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批評原則論
- 姚楠
- 1017字
- 2018-11-08 20:09:46
四 本書的形成
本書《文學批評原則論》的形成,是作者由初期 (2006年) 對于部分的局部的原則的認識、體驗,感到亟待注意的若干條原則 ( 如公正、寬容、善意等),需要積極論證并提醒批評家予以注意開始,到確定“文學批評原則十論”(2007年)。至今,陸續寫作發表了幾篇文章。而稱“原則”還是“規則”,則要追溯到2000年。作者曾經想到,對于文學批評中存在的不講原則和規則的現象,寫作一本“文學批評規范論”,并且列舉了初步的提綱。后來,由于時間的原因和注意力的轉移,以及作為“規范”的法律規范、學術規范、文學批評規范,更多考慮的是外界的他律,最后還是轉向了現在所論的“原則”。原則既是中性詞,又能夠在文學批評的各個部分展開。到中期 (2009年),隨著思考的擴大范圍和逐步深入,達二十余條。作者所在的工作單位集美大學文學院,近年開始在集美大學資助的基礎上,加大對于學院教師專著的資助。這使自己開始了對于文學批評原則是否可能形成體系的思考,從而決定出書整體表述。先是決定本書由兩部分組成:上編為“文學批評原則總論”,整體表達對于“文學批評原則”的思考;下編為“文學批評原則分論”,分別論述文學批評的具體原則。后來,考慮到沒有對于“文學批評”的總體認識,有些方面不便說清楚,又增加了“文學批評要論”作為上編,便形成了現在這樣的格局。而“文學批評原則”的具體數目,經過增加、減少,合并與整合,由最初的十六條擴充到三十條 (2013年8月),最終增補、改動、確定為三十六條 (2014年5月)。這全部的三十六條,有的思考時間比較長,論證相對充實。而后來補充的一些原則,價值有重要性,但是或者因為感受、思考的不足,或者因為時間的緊迫,論證相對粗疏。希望讀者并不因為對其論證的不足,而忽視它們本身在實際上的必要和重要。
劉勰的《文心雕龍》,共五十篇,用四十九個專題論述文學的基本問題。合于《易經》的大衍之數五十 ( 即天地的數字,包括太極加另外的四十九,天地、日月、四時、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氣。參見周振甫《〈文心雕龍〉譯注》)。《二十四詩品》,合二十四氣。這里的“文學批評原則”三十六條,則沒有天地之間的數字關聯,也未若歐陽修的《六一詩話》和司馬光的《續詩話》,都是二十八則,正巧與星宿數目相合。只是自己目前所意識到,并且可以作出論證的罷了,偶然形成,沒有深意。
作為對于“文學批評原則”的認真探索,我并不避諱自己認識的局限與粗淺。自己有良好之心學習,卻無深厚功力達成。愿意以真誠的勞動,向讀者請教,在歷史上發出聲音。