特點。特別是反帝反封建的主題,格外突出。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在建立過程當中及建立不久,便寫出了最初的一批優秀著作。這些著作,在當時給人的感覺是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特別是對舊式學者來說,可謂聞所未聞,平生僅見。當然,這些著作還僅代表我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最初形態,雖然嘗試著將唯物史觀落實到具體的中國史實中去,但總體上說還是初步的,還沒有與中國歷史實行全面的系統的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專業史學隊伍,也沒有形成。許多深層次的歷史理論與技術性的史學理論問題,還沒有涉及。擔當馬克思主義史學建構工作的,大都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第二國際某些錯誤理論的影響,也程度不等地存在著。這種情況,與國共兩黨的革命統一戰線尚未破裂,共產國際內部對中國問題缺乏深入認識以及托派問題還處在萌生狀態等,是相互關聯的。但是,后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本屬性和諸多特點,均已在其建立初期具備;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目光銳利、高出時流的光彩,已得彰顯。這就規劃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本走向。
從上面的簡要敘述可以看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是與中國革命史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它建立之初,便與“大革命”運動密不可分,便與李大釗等一大批革命家的名字結合在一起。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話語之源——中國社會性質問題,是在大革命當中提出來的。由此可見,大革命不僅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大幕,也拉開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話語建構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